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点的具象化运用
2023-09-12陈文峰
陈文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无法达到当前课堂教学的要求,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创新。在众多学科中,数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是对客观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具有具象化的特征,用直观的形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教授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时会出现许多无法避免的问题以及困难。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为了应对考试,手段单一、粗暴,教师只针对课本知识点进行生硬的讲解,并布置大量习题进行重复性的训练,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理解及掌握数学知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何让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点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知识,使学生容易接受,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目前数学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引导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它们只有文字描述,不是生活中看得到的物品,也不是故事里的道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很吃力,继而失去兴趣。中、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且缺乏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知,要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这块知识点的特殊性,许多教师针对概念和定义的教学手段会具有较大差别:有的教师会比较认真讲解概念、定义的内涵,但学生可能只能做到理解,做不到灵活运用;有的教师因为教学进度或本身对这类知识点不重视,就选择一带而过,学生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只能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些教学方式都是不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更是对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埋下了隐患,进而影响高年级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由于抽象的概念定义无法被学生很好吸收,教师应该稍微改变一下教学手段,让抽象的描述具象化、实体化、直观化,变成学生能看得到、摸得到、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样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
例如,“乘法”作为最基本的运算法则,在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后期高年级的学习中也都会有乘法的影子,更准确地说是乘法定义的影子。不难发现,在当前常见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授课的重点还是在“九九乘法表”的熟记上,对乘法定义的讲解是非常粗糙的。结合前期考试情况,乘法口诀表的熟练程度确实对计算题的正确率有很大影响,但这种优势也只在低年级的学习中比较突出,高年级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在理解乘法定义的基础上加以熟练运用,如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及方程等都有对乘法定义的运用。没有完全理解乘法定义,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就会出现2×(3+4)=(2+3)+(2+4)或者2×(3+4)=2×3+4这种错误;在学习方程时,还容易出现2x-x=2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指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多个相同数相加的快捷方式。面对只有文字表述的乘法定义,如何让学生在刚接触乘法时就学好这个定义呢?教师可以将乘法的运算规则通过具体的小游戏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一包糖果和若干盘子,第一次拿出3个盘子,每个盘子放2颗糖,让学生先用加法算出总数;第二次每个盘子放3颗糖果,算總数;第三次盘子改成4个,每个盘子放2颗糖果,还是算总数……这样不断地改变盘子个数和糖果颗数,先用加法算出总数,再通过引导用乘法算总数,并把几次操作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以及各自的得数记录下来,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两种算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总结乘法的定义。学生通过这种直观、具体的操作会加深记忆和理解,对后续学习中由乘法定义引申出来的知识点也容易被吸收和运用。
二、加深对数字的认知
学习数学离不开对数字的学习,数字是数学的基础,对数字的认知不到位,后期学习会压力倍增。随着对数学学习逐步深入,数字也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数,还会出现分数、小数、负数等等。以分数为例,它是小学课本中出现的第一种非自然数,它的出现打破了很多低年级学生对数字的认知,且它与前后知识的关联性不强。这时,如果教师还是按照教材生硬讲解,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分数学不好也会影响后面其他数字体系的建立。其实学习分数,学生只需要把“整体”和“部分”这两个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即可。而游戏是小学阶段学生最好的朋友,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分蛋糕的情境,在课件中显示:将一整块蛋糕作为一个整体,对半切块就是[1/2],再对半切开就是[1/4],以此类推,学生不仅找到了快乐,还认识了很多分数。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分组的小任务:班上所有同学视为一个整体,然后对其进行分组,同学们自己组队,但必须保证所有小组人数相等,把整个班级分出[1/4]、[1/5]或者[1/6],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让每组人数相同。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能更深入理解分数就是整体的一部分的概念。教师通过组织这类的情境或小游戏,把不好理解的知识点融入能够贴近学生的具体事物或者任务中,这样就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新知识,进而形成深刻的记忆。
三、实际问题的解决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存在的意义是想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将数学知识具象化最好的体现。学习的本质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学习的真谛。纵观小学数学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编写、案例的展示都是比较生活化的,是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即使教材贴合生活实际,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还是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例,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也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因此,在针对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数学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创设合适的情境、组织操作活动等这些方法,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在十多年前教学人教版一下的“认识人民币”这个知识点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在上小学前,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就经常见到人民币,有的学生甚至不用学就已经能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了。可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货币虽然存在,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了,使用场景更是很少。课堂上如果只通过图片来教学生认识人民币会产生距离感,让学生感觉不真切,更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可以设置具体的情境,搭建一个人民币的使用环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组织数学活动课,搭建一个交易小市场,摆上苹果、画册、皮筋、铅笔、玩具等物品,每件物品都标上相应的价格,让学生用人民币学具在市场里自由交易。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学生通过买东西、卖东西这些生活化的行为,可以学会认识货币、看懂商品的价格、学会找零等生活技能,从而较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漳港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宋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