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到数学,培养学生心中的知识“种子”

2023-09-12郝高峰

新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曲直线头条线

郝高峰

一、数学源于生活:调动经验中的“线”

【教学片段1】

师:“线”很熟悉吧?一般我们会用哪些词描述一条线呢?

生1:细、长。

生2:弯曲、笔直。

生3:我通常会用“米”来形容它。“米”越多说明线越“长”,越少说明线越“短”。

师:这说明线有“长短”,有“粗细”,也有“曲直”。这就是我们脑子里对“线”的认识。

【赏析】课始,俞老师看似随意的“唠家常”,一方面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对线的生活经验,调出了线在生活中的本源样子,即生活中的线有曲折、有粗细,也有长短;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中的线做好了孕伏,为学生认知冲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为学生的成长埋下“种子”。

二、数学高于生活:感悟数学中的“线”

【教学片段2】

师:老师带来了一条线(弯曲的充电线),现在这条线是曲的还是直的?(曲的)

师(拉直后问):现在呢?(直的)

俞老师在“曲”与“直”之间反复操作多次。

师:这条线到底是曲的还是直的?

生1:我认为这条线是曲的,还是直的,得看你把它拉直了,还是搞弯了。

生2:她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把它拉直了,就是直的;如果你把它弄弯了,就是弯的。

师:他们两个小朋友的意思是,这条线是曲的还是直的由谁决定?(拿着的人)

师:那它自己有没有曲直?(没有)

师:原来,线无曲直!

【教学片段3】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铅笔画出数学书封面宽对应的线,教师用较粗的笔也画出了数学书封面宽对应的线。

师:请大家看这两条线,有什么不一样?

生:一个是宽(粗)的,一个是窄(细)的。

师:我们画的都是数学书上的这条线。为什么小朋友画出来这么细,老师画出来这么粗?

生:我们是用铅笔画的,铅笔的笔头比较尖就比较细;俞老师是用马克笔画出的,所以就比较粗。

师:看来,这个线的粗细是谁引起的?(笔头)

师:原来,笔粗线就粗,笔细线就细。但我们画的都是同一条线。所以——

生:线没有粗细!

【教学片段4】

师: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线有曲直,有粗细,也有长短。但今天研究发现,线既没有曲直,也没有粗细,于是大家以此类推,线也没有——

生:长短。

师:真的吗?请大家拿起数学书,这两条线哪条比较长?

俞老师依次指着数学书封面的宽和长,学生跟着教师指自己的数学书。

生:这条线比较长(指封面的长),这条线比较短(指封面的宽)。

师:那请问,线有长短吗?此时此刻,你心有何感?

生1:刚才我们知道了线是有长短的,但曲直、粗细都没有。

生2:线很奇妙,线没有曲直、没有粗细,曲直和粗细是要我们自己来掌握的,但长短是它自己本身就有的。

师:是的,长短是线本身具有的一种属性。在数学中,线是论长短的。

【赏析】俞老师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中,以生活中的线为基,逐步向数学中的线过渡。其间,学生经历着对以往经验的否定——线原来是没有曲折和粗细的,因为这些都是人为赋予它的特点。甚至否定之否定——先误认为线也没有长短,经过讨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长短是线本身就有的属性。学生开始怀疑既有的经验,并尝试用数学知识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思维的“种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不知不觉地深埋于学生心中。

三、数学与生活的自洽: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

【教学片段5】

师:线是有长短的。当这条线很长很长,我们一眼望过去,就说——

生:看不到它的“头”!一望无际。

师:很长很长,我们就说一眼望不见它的头。如果很短,我们就能望见它的头,左边一个头,右边一个头。这个“头”就是它的——

生:线头!

師(指着数学书的宽):这条线能看见它的线头吗?(能)能看见几个线头?(两个)

师:没错!这条线比较短。如果长的话——

生:有可能看到一个线头,也可能看不到。

师:这些线是有长短的。我们看过去,按照线头的多少分为3种类型——有的能看到两个线头,有的能看到一个线头,有的没有线头。那么,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三种线画出来?

【教学片段6】

师:我有两幅作品给大家看看。(出示第1幅,如图1)

生1:我觉得有一个圈圈,就代表能看到线的一头;两个圈圈就代表能看到两个线头;没有圈圈就代表一个线头都看不到。

师:哦!原来他用圈圈,也就是点(板书:点)来表示线头。有没有不一样的?(教师出示图2)

师:有的小朋友用点表示线头,有的小朋友用小竖杠表示线头,可以吗?(可以)

师:我们来讲一点数学知识,这里的点数学上叫它“端点”。像这样,没有端点的线我们叫它“直线”;只有一个端点的叫“射线”;有两个端点的叫“线段”。(板书)这三种线哪一种比较短?(线段)

师:是的。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有限的,可以量出来。那么射线呢?直线呢?

生2:射线有1个端点,不能量出来。

生3:直线没有端点,也不能量出来。

师: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来。那么,你觉得直线长,还是射线长?

学生反馈。

师:好!大家回去继续思考,我就不发表结论了。

【教学片段7】

师:我有一张纸,在这张纸上画两个点,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你可以试试看。

学生试画后交流。

生1:可以画3条。

俞老师展示学生作品,实际只画了1条,但学生认为自己来回画了3次。

生2:我画了6条。

生3:只要笔够细,想画多少条都可以。

……

师:有人可以画3条,有人画6条,还有人说想画多少条就画多少条,只要笔够细。请大家看过来(指着黑板),线——

生:无粗细。

师:那些认为可以画很多条的小朋友都认为线是有粗细的,而线——

生:无粗细。

师:所以过两个点——

生:只能画一条直线。

师:是的!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示范画)。明白了吗?因为线无粗细。学过的知识是有用的。这节课学到这里,你的心里有沒有什么感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生4:每次学都是被自己“绕”进去了,感觉自己每次都被“骗”了。

生5:我本来觉得过两个点可以画好多条线,实际只能画一条,因为线是没有粗细的。

生6:我之前以为线是有粗细的,现在知道线是没有粗细的。

生7:这节课学了三种线,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小朋友们很擅长讲自己学到了什么,不善于讲自己心有何感?前面有小朋友讲到的这个线很奇妙就是心有所感。好,下课!

【赏析】教学中,俞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时时用生活来关照数学。学生从“线头”体悟“端点”,从线头的多少感受直线、射线和线段三种不同的线。为了表示这三种线,学生创造性地用圆点、小竖杠来表示端点,并明确了端点的作用实际就是为了表示线的“有限”,从而深刻理解线段(2个端点)是有限的、可度量的,而直线(0个端点)和射线(1个端点)都是无限的、不可度量的。“直线和射线谁更长”这一问题的处理耐人寻味:在学生发表观点之后,俞老师没有给出结论,给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而在最后一个问题“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中,显然学生又真实地经历了一次“被骗”的过程。整节课,学生一直处于“惊诧”之中,真实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进阶,让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另外,俞老师一直关注的“心有何感”,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或者说还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也恰恰为我们一线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曲直线头条线
多种方法数角
咬不断的线头
曲直交汇
My Thank You Year
Here Are Some Popular Parenting Styles
庄薇:幼小衔接的线头要连到小学教师
有条有理填写数阵图
福建省正常成人X线头影测量的Jarabak分析
北京地铁2014年底将开通4条线(段)
趣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