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破“三铁”转机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2023-09-12胥继礼詹通明

世纪风采 2023年9期
关键词:亏损企业三铁徐州市

胥继礼 詹通明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徐州市根据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突破重重阻力,率先从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人手,以搬掉“铁交椅”、打破“铁饭碗”和“铁工资”为重点,对亏损企业进行了加大改革力度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亏损企业亏损加剧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促进企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不仅徐州各界震动,也引起全国的关注。

找准突破口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徐州是全国35个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之一。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对国有企业治理整顿的不断深入,工业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以往长期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积累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1991年初,受国家宏观紧缩、市场疲弱等因素的影响,徐州市的工业经济陷入困境,经济效益严重下滑,亏损增多,产成品资金居高不下、运行困难,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职工思想波动,有碍社会稳定。

1991年1月至5月,全市470户地方全民预算内和县属以上大集体工业企业,亏损企业多达201户,亏损面达到43%,亏损额达7893万元;14个工业局(公司)有9个全局(公司)亏损;许多企业交不上电、煤费,欠税欠利,资金被占用严重,其中28户工业企业被迫停产、半停产;1.2万名职工无工可干。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企业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积累机制,消费基金严重膨胀;有些亏损企业工资照加,奖金照发,有的甚至车子、房子照买。特别是有个别特困企业的少数职工到市委、市政府集体上访,要求复工,要求发工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为了迅速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从1991年4月上旬到5月初,时任市委书记李仰珍、代市长王希龙分别带队,围绕搞好大中型企业和扭亏增盈工作,深入到8个行业和6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同时组织市经委、市体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大中型企业和201家亏损企业进行全面调查,对其中40家亏损大户重点剖析。联合调查组对亏损企业逐个分析发现,政策性亏损只有铁矿煤矿,其余全部是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上的“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使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出现了“吃国家、挂银行”的不正常现象。有的企业坐吃山空,潜亏严重,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在市委常委会上,时任市委书记李仰珍提出:“要大胆突破以往‘花钱买平安,输血搞抢救的老路子,把点子打在‘破三铁,转机制上。”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徐州市转换企业内部机制的基本思路:从201户亏损企业人手,以打破“铁交椅”“铁工资”和“铁饭碗”为突破口,“五改”齐抓,改变企业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职工躺在企业身上吃大锅饭的局面,闯出一条靠深化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打翻身仗的活路。明确提出三项制度的改革是“突破口”,最终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定好方案表

徐州市提高经济效益大会战的鲜明特点是将扭亏增盈和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结合起来,迫使亏损企业“背水一战”。市、县相继成立扭亏增盈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下发《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当前工业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93条,为企业转换内部机制提供了条件。

第一步是帮助企业制定改革方案。在全市有影响的特困企业徐州第二毛纺厂、徐州袜厂制定扭亏方案时,派出干部进行指导拟定改革方案,后来成为全市转换经营机制的典型。同时为支持亏损企业尽快扭亏增盈,设立扭亏增盈基金。1991年5月以来,先后筹措3000万元扭亏增盈基金,有偿使用,投向37户亏损企业,支持其搞短、平、快技改项目和新产品开发项目;金融部门帮助企业发行8000万元债券,支持利税大户和适销产品的增产增收,保证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

继而建立机关干部蹲点帮厂和联系点制度。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负责一个系统,联系一个利税大户,帮助一个亏损企业。市、县(市)区党政机关、部门和金融单位共派出500多名干部到亏损企业和利税大户蹲点帮厂;在选择蹲点单位时,由市经委提出方案,有针对性地让一些机关干部到亏损企业去,规定达不到扭亏目标的不准回来,达到扭亏目标的可以换点。市政府还规定,各部门、各单位不得到企业进行各种检查及开展评比、办学习班和培训班,不得召开影响企业生产的各种会议,为亏损企业扭亏增盈工作保驾护航。

还有一项重要的措施是以《企业法》为依据,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市委、市政府规定企业有权根据生产需要和政策规定,在劳动部门的指导下自行决定用工数量;企业有权自行决定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劳动部门只管企业工资总额、职工档案工资和厂长(经理)收入,企业自行决定分配形式和办法。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了转换企业内部机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打出组合拳

1991年6月,徐州市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从亏损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改革的号角,以“新三铁”打破“老三铁”为突破口,推进“五改”齐抓,开始打破“三铁”的攻坚战,扭转工业经济效益滑坡、亏损面不断扩大的局面。至1991年底,全市县属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了盈利、甩掉全市性倒挂亏损的帽子目标。

一是改革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搬掉“铁交椅”,以经济效益定升迁。1991年6月,全市扭亏增盈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发布“冻结令”,明确规定凡经营性亏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扭亏为盈之前一律不准调动,更不能异地按原职级分配工作。改变“干部走马灯、亏损节节升”,甚至“亏损增、干部升”的反常现象,切断亏损企业干部的后路,迫使他们与职工一起,横下一条心搞扭亏增盈工作;对长期扭亏不力的厂长就地免职或降职,不称职或能力差的坚决拿下来,不留情面。1991年6月至12月,先后有32个厂级干部被就地降职或免职,其中市、县工业企业中免除厂长职务17人、正职降为副职6人、免除副职9人。同时在部分系统和企业中推行干部聘任制,如市化学医药公司所有副厂级干部,均实行厂长提名、公司审核,由厂长聘任的办法。1990年该公司17家企业有8家亏损,亏损额达到494万元,1991年底亏损企业减少到3家,全公司盈利600万元。至1991年底,全市縣以上470户地方工业企业中有380户企业实行了干部聘任制。同时,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以及城乡界限,不拘一格选拔政治思想过硬、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担任长期亏损企业的领导干部,尽快抓好企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这些改革措施震动了企业干部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干部扭亏增盈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打破“铁工资”,以企业收益定收入。市委、市政府实行亏损企业干部、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亏损挂钩的改革措施,加大了干部职工的负亏责任。明确规定,连续亏损3个月的企业,厂级领导干部下浮一级工资;连续亏损6个月的企业,全体职工下浮一级工资,直至累计扭亏为盈之月起恢复工资;停产企业的职工只发相当于原工资60%的生活费。1991年5月至12月,全市有市半导体厂等21户亏损企业厂级领导干部工资下浮一级;有起重机厂、自行车厂等32户亏损企业全体干部、职工下浮一级工资,甚至只发60%的工资。同时,还撤销了4家亏损企业的市级先进称号,对13家管理水平效益下降的省市级先进企业发出黄牌警告,并一律取消因升级涨上去的工资。同时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至1991年底,全市有253户企业把基本工资存人档案,实行“全额计件”“超定额计件”“联利计酬”“结构工资”“岗位技能工资”等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机制,拉开分配档次。徐州袜厂实行连本、连质、连销全额计件,织一双袜子拿一双袜子的钱,一等品记全价,二等品记50%价,废品记成本扣除;对销售人员进行销售额工资费用含量总包干,按销售额记工资、奖金、差旅费和业务活动费,并与回收款挂钩,打破销售上的旱涝保收。全市有294家企业把工资、奖金分配向一线工人和科技人员倾斜,使职工收入真正与岗位、技能、强度、环境、效率以及劳动成果挂钩,形成“收入凭贡献”的合理激励机制,使广大职工蕴藏的劳动热情被激发出来。

三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砸烂“铁饭碗”,以个人技能工效定岗位。为了使用工制度“活”起来,市委、市政府针对原有用工制度进行尝试性改革,推行合理劳动组合,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额定员,定期考核,择优上岗,动态组合,在部分企业的特殊岗位和人人向往的工种采取双向选择或竞争上岗的方式。这一改革冲击了那些抱着“铁饭碗”过日子的人,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徐州纸箱厂调整产业结构后,通过招聘的办法,从全厂27个报名者中选拔8名操作工出去培训,为外贸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实行“厂内待业,下岗培训”改革,让那些不遵守劳动纪律,不钻研业务技术,操作水平低、完不成任务的职工“下岗待业”,只发生活费,且逐月递减。让这些职工感受到压力,只有经培训合格后,争取重新上岗。纺织系统先后有500多名厂内待业职工经过培训合格后重返工作岗位。实行“厂内退养”改革,对体弱多病、不胜任岗位的职工,由企业发给退养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再办理退休手续。发展第三产业,多渠道妥善安排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兴办其它产业,搞多种经营,广开渠道安排富余人员。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通过全员优化组合,行政科室减少三分之一,管理人员比例降低6%,公司还将优化下来的富余人员,成立6个专营门市部,收到明显的效益。据统计,至1991年底,全市有200户企业实行了用工制度的改革,10万余名全民所有制固定工改为劳动合同制工人。这种引导企业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动态优化组合,择优选岗上岗的做法,使得广大职工深有压力和危机感,带动了劳动用工的正常分布和合理流动,激发了广大职工的进取心。

获得新胜利

徐州市从亏损企业人手,扎扎实实的扭亏增盈大会战,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开始好转,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难得的观念转变。

1991年底,全市县以上地方工业销售增长14%(预算内工业增长13%);实现利润增长77%(预算内工业增長62.5%);实现利税增长25%(预算内工业增长20%);产成品资金占用比半年压缩2.4亿元;企业亏损数比上半年减少98户;企业亏损面由43%下降至22%(预算内工业降至29%);企业亏损额比1990年下降30%(预算内25%),减亏4000万元;有5个系统和3个县摘掉全行业亏损的帽子,由亏转盈;大中型亏损企业由22户减少到7户,28户停产、半停产的企业中有20户通过扶持、联合、兼并、转产等措施摆脱了困境。投入扭亏基金的26户企业中,有12户已扭亏转盈,其余企业都已大幅度减亏。对扭亏无望、“无底洞”的4家企业实行兼并,对资不抵债、生还无望的2户企业进行破产。至1991年底,全市地方工业弥补前7个月的2700万元亏损后,实现利润6292万元,比上年增长76%。

全国各地聚焦徐州市这场新的“淮海战役”,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各省市近80家企业纷至沓来,向徐州学习取经。徐州“破三铁”成了全国的热点话题。1991年11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来徐州考察,对徐州市在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狠抓企业内部改革,转换企业内部机制方面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在搞好大中型企业中创造更好的经验。朱镕基副总理在1992年第2期《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就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等问题,充分肯定了徐州市深化企业改革的作法和经验,特别是徐州市贯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20条政策措施时,突出抓好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时任省长陈焕友对徐州市深化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多次作出批示,要求徐州市再接再厉、持之以恒,进一步抓紧、抓细、抓实。《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12家新闻媒体相继专题报道了徐州市有关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特别是《经济日报》在一整版开辟《破“三铁”,看徐州》专栏,接连发表了14篇文章,系统介绍了徐州市的做法,盛赞徐州“破三铁”的破冰之旅。

破“三铁”转机制实践作为一场深刻变革,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与旧的运行机制相碰撞,与旧的习惯势力相摩擦。徐州市的可贵之处,就是破“三铁”先破旧意识,转换机制先换旧机制,不尚空谈,勇闯实干,敢为人先;探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推动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使企业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亏损企业三铁徐州市
徐州市深入开展“拆牌、破网、清通道”专项行动
驻能投集团纪检监察组: 强化亏损企业追责问责 惩治并举护航健康发展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纳米级四氧化三铁回收水中铅离子实验
亏损企业处置策略探究
长期亏损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磁性四氧化三铁氮掺杂石墨烯磁性固相萃取测定水样中的6种醛酮化合物
亏损企业的保壳之路能走多远?
徐州市工程咨询中心
磁性四氧化三铁制备及对废水重金属离子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