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探索
2023-09-15□文/王玲
□文/ 王 玲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提要] 对潍坊市所辖县市区的25 个街道(乡镇)67 个乡村的调查显示,潍坊市乡村发展呈现出农业实力显著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有序推进、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等特点;在调研中也发现,潍坊市乡村建设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色不鲜明,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医疗、乡村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全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基于此,从五个方面提出潍坊市乡村全面振兴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潍坊市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致力于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先行区,但仍存在乡村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发展不鲜明等问题。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初步探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潍坊路径。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特征
(一)问卷设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乡村振兴政策认知、乡村建设现状、乡村建设满意度、乡村振兴发展前景期望度等五个方面。
(二)样本特征。调查区域主要包括柴沟镇、北孟镇、红河镇、黄旗堡街道、峡山街道等25 个街道(乡镇)的67 个乡村。本次调查有效样本数为294 户,样本农户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的频数分析见表1、表2。(表1、表2)
表1 样本农户个体基本特征统计一览表
表2 样本农户家庭特征统计一览表
二、潍坊市乡村振兴现状调研分析
(一)政策认知。问卷显示,83.67%的受访者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解,但非常了解的仅占6.12%;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熟知程度成正相关,对“乡村振兴战略”不了解的16.33%的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均为“小学及以下”;被调查者获取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最主要渠道有两个:新闻媒体报道(95.12%)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60.98%)。
(二)发展现状分析
1、农业实力显著提升
(1)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率不断提高。近年来,潍坊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攀升。目前,潍坊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7%;潍坊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 个百分点。近5 年,潍坊市农业自营人员比重呈下降态势,但第一产业占全年总收入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统计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技术、新模式在农村的推广与应用使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2)“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提质增效明显。近年来,潍坊市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涌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等模式。如,寿光市三元朱村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示范地;安丘市郚山镇打造了“粮改饲种养结合+粪污循环利用+观光餐饮+牛文化创意旅游”的绿色粮牧循环产业链。
(3)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向好,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2021 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潍坊市“三品一标”总数达到1,152 个。据2022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最新公示,“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全链条‘四化’同步引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入选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2、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近几年通过对村容村貌、厕所、道路、生活垃圾、污水等进行综合整治,潍坊市农村人居环境变化显著。在调研走访时,明显感觉“天更蓝了、树更绿了、路更宽了、村更美了”。本文对乡村道路硬化情况调查时发现,276 户受访者反映所在乡村的道路已全部硬化,占比93.88%;个别未全部硬化的村庄,硬化比例也已达到65%以上。265 户受访者反映能自由上网,占比90.14%;在被问及“您家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100%的受访者选择了“是”。另外,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人居环境指标中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由2015 年的23.8%提高到86%,其他反映人居环境的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见图1、图2。(图1、图2)
图1 潍坊市农村人居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变化情况图
图2 潍坊市农村人居环境(社会环境)变化情况图
3、乡风文明稳步提升。在调研时,感受颇深的是农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明显感受到大家身在新时代的自豪感、幸福感。大家纷纷为党的强农富民好政策点赞,为新时代新生活点赞。统计数据显示,潍坊市近五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均达到100%,潍坊市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专科以上层次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采用“丹尼森法”对农业劳动力素质进行测评,折算后潍坊市农业劳动力素质目前约为1.08,说明潍坊市农业劳动力素质平均水平在初中以上高中以下。同时,村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从无到不断完善,推动潍坊市乡村文明水平提升。潍坊市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2015 年的1,013 元增加到1,739 元,农村社区拥有健身器材的户比重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潍坊市农村居民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更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裕。
4、乡村治理有序推进。调查问卷显示,245 户受访者(占比83.67%)反映村务会定期公开。在调研中本文了解到,潍坊市基层村庄的乡村治理初步实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党员带头、村民参与、共同治理的体系。如,青州市弥河镇以山东九龙峪旅游有限公司党支部和桐峪沟村党支部为基础,与周边11 个村党支部联合成立青州九龙峪区域党建联盟,创新“365”服务管理模式,构建村级治理“新格局”,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5、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潍坊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 年的10,408.9 元增加到2021 年的24,007 元,增长了两倍以上。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由2011 年的32.9%下降到27.5%,按照国际标准,处于20%~30%之间的为生活富裕水平,可以说潍坊市农村居民生活已达到富裕水平。从物质生活看,经济发展带动消费升级,人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2021 年潍坊市统计年鉴》显示,2020 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1.6 辆,空调100.7 台、电脑52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住房面积39.4 平方米,低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全国人均居住面积41.76 平方米,也反映出潍坊市农村居民超规建房行为较少,农民守法守规意识很强。
三、潍坊市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特色不鲜明现象。通过实地调研,本文发现潍坊市乡村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省级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其他村庄相比,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完善得多。同时,不少乡村“随波逐流”,跟风发展新兴产业、大众产业,导致缺乏区域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在294 户有效调查问卷中,仅37 户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7.41%的农户仍是散户经营;针对“农作物播种或收割时,是村集体统一组织,还是自己联系播种机或收割机”,78.26%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己联系”;部分乡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不健全问题,尤其雨季来临,存在排水不通畅的现状,个别村庄的姜田出现雨水漫灌现象。此外,农产品“产-供-销”平台尚不健全,仍然存在农民种田累、销售慢等问题。
(三)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调查显示,潍坊市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农村旱厕改造不彻底,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健全;二是个别村庄垃圾仍存在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三是农村取暖大多是土暖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四是农村便民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
(四)医疗、乡村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医疗、基础教育的差异仍然是横在城乡之间的鸿沟。调查发现,城乡医疗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作用发挥不均衡,乡(村)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医疗资源和医护人员均存在缺乏的问题;项目组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大部分村庄目前无配套幼儿园,也无小学,部分村民为了孩子上学,选择到镇上或县城甚至到潍坊市区购房。
(五)农村全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建设和谐美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需要全体老百姓一起动起来,把村当成自己家,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要村民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才能共建和谐美丽家园。但调查走访显示,不少老百姓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有时候还停留在口头上。
四、潍坊市乡村全面振兴实现路径
(一)理念先行,人才支撑,特色发展。一是需要树立绿色低碳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之理。要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通过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与绿色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融合,共建和美乡村。二是强化人才支撑。首先要有好的干部。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其次要有好的队伍。需培养一批愿意留在乡村、干在乡村、振兴乡村的人才共建和谐美丽家园。三是挖掘特色优势。每个村由于其历史、地理等基础条件不同,切不可盲目跟风,一定要挖掘属于自己的特色,充分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力争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全力推动乡村产业绿色、智慧、一体化发展。一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通过“严把种子关、严控种植关、严管销售关”,实现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通过“畜-沼-粮”等绿色粮牧循循环方式,实现生态循环“串”起来。二是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商贸中心,发展新型“供销社”,深入实施“互联网+”和“数商兴农”行动,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三是积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结合潍坊市农村产业发展当前现状,本文认为,可以将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放在县域,促进生产要素动态循环。四是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数字化在农业种(养)环节应用,对种(养)数据进行监测、管理,形成种(养)知识图谱,实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智能感知和精准管理。
(三)继续推进“水、厕、垃圾”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做好农村生活用水安全与污水处理工作。配套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统筹水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后的循环利用。二是继续推进“厕所革命”。继续做好农村旱厕改水冲式厕所工作,重点解决粪污清运及处理问题。三是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通过完善环卫一体化体系,建设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四是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发展清洁能源,稳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
(四)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实现“学有所教”。通过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来到乡村任教;对长期乡村任教的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保障和改善乡村教师待遇。推进优秀教师到乡村“轮岗”制,将优秀教师的经验送到乡村,精准帮扶,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水平,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施行“线上+线下”融合,推广“一根网线、两块屏幕”,“线上+线下”同上一堂课模式;将优秀教师的视频公开课进行推广,使城乡教育均等化。推行城乡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照“以城带乡、以优带潜”的形式,将城乡教育有机融合,突破结构壁垒,启动城乡教育集团化变革,促进教育一体化发展。二是建设城乡医疗共同体,实现“病有所医”。支持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通过打造医疗服务共同体,深化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助力实现农村居民“家门口就医”。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村级医疗疾控网建设;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将乡村医生纳入“体制”,完善乡村医生职业发展机制,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基层需求。大力推行“互联网+健康医疗”。依托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体系建设,连通优质资源,实现远程会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新形态,实现“老有所养”。重点推广农村幸福小院的互助养老模式,注重幸福院的医养结合。村医生定期为幸福院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及时排查疾病隐患,有效预防老年疾病。适当推行1 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N 个为老服务驿站养老服务模式,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党建引领共建乡村治理共同体。一是民事民治,发挥自治“源动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构建“民议、民办、民评、民督、民管”新格局,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以村(社区)为单位,以街巷为单元,明确1 名党员中心户为“街巷长”,推动农村网格化管理。二是上下联动,强化法治“硬实力”。强化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开展乡村普法活动,让法律走到群众身边,争取每百户培树1 名“法治明白人”。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在村(社区)建设电子岗,成立村民自治巡逻联防队,实现“线上+线下”联勤联防机制。三是以贤示范,提升德治“软实力”。发挥新乡贤的引领带动作用,助力乡村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维护公序良俗,推进乡村善治。用身边模范育“德”,发挥德治作用,形成见贤思齐、感恩奋进的浓厚氛围。以村(社区)为单位,搭建积分兑换爱心超市平台,加快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村(社区)网格信用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