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分析

2023-09-12刘艳秋翁亚娟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18期
关键词:医技医护人员对照组

刘艳秋 翁亚娟

【摘要】  目的    探究综合病房单元为基础的安全计划(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酒钢医院急诊接诊的危重症患者40例,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入院的设为观察组(n=20),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入院的设为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标准转运交接,观察组给予CUSP模式指导下的院内转运交接。比较2组院内转运时间,应用CUSP模式前后观察组医护人员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Q)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ICU 病房、介入治疗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CUSP 模式应用后医生、护士、医技等医护人员C-SAQ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应用前高(P<0.05)。结论    CUSP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转运效率,加强医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 院内转运; 综合病房单元为基础的安全计划模式;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18-012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18.040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出现需要将患者在科室或者部门间进行院内转运交接。对危重、急诊患者而言,院内转运过程中可能因为运输、颠簸等原因,致病情改变或危及生命 [1]。因而,高效率、稳定的院内转运交接有利于患者后续顺利治疗。传统院内转运交接存在转运指征把握不准确,安全措施不到位,转运前科室间存在沟通问题,转运过程管道滑脱、输液中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等缺点,迫切需要加强院内转运交接过程护理安全管理[2]。综合病房单元为基础的安全计划(CUSP)模式为一种新的医护人员间或临床团队间共同工作的模式,其将安全风险与实践知识结合,避免和减少安全危害事件发生,从而改善临床转归[3]。本研究将CUSP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护理管理中,以探究其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酒钢医院急诊接诊的危重症患者40例。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急重症诊断标准,满足《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 2010 )》草案[4]院内转运交接标准;(2)因影像学检查、手术与介入治疗等需院内转运,且生命体征平稳;(3)患者为男性;(4)监护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转运过程发生死亡的患者;(2)存在严重认知障碍;(3)直接治疗未行抢救者。将2020年7月—2021年12月入院的设为观察组(n=20),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入院的设为对照组(n=20)。对照组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43±3.5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 ~6 h,平均(3.42±1.17)h,疾病类型:急性脑梗死2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消化道出血4例、急性脑出血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79±3.7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6 h,平均(3.15±1.02)h,疾病类型:急性脑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消化道出血3例、急性脑6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可比性。2组患者均由同一批次医护人员实行院内转运交接,包括医生10名、医技10名、护士20名。医生男9名、女1名,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8.12±4.11)岁;医技男7名、女3名,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2.12±5.24)岁;护士男4例、女16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5.33±3.78)岁。本研究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院内常规标准转运交接。(1)遵医嘱行患者转科,协助转运。(2)遵医嘱准备相关药品、急救物品、仪器以备转运途中应用。(3)做好记录、写好病历,提前告知转入科室做好相关准备。(4)转出前评估病情,记录好交接单。(5)协助转入科室安置患者,取合适卧位,进行病情资料交接。(6)手术室患者均依据规定项目进行转运。

观察组给予CUSP模式指导下的院内转运交接。(1)准备工作。① CUSP 模型资源包整合及学习。②组建CUSP模式团队:团队为多学科结合,成员包括医生10名、医技10名、护士20名,均为一线医护人员。③文化态度基础评价:评估团队所有成员基线安全态度。④既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价:以统计、沟通交流方式评估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原因。(2) CUSP模式步骤。①培训:在对照组安全学培训基础上增加特殊检查安全风险须知培训。a)增加影像学检查、高压氧治疗等安全须知培训。b)加强抢救车物品、药物等使用培训。c)施行现状-背景-评估-建议转运交接流程。②風险识别:列出可能发生风险所致后果,做好转运前准备。a)呼吸方面:保证气道安全,依据患者病情建立人工气道。b)循环方面:保证静脉通路通畅,必要时遵医嘱利用药物维持患者血液循环稳定。③降低风险发生:参与转运人员均为特定一线医护人员,增加转运物资配置,规范抢救车物品放置,加强护士识别、应对安全隐患能力。④缺陷管理:根据培训中了解的转运交接缺陷进行针对性处理和改进,完善科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做好督查。⑤团队沟通协作与转运中监测及注意事项:a)运送过程要保持平稳,防止颠簸加重病情。b)转运中正确搬运,给予患者合适体位,昏迷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c)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口腔内有异物及时处理。d)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四肢末梢循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e)各类导管妥善固定,有效引流,烦躁患者给予必要约束。f)注意保暖及保护患者隐私。g)做好病历资料交接工作。急诊应将患者急诊病历书写完善,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危重患者送到接受科室后及时、准确地向该科相关医护人员交接转运患者的情况。

1.3    觀察指标

1.3.1    患者院内转运时间    记录比较2 组患者院内转运所用时间,包括转运至CT扫描室、ICU 病房、介入治疗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间。

1.3.2    CUSP 模式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安全态度    应用中文修订版患者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Q)[5]评估CUSP 模式应用前后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的安全态度,问卷共6个维度,31个条目,包括工作满意(18~22条目)与工作条件(23~27条目)、团队协作(1~6条目)、安全氛围(7~13条目)、管理(14~17条目)与压力感知(28~31条目)。每个条目均应用1~5分的Likert 5计分法,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认同、有些不认同、说不上、有点认同、非常认同(注意:第 1与13 条为否定词条,需倒转计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ICU 病房、介入治疗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    CUSP 模式应用前后医护人员安全态度比较    CUSP 模式应用后医生、护士、医技等医护人员C-SAQ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应用前高(P<0.05),见表2。

3    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复苏及早期处理后,因诊断与治疗需要,常需转至科室、手术室或病房,而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具积极意义。既往传统标准转运模式存在以下缺陷[6-7]:(1)医护人员短缺或医护人员安全态度不达标,预见风险及处理问题能力较差,致其在繁忙时易出现差错。(2)转运中未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对风险高的部分患者盲目转运,极易导致严重后果。(3)转运过程安全措施未做到位,未做好呼吸、机体循环等转运前准备,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窒息等严重不良事件。(4)对病情资料交接混乱,转运前未与病区医护人员做好沟通,未登记好病情资料,可能会导致抢救、转运匆忙,耽误后续治疗。因此,为降低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院内转运交接安全性,需对传统院内转运管理进行有效改革。

本研究将CUSP模式应用于院内转运交接过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转运至CT扫描室、ICU 病房、介入治疗室及手术室所用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与金燕等[8]的研究结论相似。既往研究显示[9-10],CUSP重视多学科团队沟通协作,要求各科医护人员均参与其中,通过培训让团队成员提高对院内转运安全的关注。本次研究中,应用后,医生、护士、医技等人员C-SAQ各维度评分均明显较应用前高(P<0.05),表明该模式可有效改变了决策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医师安全观念,并让医技及行政人员均参与其中,可使转运流程细节把控更严格,院内转运规定得以及时完善,物资得到及时补充。余正琴等[11]报道表明,基于CUSP模式的院内转运可明显优化转运流程,降低转运过程所用时间。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改善转运条件后,如院内转运使用专用电梯可缩短转运耗时;优化转运清单,提高转运物资准备效率,且可减少遗漏;病情资料交接程序完善,使科室间交接工作更顺利;院内转运人员均为一线医务人员,经验丰富,检查及转运技术娴熟,可提高转运效率。院内转运时间缩短,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家属紧张焦虑心情,还为患者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CUSP模式为一个文化改变模型,可让医疗单元从惩罚错误文化向奖励安全文化转变,预防错误风险再发生[12]。同时, CUSP 模式有 “安全学”培训,可提高医生、护士等人员对院内转运患者安全的理解及重视,并加强了多学科团队协作,营造了一个加强安全态度的环境。因而,CUSP 模式下的院内转运交接可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安全态度,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CUSP 模式下的院内转运交接可明显缩短转运耗时,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加强医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护理质量,可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乾,王维维,张洁,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再造中的应用[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39(12):920-924.

[2]    高晓云,刘晔,高利伟,等.优化分级转运联合ISBAR交接模式确保急诊患者安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1):46-48.

[3]    申林,肖云玲,张文静,等.基于病区的综合性患者安全项目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患者安全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8):1432-1436.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8-330.

[5]    邓晓晓,席修明,崔颖,等.患者安全文化评价中文版中安全态度问卷的信效度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28(10):57-60.

[6]    刘佳惠,熊钰.国内急危重症患者院内预警分级转运效果的Meta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2):128-133.

[7]    李建荣.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院前急救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3):2377-2378.

[8]    金燕,陆佳韵,曾海燕,等. 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国内急诊患者转运中的应用现状[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4):76-80.

[9]    常文俊.关于CUSP在门急诊输液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3):46-47.

[10]    杨丽萍,冯望,李婷,等.基于CUSP的护理策略在预防胸外科术后患者VTE方面的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8):1130-1133.

[11]    余正琴,余娟,马绍丽,等.基于单元的综合安全项目对水疗康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21,20(4):20-22.

[12]    张拓红.世界卫生组织患者安全策略和行动——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张拓红在“中国医院质量大会”上的发言[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6):23-24.

(收稿日期:2023-03-09)

猜你喜欢

医技医护人员对照组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Disorders of the brain-gut interaction and eating disorders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医技预约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以信息化为载体再造住院病人医技检查流程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