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的文献计量研究

2023-09-13姜岩史航郭连成

供应链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知识图谱一带一路

姜岩 史航 郭连成

关键词:一带一路;热点与趋势;知识图谱;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114.4;D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34(2023)01-0080-17

一、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南亚国家时,相继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广泛认同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命运共同体[1]。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迄今十年来的时间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虽如此,却鲜有学者对国内外“一带一路”研究的基本状况、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与整理。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借助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5.0软件对2014年至2021年发表的中文文献及英文文献进行系统归纳与整理,通过生成的知识图谱对这些文献进行对比与归纳,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趋向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预测,以期为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来源与数据分析

(一)文献来源

1.中文文献来源

为尽可能全面收集有关“一带一路”的中文期刊论文,本文选择从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收录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采集数据,同时为保证来源文献的高质量,将来源期刊类别选择为CSSCI。通过将“一带一路”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将研究时间区间设置为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0815篇学术期刊论文。为了确保文献数据质量,使其具有高度的准确性,本文对其进行逐条人工剔除,将书评、会议、卷首语、简介、新闻类等非学术研究类文章剔除。最终共导出10337篇用于分析的有效文献,并以“Refworks”形式导出。

2.外文文献来源

对于英文文献,本文选择的期刊来源是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合集,在检索中输入主题词“the Belt and Road”“silk roads”,文献类型为“Article”“Review”,并将语种设置为“English”,同时将出版日期限定为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设置后进行检索,共计检索出1054条数据,并将数据以“纯文本文件”格式导出,记录内容为“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为了提高文献数据的质量与准确性,对导出数据进行除重操作,最后剩余1028条有效英文文献数据用于导入Citespace5.0软件进行分析。

(二)数据分析

1.中文文献基本情况分析

(1)发表文章的数量。本文对收集整理到的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的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发文量2014年为23篇,2015年为737篇,2016年为1185篇,2017年为1912篇,2018年为2043篇,2019年为1812篇,2020年为1460篇,2021年为1165篇。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2018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召开,这五年是“一带一路”建設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完善并深入推进,2014年到2018年也成为“一带一路”研究文献增长最快的时期。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此后“一带一路”的工作重点也发生重大变化,“一带一路”建设转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相应地,学界“一带一路”研究热度在达到最高点后趋于平稳并逐渐下降,直至达到目前相对稳定的状态。

图1“一带一路”中文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

(2)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为了能够清晰完整地呈现可视化效果,本文将图谱阈值设置为35,节点属性设置为32,标签属性设置为5,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各个节点代表的是研究机构,圆圈大小代表其对文献数量贡献的程度,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名前十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95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7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61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0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52篇)、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51篇)、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0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46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42篇)、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36篇)。

图中共有194个节点,70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37,这表明我国的研究机构“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强度较低,呈较分散的状态。因此,各研究机构之间还有待加强合作与交流。另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介中心性”相对较高(该值越大,则该研究机构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越高),表明该研究机构人员在“一带一路”研究中具有较高的造诣。

图2“一带一路”中文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3)核心作者分析。中文作者的合作网络共有304个节点,62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13。按照发文量对核心作者进行排序,前十名分别是(如图3所示):王义桅(21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卫东(20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娟娟(19篇,兰州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陈建(18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辉(17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丹(16篇,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陈继勇(16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方平(13篇,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宝存(11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卢光盛(11篇,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其中,王义桅和郑栋[2]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面临来自国家、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道德风险,并从观念、机制和实践等三个角度给出了应对措施。刘卫东[3]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并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建议。这些核心学者们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一带一路”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作者合作网络角度来看,学者之间合作力量比较分散,并未形成大范围且深入的合作关系,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带一路”向纵深领域研究发展。为此学者们应增加学术交流和团队协作,以协同拓宽“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图3 “一带一路”中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

2.英文文献基本情况

(1)发文量分析。对收集整理到的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的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从中可以看到,外文文献自2015年开始发表,其中2015年为2篇,2016年为13篇,2017年为39篇,2018年为129篇,2019年为227篇,2020年为284篇,2021年为334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在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国际合作倡议,并于2015年发布 “愿景与行动”后,外文研究文献的数量随之开始增多。从2016年开始,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开始系统地对“一带一路”进行研究,而后研究文献数量连续5年呈爆发式增长。这表明学术界及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也凸显对其开展全面、系统研究的必要。

图4 “一带一路”英文文献发文量变化趋势

(2)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由于Citespace软件所生成的“一带一路”外文文献部分是由国内研究机构所发表,因此笔者对其进行人工筛选,得出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国外研究机构分别是(如图5):Natl Univ Singapore(新加坡国立大学,18篇)、Univ Oxford(牛津大学,10篇)、UCL(伦敦大学,9篇)、Australian Natl Univ(澳大利亚国立大学,9篇)、World Bank(世界银行,6篇)、Univ Nottingham(英国诺丁汉大学、5篇)、Tokai Univ(日本东海大学,5篇)、Boston Univ(美国波士顿大学,5篇)、Univ Cambridge(英國剑桥大学,4篇)、Univ Manitoba(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3篇)。

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共有172个节点,332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226。分析显示,国外“一带一路”主要研究机构大部分为高等院校,其中,英国的院校数量在国外研究机构中占比较高。2013年,英国政府曾明确表态,会努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做中国在西方世界的最强支持者,自此之后中英关系不断良性发展,并开展了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4]。

图5 “一带一路”英文文献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3)核心作者分析。按照发文量与文章被引频次对“一带一路”外文文献作者进行筛选与排序,得到前十位此领域主要国外学者的文献发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一带一路”外文文献核心作者情况

外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共有268个节点,289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81。总体来说,尽管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单个学者发文量较少,整个合作网络分布比较分散,说明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国外学者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三)中外文献基本情况对比

从文献发表总量来看,2014年到2021年,“一带一路”中文文献发文量10337篇,英文文献发文量1028篇,中文文献发文数量约为英文文献的10倍。从发文量变化趋势来看,中文文献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外文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表明国外学术界对于“一带一路”研究的热度正在逐年上升。对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来说,外文文献的网络密度比中文文献的网络密度要高,这说明“一带一路”外文文献研究机构的合作程度要高于国内。但整体来说,两者的网络分布都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影响力较为显著的机构团队。

三、“一带一路”中外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一)“一带一路”中文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1.“一带一路”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核心概括。通过在文献中提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能够发现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方向。本文将收集的“一带一路”中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工具软件,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4—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得出关键词共现结果如图6所示。结果显示,“一带一路”中文文献研究关键词词频居于前十的有“一带一路”(5135次,0.69)、“一带一路”倡议(1037次,0.67)、“一带一路”建设(382次,0.26)、人类命运共同体(361次,0.34)、对外直接投资(311次,0.30)、沿线国家(256次,1.05)、“一带一路”战略(228次,0.06)、全球治理(197次,0.32)、全球化(119次,0.09)、人民币国际化(112次,0.04),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一带一路”的研究热点。一般来说,圆圈大小代表的是关键词频次,频次越大,圆圈越大,而圆圈外有加粗边框代表其中介中心性很高,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则称为关键节点。

图6“一带一路”中文文獻关键词共现图谱

2.“一带一路”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聚类分析是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识别,基于“物以类聚”的思想,运用算法将样本数据转化成结构化的集群,进而形成反映特定研究领域下的热门主题、结构分布及其不同特点的统计分析方法[5]。对于文献聚类分析结果,一般通过两个数值进行评价:一个是聚类模块值(Q值),当Q>0.3时,认为聚类结构显著;另一个是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一般认为S>0.7时,聚类是令人信服的。另外,Citespace5.0版本的工具软件提供了三种算法,分别是潜在语义索引(LSI)、对数极大似然率(LLR)、互信息(MI)。本文选取LLR算法将关键词进行聚类,从而找出“一带一路”中文文献显示的热门研究主题,聚类分析结果参见表2。

表2 “一带一路”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3.“一带一路”中文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聚类后的Q值为0.8292,远大于0.3;S值为0.7452,也高于0.7,这表明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同时也是令人信服的。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生成的10个有效聚类结果与相应关键词进行融合,本文将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热点总结为如下五个方面。

(1)研究热点一:“一带一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全球治理(197)、沿线国家(129)、全球化(119)、双循环新格局(48)、产能合作(47)、新型国际关系(24)等方面的研究。学者明浩[6]在2015年对“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一带一路”中倡导的理念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变成了可能,人类是可以由对抗与冲突走向共生与和谐的。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展现了中国战略与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7]。黄陈晨[8]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全球治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须有重要抓手与平台,而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伟大实践[9]。刘雪莲和夏海洋[10]提出通过新型国际关系能够构建不同层次的和谐环境,进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研究热点二:“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研究。中文文献中有关“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建设(93)、民心相通(54)、地缘政治(44)、体制标准(29)、中欧班列(29)等。互联互通是以沿线国家人民“心相通”为重要基础,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同时以政策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的“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11],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紧密与友好关系的前提。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降低国家之间边界的屏蔽效应[12],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联通建设,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率[13]。然而,由于沿线国家区域标准联盟观念淡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政治观念存在差异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软联通”的构建,延缓了合作“硬机制”的进程。为此,有必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异质性进行测度,并针对不同国家的特征因势利导提出相应的标准推动策略[14]。

(3)研究热点三:“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中文文献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外直接投资(311)、人民币国际化(112)、丝绸之路经济带(80)、影响因素(69)、经济全球化(58)、贸易潜力(53)、亚投行(47)、区位选择(37)、贸易投资便利化(28)等方面内容。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王颖等[15]等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07—2015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从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而秦笑[16]基于空间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宋勇超和张佳讯[17]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明显提高了企业创新绩效的结论,因而应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以便于引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相关研究还发现,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是协同演进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入推进[18]。

(4)研究热点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共识,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全球价值链(88)、国际传播(52)、高等教育(27)、数字经济(26)、可持续发展(22)、绿色金融(9)等。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魏敏和李书昊[19]运用熵值TOPSIS法对涵盖经济稳定增长、创新驱动发展、市场机制完善等10个方面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中国30个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分布规律,为我国各省份协同发展提供了依据。2021年我国提出为应对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程琳和陈韵涵[20]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中需减少高碳行业领域的投资,大力开发绿色项目,从而把握绿色低碳转型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高等教育、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热点研究主题,表明“一带一路”研究更加趋向关注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5)研究热点五:“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与挑战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国内学术界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逆全球化”(44)、新冠肺炎疫情(30)、中美贸易摩擦(17)、宗教风险(12)、法律风险(11)、风险防范(8)等方面。本轮“逆全球化”思潮肇始于2008年國际金融危机,凸显于2016年的“黑天鹅”事件,加剧于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面对沿线各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只是一场“战略经济”与“意识形态”之争,更是一场关乎全球治理主导权的“治理变革”之争[21]。另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挑战不断,产业链供应链问题难以得到解决,通货膨胀压力也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复苏正面临着巨大的阻力[22]。进入2022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俄乌战争爆发使国际能源价格、国际粮食价格等不断攀升,国际资本市场剧烈震荡,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将使“一带一路”建设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23]。

(二)“一带一路”英文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1.“一带一路”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

通过将“一带一路”英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工具软件中,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4—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得出关键词共现结果如图7。从中可以看到,“一带一路”研究外文文献关键词词频位于前十的有:“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一带一路”倡议)、“China”(中国)、“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外直接投资)、“impact”(影响)、“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trade”(贸易)、“model”(模型)、“belt and road”(“一带一路”)、“policy”(政策)、“country”(国家)。

图7 “一带一路”英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2.“一带一路”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通过Citespace工具软件对“一带一路”英文文献关键词实施聚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聚类后的Q值为0.836,S值为0.7565,均远高于0.3和0.7的可接受值,因此得到的聚类结构不仅是显著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表3 “一带一路”英文文献研究关键词聚类

3.“一带一路”英文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梳理分析发现,“一带一路”英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如下五个方面。

(1)研究热点一:“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研究。英文文献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研究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China(270)、belt and road initiative(250)、silk road(58)、maritime silk road(12)、strategy(11)。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24]在其著作中指出,丝绸之路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代交往史在当代的延续[25]。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Ferdinand[26]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开发西部地区、带领边境民族地区走出困境,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向稳定与繁荣。然而,也有国外学者倾向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进行解读,Robinsonparent[27]将“一带一路”倡议与 “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认为两者都是通过一种运用经济手段去寻求外援的战略。这种认识很显然是偏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出席金砖国家开幕式演讲时就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

(2)研究热点二:“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英文文献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有关经贸合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关键词主要包括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对外直接投资)(109)、trade(贸易)(101)、economic growth(经济增长)(66)、impact(影响)(65)、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39)、performance(绩效)(42)、export(出口)(15)、cross border e-commerce(跨境电商)(12)、ofdi(海外直接投资)(5)等方面内容。从对中国利好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以及能源互补优势转化为了务实合作,由此促进了中国以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28]。美国学者Hedge[29]认为,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及丝路基金的设立使中国在金融体系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能够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扩大产品需求,从而化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从对沿线国家利好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急需发展的资金,同时也使其有机会通过贸易投资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互补,从而改善其经济条件[30]。学者Hatef and Luqiu[31]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水平,为阿富汗带来了变革性机遇。

(3)研究热点三:“一带一路”政治外交策略研究。关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政治与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Chinas foreign policy(中国外交政策)(55)、geopolitices(地缘政治)(32)、governance (政府)(30)、BRICS(金砖国家)(27)、China image(国家形象)(11)、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9)、China-US relation(中美关系)(2)等方面研究。对中国而言,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人及主导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以“五通”为主要内容,以相关金融设施为基础与沿线国家建立联系,从而增强综合实力,拓展大国外交形象,并最终实现“中国梦”伟大构想[32]。另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构想可以与欧洲建立面向21世纪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并以此试图重塑国际秩序与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发展,同时维护主权的自主性[33]。从国际社会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推动国际关系的转变,并由此形成真正的全球多极化世界,而不再是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世界体系[32]。

(4)研究热点四:“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在“一带一路”研究中,可持续發展同样具有很高的热度,主要包含energy consumption(能源消耗)(72)、carbon emission (碳排放)(70)、urbanization(城市化)(33)、climate change (气候改变)(30)、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资源)(14)、environment(环境)(11)等研究热点内容。Tracy et al.[34]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尽管会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会在欧亚大陆制造新的环境风险,尤其是对前苏联与俄罗斯等环境治理较差的国家。Lechner et al.[35]列举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会造成的100个问题,如地下水开采会破坏淡水生态系统、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传播、刺激野生动物贸易市场等。Hafeez et al.[36]采用“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1980年至2016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面板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证实了“一带一路”倡议中有关金融投资的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环境退化,为此需要绿色金融、碳税(carbon tax)等可持续环境政策来缓解。

(5)研究热点五:“一带一路”倡议的风险与分歧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存在的风险,外文文献也有一定的涉及,主要关键词为security(安全)(19)、hazard(风险)(15)、bifurcation(分歧)(3)等。尽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大量好处,但许多沿线国家对它持某种怀疑态度。俄罗斯学者Timofeev et al.[37]认为一方面,中国首要任务是发展东西交通走廊沿线的基础措施,而俄罗斯是发展南北经线轨道上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中国在寻求连接东西方的道路多样化,大多数会绕过俄罗斯,而俄罗斯对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突。另外,由沿线国家的国内政治、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各种突发事件给“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所带来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38]。美国学者Flint C等[39]认为我们需要接受“一带一路”建设有意或无意产生的地缘政治后果,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引发冲突,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冲突。相反,通过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及时沟通交流,“一带一路”建设能够产生更加丰硕的成果。

(三)“一带一路”中外文献研究热对比分析  

通过对上述中外文献的对比分析可知,中外文献的研究热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首先,中外文献都侧重对“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提出动机的研究,国内学者往往从“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目标出发,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对“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动机进行研究;而国外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对“一带一路”的内涵进行解读,相对来说还缺乏对“一带一路”倡议本质的理解。其次,国内外文献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国内研究多从“五通”为主要内容的互联互通角度进行分析,探究“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机制“软联通”如何更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最终实现“民心相通”的目标;而国外研究则更侧重从中国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策略。再次,“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更加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以及区位选择;而外文文献则更多偏向于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此外,国内“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对应着国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两者都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对社会环境影响的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不同的是,高质量发展所涵盖的内容更广,比如数字经济、高等教育、民生福祉等,这是外文文献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所缺少的。最后,中文文献研究侧重于从实现“中国梦”、“全球治理”所遇到的挑战视角进行分析,而外文文献则多从“零和博弈”角度与“战略竞争”思维进行思考[40],这也体现了中国“天下大同”与国外“西方中心”两种不同思想的差异。

四、总结性评述与未来研究趋势

总体来看,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数量都在稳定增长,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两者的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强度均不高,这意味着国内外学界目前尚未形成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地位和影响力的机构作者团队。而就“一带一路”研究热点来看,国内外存在相似之处,但研究方向及侧重点却有所不同。首先,国外学者习惯以投入与产出的视角衡量利弊,并擅长用数据论证的方式去研究问题,这是其强烈的实用主义的体现。这种研究导向虽然能产生较直接的分析结果,但也导致对“一带一路”倡议缺乏本质的理解。同时,过分强调数理统计的科学性,也可能会导致因统计样本的针对性过强而出现偏差[41]。总之,“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仍存在着挑战,但风险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认识风险、重视风险,目的是为了化解风险,抓住机遇。

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及热点的梳理分析,并结合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本文提出未来学界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研究方向。

(一)绿色“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与重点领域发展研究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系统部署了新时期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其中包含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能源、绿色金融以及绿色科技等重点领域[42]。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碳排放量增加、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统筹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与节约社会资源等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根据对《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解读,对重点领域建设的绿色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是学术界在“一带一路”研究中亟需关注的重点内容。

(二)“一带一路”数字融合发展研究

伴随全球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已经规划制定了数字化行动战略,并提出一系列数字转型计划与方案,如澳大利亚发布了《2020澳大利亚数字经济战略》、英国制定了《英国数字战略2017》、日本发布“数字新政”等[43]。融合发展是数字化的本质特征,它能够使线下很多活动跨越物理边界转移到线上进行,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目前,在“一带一路”数字经济领域面临着数字经济国际规則与制度不完善、数据安全难以有效保障,以及相关国家数字经济水平存在鸿沟等一系列突出的问题[44]。因此,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聚焦利益交汇点、发展契合点、战略对接点,通过深度融合扩大合作空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从而使各国从互利合作走向融合发展,将是推动“一带一路”数字融合发展的迫切问题。此外,如何从“利益共同体”上升为“命运共同体”,从而超越经济利益目标,寻求建立发展目标相近、命运休戚与共的融合发展新生态,也将是“一带一路”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三)“一带一路”卫生与健康领域发展研究

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公共产品的供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据此为世界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贡献中国力量,不仅可以使世界公共卫生体系得到更好治理,同时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提及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45]。为此,发挥中国在抗疫中的引领作用,实行进一步完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援工作机制,优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疫苗、药品、口罩等应急物资,为沿线国家举办讲座并分享抗疫经验,协助沿线经济落后国家建设防疫急救医院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疫合作共识,在卫生与健康领域开辟新路径,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使命。另外,共建“一带一路”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携手共同战胜疫情,更要把眼光放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在困难中孕育新机遇,勇于开拓新领域,如智慧卫生医疗、疫苗合作以及生物制药等。当前,时代之变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全球社会进入变革动荡期,国际经济不稳定不平衡加剧。在这重要关头,需要国内外各界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挥各自国家的优势与潜能,深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多边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从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程国强. 共建 “一带一路”: 内涵、意义与智库使命[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 (4): 8-11.

[2]王义桅,郑栋.“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J].东北亚论坛,2015,24(4):39-47,127.

[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38-544.

[4]钟馨.英国全国性报纸中“一带一路”话语的意义建构研究——基于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7):61-69.

[5]OLAWUMI T O, CHAN D W M. A scientometric review of global research on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3: 231-250.

[6]明浩.“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6):23-30.

[7]耿可欣,李包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意义[J/OL].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2022-03-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593.C.20220316.1751.002.html.

[8]黄陈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治理内涵及方法论展现[J/OL].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4[2022-03-29].DOI:10.13317/j.cnki.jdskxb.2022.012.

[9]戴翔.人类命运共同體理念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4):48-54.

[10]刘雪莲,夏海洋.以共同利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2(1):30-39,234.

[11]魏忠杰,陈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绩斐然——二○二一年共建“一带一路”进展综述[J].中国外资,2022(3):62-63.

[12]梁双陆,张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边界效应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6(1):101-106.

[13]刘春艳,赵军,徐俊.“一带一路”国家设施联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率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3):70-79.

[14]陈蕊,曾宇容,乐为,等.国家异质性下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策略研究:基于标准的视阈[J].标准科学,2021(12):24-31.

[15]王颖,吕婕,唐子仪.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8(1):83-91.

[16]秦笑.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空间视角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8(9):16-22.

[17]宋勇超,张佳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OL].管理现代化,2022(1):65-70[2022-03-30].DOI:10.19634/j.cnki.11-1403/c.2022.01.011.

[18]叶华光.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对外投资的协同演进[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2-18.

[19]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DOI:10.13653/j.cnki.jqte.2018.11.001.

[20]程琳,陈韵涵.碳中和下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J].中国金融,2021(22):29-30.

[21]马超,王岩.逆全球化思潮的演进、成因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6):99-105.

[22]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及纾困举措[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2):16-25.

[23]左昊华.美国对大型经济体金融制裁的基本特征及启示——以2014-2018年美国对俄罗斯金融制裁为例[J].华北金融,2021(7):49-59.

[24]彼得·诺兰.《理解中国:丝绸之路和共产党宣言》[J].对外传播,2017(11):80.

[25]EOM G H. Silk roads again: revisiting roads connecting Eurasia[J]. 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 2017, 8(1): 1-2.

[26]FERDINAND P. Westward ho—the China dream and ‘one belt, one roa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under Xi Jinping[J].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6, 92(4): 941-957.

[27]ROBINSONPARENT J. One Belt One Road: Chinas Marshall Plan[Z].2017.

[28]DAVE B, KOBAVASHI Y. China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itiative in Central Asia: economic and security implications[J]. Asia Europe Journal, 2018, 16(3): 267-281.

[29]HEDGE Z. Chinas Mysterious Arctic Silk Road[EB/OL].https://oilprice. com/Geopolitics/International/Chinas-Mysterious-Arctic-Silk-Road. html, 2017.

[30]DAS K C. The making of one belt, one road and dilemmas in South Asia[J]. China report, 2017, 53(2): 125-142.

[31]HATEF A, LUQIU L R. Where does Afghanistan fit in Chinas grand project? A content analysis of Afghan and Chinese news coverage of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J].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 2018, 80(6):551-569.

[32]LEVERETT F, BINGBING W. The New Silk Road and Chinas evolving grand strategy[J]. The China journal, 2017, 77(1): 110-132.

[33]KACZMARSKI M. The New Silk Road: a versatile instrument in Chinas policy[J]. OSW centre for Eastern studies, 2015, 161: 89.

[34]TRACY E F, SHVARTS E, SIMONOV E, et al. Chinas new Eurasian ambitions: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J]. Eurasian geography & economics, 2017, 58(1):56-88.

[35]HIGHED A C, LECHNER A M, CHITO V A, et al. Horizon sca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20, 35(7).

[36]HAFEEZ M, CHUNHUI Y, STROHMAIER D, et al. Does finance affec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vidence from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reg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25(10): 9579-9592.

[37]TIMOFEEV I, LISSOVOLIK Y, FILIPPOVA L. Russias vis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the rivalry of the great powers to forging a new cooperation model in Eurasia[J]. 中國与世界经济:英文版, 2017, 25(5):16.

[38]SCHROTH S T, SLADE M L. Talent development: From theoretical conceptions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M]//Handbook for counselors serving students with gifts & talents. London:Routledge, 2021: 45-62.

[39]FLINT C, ZHU C. The geopolitics of connectivity, cooperation, and hegemonic competi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 Geoforum, 2019, 99(FEB.):95-101.

[40]张顺凤, 张艳涛. 论 “一带一路” 的世界历史意义[J]. 桂海论丛, 2017, 33(6): 38-43.

[41]YANG J H, WANG W, WANG K L, et al. Capital intensity, natural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risk preferences in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18, 55: 259-272/.

[42]陆娅楠.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N]. 人民日报,2022-04-01(002).

[43]崔艳新,王拓.数字贸易规则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J].全球化,2018(3):98-107, 136.

[44]邢劭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合作研究[J].经济纵横,2022(1):46-51.

[45]张维.国外学者视阈下习近平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1):99-106,108.

Bibliometric Research on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The Belt and Road

JIANG Yan, SHI Hang, GUO Lian-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Belt and Road,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8)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the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basic situation,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in the past ten years sinc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s proposed, this paper takes 10337 Chinese journal papers from 2014 to 2021 collected by CNKI and 1028 foreign journal papers from 2014 to 2021 collected by web of Science (WOS) as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bjects, and makes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by using CiteSpace 5.0 tool softwar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graph generated by literatur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has a much higher volum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an foreign language publications in the belt and road study, but the intensity of cooperation networks in foreign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more intense than in China.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keyword cluster diagram shows that the belt and road of research hotspo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cludes five aspects: motivation,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isks and challenges, but the focus of the two studies is different. Finally,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objectives of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green Top-level design and key areas development, digit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health and health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are propose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hotspots and trends; knowledge graph; bibliometrics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高地与推进新时代东北振兴研究”(20&ZD09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研究”(21YJAGJW00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辽宁海陆大通道高质量建设路径及对策研究”(L22ZD015)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知识图谱一带一路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