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因素分析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2023-09-08高威
高 威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产业间的交叉涵化、创新蝶变,有助于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加老年文化产品供给以及培育国内老年文化消费大市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 亿,占总人口的18.7%;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3.5%。“十四五”时期我国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3 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值得关注的是,1962—1975年婴儿潮出生的人口从2022 年开始正陆续退休,促使我国老龄人口及相关精神文化需求急剧攀升[1],亟须促进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丰富老年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构建国内老年文化消费大市场,从而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作为横跨我国东、中、西部的核心战略发展区域,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在新发展阶段呈现高速发展态势[2],衍生出云贵地区旅居养老业态、江浙地区高龄游戏业态、两湖地区老龄设计业态等诸多融合形态,不仅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代表地区之一,而且推动了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然而,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涉及不同产业主体,相关影响因素模糊等问题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亟待深入剖析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推动二者高质量融合。本研究尝试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剖析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融合,既助力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又继续扩大老年文化产品供给以及助力构建国内老年文化消费大市场,从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界定
产业融合的较早表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Nicholas Negroponte 于1978 年提出[3]。当两个及以上产业受到内外因子驱动而在产业边界处发生涵化关系时,产业融合便大概率产生并发展[4]。
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可被认为是在功能互补、市场相通、技术协同等介质催化下,在老年文娱、老年旅游等领域形成的深度耦合。这种耦合并不意味着消灭原有产业的行业属性和技术逻辑,而是在产业边界或交叉地带,动态调整融合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接触频率、融合深度等,最后形成复合多维的新地带或新业态。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攀升,文化产业凭借精神性、开放性、渗透性等特性,养老产业依靠个性化、高质化、整合性等特性,推动二者在实践中快速融合。
(二)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影响因素
学者对于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做了大量宝贵研究。西方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其对于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早于国内。市场驱动方面,Tretheway 和Mak(2006)认为庞大的老龄市场需求刺激养老业态与旅游业态趋向融合[5]。Patterson(2017)认为随着老年旅游、休闲意义发生嬗变,老年市场需求随之发生变化[6]。技术支撑方面,Buckley(2020)指出随着老年消费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态势,科技是推动养老、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的关键[7]。Wickramarachchi和Siop 等(2021)认为在人口老龄化及精神文化需求急剧攀升背景下,科技因素是加快养老、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8]。行业协同方面,Castora-Binkley 和Noelker 等(2010)认为通过降低行业门槛约束可以推动养老保健与文化艺术趋向融合[9]。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专题研究较少,但从相关研究中仍能得到借鉴。黎莉和王珏等(2015)通过研究海南地区旅游养老现象,提出政策等优势是推动养老、旅游等业态融合的重要因素[10]。乐昕和彭希哲(2016)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文娱需求具有差异性,因此市场驱动及产品供给也具有差异[11]。沈勤和韵卓敏(2019)认为构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服务体系是推动文化养老的有效支撑[12]。王莉莉和邹海峰等(2020)认为老年消费意愿、相关技术体系等有助于推动养老、文化等相关业态融合[13]。赵中华和林彬(2022)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究了中医药健康养老与文化产业融合,认为政策引导及产业积累等对于融合具有重要影响[1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市场、科技、政策、行业以及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对于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是,在研究对象上,较多以养老产业、文化产业个别业态作为研究对象,以养老产业、文化产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在研究区域上,多以全国或地区为主,鲜有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方法上,以异质性分析或回归分析为主,少有研究以系统仿真模型来开展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以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利用系统仿真模型探究区域内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尝试为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融合提供政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研究设计
系统仿真模型源于系统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领域[15]。系统仿真模型不仅能够通过模拟情景映射和验证已经发生因果关系,而且能依据现有数据及相关关系,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将会发生的变化,相较于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在预测性、仿真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等,由于不同地区资料收集、校对等原因,年鉴等数据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利用系统仿真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和分析当前年度情况。同时,受内外因素影响,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在不同时期具有异质性,通过系统仿真模型能够反映过往年度已有变化,也能根据过往数据模拟和反映当前变化。
(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11 个省(市),面积占全国的21.4%,人口和GDP 均超过全国的40%。当前,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的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浙江、江西、贵州、云南的老龄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步伐加速,使其成为全国典型代表区域之一。根据企业信息查询代表性数据库——企查查数据显示,以“养老”为主题,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为检索范围,截至2022年3 月,共计检索到提供老年文娱消费的企业5658 家,其中长江经济带地区占比超过34%。根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数据,2019 年苏皖浙3 省“银发消费”占比均超全国平均水平,相关老年文娱消费名列前茅。
(二)仿真模型建构
本研究的时间边界为2015—2022 年,模拟仿真步长为1 年。研究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等。为统一数据量纲,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予以处理。基于实地调研及相关成果,本研究将影响要素划分为市场需求、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经验抑制、行业壁垒等维度,然后构建出影响要素的因果关系图(图1)。
图1 要素因果关系图
市场需求由消费群体、购买能力、购买欲望等要素组成,是产业融合的动能因子。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老年人在适老文化产品、老龄文化服务等方面显示出较强的购买能力及欲望,这些都能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科技进步能够驱动原有产业突破行业固有边界,与其他产业形成新的业态要素。随着老年群体文化消费诉求越发增多,科技进步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在融合进程中形成诸多优质、新颖的老年文化产品或服务。政策支持是产业融合摆脱市场失灵、形成帕累托最优的重要支撑。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市场经济行为,需要通过政策宏观调控以形成符合社会公众价值的发展轨迹。经验积累是推动相关产业借助产业黏性与其他产业逐渐形成新型业态的内在动力。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需借助厚重的实践基础和经验支撑,然后利用产业脉络互相渗透,以实现二者间的无缝对接。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间的触碰与涵化,需要门槛较低的市场环境,以实现产业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产业实体,只有打破二者间的壁垒和藩篱,才能让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触碰中找到融合的落脚点。
(三)模型检验分析
为验证各模块对产业融合是否存在影响效力,本研究尝试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各模块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本研究借鉴程广斌和杨春(2020)的研究成果[16],以融合质量为被解释变量,以市场需求、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经验抑制、行业壁垒等为被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其中,借鉴何冬梅和王增文(2019)的研究成果[17],融合质量是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来的耦合协调度,市场需求、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经验抑制、行业壁垒分别选取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文化及养老相关的财政支出、公司新进员工及在校大学生实习人数、区域相关企业分布密度等指标。国家统计局等公布的年份数据具有一定滞后性,但2020 年及以前的相关数据较为完整,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本研究截取的数据年份为2015—2020 年,相应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各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较为显著,即各模块对产业融合存在影响,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表1 回归分析结果
四、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各因素对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本研究将某一因素作为实验组,其余因素作为控制组,开展因素影响强度分析。为不影响实验组的分析结果,控制组取值均为仿真初始值。相关数据分析均在Vensim PLE 软件环境下完成,结果如图2。
图2 因素仿真分析趋势图
(一)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影响下的产业融合曲线L1,从左向右呈上扬态势,自2018 年出现拐点后,迅速超越其他因素所引致的融合效果曲线,这不仅证实市场需求对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有正向作用,而且说明从2018年开始,市场需求引领产业融合走向深入。从2018 年开始,我国第一波婴儿潮出生的人口大多已进入法定退休状态,使我国老龄化形势日渐严峻。随着国家不断强化老年群体的基本兜底和养老保障,持续增加的老龄人口促使老年消费能力和需求急速攀升,直接导致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内养老产业在产业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如上海老龄化程度已经高达23.38%,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厚实的消费能力,促进上海地区老龄护理、老年教育等养老业态日臻成熟。同时,推动传统戏剧、益智电竞等适老化文化产业得以借势飞跃,极大地强化了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关系,促进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延展,进而提升产业融合质量。
(二)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影响下的产业融合曲线L2,呈现从低位迅速崛起之势,增速转折点出现在2019 年,这既证实了科技支撑对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有正向作用,又说明自2019 年以来,科技支撑对产业融合的助推效应显著提升。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深入落实国家提出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要求,着力打造“上海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科技创新高地,积极推进区块链、纳米、仿生、光电子等科技在养老产业的应用,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以及地区影响力,助推产业融合质量递变升级。如江苏等地区探索“智慧养老产业+”模式,刺激产业融合关系以及融合质量快步提升。同时,加快虚拟现实、沉浸体验、云上游览等数字文化业态的适老化开发,提质产业融合关系及融合质量。如浙江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入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工程,着力推动数字演艺、研学、直播等项目适老化改造,使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呈现同步发展、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三)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影响下的产业融合曲线L3,呈现向右拉升之势,且与市场需求、科技支撑影响下的曲线产业融合曲线L1、L2 逐渐逼近,这证实了政策扶持对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正向作用,也显示出近年来政策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长江经济带通过出台“文化养老”“老年出版”等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文件,引导养老产业、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及良性互动,助推产业融合换挡加速。如湖南围绕“文化养老”推出了“文化养老创新大赛”,尝试通过戏剧、歌舞、影视、文创等适老化业态引导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湖北积极落实国家近年来的扶持政策,围绕“与爱同行,惠游湖北”等项目,推出“一部手机游湖北”等系列文旅政策,吸引众多本省及外地老年游客积极参与,助力地区老年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围绕文化产业政策“堵点”,重点布局休闲娱乐、老年展览、特色川剧等文化业态,推动茶楼、庙会等传统文化产业展演场所持续升级,使当地老龄特色文化产业迅速成长。
(四)经验抑制
经验抑制影响下的产业融合曲线L4,从左向右呈现下降态势,且曲线下降坡度越来越陡峭,这说明经验抑制对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有负向作用,且随着时间推移,经验抑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加速趋弱。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部,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实践积累不同。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靠后,养老服务供给仍以公共事业保障和兜底为主,与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养老产业仍处于较低段位。但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完成,上游养老产业迅速起步发展,通过对外经验学习,大力推动民族旅游、美学文创等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刺激产业融合关系急剧升温。如重庆通过与上海、浙江的交流和学习,着力塑造适老化的宜居山城、康养之城,既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又推动产业融合关系快速进步。云南、贵州等民族聚居地区利用风景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强化对外经验学习,重点打造旅居养老、健康养生等全国示范基地,提升了产业融合质量。
(五)行业壁垒
行业壁垒影响下的产业融合曲线L5,呈现稳步下降趋势,这说明行业壁垒对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有负向作用,且负向作用正逐渐趋弱。由于地理跨度、历史发展、体制改革等诸多原因,长江经济带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地区障碍,成为产业交流、融合的壁垒,进而限制了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导致融合水平与长江经济带“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定位存在差距。为此,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建设机遇,着力推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城市圈、南昌城市圈等区域协同共生,使域内养老产业、文化产业互补优势越发明显,极大提升了产业融合关系及融合质量。
五、主要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基于系统仿真模型,从市场需求、科技支撑、政策扶持、经验抑制、行业壁垒等方面探究长江经济带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因素。主要结论有:(1)市场需求、科技支撑、政策扶持对二者融合具有正向影响,这表明充足的市场预期、实用的科学技术以及有效的政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二者融合发展。(2)经验抑制、行业壁垒对二者融合具有负向影响,这表明二者融合需要相应的实践积累作为支撑,同时还要努力破除行业间的藩篱束缚。
长江经济带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影响因素具有“政策效应显著驱动,老龄需求强力刺激,科技动能持续助力,实践积累有效支撑,自由市场赋能加持”表征。
(二)对策建议
1.丰富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工具,推动构建产业融合的中国模式
政策支持对于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要丰富相关政策工具,推动构建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中国模式。一是构建市场化政策工具组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结合长江经济带等发展实际,利用产业税收、银行利率等政策工具积极培育和壮大相关产业主体,以及通过建构权力负面清单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边界领域等。二是适时采用非市场化工具,积极探究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非法现象,利用罚款、管制等手段及时纠正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助力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2.借助老年市场发展机遇深度破除行业壁垒,加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及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积极培育和扩大老年市场规模,借助市场力量推动破除产业融合壁垒。一是深入挖掘和整合老年文化消费需求,引导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业态在需求刺激下不断突破行业发展束缚,在高龄电影、老龄电竞、旅居养老等方面形成区域发展优势。二是紧抓构建双循环的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培育和引导老年文化消费市场,驱动劳动力、资本、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加快破除行业发展壁垒,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3.依托前沿科技弥补产业发展的经验短板,推动数字化融入产业融合进程
我国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相关产业融合经验欠缺。可依托国家数字化建设战略,借助前沿科技弥补产业融合经验欠缺短板,形成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数字化路径。一是围绕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文化带积极推进文化新基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为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构建硬件基础。二是完善产业融合的行业规则及技术参数,不断规范和升级虚拟现实、云上体验等项目,为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新场景,打破产业融合的时空约束,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