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创新路径
2023-09-13张山青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
张山青 _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
1.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建构语言体系
第一,语言建构从模仿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写月光,可没有一个“月”字,却让读者觉得月光澄澈透明,如亲临月下之境。以“竹柏影”来衬“月光”的明亮,写得精妙至极。在平日的语言建构训练中就可以让学生仿写此段对月光的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写出月光的特点。
第二,与文章深度对话,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章,可以通过与文本不同形式的对话,如改写、扩写、续写、悟写等形式,让学生敢于触摸经典的脉搏,与文章进行深度对话。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体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狼》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将文章改写成一则白话故事。在改写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这既是深入阅读文章的方式,也是深入理解文章的成果输出,更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2.阅读引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挖掘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让思维的触角纵向延伸,理解文本的核心或深层意义。例如,《社戏》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些句子究竟好在哪里?教师要引导学生唤醒生活经验,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零碎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对比总结,然后再进行理性分析,形成理性认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第二,凸显思维的批判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他们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向学生发问:愚公到底愚不愚?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敢于质疑,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求异思变的思维。
3.诵读经典,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拓展经典诵读的范围。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以拓展“永州八记”中的其他篇目;学习杜甫的《望岳》,可以拓展李白的《游泰山》;学习《孙权劝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资治通鉴》的其他篇章。这样,由“单篇”到“群文”再到“整部书”,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影响是有益且深远的。
第二,在拓展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中阅读经典。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作为学生选修课程,其中,《世说新语》诵读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此外,学校还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师生编排经典节目《青春之歌》,朗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夜喜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开展“每日诵读”活动,增加诵读积累。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开展专题活动,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诵读经典,“每日一古文”“每日一古诗”,集小流成江海,这样,初中三年,学生们积累的经典诗文数量可观。
4.开展专题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以专题学习的形式渗透审美教育。例如,品析诗歌的意象美,设计“古代诗歌意象专题——品月”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春江花月夜》《峨眉山月歌》《山居秋暝》《月下独酌》《水调歌头》等诗词的学习鉴赏,把握“月亮”这一意象的不同含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实践,要实现从“学科”到“素养”的转变,从“关注学科导向”转向“关注学生发展导向”,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思考和选择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