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23-09-12柯美琴
柯美琴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基于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他们不仅能从中获得数学知识,还能积累各种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去探索和思考数学问题,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活已有经验
传统的数学教学大多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最终还将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基础,创设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掌握新的知识,获得新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运用整十数乘两位数,基于此,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在课件中出示一个情境:“星期天,陈叔叔去书店买书,他买了13套《十万个为什么》,每套有15本,他一共买了有多少本?”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题目准确列出算式:13×15。這时,笔者追问学生:“你们会计算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探讨,并试着把你们的方法用点子图表示出来。”交流结束后,笔者让各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运用点子图先画出10套书,算出10×15=150(本),接着画3套书,算出3×15=45(本),再将150和45加起来,得出一共有195本;有的小组则运用点子图先假设每套书只有10本,算出13×10=130(本),然后从旁边再画出5本,算出13×5=65(本),再将130和65加起来,同样得出195本……学生汇报后,笔者接着追问学生:“你们能由点子图的图示列出竖式吗?”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可以在竖式上先写出15×3的积,也就是先算出3套书的本数,再在第二行写出15×10的积,也就是10套书的本数(个位上的0不写),最后把两个数加起来可以得出195。有了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运算的算理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等,让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丰富学生的认知。
二、顺应认知,合理开展活动
在当前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是从教师的口中获得间接经验,这样习得数学知识的方法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是相悖的,由此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动脑、动手、动口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获得应有的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时,笔者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一定会相交。为了修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笔者让他们在作业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发现出现两条直线相交或者没有相交两种结果。于是,笔者又让学生把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结果又出现了两条直线相交或者不相交两种结果。这时,笔者顺势告诉学生:在同一个平面内,像这样两条怎么都无法相交的直线就叫作平行线。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关平行线的例子,如斑马线、火车的轨道、输电线等。接着,笔者让学生进行相交两条线的测量角度的活动,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测量的角为90度,笔者顺势明确两条线互相垂直的定义。最后让学生举有关垂直的例子。在这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深刻掌握了平行和相交的概念。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只有让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吻合,才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从而建构完整的数学概念。
三、师生对话,提炼活动经验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大多能够从中获得直接经验,但这些活动经验是零碎的、表面的,甚至是缺乏条理性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汇报等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梳理,进一步提炼、总结数学知识,推动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3的倍数特征”相关内容时,笔者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1~100的数字卡,小组交流,圈出卡片中所有3的倍数的数字。学生找出的3的倍数有3、6、9……99等33个数字。接着,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33个数字都是3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请各小组讨论交流并总结出特征。”在小组交流后的汇报中,有的小组认为:“这些数的末尾与3、6、9有关。”有的小组认为:“这些数的末尾不仅有3、6、9,还有1、2、4、5、7、8、0,看不出有什么特征。”笔者再次引导:“如果把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两个数字加起来,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纷纷动笔演算起来,继而大多数小组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把这些数的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刚好都是3的倍数。笔者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继续追问:“是不是所有能被3整除的数都符合这个规律呢?”学生把两位数扩展到三位数、四位数后进行举例、演算,终于发现并验证了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对话交流活动,学生不仅对3的倍数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还让他们在活动中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话交流,由此迈向理性的数学认知,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错误辨析,完善交流经验
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梳理、提炼,还有助于他们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辨析,但对于学生熟练掌握及运用知识,这些活动的设计仍有所欠缺,尤其是当遇到对知识的错误理解时。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让他们在相互交流、质疑争辩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上“数学广角——集合”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纯粹的概念层面,并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对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教师在课件中出示题目:“如下表所示,三(2)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8人,参加跳绳比赛的有7人,参加这两项比赛一共有多少人?”
问题抛出后,很多学生抢着回答:“8+7=15(人)。”笔者不做判断,而是追问道:“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人数真的是15人吗?”有位学生立即发现问题并表达:“我发现张飞、陈军、王东、孙强同时参加两项比赛。”这时,笔者再次追问学生:“怎样才能算出参加比赛的总人数?”学生分组展开交流活动,得出这样的结论:参加两项比赛人数之和要减去重复参加比赛的学生,才是参加比赛的总人数。在此基础上,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8+7-4=11(人)。通过这样的反思交流活动,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实际情况。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宋晓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界定了丰富的内涵,并指出在各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有了或多或少的认知,同时在教学中也进行了适当的渗透,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本专辑的三篇文章对落实核心素养给予相应的探究,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