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2023-09-12张增利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山东东营2570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9期
关键词:乳熟期株距行距

●张增利(东营市东营区农业农村局 山东 东营 257000)

在玉米种植中,干物质是籽粒产量的物质基础。干物质积累越多,玉米产量也就越高。要想提升单位面积群体产量,除采取科学栽培措施以提升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外,还需要尽可能将积累的干物质转移并分配至籽粒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玉米的经济产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种植方式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升光能利用效率,是增加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改变种植行株距是种植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探究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在东营市东营区进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当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555.9 mm,无霜期206 d。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玉米品种为“郑单958”,栽植密度为67 500 株/hm2。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置4 个处理,分别为T1 处理(行株距为60.0 cm×24.7 cm)、T2 处理(行株距为68.0 cm×21.8 cm)、T3 处理(行株距为76.0 cm×19.4 cm)、T4 处理(行株距为84.0 cm×17.6 cm)。各处理分别重复3 次,共设置12 个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面积均为70.8 m2,采取南北行种植方式。各处理采取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干物质积累量于2020年6 月10 日播种,分别在苗期(6 月26 日)、拔节期(7 月16 日)、开花期(8 月7 日)、乳熟期(9 月9 日)、蜡熟期(10月9 日)于各个试验小区内取样并测量。每个试验小区内分别选择5 株代表性植株,称取其鲜重。将样品置于牛皮纸袋中,于105℃烘箱内杀青30 min 后,在80℃下烘干直至恒重,称重获取干物质积累量。其中,乳熟期、蜡熟期将植株和籽粒分开,分别烘干至恒重,称量获取干物质积累量。

1.4.2 产量在玉米成熟后,于各个试验小区内取样,晒干后测量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计算玉米产量。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采用Office 2010 软件及SPSS 22.0 软件分析并处理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不同处理不同生育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不同生育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 单位:g/株

从表1 可以看出,随着生育期的变化,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出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匀速增长期的生长趋势。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及开花期,不同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苗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1.23~1.46 g 之间,拔节期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17.49~18.76 g 之间,开花期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114.33~121.45 g 之间。在玉米乳熟期,随着栽植行距的增加株距的减少,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T1 处理的371.43 g 降低至T4处理的330.89 g,其中T1 处理与T2 处理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T3 处理与T4 处理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T1、T2 处理。在玉米蜡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2 处理、T1 处理、T3 处理、T4 处理,其中处理T3 与处理T4 差异不显著。

从单株干物质积累情况来看,以处理T2 最佳,此时玉米植株对水分和养分可以更好地吸收,对空间能够更好地利用,因此确保群体内个体得到更好的发育。

2.2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不同处理乳熟期、蜡熟期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及转移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乳熟期、蜡熟期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及转移情况

由表2 可以看出,在乳熟期各处理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T2、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其中处理T1、T3 与T2 差异显著,但它们与处理T4 差异不显著;处理T4 与处理T2 籽粒干物质转移率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处理。在蜡熟期,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处理T1 与处理T2 明显高于T3 处理及T4 处理,但不同处理玉米籽粒干物质转移率差异不显著。

2.3 栽植行株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见表3。

表3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

由表3 可知,不同处理玉米千粒重、秃尖长、穗长、穗粗等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玉米千粒重在326.68~341.08 g 之间,秃尖长在0.60~0.80 cm 之间,穗长在17.28~17.53 cm 之间,穗粗在4.78~4.84 cm 之间。不同处理玉米穗粒数差异显著,以T2 处理最高,达到了626.11粒,T4 处理最低,仅616.68 粒。玉米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T2、处理T1、处理T3、处理T4,其中处理T1 与处理T2 差异不显著,处理T1 与处理T3 差异不显著,处理T2 玉米产量分别比处理T3 和处理T4 高11.92%,22.58%。

可以看出,不同行株距对玉米总体产量影响较大,以T2 处理玉米产量最高。

3 讨论与结论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要想实现高产,就必须确保个体、群体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作物在田间分布处于最佳状态时,往往群体产量最高。目前,已有大量学者研究了栽植行株距对作物的影响。殷复伟等[1]发现不同行距会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造成影响,合理的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高产栽培小麦的重要技术途径;梁雪齐等[2]研究了株、行距配置对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发现南疆400 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大穗型品种以5 cm×5 cm 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模式,多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随着行距减少,分蘖增加,群体多、大,易发生倒伏现象;曹娟等[3]研究了行距配置对南疆无膜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发现随着行距的增加,无膜棉单株优势增强,单群体优势减弱。总之,在玉米行株距为68.0 cm×21.8 cm 时,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最高。表明此配置最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形成,是最佳行株距。后续还需进一步进行籽粒干物质转移方面内容的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乳熟期株距行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对春玉米根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饲用小黑麦在济源地区的刈割期及刈割次数研究
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晚熟型燕麦的最佳刈割期研究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