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与未来展望
2023-09-15周均旭刘冰洁刘子俊
周均旭 刘冰洁 刘子俊
摘 要:运用知识可视化分析工具 Citespace,从发文年度、机构、作者及关键词聚类等方面,绘制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知识化图谱,对我国2000—2021年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研究发文数持续增长,并可分为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从内容上看,研究紧跟时代背景和国家大政方针,研究热点包括“指标体系”“政策过程”“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等内容。整体来说,我国政策评估涉及公共政策过程与效应评估、各个实质性政策领域评估、公共政策评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纵深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需要加强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政策评估体系。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Citespace;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3 - 0073 - 1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我国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公共政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评估能够对政策从制定到实施过程的各种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检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实际效果,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近年来逐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内容。经过近30年的发展,学界积累了大量针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评估的作用[1-3]、政策评估方法和体系搭建[4-7]、政策评估实践[8-11]。也有学者对政策评估进行文献综述类归纳和整理,针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12-13]、政府财政政策[16-17]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可视化分析。本文运用Citespace对2000—2021年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传统定性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通过关键词聚类、文献计量分析等挖掘相关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并分析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走向,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启发。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提升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的相关文献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政策”和“评估”、“政策”和“量化”、“政策”和“工具”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搜索范围为2000—2021年,搜索时间截止到2021年4月22日。研究选取CSSCI、CSCD、北图核心期刊文献作为数据来源,采取人工核对的方式对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剔除会议综述、书评、征稿启事类文稿以及与“公共政策评估”主题明显不符的文献后,共获取样本文献1177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来展现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关于文献计量的常用工具主要有Citespace、VOSviewer等,其中Citespace软件能够有效揭示该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分析学科發展前沿,已成为国内外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对我国20余年来公共政策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利用Excel对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整体描述,然后利用Citespace对核心机构、作者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分析关键词热点及研究趋势,总结出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研究的热点。
三、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发文时间分布
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通过对政策整体的回顾,评价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实际实施效果。因此,公共政策评估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逐步成为国内政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
2000—2021年,我国公共政策评估领域共发表了1177篇文献(见图1)。对比分析历年发文量,可以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大体分为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为起步期,少量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研究,年度发文数量均在20篇以下,虽呈上升趋势,但发展幅度较为缓慢。第二阶段(2008—2015年)为发展期。这一阶段,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呈井喷式增长。第三阶段(2016—2021年)为深化期,发文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在2021年达到了最高年发文量120篇。总的来说,2000—2021年间,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发文数量稳步提升,一方面证明了公共政策评估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
(二)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发文机构分布
通过Citespace对发文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绘制出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对公共政策评估的发文合作情况进行统计,图中节点大小代表机构发文数,连接边表示合作性。由图2可知,目前公共政策评估领域影响较大的发文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等。总体来看,整个合作网络图中存在一些明显的小网络,表示各发文机构有不少合作,主要是强强联手和同机构合作。但是,整体网络密度较低,说明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力量仍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有待加强。
(三)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发文作者分布
通过Citespace对公共政策评估研究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发文量较多的学者在该领域可起到引领作用,其学术成果可以成为了解该领域思想与观点的重要渠道。
由图3可见,目前国内公共政策评估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有宋国君、马中和周建国等。在研究领域上,宋国君和马中主要对中国环境政策进行评估,宋国君、马中和姜妮合著的《环境政策评估及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意义》一文,主要探讨了环境政策评估的目的、意义和作用[18],被引频次较高。周建国则致力于探讨公共政策评估模式,其论文《政策评估中独立第三方的逻辑、困境与出路》,为完善政策评估中第三方的行业规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9],也有较高被引频次。总体来看,整个网络图谱中虽然存在部分小网络,但网络密度整体较低,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反映出公共政策评估领域研究者协同合作情况不佳,协同合作尚未形成较为广泛的学术共识。可见在公共政策评估领域,仍未形成合作发文的模式,研究者之间这种松散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评估领域长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以高校和研究院等为主体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政策评估研究涉及的领域和实证方法较为有限,且作者多来源于单一研究机构,不同机构学者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
四、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
(一)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热点
作为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出现频率越高的关键词越能体现某一领域内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内在联系。本文运用Citespace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相关论文成果进行关键词热点分析,为防止影响分析结果,本文对“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等高度关联词进行隐藏处理,统计出频数前20位的关键词(见表1),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排名第一的关键词为“指标体系”,频数为18次;排名第二的为“政策过程”,频数为15次;排名第三的为“教育政策评估”“政策工具”和“合成控制法”,频数为13次。
可以看出,2000—2021年,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主要围绕“指标体系”“政策过程”“教育政策评估”等议题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构建政策评估指标体系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内容,成熟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政策的过程和效果,提升政策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教育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等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展开,使用的方法既有定性的政策工具法,包括研究政策执行过程评估和政策评估标准的搭建;也有定量的模型研究,如PMC指数模型、合成控制法和双重差分法,对政策效应、政策效果进行评估。近年来,随着第三方评估研究的兴起,智库也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根据以上研究热点,绘制公共政策评估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4),以考察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其中,节点表示关键词,节点的范围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颜色及厚度表示出现时段,圆环越厚,该颜色对应年份出现的频率越高,各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发文共现强度。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有683个节点、104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5,其中高频关键词有“政策工具”“政策效应评估”“绩效评估”“政策过程”“环境政策”等。可以看出,该图谱中聚类结构显著,不同的领域与方法相互关联,但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关键词联系较为稀疏。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聚类分析
根据发展脉络统计,结合前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将我国公共政策研究脉络分成起步、发展、深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2000—2007年)。2005年及以前,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发文数量较少,关键词也较为单一,说明该时期仅有少部分学者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探索。这一时期,学者们普遍聚焦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方法的引进,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国内公共政策评估。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2008—2015)。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由理论向实践转变,逐渐多元化。国内学者對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多个公共政策领域中。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政策过程、政策绩效[20]、模型构建[21]等方面,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评估过程模型和政策评估分析方法。第三阶段为深化阶段(2016—2021)。该阶段主要关注公共政策评估的本土化,公共政策评估的应用持续深化和扩展。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一方面继续对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法等公共政策评估方法进行探索与创新,提高国内公共政策评估的可信度[22];另一方面,随着新时代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以更具融合性与创新性的方式推动公共政策评估研究范式与方法本土化,将公共政策评估扎根于我国的时代背景与实践之中,着眼于讲好中国故事。
本文根据citespace结果将公共政策评估相关研究分成16个聚类,进一步挖掘我国公共政策评估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使重点信息能够更加突出,本文隐藏了离散度高和节点较少的两个聚类。根据研究内容,进一步将剩余的14个聚类整合形成三大类别,分别为类Ⅰ:公共政策过程与效应评估;类Ⅱ:具体公共政策领域评估;类Ⅲ:公共政策评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见表2)。子聚类表示该类别包含的具体聚类情况,年份表示该子聚类发文最多年份,规模代表该子聚类包含的文献数量,主要内容表示该聚类的高频关键词。
根据表2,将已有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分成三类:
类I:公共政策过程与效应评估
此类别主要包括“政策评估”“公共政策”“政策过程”“国家治理”“效应评估”五个聚类。其中主要关键词有政策评估、公共政策、治理体系、公民参与、协同发展。公共政策评估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政策过程及效应评估则是公共政策评估的重点。早在2002年,王永生便对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规范进行了论述[23],揭开了新世纪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序幕,随后评估研究从理论规范逐渐延伸到政府治理、公民参与等问题上。丁建彪则指出增强公民对公共政策评估的参与性与回应性,有利于提升公共政策评估的公开性和有效性,促进公平正义[24]。该类别关注点在于政策评估的理论规范,以及如何扩大公民参与,通过科学制定公共政策评估指标,促进协同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类II:具体公共政策领域评估
此类别主要包括“教育公平”“体育政策”“科技政策”“环境政策”“创业政策”“产业结构”“卫生改革”七个聚类。其中主要关键词包括教育公平、体育政策、科技创新、环境政策、产业结构、卫生改革等,集中于教育、体育、科技、环境等与我国国情和政策紧密相连的重点领域。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评估逐渐由高等教育领域政策转向民族地区教育政策和教育扶贫政策[25],该主题文献的增长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环境政策、产业政策逐步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碳排放政策效应[26]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作用评估[27]成为重要关注点。早在2005年,卫生健康政策效应评估便得到重视,近年卫生政策研究集中于卫生机构服务[28]、卫生政策绩效[29]和卫生信息公开[30]等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学者以问题和实践为导向,着力于研究国内重大社会经济政策问题。
类Ⅲ:公共政策评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此类别主要包括“双重差分”“指标体系”两类。其中主要关键词包括双重差分、技术转移、定量分析等,主要关注公共政策评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政策评估技术和评估指标体系一直是国内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公共政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传统单一的政策评估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也从理论基础、政策比较等定性研究逐渐转向构建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定量模型分析。例如双重差分、断点回归、倾向得分匹配等,其中双重差分法作为政策评估的重点方法大放异彩,并常被用于政策经济效应的评估[31]。随着政策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模糊數学方法 、社会实验法等实证主义评估方法是公共政策评估未来的发展方向[32],部分学者强调在纯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价值分析,即“后实证主义”,这也可能成为未来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主流范式[33]。
(三)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变化趋势
结合关键词发展脉络及聚类分析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紧密相连,也反映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日益多元化、纵深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公民参与和第三方机构评价
评估主体在公共政策评估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公民参与和协同发展一直占据主要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扩宽了渠道。公民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也顺应了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趋势。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以中国社科院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承担了许多评估工作,弥补了政府自我评估的不足。智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逐渐贯穿其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始终。
随着政策评估主体逐渐从单一的政府向多元化主体转变,学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对公民参与和第三方机构的研究。但是,目前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估过程中仍存在公民参与度不高,公民参与政策评估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随着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仍存在公信力和影响力不足等弊端,机遇与挑战并存,仍有待更加深入地探索。
2.纵深化:评估领域深入及交叉
随着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越来越深入,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政策、卫生政策和环境政策到经济领域的科技政策、创业政策,国内学者始终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探讨重大社会和经济政策问题,如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中的碳排放[34]、教育扶贫[25]等热点领域,为解决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研究者们掌握国内政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减少政策研究时效性的影响,能更有效地为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重视某一特定领域,缺乏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各领域间的研究碎片化较为严重。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公共政策评估还需考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此外,大多研究仅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政策的特定效应进行评估,尤其是只重视经济效应而忽视了社会效应。
3.科学化:技术方法及实证评价广泛运用
在公共政策评估发展初期,国内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随着公共政策数量的不断增多,国内学者逐渐转向以客观数据为支撑的定量研究方法,改善了我国传统政策评估“重价值轻技术”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随着定量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学者相继引入了许多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方法,如PSM-DID等,政策评估日益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以定量研究为主的政策评估价值取向较为单一,容易忽略政治、文化和社会伦理等不能进行量化的政策评估指标。因此,在政策评估定量化和精确化的同时,也应该综合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促进量化和质化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五、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充分发挥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的1177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在研究时空分布上,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自2000年逐渐兴起,发文数量一直稳步上升,主要研究机构有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影响力较大的学者主要有宋国君、马中、周建国等。
二是在研究热点分布上,综合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热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政策过程与效应评估方面的热点,主要包括政策评估、政策过程等;二是具体公共政策领域评估方面的热点,主要包括环境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等;三是公共政策评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方面的热点,主要包括指标体系和双重差分等。
三是在变化趋势上,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从最初的概念和理论探索开始,逐渐转向围绕教育公平、科技政策、环境政策等契合国家发展方向和大政方针的议题展开。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参与主体上,公民和第三方评估机构逐渐走上了公共政策评估舞台。此外,公共政策评估的技术方法也逐渐得到运用。
(二)未来展望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核心发文机构和作者较为单一,并且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研究者之间合作情况均不甚理想,缺乏交流和互动,不利于相关研究的扩展和深化;第二,研究领域局限于单一特定领域,忽视了研究领域的交叉性和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第三,以定量研究为主要范式的政策评估价值取向单一,难以满足日益丰富的评估要求。为此,未来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可从以下三点持续深入:
一是研究视角上,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打破“学术壁垒”,主动进行深度合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来临,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管理挑战,公共政策评估作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其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主体、单一领域和单一情境。因此,公共政策评估应该包括与公共政策相关的多元利益主体,并涉及多个现实领域。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可以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引入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于打破研究机构、学者之间的“壁垒”,加深彼此合作,汲取多学科知识观点,更加科学全面地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
二是研究主题上,要着眼于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评估体系。当前,国内公共政策评估主题变化较快,这既反映国内学者对政府中心工作的把握,也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系统性、独立性不够的问题。公共政策研究需要加强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避免过于追逐热点而丧失学术研究的独立性。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亟需本土化,因此公共政策评估需要扎根于中国土地,立足中国国情,公共政策评估领域的相关研究者需要加深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深入了解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诉求,推动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健康发展。
三是研究方法上,要重視研究过程的科学化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中的定量评估日益丰富,并引入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技术,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部分学者过于偏向实证技术方法的使用,忽略了社会效应中的隐形效果,这容易导致公共政策评估偏离政策目的,失去公共性。因此,在使用公共政策评估方法时,不但要注重过程的科学化,更要积极引入数据仿真、大数据分析等国际公共政策评估的先进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方法的多元化,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既关注事实描述又注重价值评估,为公共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鄞益奋.公共政策评估: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耦合[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92-96.
[2]温美荣.公共政策综合评估的5P框架——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的理论模式建构与案例阐释应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4):24-32.
[3]李晓冬,马元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四维审计模式构建——以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为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3):99-113.
[4]曲婉,冯海红,侯沁江.创新政策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为例[J].科研管理,2017,38(1):1-11.
[5]袁利平,丁雅施.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19,40(8):139-149.
[6]郑秋生,黄何.区域科技政策评估机构发展对策研究——以广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3):109-113.
[7]白贝迩.民族地区教育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基于政策生命周期理论与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双维度[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1):47-52.
[8]李涛,石磊,马中.中国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初步评估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5):1-8.
[9] 刘复兴,邢海燕.论教育政策执行评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4-61+205-206.
[10]叶初升,李竺雯,孙薇.政府与市场“双轮”何以驱动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评估[J].经济问题探索,2022(5):32-46.
[11]封进,吕思诺,王贞.医疗资源共享与患者就医选择——对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政策评估[J].管理世界,2022,38(10):144-157+173+158.
[12]吕燕.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9):156-160.
[13]高峰,赵绘存,贾蓓妮.我国科技创新政策演进路径研究——基于政策研究热点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7,36(11):86-91.
[14]周英男,侯慧,周学飞,等.中国绿色增长政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8,38(3):92-95.
[15]窦晓铭,庄贵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评估及机制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22,38(10):45-52.
[16]马海涛,韦烨剑.政策组合视角下政府研发补贴政策评估——基于40个国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1(8):3-14.
[17]车峰,周雅琳.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基于223份中央和省级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2006—2020年)[J].学习论坛,2022(3):96-104.
[18]宋国君,马中,姜妮.环境政策评估及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意义[J].环境保护,2003(12):34-37+57.
[19]周建国.政策评估中独立第三方的逻辑、困境与出路[J].江海学刊,2009(6):117-121.
[20]霍春龙,邬碧雪.治理取向还是管理取向?——中国公共政策绩效研究的进路与趋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6(4):33-38.
[21]郭俊华,曹洲涛.知识产权政策评估体系的建立与推进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3):31-38.
[22]李国平,李宏伟.经济区规划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3):20-28.
[23]王永生.试析公共政策评估及其规范[J].理论探讨,2000(3):78-79.
[24]丁建彪.公民参与推动政府绩效评估探析——基于现实依据、实现途径及溢出价值的维度[J].湖北社会科学,2016(11):41-46.
[25]吴易雄,王虎邦,贾昆蕙.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下教育扶贫政策评估及效能优化——基于对598份有效问卷的深度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0-18+29.
[26]叶芳羽,单汨源,李勇,等.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2):43-50.
[27]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51(4):60-73.
[28]段晖,张英楠,侯宇澄,等.我国医联体政策对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研究——组织联盟理论视角下的一项准实验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4):4-16+124.
[29]陈麒骏,胡明,吴蓬,等.国家卫生政策绩效评估及WHO药物政策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药房,2010,21(4):306-309.
[30]吕红.医疗卫生信息公开政策的基本研究框架与制定协同动力模型构建[J].现代情报,2018,38(2):36-40+177.
[31]丁斐,庄贵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立是否促进了经济发展——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政策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0):19-28.
[32]和经纬.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走向实证主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8(9):118-124.
[33]吕力.后实证主义视角下的管理理论、实践与观念[J].管理学报,2015(4):469-476.
[34]付琳,曹颖,郭豪,等.“十二五”以来中国低碳发展进展及政策评估[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6-24.
Research Hot Spots and Future Prospect of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Analysis
Zhou Junxu, Liu Bingjie, Liu Zijun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Guangxi,China;
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
Abstract:Using the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ool Citespace,draw the knowledge map of Chinese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research,analyze the hot spots of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research in 2000-202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tribution of document,institutions and authors,key words clustering,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the number of research publications continues to increase,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tarting,growing and matu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the researches keep up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major national polici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clude“policy indicator system”,“policy process”,“education policy”,“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and so on. On the whole,Chinese policy evaluation involv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public policy,the evaluation of various substantive policy field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technology,and presents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longitudinal deepening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ooking ahead,we need to carry out more inter-institutional and cross-sector cooperation,and build a polic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public policy evaluation;Citespace;knowledge graph
責任编辑:陈正源 刘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