小儿人工喂养的研究进展
2023-09-17王友刚李正浩解源源段慧媛
王友刚 李正浩 解源源 段慧媛
小儿喂养方式易受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时,可选用牛乳、羊乳、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1]。人工喂养有缺点,由于各种代乳食品易被细菌污染,或因未严格消毒食具造成小儿胃部不适,出现腹泻现象。消毒技术和调制配方奶技术是家长在小儿喂养期间必须掌握的,相对母乳喂养并不简单。若能够注意以上方面,调配恰当,供量充足,注意消毒,也能满足小儿的营养需求,利于生长发育[2]。小儿喂养方式与辅食介入时机是预防过敏性疾病的重要措施[3],探讨人工喂养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等疾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小儿喂养方式与人工喂养
1.1 小儿喂养方式
小儿喂养方式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① 母乳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要食物;② 人工喂养:以牛乳、羊乳、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喂养;③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而需加用牛乳、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混合喂养又分为补授法混合喂养与代授法混合喂养[4]。混合喂养虽不如母乳喂养,但仍优于人工喂养,尤其是在产后几天内,不能因母乳不足而放弃。家长应帮助小儿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的安排饮食,遵循良好的小儿喂养原则: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挑食、偏食都会妨碍小儿获得全面的营养,须遵循多样化饮食原则;婴儿期正在生长发育高速阶段,身体对各类营养成分都有量的要求,应按比例摄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1.2 人工喂养
受畸形影响,双侧唇裂或较严重的腭裂小儿首选人工喂养。牛奶含锌、铜较少,含铁量虽与人乳相仿,但其吸收率仅为人乳的l/5[5]。为提高牛奶品质,商家将牛奶制成各种乳制品,常见全脂奶粉、蒸发乳、酸奶、婴儿高适应配方奶粉和甜炼乳。羊奶成分中蛋白质与脂肪稍多,特别是白蛋白含量较高,故凝块细而易于消化。但其中叶酸与维生素B12含量较少,故羊乳喂养的小儿应酌情添加叶酸与维生素B12,否则可引起小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6]。代乳品以大豆类代乳品的营养价值较谷类代乳品为好,3~4个月以上婴儿推荐使用,更易于消化。人工喂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7-8]:① 选择质量好的代乳食品;② 奶量按婴儿体重计算;③ 奶粉的浓度适宜;④ 每次喂奶前试奶温;⑤ 适量补充水分。
2 人工喂养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小儿生长发育虽与体质及遗传密切相关,但也受后天环境饮食、不同喂养方式的影响。混合喂养是现阶段小儿哺乳中最常见的方法。母乳喂养是传统的喂养方法,但母乳喂养如持续到婴儿6个月龄以后,婴儿的发育和学走路时间就会延长。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婴儿中使用配方奶粉,无论是单独饮食还是作为母乳的补充,都会增加体重增长率、线性生长和头部生长[9]。
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其生长模式水平相当,在婴儿期的后半年中,人工喂养儿生长发育水平略高于部分母乳喂养和纯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智能及免疫功能相关测试水平均低于母乳喂养儿[10]。新生儿4个月龄前适合母乳喂养,之后适当混合喂养逐渐转化为人工喂养,有利于生长发育。选择更为科学实用的配方奶粉,是增进人工喂养儿生长水平的有效措施。针对人工喂养儿的家长,给予基于微信等平台的健康指导,可提高喂养效率与喂养质量[11]。不同喂养方式还影响婴儿排便次数及微量元素的含量[12],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排便次数较少,且粪便中残留营养成分较多,如微量元素包括钙、镁、锰及铁的含量显著高于母乳喂养儿儿。在大便模式、排便次数及营养素吸收方面,人工喂养的效果改善水平仍不及母乳喂养的影响;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监测和降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方面,人工喂养均不及母乳喂养[13]。
中医认为,出生方式是影响小儿体质的先天因素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是脾胃将饮食水谷化生为营养来维持人体各种的生命活动,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制约乃至决定性作用。人工喂养儿易形成偏颇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等,系由脾胃水谷运化不利,气血生化能力减弱所致[14]。
3 人工喂养与小儿常见疾病的关系
3.1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临床常用方法为对症处理,预防措施主要是调整小儿的喂养方式与添加辅食时机。人工喂养儿发生食物过敏的原因,可能与自身肠道菌群状况有关[15]。小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期是婴幼儿期,喂养方式能够通过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而影响小儿肠道微生态,进而影响其稳定性。人工喂养、母乳喂养及添加辅食时机与小儿相关过敏性疾病有关[16]。在喂养时间<3个月的婴幼儿中,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小儿过敏发生率对比无差异;在喂养时间3~6个月、>6个月的婴幼儿中,人工喂养儿过敏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儿[17],人工喂养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预后的康复影响不及母乳喂养儿效果显著[18]。
3.2 消化系统疾病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引发腹泻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人工喂养,总治疗有效率不及采用母乳喂养的患儿[19]。人工喂养儿发生肺炎时,治疗过程中常发生继发性腹泻[20],主要原因是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另外,人工喂养儿的肺炎继发腹泻发生率比母乳喂养儿更高[21]。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人工喂养的肺炎患儿,可较好地预防继发性腹泻,缓解患儿痛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3 血液系统与免疫结缔组织疾病
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出现贫血现象,严重影响小儿的免疫功能和智力发育,甚至可产生不可逆的损害[22]。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特别是6个月至2岁婴幼儿。为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应采用合理的喂养方式,从而保证婴幼儿身体健康。人工喂养儿如合理添加婴幼儿辅食及配方奶粉,且4个月龄内使用婴儿强化铁配方奶进行喂养,极少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相关问题。6~12月龄母乳喂养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儿,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发生率高于人工喂养儿,提示母乳喂养儿此时期易发生铁缺乏,需持续关注和改善6~12月龄母乳喂养儿的铁剂补充情况[22]。
人工喂养的川崎病患儿(0~3岁)发热时间、草莓舌发生率、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均高于母乳喂养患儿,不同喂养方式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相关,即使校正年龄、性别因素后,依然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3]。川崎病患儿在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及分级方面,母乳喂养低于人工喂养,但人工喂养方式能够降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产妇对小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24]。
3.4 其他
维生素A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是小儿体内必需的维生素,同时具有保持细胞完整性的作用,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影响视觉系统发育状况。小儿出生后,体内的骨量水平也随着时间的增长呈升高趋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于35岁左右开始出现骨丢失,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获得足够的骨量堆积来预防成年后骨质疏松问题是非常可取的。不同喂养方式对6个月龄前婴儿的体格发育无明显影响,而6个月龄后人工喂养儿的骨密度及维生素A水平均高于母乳喂养儿,可能是母乳后期中钙含量及维生素A水平有所降低[25]。目前国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产妇分娩婴儿人工喂养率稳定在较高水平,母婴传播率仅为3.45%[26]。但考虑人工喂养会增加小儿患呼吸、消化系统疾病的概率,加强对该类小儿的健康监测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