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

2023-09-12彭翠刘星宇王康锋

新闻爱好者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传播策略

彭翠 刘星宇 王康锋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时政类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共情传播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例。该片通过场景沉浸、视听赋能、平民视角等共情元素的嵌入,以及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等共情策略的运用,实现了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形象等传播价值,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深耕现实、精准共情、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等共情传播的创作导向。

【关键词】《思想的力量》;共情传播;传播策略;传播价值

在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极具影响力的系列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该纪录片不仅“以年轻化的新语态,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生动讲述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十年来一个个改变命运的故事”[1],而且以共情传播为初心,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精准扶贫、强国强军、生态治理、共同富裕等重要议题,凭借真实可感的平民故事、丰富精彩的视听语言、真切细腻的情感赋能,以及生动鲜活的镜头叙事,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一度成为现象级的主旋律纪录片,其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充分展现了共情传播策略在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适切性。

一、共情传播与《思想的力量》

所谓共情,“主要表现为对他者情绪的‘感同身受,从对象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问题。就受众而言,共情能力是自我与他者形成情感共鸣的能力;就传者而言,则是唤醒他者潜在共情感受的能力。”[2]而共情传播,则是在视听技术的赋能之下,通过创设沉浸式场景,让观众在特定的环境中,在感知情绪信息扩散,受到情绪冲击的同时激起情感的共振,实现对传播内核价值的心理认同。《思想的力量》注重在平凡人的奋进故事中回应时代的呼唤,在个体日常生活的抉择中展现国家巨变,同时借微视角窥见大格局,用小故事细说大道理,在动情处生发真共鸣,可谓生动形象地显露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价值和蓬勃活力。

二、《思想的力量》中的共情传播

(一)共情元素的嵌入

(1)场景沉浸:激发受众情感。共情传播存在于“共同情感形成”到“传递、扩散”的过程之中,它需要一个环境作为实现的基础,而这种倾向于心理学范畴的感觉传递所需要的大环境则被定义为“情境”。[3]因此,越是再现现实的场景越能拉近作品与观众的心灵距离,从而在情境还原中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实现与观众的共情。基于此,《思想的力量》极为注重情境之于共情传播的必要性。如在《离沙漠“八步”的村庄》一集中,无论是全景式展现沙漠宏大的空间感,还是微镜头捕捉黄沙跃动的颗粒感,都能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加之场景的呈现和切换,不仅客观还原了真实情境,也让观众置身其中,在具体的空间场域中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2)视听赋能:铸牢共情基础。为增强影像的共情张力和观众的情感认同,《思想的力量》致力于声音与画面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在声入人心的设计上,尤为注重音色与内容的格调吻合。如《摆脱贫困的奇迹》中解说词的声调,从平和舒缓到渐渐雄浑激昂,再配合节奏明快的背景音乐,使观众在听觉上感受祖国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此外,画面上具体详实的数据,与声音的韵律变化同频共振,可谓生动直观地再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不凡成就。该纪录片通过大量的视听设计赋能,铸牢了觀众的共情基础,这是实现共情传播的元素之一。

(3)平民视角:触发情感共振。《思想的力量》专注于讲好每一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运用平民视角来展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一张菜单的故事》就是从酒店服务员的视角出发,借饭菜和用餐方式的变化,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我党公务用餐的简洁化和透明化,以此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了反腐倡廉所带来的新风气。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入手,能够更好地触发观众的共情体验。

(二)共情传播策略

(1)他者视角与自我叙事的融合。有些主旋律影视作品,在传播中国声音时往往使用的是自我叙事视角,这就容易陷入“自我宣教”“自我感动”的窠臼之中,难以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而《思想的力量》则是精准发挥他者视角的叙事优势。如在《摆脱贫困的奇迹》中,就有意引用多位国际政要的讲话和在华生活的外国友人的镜头,通过他们的讲述证实了中国脱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以他者的客观视角去讲述的事实,不仅弥补了当事人自我陈述的狭隘视野,而且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他者视角有利于证明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减贫史的奇迹,更有利于形成跨文化、跨民族的心理共情和价值共识,而纪录片中自我陈述的视角则更关注个体的心灵映射。《思想的力量》于客观叙述中融入个体的主观情感,更能增添影像传播的温度与情怀。

(2)心理移情与群体感染。所谓移情,不少学者将其界定为“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4]在《三明医改启示录》中,为了更好地呈现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痛点问题,创作者以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经济负担为切口,将普通患者的感受与观众的亲身体验相勾连,运用相似的生活体验加以移情,从而奠定了观众与作品的共情基础。在强大的移情效应影响下,观众在他人和自我视角中来回切换,这就使得潜藏的情愫不断被激发,自然而然地便与影像中的医疗改革事件形成了深层次的情感互动与共鸣,进而实现群体感染的共情效果。

群体感染指的是特定情绪和态度在群体间快速扩散的过程。群体中个体的某种情绪可以迅速支配整个群体,从而引发群体强烈的情感共振。如在《开往梦想的列车》中,当习近平主席宣布中老铁路通车的那一刻,所有在通车现场的工作人员瞬间激情澎湃,脸上尽是喜悦的笑容。透过镜头不难看出:个体的情绪传导至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上,在群体情绪的渲染鼓动下,观众的心情无不欢快兴奋。同时,在中华民族这一身份认知和民族意识的深层感召下,也让观众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在影像表达中悄然提升,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共情体验。

(3)符号传播与仪式表达。《思想的力量》每一集的主题表达无不注重将多种视听符号进行符号的拆解和组合,根据不同的符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符号系统,且“系统内符号化的形象、场景都包含一个个象征的核心意义,并通过表征的实践和符号运作生产意义。这种趋近真实的符号很容易与我们经历的客观世界互通,由此最大限度地引发观众主观感受的介入,从而使象征符号以一种精神层面的联系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贴切”[5]。即观众通过理解、分享符号背后的深层意义,在观看作品的互动参与中感知符号所传达的理念与情感,从而使得朴素的家国情怀在群体间得以被唤醒。此外,基于特定的主题基调,《思想的力量》所塑造出的符号都是在特定的仪式场景中传播。同时注重在仪式的建构中,通过声画语言的有机融合和技术加持下的情景再现,建立起个体感受和集体记忆的内在关联,在潜移默化中直抵观众的内心深处。正如在《黄继光连的十年》中,创作者运用视听语言极力渲染阅兵式庄严肃穆的气氛,让观众在技术赋能的加持下获得一种“亲身”参与的仪式感。

三、《思想的力量》的传播价值

(一)培育民族精神,继承红色基因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是主旋律作品毋庸置疑的使命,《思想的力量》也不例外。它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用平民化的视角全方位展现中国故事,且尤为注重新时代红色故事的讲述,以及勤劳勇敢、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也正是在技术的赋能下,将这种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通过影视镜头传递到受众心中,为人民的精神家園注入了强基固本的红色信念,继承了党的红色基因。

(二)弘扬主流价值观,凝聚奋进新力量

进入新时代,正是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话语权争夺也越发激烈,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主旋律作品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回应现实关切,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展现奋发有为、蓬勃奋进新力量的时代使命。基于此,《思想的力量》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彰显了中国气派,表达了人民心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宣传职能,实现了时政类微纪录片的教育价值,激发了全国人民不懈奋进的高昂斗志。

(三)塑造国家形象,展现大国担当意识

主旋律作品在致力于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的同时,也要注重宣传国家意志,塑造国家形象。《思想的力量》注重讲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以微观切口展现宏大主旨,以系列小主题的形式和朴实真切的话语传递共情符号,塑造出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诠释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的深刻力量。同时,在具体可感的人物故事中,凸显以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民族信仰和家国情怀,在塑造充满烟火气的国家形象中实现了大国精神及其担当意识的有效传播。

四、《思想的力量》对同类纪录片的启示

(一)深耕现实,精准共情

《思想的力量》之所以成为备受欢迎的主旋律微纪录片,与其贯穿始终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密不可分。它摆脱了生硬死板的理论灌输和居高临下的政治宣教,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找准既有人间烟火气又具理论内涵的小切口,锁定普通人的真实故事,精准抓住共情元素,紧扣观众的心灵触点,让人民和作品在情感层面实现了同频共振。可见,时政类微纪录片要想深入人心,应脚踏实地回归现实,贴近实际,回应人民关切,打磨生活细节,精心找寻作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契合点。只有这样,主旋律作品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永葆艺术的张力和传播力。

(二)微观叙事,宏观观照

《思想的力量》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不仅跳脱了精英叙事的窠臼,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普通人身上,而且在微观层面注重小人物的叙事。该纪录片让普通人成为最亮眼的典型形象,用朴素生动的平民话语讲述真切可感的中国故事,凝结卓越深邃的中国思想,借助熙熙攘攘的小人物群像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最鲜活耀眼的中国巨变,让思想的力量与时代价值在个体命运沉浮中彰显传扬。主旋律作品应以深度的情感共鸣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并于润物无声中激荡思想的涟漪。

(三)创新表达,多元呈现

《思想的力量》在表达形式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特别是“在叙事中善用多样的修辞手法,用极富情感的声画语言触发观众的心理共鸣……标题和解说词等语言符号、图片和画面等视觉符号以及配乐和音效等声音符号”[6]等,确保了最佳的视觉呈现和说服效果。不论是镜头语言中具体物象的隐喻,还是客观世界的元素通过主观加工被赋予主流价值观的深度内涵,抑或特定场景下视听技术的赋能,都可以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认同。尤其是多彩图片与直观数据的纵横交错,解说词和音效的互相唱和,画面的起承转合,音调的抑扬顿挫等元素,都是该纪录片创新表达和多元呈现的综合表征。

五、结语

随着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声音、中国主张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凸显。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媒介,主旋律影视作品既要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也要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行,更要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是在内容生产和艺术呈现的过程中,一定要扎根现实土壤,站稳人民立场,传承好红色基因和大国精神。《思想的力量》虽然只是截取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却能够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共情元素的嵌入与共情传播策略的创设,通过人民鲜活的讲述展现我党的思想伟力。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尝试,也是当前时政类微纪录片的努力方向。

[本文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传播符号学视域下雄安新区的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研究”;河北大学思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YJC890033)阶段性成果;河北大学雄安新区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023HXA0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慎海雄.奋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J].求是,2022(22).

[2]韩鸿,邓备.践行“四力”与共情传播:纪录片《祖国在召唤》价值探析[J].电视研究,2020(2):78-80.

[3]郭宇楠.电影《中国医生》的传播策略与经验启示:基于共情传播视角[J].视听,2022(7):116-118.

[4]李园媛.论贾樟柯电影的断块叙事与移情效应[J].电影文学,2022(10):116-119.

[5]张媛.符号再现与记忆建构:传播仪式观视野下的“春晚”[J].电视研究,2016(8):48-50.

[6]李晨.理念·文本·叙事:主旋律纪录片融合创新的三重向度[J].当代电视,2021(6):63-66.

作者简介:彭翠,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保定 071000);刘星宇,河北大学学生(保定 071000);王康锋(通讯作者),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 532200)。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传播策略
从创作美学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对 “Z世代”青年的传播价值研究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