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核算理论架构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3-09-12陈华超
陈华超
(河北经贸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意义上仅限于一国或地区的生产链被分割成多个生产模块分散到全球各地,形成了一个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庞大而复杂的全球生产网络,这就是全球生产安排。在全球生产安排下,全球经济结构以全球价值链为中心进行重大变革,全球生产从经济的不同行业、不同环节、不同层面将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进行重组,将各个独立的区域和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贸易、分配、使用等环节贯穿起来的全球生产过程已经逐渐趋于成熟。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落后于全球生产安排的发展,以全球生产为主体的核算内容对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为中心的核算体系产生了较大冲击。包括2008 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1]在内的多个核算体系,主要以国家为总体单位展开核算,用综合账户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用国外账户、国际收支与投资统计反映与国外的生产和贸易关系。在全球生产和贸易盛行的背景下,国家的概念在全球生产和贸易中被弱化,以国家为单位的生产边界变得模糊,测算国家层面的生产和贸易时出现大量隐蔽生产和重复计算部分,导致最终的测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对全球生产核算的理论和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既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和创新,又是对全球生产和贸易核算这一亟待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
二、全球生产理论的演进
近十年来,基于全球层面的核算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经济分析的方法瓶颈。全球生产核算不仅成为SNA 中心框架的重要内容和扩展研究,也为社会各领域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经济分析提供各国普遍认可的科学统计依据。当前关于全球生产核算的研究工作主要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展开,其中联合国欧洲统计学家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f European Statisticians,UNCES)、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UNECE)、联合国统计司(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UNSD)等组织在全球生产核算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提出时间较早,但作为国际核算界重大领域问题的提出并引起全球高度关注,全球生产核算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研究议题提出的时间并不长。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一直致力于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畴内展开研究,并已取得相应的成果。因此,若以2011 年UNCES 发布的《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2]为标志开始算起,可以大致将国际对全球生产核算问题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综合经济统计标准和体系面临全球化的挑战阶段、如何测度全球化带来的变化阶段、SNA 框架下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扩展阶段。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观察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全球生产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综合经济统计框架的努力。
(一) 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挑战: 全球生产核算作为国际重大研究领域问题的提出
2011 年之前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球化的影响,侧重于全球化及特征分析、概念性的问题讨论、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直到2011年《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2]的发布,全球生产核算作为国际重大研究领域问题才提上研究议程。各国际组织开始系统而谨慎地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核算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经济分析的方法框架是否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中的全球经济等问题。
全球化特征主要以全球价值链的形式展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在2002 年发布的《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对全球价值链作出了较为完整的定义,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先导者之一(UNIDO,2002)[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化工业问题工作组(OECD WorkingPartyon Globalisation ofIndustry)侧重于制定全球化指标和全球价值链计量指标,2010 年发布《全球化计量:2010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全球化指标》(OECD,2010)[4],该手册涵盖的领域包括资本流动和外国直接投资、多国企业的经济活动、技术国际化及国际贸易等。2010 年,世界贸易组织与法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球价值链国际研讨会,此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以及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美国杜克大学等学术机构对全球价值链展开了广泛研究。
《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系统地梳理了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国民账户和编制数据发生扭曲的现象,并从提高国民经济核算质量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该报告的发布,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开始系统思考全球化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面临的挑战问题。该报告围绕“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这一主题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全球化本身的测度,通过衡量全球化的进度反映各国经济日益增长的相互依赖性。第二,分析作为全球化推进主要动力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动机、发展战略及其活动分类、利益分配等内容是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国家经济的比较优势。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体系涵盖范围广阔,全球化对很多指标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对指标汇总、账户编制产生重大影响。以《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的发布为起点,各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始聚焦全球化对SNA 的影响,并高度关注全球层面的核算问题。
(二) 如 何 测 度 全 球 化 及 其 影 响: 全 球 价 值 链 下 的生产安排识别和初步核算方案的提出
2011—2015 年是全球生产研究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是测度全球化及其影响,而全球价值链下的全球生产安排及类型判别成为首要论题。全球生产核算的初步框架作为研究议程被提上日程,最终目标是搭建一个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参与全球生产的核算框架。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是UNECE 于2015 年发布的《全球生产测算指南》[5]。
2011 年UNCES 成立了全球生产问题工作小组(Task Force on Global Production,TFGP),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全球生产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各个国家测算全球生产提供指导。TFGP 的成立,标志着全球生产核算工作的研究已正式纳入国际统计组织工作的议程,并且由相关的国际组织工作机构来具体实施。这一时期主要以基础性理论研究为主,以期通过对全球生产的基础概念、基本核算原则等内容的研究,探索和搭建全球生产核算的初步核算框架。
UNECE 在《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2]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球生产的深入研究发布了《全球生产测算指南》[5],对全球生产核算产生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全球生产测算指南》在SNA2008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6]的基础上对全球化带来的新的核算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在全球生产核算方面领先的国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关注涉足全球生产的跨国企业行为,其目标有四:一是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理解跨国企业的结构、所有权,尤其是无形资产(如专利和相关特许服务)的显著性;二是为处理本土跨国企业所遇到的全面挑战提供实践指导;三是提供不同国家的最佳实践案例,以进行全球生产统计;四是研究与全球生产相关的议题,如增加值贸易倡议等。《全球生产测算指南》通过对全球生产活动分类、数据来源、核算方法、面临挑战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厘清全球生产关系,为进行全球生产核算奠定了基础。
(三) 测度全球化及其影响: 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体系及卫星账户的探索
全球生产研究的第三阶段主要指2015 年以后展开的研究,这一阶段主要关注全球生产核算的具体实施问题。UNSD 成立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测度“主席之友”小组(Friends ofthe Chair Group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出:“全球价值链活动可分为若干大的全球生产阶段,从上游的研究和设计到下游的物流、营销和销售。在全球价值链中,许多任务是通过企业设在外国的附属企业或独立订约人‘离岸’完成的。必须对这一新出现的生产和贸易及其治理的国际经济一体化进行更好地计量和分析,包括计量和分析参与全球价值链所涉及的受益、成本和风险。”2015 年至今,对全球生产核算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测算和分析全球生产安排带来的影响,国际组织在《全球生产测算指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球生产的测算方法,这一阶段主要是联合国等在2015 年之后对全球生产测算方法和国际账户编制的探索,主要研究成果是UNSD 于2019 年发布的《全球价值链核算手册: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和综合商业统计》[7]。
《全球生产测算指南》为全球生产提供了初步的核算框架,但是主要集中于理论描述,缺乏具体的测算方案。在全球生产核算方面,第三阶段开始主要围绕全球生产核算的账户构建展开研究。UNSD 倡导从宏观和附属账户角度看待经济全球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Landefeld 报告了建立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体系(System of Extended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SEIGA)的必要性以及构建SEIGA 面临的难题和挑战。Eurostat 提出建立欧盟内部的多国供给使用和投入产出表(EU Multi-Country Supply,Use and Input-Output Tables,EU-MC-SUIOTs)以及构建基于投入产出研究的国际和全球账户(Full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 for Research in Input-Output,FIGARO)。
在价值链研究方面,UNSD 发布的《全球价值链核算手册: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和综合商业统计》,以卫星账户的形式对全球价值链展开研究,尝试从多个视角编制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全球价值链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进一步推进了全球价值链核算和全球生产核算的研究进程。为了更好地帮助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理解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演进及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经济研究所、全球价值链研究中心合作召开了以全球价值链发展为主题的相关会议,并出版了两部研究报告:《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测度与分析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8]与《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9):全球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供应链贸易与就业》[9]。《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7)》主要从全球视角对迅速增长的基于增加值贸易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挖掘了从增加值和价值链视角才能观察到的国际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发生的本质上的重要变化。《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9)》主要从技术创新、新型链和就业方面对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全球价值链核算手册: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和综合商业统计》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视角的全球价值链模型,这一模型对货物、增值服务和体制安排的多国链中全球价值链的具体行业进行了区域综合分解,在此基础上能针对性地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球价值链行业,按伙伴国综合列示生产、收入、资产、负债以及环境经济交易,从而形成特定全球价值链的多伙伴供给使用表及相关账户。
三、全球生产核算框架设计
全球生产核算问题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价值链,后来扩展到全球生产核算框架及应用领域。需要说明的是,全球价值链概念提出较早,其卓越贡献在于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基于全球视野进行拓展。当前研究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协调SNA2008和BPM6 中与全球生产相关的问题,二是建立为各国具体实施全球生产核算提供指导的参考方案。而由TFGP 负责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2013—2019 年特别关注全球生产类型划分、全球生产中的经济所有权问题、全球生产的测量问题以及大型复杂案例、数据用户对全球生产的理解、各国在经济统计中处理全球生产的国家经验、全球生产中出现的概念性问题以及全球账户问题、价格与物量测算、全球生产核算以及与数字化相关的最新研究等议题。综合看,从全球角度基于生产安排进行核算理论、方法的构建,是全球化背景下SNA 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全球生产核算框架的设计方面,主要包含概念范畴、分类体系、核算原则、账户基础等方面。
(一)概念范畴
《全球生产测算指南》对涉及全球生产的大部分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基于APEC 的研究成果,对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链的概念给出表述:链是指将产品或服务从生产商转移到客户所涉及的组织、人员、技术、活动、信息和资源的系统;价值链是指从产品概念到设计、采购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生产、营销、分销和支持最终消费者所需的全部增值活动;生产链是指在特定全球价值链中的一组公司内部或公司之间的联系,以生产特定产品为目的,如特定类型的计算机、手机和汽车等;当链、价值链和生产链跨过国家边界时,则各自分别扩展为全球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链(APEC,2012)[10]。
欧洲经济委员会全球生产问题工作组(The Task Force on Global Production of the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编制了全球生产分类,其定义为在一个以上国家实施的相互关联的生产过程,生产结果以产出的形式展现,在整个过程中一个实体(通常是主要实体)实行某种程度的控制,这些相互关联的生产活动通常被称为全球链或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活动可分为很多生产阶段,便于妥善安排主要实体、合同生产者和全球生产链其他参与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在全球价值链中,许多任务是通过企业设在外国的附属企业或独立订约人“离岸”完成。为了区分全球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主体和经济所有权,SNA2008 给出说明:跨国公司通常指国外控股超过50%的公司,跨国公司参与的生产活动归入全球生产范畴;经济所有权主要指在经济价值被创造、转换、交易、转移或消失时,以流量的方式记录在国民账户之中,核算时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反映经济所有权变更的流量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进行记录,服务在提供时进行记录。
(二)分类体系
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11]对全球生产进行了分类分析,将一国参与全球生产的活动分为货物送到海外加工、转口贸易、无工厂货物生产、包含IPP 的分割式生产服务、不包含IPP的分割式生产服务、分包生产服务、非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投资企业、非从事服务生产的直接投资企业八大类。其中与货物相关的生产类型包含原材料投入来自他国的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无工厂生产,与服务直接相关的生产类型包含IPP 的分割式生产服务、不包含IPP 的分割式生产服务、分包生产服务,与主要投入无关的生产类型包含非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投资企业、非从事服务生产的直接投资企业。UNECE 在编制《全球生产测算指南》时使用了这一分类方式,其他对全球生产的研究均借鉴了这一分类方式(Connolly,2014)[12]。
(三)核算原则
对于核算原则,目前研究主要包含跨国交易原则和经济所有权原则。SNA2008 给出了国外账户和国际收支记录的核算原则,包括估价原则、记录时间和所有权变更原则、取净值原则、经济领土原则、机构单位原则、常住原则等。在进行生产和交易时还需要遵循经济所有权原则,经济所有权在全球生产过程中表现出关键的作用,以经济所有权变更来反映依附于产品之上的价值量的生产和流转,更能体现出生产过程的经济逻辑。
SNA2008 判断经济所有权归属的方法是确定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获得产品的收益并承担风险的主体视为该项产品的经济所有者,拥有产品的经济所有权。在进行经济所有权分析时,主要有两种考察方式,一种是从生产活动的角度考察经济所有权(Nijmeijer,2017)[13],另一种是从产品的角度出发,主要考察IPP 的经济所有权归属情形(Statistics Netherlands,2013)[14]。
(四)账户基础
联合国商业和贸易统计专家委员会(Committee of Experts on Business and Trade Statistics)认为,需要有一个全球维度,区别于继续主导大多数国家经济统计框架的传统“国内”导向,以便反映生产日益分散的影响以及跨国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视角意味着对商业、贸易和投资统计等采取一种综合办法,以便确保纳入重要的多国企业和主要与外国公司签订合同的企业活动数据(UNSD,2019)[7]。因此,现有的以SNA2008 为核心的综合经济统计框架(包括国际商品贸易统计、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需要做出调整,以全面涵盖通过全球价值链或通过多国企业的业务活动对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风险和脆弱性的计量。
欧盟统计局(Eurostat)2015 年启动了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的全面国际和全球账户项目(Full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 for Research in Input-Output Analysis,FIGARO),与此同时,联合国提出需要开发一套国际和全球扩展账户体系,二者的目的均在于构建欧洲多国家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的方法框架,并生成适合纳入OECD 出版的全球性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对全球生产、整合全球账户、改善全球数据质量、知识共享进行探索性分析。此外,在2015 年召开的宏观经济统计董事会议(Directors of Macro-Economic Statistics,DMES)上,讨论通过并支持开展综合全球账户和全球生产项目(Integrated Global Accounts and Global Production,IGA),重点关注联合国统计局协调的综合全球账户体系、欧洲经济委员会开展的全球生产工作及其对欧盟内部国家层面核算框架带来的影响。
四、核算边界从国家维度到全球维度的扩展
(一)S N A 核算边界对全球生产统计的限制
1.核算单位的弱化
全球化生产从两个方面弱化了核算单位。第一,从基层单位看,SNA2008 采用基层单位作为编制产业统计,尤其是供给使用表的统计单位,其内在的假设为凡属于同一产业组别基层单位,必须具有同质的生产功能,也就是说同一产业组别基层单位与同质的生产功能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而,生产的区域分散化、国际分散化以及新型生产方式的涌现,使其出现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关系,使基层核算单位的概念不断弱化。第二,从国家角度看,SNA2008 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用国民账户来反映国内的生产关系,以国外账户来反映本国与国外发生的生产和贸易关系。而当前生产和贸易逐渐趋于全球化,生产和贸易价值链的国际交错使国家层面的核算边界变得迷糊,以国家为核算单位难以适应新型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
2.统计标准的不一致
SNA2008、欧洲国民和区域账户体系(ESA2010)[15]、BPM6 等均要求按照经济所有权原则记录交易过程。在经济价值被创造、交易、转移或消失时,以流量的方式记录在国民账户之中,核算时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反映经济所有权变更的流量是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进行记录,服务是在提供时进行记录。而《2010 年国际商品贸易统计:概念和定义》(IMTS2010)[16]则基于进口、出口衡量货物跨境的实际流动,而不管所有权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两套标准估计之下的数据缺乏一致性,就会造成商品账户的不平衡。
3.新型生产和贸易方式使经济所有权产生矛盾
在全球化纵深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无工厂货物生产者(Factory-less Goods Producers,FGPs)等新型生产形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使自主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IPP)投资的经济所有权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分配给各个生产实体。但是从全球生产的全局来看,IPP 服务在形式上是虚拟的,SNA 在进行账户处理时并不承认这些生产实体是产品的经济所有权归属者,从而使经济所有权这一概念产生矛盾。
在准过境贸易(Quasi-Transit Trade)情形下,商品从发货国出发,经过商品过境国的质量检查后进入收货国,而商品的整个运输过程都在商品贸易发起国①商品贸易发起国是商品发货国、收货国、过境国之外的第四个国家。的控制之下,这就导致了商品在发货国发货时经济所有权由发货国转给贸易发起国,之后商品的多次出境和入境都没有发生经济所有权的转移。这种贸易方式导致经济所有权的转移突破了以国家为单位的统计核算边界,在实践中对这种贸易方式的不当记录易导致多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数据以及全球贸易数据出现较大偏差。
4.法定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冲突
为了实现税后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设立法定实体,如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构建其地理结构。母公司可以将IPP 的法定所有权转让给不参与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特殊目的实体,这就在现实中将IPP 的经济所有权与法律所有权进行了剥离,IPP 的法律所有权归母公司所有,经济所有权归特殊目的实体所有。尽管事实是按照SNA2008的原则,这些特殊目的实体可能无法被视为IPP 的经济所有者,但是在国民核算时往往很难跨越这种法律安排,通常只能被迫遵循知识产权投资的报告收益进行统计核算,而无法按照实际上经济所有权的归属进行核算。
5.跨国公司内部知识产权难以识别
在跨国公司内部,国际生产伙伴的建立、法律所有权及其在生产中的经济用途可能涉及居住在许多国家的不同实体。因此,即使没有特殊目的实体的存在,IPP 的经济所有权原则有时也难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应用。这将使与IPP 有关的贸易流量的记录严重复杂化。IPP 的无形性质使跨国公司能够在不产生交易的情况下进行所有权的变更,因此该过程较难追踪和还原。一种观点认为将经济所有权归入生产IPP 的单位,但是这种简单的处理可能会导致基于供给和使用与投入和产出的研究分析产生巨大的扭曲;另一种观点认为IPP 的所有权应根据IPP 在生产中的使用进行分配,但是这一解决方案超越了经济现实,尤其是在FGPs 生产模式下。
6.多领土企业按比例分配所有权的挑战
多领土企业(Multiterritory Enterprise)、大型复杂企业单位(Large and Complex Enterprises Units)或类似企业的产出记录,可能需要建立名义单位,并按比例分配交易和资产的所有权。因此,对于多领土企业和大型复杂企业单位核算的挑战在于,需要在单独的法律机构单位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按比例分配达到与企业本身报告的数据大致相同的结果。然而,在设计分配比例时,应当以反映实际贡献的现有资料为基础,而这种资料并不一定总能获得,导致在多领土企业和大型复杂企业单位应用经济所有权原则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二)生产核算从国家层面向全球层面的转变
1.国内维度核算转向全球维度核算
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以国家为单位展开核算,然而为了全面考察全球生产关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将核算单位从国家视角转向企业视角,在构建全球生产核算框架时,核算维度从国内转向全球。
UNSD 从2015 年开始着手编制《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体系手册》(Landefeld,2015)[17],指出全球生产层面的相关数据只能从全球企业层面获得,因此编制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体系时,应将全球企业作为核心计量单位。核算视角从国内向全球的转换,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大变革,其含义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国内核算口径转向全过程的全球生产核算口径,以生产为起点,生产环节延伸至收入、分配、使用环节,经济活动延伸至积累活动,以扩展的、综合的角度来考察全过程、全口径全球生产。第二,以生产账户为起点,扩展到整个中心账户框架,建构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关系置于全球经济框架之下进行考察。第三,SNA 账户框架扩展到考虑跨国生产活动的国家层面和全球层面的供给使用表,采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全球生产核算问题。第四,SNA 账户框架扩展到全球生产卫星账户,采用卫星账户技术研究全球生产核算问题。
2.生产核算转向全口径生产维度核算
全球生产核算既要考虑生产环节的核算问题,也应考虑由生产扩展到分配、消费、积累、再生产整个有机的环节,即“全口径全球生产核算”。现实经济活动贯穿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再生产整个过程,各环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仅限定于生产环节无法观察全球生产的全貌,也不利于全面的全球生产核算,无法反映全球生产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真实作用和不同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实际地位。
全球生产是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象,将研究视角从生产转向全球生产的全过程,从生产账户转向账户序列和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突破已有全球生产核算研究的局限性,将研究范围从单一的生产维度上升到全口径生产维度,是研究范围的创新。基于宏观视角,将“生产维度”核算扩展为“全口径生产维度”核算,从账户序列的角度考察全球价值链的作用过程,以生产账户为起点,将生产活动延伸至包括收入分配与使用在内的所有经济活动,与之对应的账户框架从生产账户扩展至整个账户序列。从微观视角,基于跨国公司实施的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将国际投资和贸易核算融入以SNA 中心账户为基础的账户框架之中,进一步完善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框架,最终构建起全球生产核算的账户框架体系。
生产核算从生产维度转向全过程、全口径全球生产维度,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包括:第一,基于SNA中心账户框架构建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框架,为全球生产核算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基础。第二,从账户的角度考察全球价值链的运行过程,从生产环节延伸至包含收入分配与使用在内的所有经济活动,与之对应的账户框架从生产账户扩展至整个账户序列。第三,基于跨国公司展开的国际投资和贸易活动,将国际投资和贸易核算与账户框架融合,进一步完善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框架。第四,对全球生产过程中的价格和物量测算方法进行分析,以物量测算为纽带将全球生产与国际比较连接起来。
五、国际和全球账户构想及附属核算探索
(一)构建国际和全球账户框架
1.FIGARO 项目
全球化的逐渐深入使各国之间的生产和贸易关联不断加深,欧盟统计局、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为了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核算挑战,建立欧盟国家间的年度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于2015 年开启了FIGARO项目。FIGARO 项目的目标是在2017 年年底之前,基于ESA2010 编制一套以2010 年为基准年的欧盟国家间试验性的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EU-Inter Country Supply-Use and Input-Output Tables,EU-IC-SUIOTs)。FIGARO 项目基于全球商业统计和宏观经济数据源(如贸易统计、按企业特征划分的贸易和商业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等),对现有数据进行整合,主要参与者包含欧盟成员国和美国,编制的SUIOT 将用于欧盟的政策评估以及竞争力、生产率、就业、环境足迹和国际贸易的研究。
FIGARO 项目的范围和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八点:①清点当前所有与国家间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有关的国际项目,整理欧盟委员会各部门进行政策分析的用户需求。②制定一个适合的方法框架以确保SUIOT 的定期编制,以及对贸易统计和总体平衡中产生的不一致或不对称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③基于SNA2008 和ESA2010 的方法以及欧盟内部经济活动一般产业分类(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NACE)、中心产品分类(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CPC)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ISIC)的分类,以2010 年的价格为基准构建SUIOT。④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合作,将EU-IC-SUIOTs 纳入全球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⑤在行业分类中加入简化版的EU-IC-SUIOTs,并将资本和劳动生产率指标联系起来。⑥将EU-IC-SUIOTs 与环境账户相结合。⑦考虑到OECD 扩展的供应使用表专家组的建议,利用全球商业统计数据探讨EU-IC-SUIOTs 的可能扩展。⑧为欧盟统计局按年度编制EU-MC-IOTs 和五年期EU-IC-SUIOTs 提供策略,与劳工和环境账户挂钩。
2.IGA 项目
IGA 项目于2015 年召开的DMES 会议上提出。IGA 项目与OECD-WTO 的贸易增加值项目、OECD 的扩展的供给使用和投入产出表、Eurostat 的FIGARO项目相关联,通过结合扩展的供给使用表数据、国际贸易和相关贸易商业微观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共同促进了全球价值链测算的综合统计方法的发展。除此之外,IGA 项目还探讨了如何提高全球化投入数据的质量,就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长期存在的不对称问题交流经验,整合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使其具有一致性。
IGA 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球化分析核算框架提供的统计数据的相关性,具体包括:①确保欧盟为全球账户和全球生产的国际工作提供数据投入。②在相关研究项目上尽可能取得欧盟的共同意见。③考察全球账户在欧洲和国家层面的影响。④提高对在国家层面测算全球生产的国际建议的认识。⑤提高与全球化相关的国民账户和国际收支的数据质量。⑥为国民账户和国际收支提供全球化知识共享。⑦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意识。⑧就如何处理全球核算和全球生产向DMES 提交一份提案。
3.SEIGA 项目
扩展的国际和全球账户体系(System of Extended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SEIGA)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6 年举办的扩大国际和全球账户系统专家组会议中提出,该次会议为全球生产账户的编制问题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导,欧盟统计局在会议上提出建立欧盟内部的多国供给使用和投入产出表,为SEIGA 的编制和推广提供了范例和可行性思路。
SEIGA 的目的是在SNA 和BPM的基础上,构建涵盖全球生产、收入、支出、贸易、投资、金融、资源环境等内容的一整套国际和全球综合账户框架,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供信息支持。全球制造和全球服务提供大多是在企业层面作出重大关键决策,且对于多机构公司而言,利润、研发、转让定价、最终产品定价、设计、融资、广告以及全球价值链中其他环节的数据只能在全球企业层面获得,因此SEIGA 将全球企业作为核心计量单位。SEIGA 中的国际账户指直接双边账户,全球账户指直接和间接多边账户,通过构建双边和多边账户,解决数据链接、双边不对称等数据问题,以及解决无工厂生产商、公司内部贸易、制造服务和知识产权转让、经济所有权等问题。
(二)国民账户体系的附属核算
1.扩展的供给使用表
设计和编制扩展的供给使用表,首要问题是按照供给使用表编制的概念和数据要求,从“全球维度”替代传统的“国内生产”角度,来识别全球生产活动。当前对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设计主要从跨国公司出发,对传统的供给使用表按照企业异质性情况进行分解,国际上的研究已经在国家层面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自OECD 组建专家组探索扩展的供给使用表开始,一些OECD 国家就陆续启动本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研究。从奥地利、丹麦、墨西哥、加拿大、美国等少数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这些国家对供给使用表分解的主要方向是围绕经济活动展开,而缺乏产品层面的分解。此外,OECD 专家组在设计理想型的扩展的供给使用表时也指出,扩展的供给使用表实际上是灵活多变的,维度的选择以及内容的设定,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和政策需求展开相关工作。
一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只能在该国层面考察该国分行业、跨国公司的增加值贸易情况,无法细致地考察一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增加值贸易往来。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编制多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这也是有关国际组织探索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终极目标:设计区域层面和全球层面扩展的供给使用表,以便在区域层面和全球层面进行更为深入、全面地增加值贸易核算和全球价值链核算。然而,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探索本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以及各国的表式设计不一致的现实下,关于多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设计目前只是有关国际组织研究计划中的设想内容,暂无实质性进展。在已有的多国供给使用表的基础上,根据一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设计原理,可以在理论层面进行多国扩展的供给使用表的设计探索。
2.全球生产卫星账户
基于SNA 卫星账户的基本划分,全球生产卫星账户将基于SNA 内部卫星账户①SNA2008 通常将卫星账户划分为具备不同功能的两类账户:第一类是内部卫星账户,这类账户遵循SNA 基本定义、分类和核算原则,但会打破标准分类和层级关系来重点讨论所关注的某一方面;第二类是外部卫星账户,这类账户通常会突破SNA 核算范围。进行设计,重点分析与全球生产相关的经济现象及重要议题。全球生产卫星账户的概念和范围与SNA 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引入其他详情、分类或表式变化,从而更好地识别和理解全球价值链。编制全球生产卫星账户的目标包括以下四点:第一,为全面展现全球生产活动详情提供统一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全球生产活动具有“纲举目张”的效果。第二,为开展全球价值链测度分析提供有力的测度工具,在全球生产框架下能够有效识别隐蔽生产与重复计算,能够进一步确保全球生产和贸易核算结果的准确性。第三,为各国全球生产核算实践提供灵活的扩展方法,以便对本国参与全球生产的部分进行有效核算,同时扩展和完善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四,能够实现各国之间生产和贸易数据的链接,通过双边和多边数据链接减少数据对抗和数据不对称,为全球生产国际数据标准的建立和数据质量管理奠定基础。
全球价值链模型对货物、增值服务和体制安排的多国供应链中全球价值链的具体行业进行了区域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全球价值链产业或产品,可以按照伙伴国列出其生产、收入、资产、负债以及环境经济交易,最终形成特定全球价值链多伙伴供给使用表以及全球价值链部门账户等。此外,《全球价值链核算手册: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和综合商业统计》中针对全球价值链生产力分析给出了核算意见,即将全要素生产率模型(KLEMS)引入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核算框架中,进一步扩展到包含KLEMS 的扩展的环境经济账户、扩展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等。
六、结语
本文研究了全球生产核算的理论发展、理论架构和实施路径,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当前全球生产核算的相关问题都是在SNA 框架下展开,全球生产研究主要由UNECE 和UNCES 等国际组织推动展开,UNCES 成立的TFGP 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协调全球生产问题与SNA 和BPM 的一致性问题,二是建立用于为各国具体实施全球生产核算的指导,但其研究工作展开的前提是遵循SNA 核算框架。第二,当前国际组织对全球生产核算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UNECE、UNCES、OECD、Eurostat 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全球生产核算的研发,也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生产核算在理论、方法上的不断整合,当前国际组织公开出版了很多工作手册和研究报告,代表性文件如《全球化对国民账户的影响》《全球生产测算指南》《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全球价值链核算手册:全球价值链卫星账户和综合商业统计》等。第三,全球生产的实施路径探索研究呈现多头并进的趋势,主要包含两种思路,一种是在SNA 中心账户的基础上,扩展为区域或国际通用账户,如欧盟内部的FIGARO 项目、EU-MC-SUIOTs 项目,联合国的IGA 项目、SEIGA项目等,另一种思路是以附属核算为突破点,展开全球生产的扩展的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核算以及全球生产卫星账户核算,两种研究方法思路不同,但最终落脚点都是全球生产核算与SNA 的协调与融合。
全球生产核算历经国际组织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全球生产打破了SNA 以国家为核算单位的统计方式,国家间错综复杂的生产和贸易关系使国家边界变得模糊,要将全球生产关系融入SNA 核算体系,就要确定全球生产涉及哪些中心账户以及以何种标准将其与SNA 账户进行协调与融合,涉及企业、行业、国家、国际等多维度下的账户研究,任务十分艰巨。其次,全球生产从国家维度扩展到全球维度,在生产形式上,跨国企业早已经先行于统计核算理论实现了生产和贸易的扩展,而核算体系远远落后于实际生产方式的发展,虽然国际组织做了大量研究,仍有大量的核算难点亟待解决。最后,全球生产的统计核算实施路径仍任重道远,无论是基于中心账户的扩展核算还是以附属核算为着力点展开的卫星账户核算,都以详细的全球生产企业数据、行业数据、产品数据为支撑,数据标准、数据收集、行业和产品分类等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对全球生产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