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2023-09-12王三凤李剑岚
王三凤 李剑岚
【摘要】 目的 探究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高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90例,按隨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护理,均护理6个月。比较2组盆底肌肉张力、尿失禁情况、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前,2组盆底肌肉张力、尿失禁情况及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LF)评分低于对照组,尿失禁生活质量测评问卷(I-QOL)中行为受限、心理影响、社交障碍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护理应用于产后尿失禁患者中,能够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改善尿失禁情况,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产后尿失禁; 跨理论模型; 盆底康复护理; 盆底肌肉张力; 尿失禁情况;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74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8-010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8.033
产后尿失禁是女性产后常见并发症,与分娩、妊娠过程中过度牵拉盆腔内支撑组织,造成尿道、盆腔周围组织功能障碍相关,以咳嗽、打喷嚏时尿液无法控制地溢出为典型表现[1]。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极高,不仅加剧患者身心痛苦,甚至会引起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盆底康复训练通过物理干预训练患者盆底肌肉筋膜,以促进盆底功能恢复,但其训练效果受训练时间及动作规范性影响,而产后尿失禁患者需进行新生儿喂养、照护等,加之对疾病认知不足,难以坚持有效训练[1]。跨理论模型认为行为改变是一个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个体行为改变阶段分析其是否愿意采取新的更健康的行为,了解行为障碍及阻力,进而提供策略指导患者改善健康行为[3]。本研究选择90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5月高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7.41±2.02)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1±0.23)周;阴道分娩30例,剖宫产15例;体质量指数20.9~29.3 kg/m2,平均(25.14±1.09)kg/m2。观察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45±2.10)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4±0.25)周;阴道分娩28例,剖宫产17例;体质量指数20.8~29.5kg/m2,平均(25.16±1.05)kg/m2。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尿失禁诊断标准参照《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4];单胎、足月分娩;既往未实施过盆腔手术;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产前已伴有尿失禁;泌尿系统感染;阴道前后壁脱垂;存有严重精神障碍;患有妊娠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康复护理。护理前,护士需评估患者病史,包括目前诊断情况、尿流率、漏尿程度、生活质量等,根据既往护理经验实施盆底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缩肛运动(≥200下/d)、凯格尔运动(借伸展骨盆底耻骨尾骨肌增强肌肉张力,收缩臀部肌肉,向上提肛)等。教会并叮嘱患者居家自主锻炼,护士通过微信询问患者每日锻炼情况,并进行必要指导。
观察组实施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护理。针对跨理论模型5个时期实施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包括意向前期、意向期、准备期、行动期及维持期。(1)意向前期:护士向患者系统性讲解疾病知识,使其意识到盆底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告知盆底功能训练对产后康复的益处。(2)意向期:护士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其盆底康复自信;鼓励无法坚持患者训练,加强训练意识,自主遵循训练计划;鼓励患者家属予以患者支持、鼓励。(3)准备期:了解患者无法坚持训练的原因后,针对性调整、制订适合患者的训练周期及计划,护士需指导、协助患者完成盆底康复训练。(4)行动期:使患者养成盆底康复意识,实施康复训练。①盆底肌锻炼(短期及长期目标):采用生物反馈技术,引导患者收缩、放松盆底肌群,交替训练快肌、慢肌,3次/d,10 min/次。②腹式呼吸(短期及长期目标):护士引导患者屈膝平躺,双手分别置于胸部下缘、肚脐下方8 cm左右;吸气时,微微鼓起腹部,放松盆底肌;呼气时,向胸部方向轻轻提拉盆底肌,尽可能不要移动胸部。2次/d,15 min/次。
③翘臀(短期及长期目标):护士引导患者屈膝仰卧于地上,保持双脚间间距稍大于肩宽,双臂分开放于地面;使臀部向上发力,以肩及上部的背、双脚为两个支点,向上顶起臀部,并向上抬起大腿及中、下部背,至整个躯干处于一条直线,与小腿垂直。
3次/d,20下/次。④膀胱功能训练(长期目标):护士叮嘱患者每日记录饮水、排尿情况,针对性制订排尿计划,选择适当排尿间隔(叮嘱患者晨起后排空膀胱,后至间隔时再次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至1次/2~3 h)。⑤尿急控制训练(长期目标):护士引导患者停下正在做的事,站立或坐下,以控制尿急;快速收缩盆底肌肉,不可完全放松;保持放松,数次深呼吸以缓解紧张情绪;压迫感减退后,可以正常步行至厕所(步行时持续收缩盆底肌)。⑥排便训练(长期目标):护士叮嘱患者多食用蔬菜、麦片等膳食纤维,以诱发排便;多饮水(至少1 500~1 700 mL/d),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多饮用酸奶,保护肠道益生菌;训练晨起、三餐后定时排便,有便意感就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5~10 min内完成。(5)维持期:护士及时向患者反馈训练进度,使其了解自身康复进度,对获得康复进展患者进行心理暗示,以刺激其加强信心,维持训练。2组护理时间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盆底肌肉张力:护理前、护理后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上海方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Urostym)评估患者盆底肌肉张力,检测指标包括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指患者盆底肌肉无主动收缩时压力值;阴道收缩压为患者盆底肌肉主动收缩使压力差值。(2)尿失禁:比较2组护理后尿失禁情况,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LF)[5]评估,问卷内容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漏尿影响程度、漏尿次数及漏尿量,评分范围为0~21分,评分越高,则患者尿失禁情况越严重。(3)生活质量:护理前、护理后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测评问卷(I-QOL)[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涉及对生活不同方面影响,包括3个维度,分别为行为受限、心理影响及社交障碍,共计22个条目,各维度评分均为0~100分,评分高则患者生活质量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予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予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盆底肌肉张力比较 护理前,2组盆底肌肉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尿失禁情况比较 护理前,2组尿失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ICI-Q-LF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I-QOL中行为受限、心理影响、社交障碍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产妇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韧带过度牵拉,引起产后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不及时干预,会造成盆底肌力持续下降,加重病情。目前,临床对于产后尿失禁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电刺激疗法、盆底功能训练等。盆底肌训练是一种主动锻炼过程,通过引导患者有意识地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以加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对尿排泄的控制能力[7]。但患者产后以照护新生儿为重心,难以掌握训练要点,加之训练时间较长及次数较多,缺少引导、督促,导致依从性差。
常规盆底康复护理缺乏对患者训练意识、行为的评估引导,护患间互动较少,导致患者自我效能感低,且训练形式较为单一,以居家自主锻炼为主,导致患者难以获得针对性训练指导,影响整体护理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對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ICI-Q-LF评分低于对照组,I-QOL中行为受限、心理影响、社交障碍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盆底康复护理能够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尿失禁情况。分析其原因,跨理论模型强调患者经认知至行为转变过程需经历意向前期、意向期、准备期、行动期及维持期5个阶段,需明确各个变化阶段,并实施针对性干预方案,进而有效将患者转移至下一阶段,实现训练意识、行为的转变[9-10]。意向前期患者未意识到尿失禁危害,不打算执行盆底功能训练,存在过分强调行为改变缺点的现象。此阶段护士加强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知识,告知疾病的不良影响,可为患者进入意向期奠定基础,对产后康复有益。意向期阶段患者意识到其行为存在问题,并实际考虑改变行为的利弊,具备“改变行为可提高生活质量”意识,此阶段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加强训练意识,可促使其进入准备期,进而做出行为改变,自主遵循训练计划。行动期患者已养成盆底康复意识,此时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指导训练方法,可促使患者正确、规范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持续推进行为改变,利于加快盆底功能恢复[11]。维持期阶段患者已维持较长时间行为改变,护士强化管理监督,并提供积极有利的暗示,可促进患者持续维持该种行为,进一步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有效改善尿失禁症状,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盆底康复护理在产后尿失禁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增强盆底肌张力,促进尿失禁病情恢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葛君,冶海红,蒲巍林,等.研究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20(1):59-60.
[2] 万海霞.早期盆底康复训练联合心理疏导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应用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8):3344-3346.
[3] 陈洁,范国荣,薄海欣.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9):1228-1232.
[4]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0):796-798.
[5] 张蕊,曹霞,王莲莲.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妇女ICI-Q-SF问卷得分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8):860.
[6] 杨二江,杨勇.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治疗远期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25(10):64-66.
[7] 王青,夏波,唐妍妍,等.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3):120-122.
[8] 舒小珉,化艳,张维珍,等.优质护理应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锻炼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8,10(12):73-75.
[9] 錢帆,崔娟,叶婷婷.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9):
3530-3533.
[10] 宫晨,王建华,于倩倩,等.盆底肌综合训练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0):83-86,95.
[11] 王丽,蔡巧生,孙慧娟,等.基于跨理论模型个体化访视护理形式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应用效果[J].广东医学,2019,40(8):1168-1171.
(收稿日期:2023-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