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声乐理论著述谈及蒙古族声乐研究现状及人才培养
2023-09-15杜娟勾孟婕
杜娟 勾孟婕
【摘 要】中国当代的声乐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是涉及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尚显薄弱。诸如蒙古族声乐表演和舞台实践的过度偏重,导致蒙古族民族声乐发展的某些局限,同时也彰显出一些声乐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对我国当代声乐理论研究的著述做了简单的梳理,同时也对蒙古族当代声乐理论研究现状做了相关的介绍,进一步强调了蒙古族声乐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当代声乐;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157—03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党一系列的文艺方针政策,中国当代的声乐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歌曲创作、声乐比赛、舞台表演、音乐院团的成立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声乐的发展,同时也从促生了专业音乐院校的系统化教育,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这些理论研究无疑为我国当代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专业化的參照和方向性的指引。
然而,纵观当代的声乐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尚显薄弱。诸如,以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比较浓郁的蒙古族来说,就更显得不足。蒙古族素来以歌舞民族著称,在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蒙古族声乐的发展,显示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过度偏重声乐表演和舞台的实践,导致蒙古族民族声乐发展的单一性、滞后性、局限性,同时也彰显出一些声乐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将从我国当代声乐理论研究著述谈及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现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我国当代声乐理论研究著述
中国当代的声乐理论家有很多,从注重声乐舞台表演到注重声乐教学,从注重声乐教学到注重声乐学术研究,人才济济。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在中国当代的声乐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在声乐的生理机能、示范性教学、探索式指导、演唱曲目的传承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至今对我国的声乐教育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声乐理论研究学者及其著名理论成果较有代表性的,这些专著大多都是中国早期对声乐教育研究探索的理论典范。还有一些声乐教育家、翻译家特别注重声乐教材建设,至今仍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必唱歌曲集,对我国的声乐教学影响意义深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声乐文化的交流,又有一大批声乐理论著述产生。
这些声乐理论著述,也只是研究较卓著的一部分,但无疑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的理论瑰宝,不仅在声乐演唱、声乐表演、声乐教学等方面做出了凝练和总结,也对声乐这门表演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使得一门技术化、表演化的学科,能够以理论的形式得以保留并传承。当代声乐理论研究是一种科学、有效、求同存异的学术探索,从声音、肌理、原理、传承等方面形成了某些理论建构,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域风格特别鲜明的演唱方式,有没有着哪些方面的影响呢?下面,再来梳理一下蒙古族当代声乐理论的研究现状,它映射着声乐理论研究的“宏观”到“中观”,是一种特殊文化下的声响研究。
二、蒙古族当代声乐理论研究著述
蒙古族的声乐发展就地域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属地标签,彰显了不同的发音原理、技术依托、民族特色。既有蒙古族先贤的传承,又兼具现代声学的发音原理,成为个性鲜明的艺术乐种之一。蒙古族声乐表演的历史悠久,而且声乐演唱一直和具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诸如,游牧、狩猎、嫁娶等。
我国最早的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成果要追溯到中国近代作曲家安波等人出版发行的《蒙古民歌集》和《东蒙民歌选》,这应该是最早和蒙古族声乐相关的书籍,对后来蒙古族民歌的传播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的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基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民歌集的出版,也是最多的;第二类是以声乐及表演形式作为蒙古族音乐史的部分进行研究。
已出版的民歌集有奥琪、松来所编辑、翻译的《内蒙古民歌集》;内蒙古文艺研究所达桑宝的《察哈尔民歌集》《锡林郭勒民歌》《呼伦贝尔巴尔虎民歌》《阿拉善民歌》等;蒙古族音乐学家乌力吉昌的《蒙古族叙事民歌》《民间歌手查干巴拉演唱集》《科尔沁民歌》(蒙语版)《科尔沁风情民歌》;伊克昭盟文教局和中央音乐学院音研所合译的《鄂尔多斯民间歌曲选》;达·仁沁、乌·那仁巴图的《蒙古民歌五百首》;乌兰杰的《科尔沁长调民歌集》《蒙古民歌精选99首》;那达密德、福宝琳的《乌力格尔曲调300首》;巴根等人的《科尔沁蒙古族民歌100首》等。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音乐工作者以个人名义搜集、整理与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该书篇幅浩瀚、资料丰富,其中收录了内蒙古自治区六大色彩区的民歌,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的音乐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蒙古族音乐史中涉及声乐和表演形式的书籍有,乌兰杰的专著《蒙古族音乐史》《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书中简单介绍了一些蒙古族的民间歌手以及长调的内涵和传承等;白翠英、福宝琳等人的《科尔沁博艺术初探》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蒙古族民间萨满教及其诗歌、音乐、舞蹈,作了全面调查与论述;包玉林、百音那的《说书调》介绍了蒙古族说书音乐;包玉林的《科尔沁萨满艺术简介》对民间萨满教的歌舞做了整理与研究;叁布拉诺日布的《蒙古胡尔齐三百人》介绍了现存的说唱艺人;李世相的《蒙古族长调民歌概论》《蒙古族短调民歌研究》从作曲法和音乐分析的角度做了民歌研究。这些论著和研究,是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尽管如此,还是鲜有对诸如呼麦、长调、潮尔道等蒙古族传统声乐唱法,及其发音原理、歌唱肌理、练声曲集等进行研究的书籍,因此,蒙古族传统歌唱理论的相关研究还需日臻完善。同时,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是不是也会成为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推动和发展的新议题呢?
三、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
蒙古族因其特有的民族地缘优势、文化根源属性,由此衍生的演唱人才济济,同时,也显现了对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造成现在“重歌唱、轻理论”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蒙古族声乐的生活化来源
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向蒙古高原开始了生活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转变为畜牧,而长调这一新的民歌便产生并发展了起来。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最高典范之一的潮尔道,①相传在招待客人或者王公贵族的庆典仪式,甚至那达慕大会上演唱的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蒙古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如同其繁衍生息的生命发展起源,与蒙古族人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记载,只是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的艺术形式。
(二)声乐理论研究人才的同化现象
目前,大多数的声乐理论研究学者都源于高校,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也面临着被“学院派”同化的境遇。西方的美声唱法、中国的现代民声唱法,对蒙古族传统演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本就缺乏了蒙古族传统唱法的原始环境文化圈,学生就会无形地减少对传统呼麦、长调、科尔沁非遗民歌等传统演唱方式的热爱。长此以往,不仅失去了特有的原始歌唱环境,也渐渐夹杂着学院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认知和喜好上的淡薄,专注于声乐理论研究的人才也会日渐稀少。
那么该如何提高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研究传统唱法、保留非遗和原生态演唱
对于蒙古族传统演唱方式的生理发音原理、肌体训练方法、个性演唱方式的相关研究甚少,特别是诸如“呼麦”这种已被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的复音歌唱形式,也鲜有从演唱角度出发系统地、专业地、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著出版。积极挖掘现有表演艺术家的理论总结能力、教育感悟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蒙古族的非遗文化和原生态表演形式,以理论研究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新一代声乐教师和研习者的责任。
2.凸显民族演唱特色、重视传统歌唱技术的传播土壤
蒙古族声乐表演艺术的形成,是一条逐渐形成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链条。从生活礼仪演变为交流习惯,从娱乐模式发展为艺术形式,从民族习俗衍生为文化属性,历经几代传承,形成现在独特的表演体系。成长在琴房里和音乐厅里的歌声,失去了它本来的面貌,固然会濒临枯萎,还它们一种文化氛围,才能让这些历久的歌声唱得更长远。声乐教学应该多注重情景化教育,把歌唱的场地放到牧区和乡间,走进本就该属于草原文化的属地。续接下来的声乐理论研究才会更具有真实的地缘性,更能在研究中体会到蒙古族艺术的民族美感。
3.强调田野调查跟进、学术研讨总结
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领域中,田野调查的寻根,会更好地理解声音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注重舞台表演,不研究传统声乐的文化起源,不去寻找原始声音的生存方式必然是单一的。鼓励相关教师积极开展调研、实地考察、拜访民间艺人,把一种无形的声音想象变为真正地带着鲜活文化积淀的艺术。在研究中擅于总结,究其根源,查其属性,研其本质,进一步与学术积累联系到一起,发扬和壮大内蒙古声乐理论研究人才的队伍。
4.高校的示范性导向、理论人才的梯队化建设
声乐教师作为蒙古族声乐教育的重要传承者,积极地研究其特有的演唱方式,保留其传统唱法的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呼麦、长调、短调、潮尔道等相关的“练声曲、歌唱曲集”,而英雄史诗、叙事民歌演唱、乌力格尔等这些以叙事型音乐为主体的歌唱形式,在各大高校音乐厅的舞台上更是很难看到。因此,高校的主流方向性引导,专业人才的梯队化建设,才能保留更多的蒙古族声乐理论研究人才。
5.积极发现理论型人才、传承蒙古音乐文化
挖掘内蒙古地区的双师型的声乐理论研究人才,把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以课题研究、论文发表、专著出版等形式存留下来,让更多的声乐爱好者,在文字的延绵中了解、学习、传承。学界无边际,把传统声乐的理论研究同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生存土壤、发展时空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从我国当代声乐理论研究的著述中寻声,从蒙古族传统声乐理论研究的著述中寻根,更迫切地意识到了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每每翻到那些声乐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的学术专著时,总有一种心愿,期待更多蒙古族传统声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多多问世,把民族的歌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注释:
①博特乐图.蒙古族傳统音乐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李焕之.当代中国音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博特乐图,郭晶晶.蒙古族音乐研究百年系列论文[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蒙古族声乐教育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NDB0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娟(1979—),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文学硕士,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及音乐分析;勾孟婕(2002—),女,汉族,本科在读,赤峰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