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桥:区域课后服务资源的供给桥
2023-09-14曹雄伟
曹雄伟
“双减”政策强调,要大力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针对城乡课后服务资源差异大、资源相对紧缺、课后服务种类较为单一、校际实施情况差距明显、社会资源利用通道过于狭窄等问题,寻觅多元有效的服务资源,加强课后服务资源建设和质量保障,成为衡量区域课后服务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常州市武进区加强顶层设计,从区域资源层面立体盘活、从需求侧的角度不断满足家长和学生对课后服务内容的需求,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积极探索与深化实践,架起了一座区域课后服务资源的“彩虹桥”。
一、系统设计:绘制区域课后服务育人矩阵
为拓宽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全区以教育党建联盟“树人红盟”为引领,充分发挥红盟党建优势,通过党组织联建共建,将大中小、城乡校等育人资源充分融通,“吾有优学彩虹桥”作为落实“双减”政策之桥,形成内外融通、上下贯通、点面结合的育人矩阵。
(一)课后服务内容体系要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
在积极探索区域课后延时服务资源匹配与模式的同时,我们进一步系统思考整体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精准定位学校课程育人体系和课后育人体系的关系,重新建构“课内+课外”的育人体系,厘清家校社的育人边界与主体权责,真正推动协同育人。
课堂中的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是“双减”工作的主战场,课后服务是“双减”工作的支持源,两者应当系统设计、一体规划。我们在区域层面进行“底座+共座+个性座”的课后服务整体设计,“底座”即第一时段必须确保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各类作业,切实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第二时段区域给出课后服务资源菜单,每所学校根据不同的需求确定侧重方向,选择同类订单形成“共座”;同时盘活校内外资源,聚焦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设计高质量内涵发展项目,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座”课程,真正做到课内课后系统设计、协同发力。
(二)课后服务资源供给要处理好“联”和“转”的关系
要全面提升区域课后延时服务水平,需着力深化课后服务供给侧改革,努力提升资源的挖潜和增效,推动课后延时服务提档升级,满足学生和家长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
1.“三联”的资源地图丰富课后延时服务供给
通过课后服务公益联盟、家校双减联育、城乡一体联动,形成“三联”工作轴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吾有优学彩虹桥”课后服务公益平台,建立涵盖领域广泛的课后服务资源库。目前全区建成了红色教育、乡村振兴、智能制造、安全法治等15 个教育类别,包括目前已有的武进区农业农村局、武进区消防救援大队、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等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在内的130 多个共建单位,相关单位还义务提供无人机、3D 打印、人类指纹科学展、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学、金坛刻纸体验等15 大类的近200 门课程,每年可提供约2580节次课程。
2.“三转”的支持路径促进资源再生
用“党建”引领育人主题,让组织联动转起来,共同探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双减资源供给等育人话题。通过联盟共同研发在场课程,促进资源再生与共享;通过孵化培养让师资力量转起来,促进“高新人才、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兼职成为“特聘教师、特需教师、特色教师”的身份转化,最大程度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劲合力。
(三)课后服务主体建构要处理好“链”与“场”的联结
“双减”对课后服务内容的要求与学生、家长的需求应当是一致的。因此,应当考虑如下问题。一是从区域层面建立多部门联动链,课后服务不是一所学校或一个部门单兵作战,区教育局会同文明办、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区域性突破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壁垒,架起校内外联动的桥梁;二是建立课后服务的党团队贯通链,通过党建引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先锋作用,挖掘课后服务资源中蕴含的道德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课后服务协同育人的效度;三是建立课后服务的家校社合育链,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联动,促进供需双方的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共治,形成课后服务一体化的资源链、资源库、实践教育基地、实境课堂,打造全社会共育的课后服务良好生态。
二、供需匹配:构建课后服务资源共享平台
课后服务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适配越好。虽然区域层面提供了“百基地百服务清单”的支持,但围绕课后服务的“一校一案”需求,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我们创新思维,积极谋划,协调多方力量,开发出“吾有优学彩虹桥”课后服务公益App,架起校内外联动的桥梁,实现资源精准对接,严格把控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实施的各个环节。
(一)以素养发展为目标创建课后服务资源库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区域首先要思考以什么样的内容载体组织课后服务,同时还要精准掌握学校在课后服务中有哪些自己解决不了的资源需求。在对全区进行摸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整合心理辅导、智能制造、职业体验、安全法治等学校迫切需求的内容,围绕学会生存、健康生活、创造生命等多维度建构课程,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融合的服务资源,实现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方(“树人红盟”共建单位)和学校的无缝对接。资源供给方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将资源“上架”后供学校选择,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资源菜单中自主选择、自助“下单”,如此便形成了面向全区中小学校获取机会均等、涵盖领域广泛的课后服务资源库。线上课程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教育局组织专家对资源供给方提供的资源进行评审,一旦有评分过低或服务过程中存在错误价值观传播等不良行为的服务资源将被立即下架。
(二)用纵横机制形成课后服务链动力
在课后延时服务资源一体化建设中形成“链”式思维。一是向纵向延展“链动力”。目前在常高校、职业技术类学校均与中小学形成链接,一方面让大中小学课后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每周均有数十名不等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中小学参与课后服务,形成大中小学资源共享一体化的教育链,为“双减”工作提供“链”动力。二是向横向拓展“研修场”。学校与基地之间、专业人士与专任教师之间开设集体备课站、研修会、课题研究坊等,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积极探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红色基因、科创基因等融入课后服务的途径,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校地协同课后服务资源的横向共享和课后服务资源学段间的纵向共享。
三、服务领跑:构建区域“双减”之下教育生态
面向全区机关、高校、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盘活资源,服务区域“双减”工作,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资源的保障体系、创新运行体系,常州市武进区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边做边建,在不断形成区域教育生态的实践中逐渐取得成效。
(一)重构双减之下区域教育的活性土壤
一个区域的教育土壤会生长出怎样的“庄稼”,取决于该地区的教育价值观。在“吾有优学彩虹桥”的建设过程中,社会各界以及大中小学在具体的“双减”工作实践中同频,在共享中共振。
1.不断建构生态的发展观
“双减”之下,盘活区域育人资源的存量,激活共同育人的能量,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增量,能让这一土壤快速生长出儿童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比如,常州市武进区水稻研究所的专家钮中一带领教师一起开发“时光稻穗”课程,在水稻前世今生的生长中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价值,懂得感恩,懂得科学农业,通过完整的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一个地区教育的价值观,始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区域教育的追求过程中。
2.不断建构生活的价值观
课后服务为学生学会生活提供了时空。“吾有优学彩虹桥”架起了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基本生存能力的桥梁,如《走进石墨烯小镇》这一博士课程激发起孩子们“太空电梯”一步登天的梦想,让他们对职业规划有了思考。丰富且立体的课后服务资源为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审美教育等构成了常态支持,让学生懂得幸福的生活需要靠劳动来创造,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辟出了路径。
3.不断建构生命的质量观
“吾有优学彩虹桥”为每个学生从儿童—少年—青年贯通根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薪火形成合力;为生命的认知—敬畏—尊重—珍爱—价值提供了在地化的实践认知;为学会生存—美好生活—创造生命培植教育土壤,比如常州三杰的在馆人员均成为课后服务的导师,让学生在实境中赓续红色文化,真正让广大中小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再造课后服务资源建设的适性路径
依托“树人红盟”建立“吾有优学彩虹桥”,真正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同时,通过“功能叠加”和“服务叠加”,促进了课后服务资源的再生与深化。
1.珍贵的“即时性资源”
在已有资源库的基础上,常州市武进区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大发明教育价值、现代影视和网络信息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索,从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领域挖潜,围绕目标、结合节点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
2.宝贵的“在地资源”
基于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挖掘和甄别“赋性”,发挥社会资源在课后服务中的教育价值,用好国家重点建设资源和地区本土重要资源,如常州博物馆、常州规划馆、常州三杰纪念馆、李公仆纪念馆、王铮将军纪念馆等,既赓续红色基因,又着眼家乡未来的发展,赋能学生生命成长。
3.可贵的“人力资源”
在深入推进课后延时服务资源在地化、实践化、人本化的同时,也需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我们认为开发专家资源,对于建好“社会大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着力挖掘人力、物力等不同维度的资源,共奏立体环绕全域育人“协奏曲”。
(三)创生区域课后服务的独特景观
作为区域课后服务资源在地建构的先行者,我们不断重塑双减时代学习的样态、育人的情态和教育的生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为职业做准备,而是一个全链条、无间断、恒常在的终身学习。因此,区域对学校育人资源的支持也从办学条件的改善走向育人品质的提升,从“行政化的要求”走向“个性化的支持”,用立体化、可选择、能适配的育人资源,支持教与学关系的再构,实现跨学科与项目化等学习方式的转型,以及在区域教育生态链的建构中催生愿者为师、能者为师的新教师群体,从而建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吾有优学彩虹桥”课后服务资源供给范式,形成武进教育育人生态圈。
以“吾有优学彩虹桥”项目为抓手,常州市武进区形成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助力学校优质均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进一步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今后工作中,“吾有优学彩虹桥”将形成区域党建联盟,以联盟为桥梁研发区域课后服务指南与手册,优化“彩虹桥App”供需匹配以及双向评价功能,不断满足学校群体与家庭个体之间的个性化需求,深化服务类课程品质的提升,激发区域各领域协同育人的更大动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家校联动、校校共在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提供武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