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研究

2023-09-16陈元艺邵景奎

高教学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本科院校评价机制应用

陈元艺 邵景奎

摘  要:教师科研评价对提升科研质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据对广东省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2011至2021年的论文、项目等情况统计分析,以及教师科研评价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面向需求,服务地方”等特点,提出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等维度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对策,以提升教师科研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质量提升。

关键词: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应用;本科院校;代表作;评价信誉积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50-06

Abstract: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projects of teachers in 14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1,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s target" "teaching as the center" "demand-oriented, serving the local", it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r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method,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index,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 to improve the guidance and incentives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teacher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representative works; evaluation credit score

教師科研对教育、科技、经济、社会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政府对高校科研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成果也有不同程度增长。从资金投入来看,教育部2022年5月27日公布的《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①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科技经费中科研事业费为1 475 386.6万元、主管部门专项费为4 857 248万元、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为10 242 000.8万元、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为6 810 974.5万元、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为2 185 971.4万元,总额为25 571 581.3万元,同比增长4.73%。从取得成果的形式来看,高校科技成果中发表学术论文1 129 917篇、出版科技著作13 740部、国际级项目验收3 271项、专利授权数268 450项、专利出售合同数15 169项,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4.3%、0.89%、19.25%、30.29%、64.36%。虽然科技成果增长且专利授权数、专利出售合同数增幅较大,但从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所占比例的角度看,专利出售合同数与专利授权数的比率约为5.65%,一定程度上表明成果量多但价值认可度偏低。

评价是“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为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并且过度定量评价,导致存在“数量繁荣”和“质量危机”[1]。定量评价主要以项目、论文、著作和专利等数量作为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以同行评议进行评价。量化评价从形式上看公平、客观、透明,易于管理、降低评价成本[2],但“一刀切”的量化评价未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成果贡献的不同。对教师科研评价过度的绩效导向与“一刀切”量化评价导致“重量轻质”“短视研究”“学术泡沫”等现象[3]。针对目前评价机制存在的不足,已有研究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角度提出部分解决方案,但专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从评价主体来看,主流观点认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更科学合理,如利益相关者、自评方和评审专家[4],首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5],外部第三方评价和学术共同体评价、封闭性同行评价与开放性同行评价[6]等。虽然不同研究者对评价方的界定及称谓不同,但实质上都强调自评、同行及利益相关人员构成的多元主体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法、同行评议法、综合评议法。定量评价法简便、客观、具有“程序公正”性因而被滥用,但其本身是一种“近似”测度,存在信息损失与失真。同行评议法因其主观性缺陷有学者提出替代方法如文献计量相关比率法[7],但在实践方面美国、欧洲、日本仍普遍采用同行评议[8]。我国同行评议法也在普遍应用但其客观性、透明度有限,引起重量轻质、流于形式等问题[9]。鉴于各评价方法的缺陷,量化与同行评议结合的综合评议法[10]被提出以实现更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但对于同行评议与定量评价法间如何协调及具体操作仍需进一步研究。

现有评价指标过分追求“数量”,引发学术功利化,因此学界越来越多提议强化“质量”指标,实务界也在探索改革。总的来说评价指标包括科研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科研投入指标:主要围绕人(科研人员数量)、财(科研经费)、物(固定资产)投入设计。科研产出指标:有学者提出“学术价值”“创新性与科学性”和“社会价值”指标体系[4];也有学者提出论文、专利、人才培养、社会评价和成果转化等分类评价指标[11]。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高校转型改革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指明方向,全国300所地方本科院校参与改革试点,广东14所本科院校参与试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如何制定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12],其教师科研贡献与评价机制应突出定位特点[13]、采取差异化科研评价机制[14]。已有研究中专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的研究较少,具体如何衡量及构建评价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本文结合对广东省14所参与试点改革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及评价的统计分析,从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成果的维度提出重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对策,以推动解决价值扭曲、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等问题。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及评价现状分析

(一)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现状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9月公布的《关于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遴选结果的公示》名单,14所高校被列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具体包括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财经大学、惠州学院、岭南师范学院(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肇庆学院、五邑大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已于2021年2月8日正式转设为珠海科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20年12月28日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和广东白云学院。

1  论文发表

从教师科研的论文发表数量来看,据中国知网搜索的数据,14所高校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从发文总量来看14所院校11年合计发文量约为73 561篇,平均每年每所院校发文量约为478篇,而研究型大学如中山大学上述时间段内每年发文量达10 111篇,职业院校如广东某职业学院上述时间段内每年发文量为142篇。以2016年作为分界点(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公布14所参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试点的名单),2011至2015年14所院校5年合计发文量约为32 286篇,2017至2021年14所院校5年合计发文量约为33 811篇。从趋势变动来看,除少部分院校外,其他大部分院校年发文量比较稳定,但从2021年数据来看随着国家对论文质量的趋严监督管理,论文发文量有下降趋势。另外,已发表论文研究的主要主题(表1)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研究体现“需求导向,服务地方”,14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广东省”出现频次高达12次、“广州市”4次、“粤港澳大湾区”4次、“珠海市”3次,“教学改革”12次、“教学中的应用”6次、“思想政治教育”4次;二是呈现“实证实践”特点,14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实证研究”出现频次为8次、“实践教学”5次;三是“本校类”研究普遍,14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独立学院”出现6次、“地方高校”4次,且有12所院校发文量前十的主要主题中都包含本校名称,表明教师结合工作及单位情况展开研究是一大研究主题。

2  科研项目

教师科研的项目研究按经费来源有多种多样,考虑到数据权威性及可比性与分析需要,本文主要以广东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011年至2020年承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11年至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情况(图2)进行分析。从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研究来看,数量占比约95%的项目集中在8所院校,另有4所院校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量为0,差距较大。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来看,数量占比约96%的项目集中在6所院校,分布差距较大。另外,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业特色越强的院校项目研究更多。另外,据中国知网搜索的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论文所对应的项目数据显示,约54%的项目来源于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约12%的项目来源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

结合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官方网站人才招聘、职稱评审、考核评价等相关信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现状分析:①评价主体。多元化主体评价但存在一定的“固化”现象。多元化主体评价如教师年度考核包括学生评价、自评、同行、领导评价;各级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则评价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有关机构相关专业人士。“固化”现象体现在校内的评价有部分找校外专家评价,但大多还是校内同行评价,而校内同行人士毕竟人数有限,可能存在连续多年都是一批同行进行评价,导致评价可能受主观、利害关系影响。②评价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定量评价法和同行评议法结合的综合评议法,但在具体评价分类、条件规定、评审组织及管理等方面有不同,如有学校是按教学、教研、科研分类规定评审条件;也有学校是直接规定教师系列、科研系列,然后在其教师系列中按年均授课课时数分两类(400课时以上,240~400课时)规定评审条件。定量评价如有学校职称评审条件中要求满足“学术论文、作品总数5,核心数2”(年均授课课时数400课时以上)的条件,同行评价如按学科(专业、系列)组建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库根据管理办法进行评审,部分学院较细的分类与动态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③评价内容。根据评价内容广度可分为全面评价和代表作评价,如有的学校在职称评审或年度考核时对科研论文要求列出相应期间所有的论文(作品),而有的学校要求自己选出2篇代表性论文(作品)参与评价。④评价指标。综合来看量化评价指标较为突出,如教师年度考核量化标准中包括“科研工作量,教授不低于80分,副教授不低于40分,讲师不低于20分”,又如“在正式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年均1.2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且总数不少于6篇,其中,学术论文至少应有规定总数的2/3在指定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虽然量化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易操作、公平、评价效率高的特点,但易导致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泡沫等问题。⑤评价程序。评价程序方面部分学校有专门的教师科研评价或评审管理办法,有的学校评价管理散见于相关文件,有的学校评价程序以办公安排的形式,评价程序规范化管理尚需提升和完善。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重构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面向需求,服务地方”“厚基础,重应用”的特点,提出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等方面重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对策。

(一)  评价主体

在现有多元化评价主体基础上可依据国家学科分类标准建立不同层级的“学科同行库”与“企业专家库”(为评价教师科研的“应用性”而设,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要求与特点),根据职称情况、研究成果、企业变化等动态更新,更新频次可按年度、学期等。另外,考虑到各学校评价主体数量有限,可按省统一设立“应用型评审人才库”等。在每次进行教师科研评价时,可由独立人士或第三方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客观、公正、透明抽样;或者系统随机产生抽样人员,再对库中评价人员进行抽样。

(二)  评价方法

综合评议法在量化评价方面应结合不同类别(如按学科、专业)适度减轻和淡化过高、过多的量化指标,如在论文数量方面分不同类别规定一个基础数量,在此基础上再分类着重测度质量的评价。在同行评议法方面对于评价人员的确定与管理注意规范化。加强对评价过程的记录和监督,如在新冠感染疫情期间更多以线上会议方式、网络等方式进行评价,因此会有相关会议记录、邮件等信息记录,定期由专门人员对相关记录进行抽查、评价等,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评价质量提升,减少流于形式化的问题。

(三)  评价内容

注重实质贡献评价,完善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实质贡献评价,如教师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等,不能只看专利授权数,也要注意专利出售合同情况,适度关注实际应用情况,对于在企事业单位等实践应用价值较高的专利可赋予更大的权重,突出实质贡献。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更应侧重其实际应用情况的评价。代表作评价制度:代表作的产生一般以教师自定,因教师对其自身科研的付出、成果等最为了解,且教师自定方式执行效率高。在代表作数量方面,学校需出台相关标准,代表作不宜统一设定一个标准,可按工作年限、学科、岗位等不同分级分类确定代表作数量。代表作评价的适用领域,代表作评价不仅可适用于论文、教材,也可用于项目研究、专利、软件著作等,以减少因追逐数量导致的学术泡沫、短视研究等现象。

(四)  评价指标

1  不同学科分类

结合目前教育体系、实践操作性、学科交融导向,从不同领域的视角按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五大学科门类分类分析评价指标。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教师科研评价指标中对于其发明、发现、实验等应赋予适度权重。农业科学领域如农学、林学、畜牧和兽医科学等,如研发出一种新的种子、一种新的沙漠防护林种植方法等,评价指标中应适度考虑其增产增效、使用年限、生长情况等实际应用情况。医药科学领域如药剂学、药物化学评价指标中适度考虑试验、临床应用时长及表现等。工程与技术科学领域如工业工程学、信息安全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评价指标中适度考虑测试表现、应用效果等。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如哲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在“应用性”评价指标方面适度考虑其被相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采用的情况。

2  不同岗位分类

按不同岗位进行分类评价已有一定程度应用,如按“教师系列(教学型、教研型、科研型)、实验系列、图书资料系列”,但具体分类类别和涵盖范围大小不同。不同类型的教师专长和科研贡献不同,可首先将教师分类为“教师(非思政类)、教师(思政类)”,在此分类下进一步细分为“教学型、教研型、科研型”,在教学型教师的评价指标中应侧重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与实质贡献。考虑到不同学科特点,也可结合学科分类,可在教师系列下细分如“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体育类”,在“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下再进行细分,如“人文社科类”下细分为“经济管理类”“外语类”等。各学校应结合学校定位、应用导向、学校学科专业情况及教师科研情况等综合考虑,制定适合学校定位与导向的合理教师科研岗位分类评价指标,如石油化工为学校特色专业,则其评价指标可侧重该专业相关的科研导向。

3  不同成果分类

国泰安数据库“高等学校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统计指标、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科研成果主要形式为项目、论文、教材、著作、专利。虽然教师科研成果可能表现为项目、论文、教材、著作、專利和获奖等不同形式,但从贡献价值来看可将教师科研贡献概括为四种:教育贡献、学术贡献、科技贡献和经济贡献。教育贡献指教师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带来的贡献;学术贡献指教师科研在某个领域破解难题、或者对某个领域有重大发现、重大推进等方面的贡献,主要强调一定的学术创新性;科技贡献指教师科研产出成果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经济贡献指教师科研产生的经济价值。对于专利,为突出“应用”目标,教师科研评价指标应侧重科技贡献和经济贡献,如可将专利授权数、专利出售合同情况、专利实际应用时长及效益等列入评价指标。对于论文、项目和著作的评价,应根据所研究内容的不同在评价指标设置时有一定侧重。如研究内容属于教育教学方面,则评价指标侧重评价其教育贡献,可将研究内容相关的学生教学评价、教育教学获奖、学生就业及升学变化情况等加入评价指标;如研究内容属于某项产品、技术等,则评价指标应侧重考虑其经济贡献,可将投产增值、成本降低、产出扩散等列入评价指标。对于教材,评价指标应侧重评价其教育贡献,可将教材的使用量、版次数量、使用师生评分、教材级别及获奖等加入评价指标。对于教师科研获奖,既是教师科研成果的一种体现,而获奖的原因也包含其他成果如论文、项目等,因此获奖本身也是对教师科研的一种评价,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获奖适度赋予权重计入评价指标。虽然项目、论文、教材、著作和专利等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各自评价指标有所侧重,但对所有形式的科研成果评价都应注意学术贡献,可将教师科研成果的一定级别、引用情况、重复率和同行评分等加入评价指标。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教师科研评价指标应增加在学校人才培养所需技能方面的科研评价权重。

(五)  评价程序

学校在建立或完善相关评价程序时应注意严谨、清晰、公开、适时更新,并且要完善监督机制。如建立或完善专门的教师科研评价规定或评审管理办法等,对评价的流程、时间节点、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和任务要求等予以明确、具体规范。在监督机制方面,可根据专家评价的质量、工作量、评价难度和级别等建立评价信誉积分制度,评价信誉积分制度可依托于评审专家库等系统,实行动态更新,对于评价信誉积分在不同量级的评价人员适度予以奖惩,如评审选择、评审级次升降等,推进评审实效提升,进而促进教师科研质量提升。

四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广东省1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及评价现状,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面向需求,服务地方”“厚基础,重应用”的特点,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从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成果的维度)和评价程序等方面提出重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的对策。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定位、学科及专业特点、教师科研情况等完善教师科研评价机制,同时应注意评价结果与考核激励机制有效衔接,减少评价结果直接与资源配置挂钩,减少功利化、泡沫化现象。

注释: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政府网站http://www.moe.gov.cn/s78/A16/A16_ tjdc/202205/t20220527_631466.html.

参考文献:

[1] 李欣欣,任增元.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重构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4):34-39.

[2] 朱少强,张洋.科研评价的信息过程——基于“世界3”理论和“代理”假设的解释[J].科学学研究,2009,27(9):1305-1311.

[3] 邢海亮.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师分类评价研究——以五所高校的职称评审实践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23(1):58-63.

[4] 许梅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 谭春辉,王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保障体系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4,2(1):102-109.

[6] 姜春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矛盾及其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12):233-236.

[7] NAVARRO A R, BRITO R. Like-for-like bibliometric substitutes for peer review: Advantages and limits of indicators calculated from the epindex[J]. Research Evaluation,2020,29(2):215-230.

[8] 吴建华,谭春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国际经验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3):45-50.

[9] 史万兵,曹方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科研评价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91-98.

[10] 李沂濛,赵良英,柯岚馨,等.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评析[J].情报科学,2017,35(7):107-113.

[11] 王忠,文宇峰,孙玉芳,等.创新质量和贡献导向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科学,2021,34(1):28-37.

[12] 潘懋元.我看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7(Z1):34-36.

[13] 宫珂,程晋宽.如何构建适合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以美国威廉姆斯学院教师评价制度为个案[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6):3-20.

[14] 陈国庆,赵睿,何秋洁.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力提升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5):4-6.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贡献与评价机制研究”(21GQN55)

第一作者简介:陈元艺(1986-),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讲师,注册会计师(非执业)。研究方向为产学研。

猜你喜欢

本科院校评价机制应用
浅析河南高等本科院校智力服务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