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

2023-09-08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3年7期
关键词:河南服务业竞争力

曹 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5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挑战层出不穷,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面临严重冲击,中国长期以来基于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的现代化赶超战略已经不适应发展形势。服务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等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党的二十大强调:“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它是建立在全新的营业模式、管理及服务方式上的新型服务业态,其本质在于依托现代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形成新的运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主要表现为高技术性、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性和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三高三低”产业特征。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相对较早。自1964 年美国学者Marchlup 首次提出“先进服务业”概念以来,现代服务业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一阶段(1964—1984 年),国外学者主要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特点进行研究;第二阶段(1985—2000 年),国外学者主要对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进行研究;第三阶段(2001 年以来),国外学者主要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布局与集群进行研究。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随后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朱建晨(2023)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提出二者融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已从勉强协调阶段发展到中度协调阶段。戴李(2021)以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为基础,对我国当前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对策措施。近年来,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评价方法也更加丰富。胡艳君和张歆悦等(2020)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6 年我国31 省(区、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进行四个维度的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孟琳琳和李江苏等(2020)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 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 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邓明亮和袁博涵(2020)以长江经济带11 省(市)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因素测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吴滨(2020)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现代服务业部门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我国现代服务业“量大质低”的特点,且现代服务业更多需要依靠经济增长推动其发展。张虎(2021)采用熵权TOPSIS 法,从发展基础、规模、环境及潜力等维度,对2014—2019 年珠三角经济圈9 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仲晓东(2022)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 个省(区、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中的主要因子进行排名和分析。管军和刘娟等(2022)选用2015—2021 年相关数据对蚌埠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焦子宸(2023)运用熵权TOPSIS 法对山西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与中部其他省份进行比较。

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本文立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以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为切入点,尝试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 个省(区、市)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一)构建原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性

竞争力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协调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指标选取时,既要注意指标间的联系性,又要重视指标间的差异性,保证评价体系的完整与平衡。

2.可操作性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分析工具。因此,指标数据必须概念明确、定义清楚,数据方便收集,计算方法科学合理。

3.简明性

原则上选取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指标,尽量简洁、精准,不追求面面俱到,不搞数字游戏。

4.可比性

选取指标时必须统一口径,确保数据连贯可比。

(二)指标体系主要框架

基于现代服务业的内在逻辑,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包括3 个一级指标、12 个二级指标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22》和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既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又能够避免口径不一致带来的误差。

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主成分分析法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更具客观性,尤其是评价指标较多时,主成分分析法更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心思想是降维,将多个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不具有相关性的几个主要指标成分,且每一个主成分都概括了初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四)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为消除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单位不一致带来的影响,需要对数据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后续进行主成分分析。本文通过以下公式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式(1)中,X'ij表示第i 个区域第j 项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化值,max{Xj}表示第j 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j}表示第j 项指标的最小值。无量纲化处理后,各项指标数值的区间范围为[0,1]。为了消除数据后续无法计算的影响,将数据整体进行非负平移,全体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均加上0.001。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一)K M O 和B a r tle tt 球形度检验

将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导入SPSS 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前,为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结果见表2。检验结果显示,KMO 统计量的值为0.704,大于0.5,且Bartlett 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0,小于5% 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所选取的指标和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表2 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二)碎石图

将各指标的原始特征值以图示形式表示,得到碎石图(见图1)。可以发现,原始特征值小于1 的转折点出现在第4 个特征根处。前三个特征根的碎石图曲线斜率很大,且原始特征值都大于1,而之后的特征根原始值都小于1。根据特征值选择标准,选择前三个主成分F1、F2、F3。

图1 碎石图

(三)总方差解释

为解决基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对变量进行正交旋转,得到总方差解释(见表3)。可以看出,前三个主成分旋转后的特征值分别为4.666、3.143、2.292,分别解释了38.883%、26.192%、19.100%的信息,累计方差解释比为84.175%,表明所选的三个主成分能够解释原始数据大部分的信息。

表3 总方差解释

载荷系数反映的是主成分与原始指标之间的载荷,值越大,说明二者相关程度越高。运用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见表4)。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由表4 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F1在人均GDP(X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X2)、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X11)、人均服务业增加值(X12)等指标的载荷较大。其中,人均GDP(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人均服务业增加值(X12)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X2)、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3)体现了城市发展水平,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X11)体现了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第二主成分F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X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7)等指标的载荷较大。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X6)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规模,现代服务业增加值(X7)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规模。第三主成分F3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8)、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9)、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X10)的载荷较大。人均城市道路面积(X9)、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X10)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的政府财政投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8)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四) 计算各主成分得分

在提取主成分的基础上,利用SPSS 软件计算各成分得分系数(见表5)。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式中各个变量已经不是原始变量,而是标准化后的变量。

表5 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表5 的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计算F1、F2、F3的得分,具体公式如下:

式(2)、(3)、(4)中的变量值为标准化后的值。

用表3 的数据与旋转后的累计方差贡献率相乘,可以计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F,公式如下:

根据式(5)计算得到2021 年全国31 个省(区、市)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结果(见表6)。

表6 2021 年全国31 个省(区、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四、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一)综合排名分析

由表6 可知,2021 年东部地区除河北、海南外,其他地方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均为正,平均得分为0.541,远远高于其他三大区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分别以-0.142、-0.258、-0.315 的综合得分分列其后。

分省(区、市)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北京以1.935 的综合得分领先全国。主要原因在于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培育金融、科技、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殷殷嘱托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在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龙头,经济开放程度高,人才储备量大,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游戏企业带动下,现代服务业增势强劲,竞争力综合得分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经济总量连续34 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金融制度创新试验区和物流园区,以及腾讯、网易、唯品会、酷狗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竞争力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三。江苏实体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人才资源富集、消费市场巨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先发先行优势明显,特别是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新要求的指引下,以商务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保持全国前列。

中部地区仅有湖北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为正,为0.113,居全国第七位,其他5 省的得分均为负。河南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为-0.081,在全国排名第十三位,在中部地区低于湖北、湖南,与河南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的地位明显不符。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位置,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是中部崛起中名副其实的战略支点;湖北的省会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以及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具备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本和创新条件,其辐射作用大于河南的省会郑州。因此,河南应学习借鉴湖北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聚焦提升郑州的“龙头”引领作用,以此带动省内其他城市发展。

(二)各个主成分排名结果分析

1.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一主成分分析

2021 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一主成分得分为-0.920,居全国第二十八位,严重制约河南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主要是由于河南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严重滞后,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不足。2021 年,河南人均GDP 为58587 元,仅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30%左右、江苏的40%左右,居全国第二十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北京、上海的一半,仅相当于浙江的50%左右,居全国第二十八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2%,分别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32.86 个、31.03 个、28.40 个、18.18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十六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北京、上海的20%左右,不足江苏、浙江的五成,居全国第二十三位;研发投入强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9%,分别低于北京、上海、天津4.80 个、2.48 个、1.93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七位。第一主成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为0.462,为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河南应重点关注影响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人均指标,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将投入高效转化为产能,增加现代服务业产值规模,激发现代服务业需求,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2.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二主成分分析

2021 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二主成分得分为1.167,在全国排名第四,仅落后广东、江苏、四川。具体看,第二主成分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现代服务业促进作用较强,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上。2021年,河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4382 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反映出目前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较为合适。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就业规模。2021 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为457 万人,居全国第六位,但落后于河南常住人口在全国的位次,仅相当于广东的一半,河南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反映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模。2021 年,河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第八位,占GDP 比重达33.3%,比2012 年提高15.2个百分点,但仍远远落后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河南仍应继续保持其在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上的优势,并注重发挥市场规模和就业规模优势,同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就业人员素质。

3.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三主成分分析

2021 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三主成分得分为-0.0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十六位。目前,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金融和房地产业的拉动,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近年来房地产业陷入了较大困境,金融业也受此影响,未来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快速发展难以为继。与其他两个主成分相比,第三主成分的权重虽然较低,但其代表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是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因此,河南应紧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枢纽经济、数字产业经济,推动河南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前瞻30 年的眼光谋篇布局,提出一系列变革性、标志性、引领性重大举措,擘画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美好愿景,特别是确立了“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方向。基于河南在中部地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河南必须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一)重点突破,推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向纵深演进,以现代设计和研发、现代金融、航空物流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造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国家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是基于河南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基本省情,聚焦数字经济、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更多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不断做强河南服务业总体规模。二是秉承“整合资源、打造核心、高效服务”理念,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技术创新、知识共享、网络协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打造有特色、有差异的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河南现代化建设的“主发动机”和重要引擎。三是高扬中心城市“龙头”,构建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在全省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1+8”郑州都市圈发展机制,加快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发展;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和济源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密集发展带;提升安阳、商丘等区域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强化周边联动和特色错位发展,打造一批新兴增长极,实现地市间“竞优”效应,形成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着力打造河南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引擎。

(二)人才兴业,加大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投入

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当前,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对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软件、科技研发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需要。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提升人才资源培养与引进力度可以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形成人才集聚的“滚雪球”链式效应,把河南打造成为“最强大脑”高地。二是设立现代服务业“高精尖缺”人才引进目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元宇宙等重点领域,引进战略科学家等尖端研发人才,构建“人才—科技成果—财富”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强磁场”。三是大力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四是健全符合市场化需求的服务业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制度,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打破人才工作的地域限制,构建全省统一的人才大数据库和人才市场,形成不同区域的人才评价与互认机制;打造双向人才驿站、“人才飞地”等模式,提高人才的流动效率和治理水平,形成与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高质量人才体系。

(三)创新为要,打造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经济大省的河南,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一是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核心技术+场景应用+创新发布”全方位创新生态链,为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打造“四梁八柱”。二是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环境。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用担保、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种子基金和参股经营等多种方式为补充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有效化解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加大对基础性研究、技术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三是坚持科技先行,强化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使用,增加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档次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发展后劲,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定位上既要立足河南,更要眼光向外,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开放,积极开拓域外市场,充分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扩大河南现代服务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占有率。四是以“科创+产业”为抓手,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育。以中原科技城为带动,有效串联智能传感谷、智慧岛、金水科教园区、鲲鹏小镇等关键创新节点,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生态圈。借力“外脑”,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技术联合攻关,提升河南传统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知名品牌。

猜你喜欢

河南服务业竞争力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中介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