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方法的应用分析

2023-09-11黄慧玲彭晓虹陈三梅阮莉莉刘瑜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应用效果

黄慧玲 彭晓虹 陈三梅 阮莉莉 刘瑜

【摘要】  目的    探讨卒中中心模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前移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9月粤北人民医院静脉溶栓治疗的5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0年3月-9月静脉溶栓治疗的8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按照传统就诊流程,在病房给予静脉溶栓药物;观察组在卒中中心模式下,在CT室给予静脉溶栓药物,其余治疗方式相同。比较2组患者各项时间指标。结果    观察组就诊至血标本送检时间、CT结束溶栓时间,到达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卒中中心模式下,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前移至CT室可缩短DNT。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给药前移;应用效果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Huang Huiling,Peng Xiaohong,Chen Sanmei,et al. The north Guangdong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5120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oving forward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administr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under stroke center mode. Methods    Fifty-three patients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rom March 2019 to September 2019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83 patients who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rom March 2020 to September 2020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drugs in the war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procedu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drugs in the CT room under the stroke center mode.The other treatment methods were the same,and the time(door to needle time,DNT)from the arrival of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emergency to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medica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D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30.53±5.21)min,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61.90±8.21)mi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In the stroke center mode,mov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o CT room before administration can shorten D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To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and rescue success rate,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Therefore,effectively shortening DN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Thrombolysis; Phormacy forword lead;Application effect

中圖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3-0023-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3.00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1-2],其死亡/致残率为34.5%~37.1%[3]。目前,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最主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替奈普酶,但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4.5 h或6 h)。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现已被纳入评价卒中救护质量的关键指标,而且国内外相关指南建议 DNT 应不超过 60 min[4]。因此,有效缩短DN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粤北人民医院于2020年3月开始成立卒中中心,在卒中中心模式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地点由病房给药前移至CT室,使DNT明显缩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9月及2020年3月—9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诊断确诊;(2)发病时间在6 h内;(3)患者无颅内出血症状。2019年3月—9月静脉溶栓治疗53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48.5±9.5)岁。2020年3月—9月静脉溶栓治疗83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8例,女25例;年龄33~88岁,平均年龄(49.8±6.4)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选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为阿替普酶及尿激酶。

对照组由神经内科护士遵医嘱在病房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需经预检护士分诊,挂号,指引至诊室就诊,急诊科医生开具检验及检查医嘱,患者家属付费后再行各项检查,待各项检查检验报告出来后,急诊科医生明确诊断,通知专科医生会诊,家属办理入院后把患者护送至病房,神经内科医生查阅检查检验报告,评估溶栓适应证及禁忌证,并获取知情同意书确认。

观察组由神经内科卒中护士遵医嘱在CT室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预检分诊护士1 min通过FAST评分表快速评估,将发病时间在6 h时间窗的患者分诊至抢救室,包括所有疑似患者均安排进入抢救室治疗护理,启动卒中中心,開通绿色通道,专线电话通知卒中小组成员,卒中护士佩戴“卒中护士”字样标识,给患者佩戴“绿色通道/抢救” 字样标识,建立具有时间节点的脑卒中路径表。(2)急诊科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抢救危重患者,与家属初步沟通病情,15 min内开具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完成电子病历。(3)急诊卒中护士在护理组长的协同下15 min内完成生命体征测量,开通静脉通道,采集血标本进行电解质检查、血常规检查、血型、凝血功能检查及肾功能检查等,标本贴上“卒中患者”字样标识,电话通知检验科接收并优先化验,完成心电图检查、指尖血糖检测,填写脑卒中路径表,根据病情给予吸氧吸痰护理,遵医嘱予降压药物等治疗。(4)神经内科医生10 min内到位,与急诊科医生共同抢救患者,评估溶栓指征,向患者家属讲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相关知识。(5)检查单上盖章,内容为“卒中患者,优先检查”,电话通知影像科提前准备,有卒中患者需行相关检查,由急诊卒中护士带至影像室。(6)患者完善头颅CT扫描和/或卒中专用CTA检查,如同意溶栓,神经内科卒中护士立刻在CT室进行溶栓治疗,记录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记录用药物情况,陪同护送患者入神经内科。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就诊至血标本送检时间、CT结束至溶栓时间、到达医院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就诊至血标本送检时间、CT结束至溶栓时间、到达医院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传统就诊流程,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后需经预检分诊护士分诊,挂号,医生开具医嘱,家属付费后再行各项检查,待各项检查检验报告出来后,医生明确诊断,家属办理入院,把患者护送至病房后才进行溶栓治疗,需要依次进行;且经常出现因患者家属不熟悉环境不懂流程,需排队等待缴费,等候电梯等浪费时间现象,严重耽误了抢救时间;且传统的护理救治模式在各科室间独立进行,各部门各司其职,衔接困难,延长了患者就诊时间。如何有效改善护理救治模式,缩短卒中患者的就诊、治疗时间成为研究重点[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卒中中心模式下,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前移至CT室,患者就诊后,分诊护士识别卒中后立即启动卒中中心,开通绿色通道,采用先诊疗后付费方式,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后补办手续,使患者入院后不再因为排队等待挂号、缴费等原因而耽误救治时间;神经内科医生到位后提前向家属讲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相关知识,告知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及风险,家属提前商量考虑,卒中小组成员带领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在符合溶栓条件后,神经内科医生在CT室即刻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神经内科卒中护士以最快速度在CT室开始遵医嘱给予溶栓药物治疗,为患者溶栓争取时间。

传统的做法,患者需要前期检查检验结果出来,医生明确诊断再办理入院,入院后神经内科医生才与患者或家属再次沟通病情,讲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相关知识,告知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及风险,由于溶栓药物价格昂贵,使用风险大,家属相关知识缺乏,需要时间反复商量考虑;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病房护士才遵医嘱给予溶栓药物,在等待检查结果、转运及给药环节上均浪费了时间。在卒中中心模式下,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前移至CT室,减少由CT室到病房的转运及交接等护理环节和等待时间,减少了溶栓前的院内延迟;神经内科医生直接在CT室一同阅片,可减少等待检查发报告的时间,同时,神经内科医生接到专线电话后,10 min内赶到急诊科救治患者,提前告知家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知识及溶栓治疗的意义及风险,让家属有时间充分商量考虑,在影像学检查结束后能立即决定治疗方案,减少等待家属做决定的时间,最终缩短了患者就诊治疗的各项时间指标,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卒中中心是具有卒中单元多学科协作小组,设置急诊绿色通道,成立包括急诊科、神经内科、介入、检验及影像科等在内的卒中急救小组,配置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到24 h在岗,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配置卒中专用称重床,可准确测量患者体重,为溶栓患者准确用药提供数据支持;配置卒中患者检查专用电梯,减少等候电梯的时间;配置用于存放和运送溶栓药物的溶栓专用治疗箱,由神经内科卒中护士携带治疗箱前移至CT室,可直接节省转运患者的时间,确保用药及时便捷,减少取药配药时间。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卒中中心的建立能有效打破医院各相关科室之间存在的建制壁垒,优化救治流程和各科室的协同治疗,提高卒中小组成员合作效率,使各成员紧密协作,默契配合,环环相扣,减少患者挂号、诊治、转运过程中的等待时间,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化急救水平,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2)卒中救治流程以明确的时间节点规范医生、护士、医技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相应的工作项目,促使临床医护人员统一及时按规范实施救治,建立时间观念,既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抢救提供指引,又为质量控制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有效优化静脉溶栓流程,显著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服务时限,减少了溶栓前的院内延迟[6-8]。因此较传统就诊患者可以节约等待及救治时间,能做到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内1 h 完成溶栓药物使用。卒中小組成员每月对卒中流程表中数据进行记录分析,讨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延误的各种因素以及解决方案。目前该院正努力建立高效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将所有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更加真实准确地记录每一个操作环节时间,以便更好地优化畅通每一个救治环节。

综上所述,卒中中心及绿色通道可及时对卒中患者实施快捷急救护理,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救护的时效性,缩短了急诊与门诊、专科病房间的协调时间,实现了多科室之间无缝隙对接,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连续性不间断进行专科治疗,克服了转运交接、检查及会诊延误救治时间等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的弊端,为卒中患者溶栓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在卒中中心模式下,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给药前移至CT室,可缩短DNT,让患者获得最及时、可靠的专科救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传琛,程兴,杨雯,等.PDCA管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20(5):91-93.

[2]    谭薇,谢小华,刘薇,等.基于智能化信息平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20,19(8):41-46.

[3]    胡小霞,龚海军.院前-院内救治转运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10):545-547.

[4]    解晨,谷有全.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DNT改善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0(17):121-126.

[5]    张阳春,李玫,季学丽,等.基于医疗团队资源管理模式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的实践与与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4(26):2065-2070.

[6]    杨秀红,李 萍,合依热古丽·吾拉依木,等.链式管理在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20,34(4):721-723.

[7]  CAPUANA M L,LORENZANO S,CASELLI M C,et al.Hemorrhagic risk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for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microbleeds and white matter disease[J].Neurological Sciences,2021,42(5):1969-1976.

[8]   LADAK A A,SANDHU S,ITRAT A.Use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Malignancies:A Topical Review[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21,30(6):105728.

(收稿日期:2022-10-16)

猜你喜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的保护作用分析
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脑水肿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