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

2023-09-11郑舒桐杨钰琳李文辉

城市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区深圳广州

郑舒桐 杨钰琳 李文辉

摘要:广州和深圳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流动网络广度不断提升。广州和深圳的发展有不同的定位,两地应合力打造技术创新“双城”互动的典范。广深两地应提升技术创新势能,形成错位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流动格局,以及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显隐性知识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同时,要发挥民营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流动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流动;创新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 F124.3/G301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3.003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和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双中心城市一直备受关注,广州和深圳可持续性协同发展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经济转型升级、就业创业、政府科技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经验等方面,广州和深圳常常被置于同一比较框架之中。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先后发布。在此背景下,广州和深圳加快合作步伐,旨在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努力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最具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双子城”。探讨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对发挥中心城市各自优势、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和深圳均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对周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1]。广州和深圳均处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上,且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具有典型意义。

本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具体研究对象为广州与深圳各创新个体之间的创新技术转移专利。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

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广州和深圳技术创新流动的社会网络演化关系。其流动网络是以广州和深圳中的创新个体为节点、以专利技术转移关系为边、专利项数为边权重所构建的加权网络,并通过UCINET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构建了网络整体层面指标和网络节点层面指标评价体系(表1)[2],并从广州—深圳、深圳—广州两个维度和整体、个体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与整理

研究中涉及的技术转移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网站数据库。①专利计量信息提取。在数据库专利权转移“变更前地址”和“变更后地址”栏,分别输入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名称,提取2019年12月31日及之前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专利计量信息。②地理空间和个体信息匹配。对技术转移专利计量信息中的专利名称、申请(专利)号、登记生效日、变更前权利人(让与人)、变更后权利人(受让人)、变更前权利人地址、变更后权利人地址等进行编码化处理,识别每项专利对应的广州和深圳地理空间信息和创新个体信息。③数据信息核准。通过大量的人工校验,甄别和剔除系统无法自动识别的错误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④根据技术创新个体属性,将其分为科技中介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高校和个人。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民营企业中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其相关数据在民营企业中不重复统计,以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转移网络演化中的独特作用。

数据整理统计过程中发现,数据库内有记载的广州和深圳技术创新的专利技术流动最早出现在1995年,且数量变化与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出台、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等重大政策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将数据分为1995—2007年、2008—2013年、2014—2019年三个阶段。

二、实证研究分析

(一)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演化

1. 整体网络演化特征

图1为以广州和深圳各创新个体为节点,以专利技术转移关系为边、专利项数为边权重生成的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整体网络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参与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个体节点数量越来越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有些节点在不同阶段均处于网络中心位置,使网络呈现一定“小世界”特征,即网络结构呈较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趋势,核心节点向网络中心聚集的趋势增强[3]。

表2反映了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三个阶段和总体网络整体层面特征。从网络节点数来看,总体节点数为974,即有974个个体参与到了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不同阶段的节点数逐渐增加,从第一阶段的60个增长至第二、三阶段的330个和656个,增幅分别为450%和98.79%,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了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从网络边数来看,总体边数为1461条。不同阶段边数逐渐增多,从第一阶段的69条,增长至第二、第三阶段的390条和1002条,增幅分别为465.22%和1569.23%,说明越来越多的个体间建立了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关系,网络广度逐渐提升。从网络密度来看,总体网络密度为0.003,网络较为稀疏;第一阶段网络密度为0.039,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为0.007和0.005,说明随着参与个体的逐渐增多,个体间实际连接关系数远小于潜在的关系数,转移创新技术网络越来越稀疏。从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来看,网络距离从第一阶段1.111增加至第二阶段1.776和第三阶段2.038,呈不斷上升趋势,说明网络距离不断增加,个体间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和资源传递可达性有所减弱;总体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为2.025,说明两个个体间至少需要3个节点牵线搭桥,才可建立创新技术转移关系。

2. 个体网络演化特征

表3至表6反映了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总体网络(1995—2019年)节点层面特征及分阶段特征,仅列出指标值排名前五(含并列)的情况。

节点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占据第一位,节点度为68;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节点度分别为23和17;广东工业大学和广州市恒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节点度均为13。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第一阶段排在第五位,节点度为1,第二和第三阶段均排在第一位,节点度分别为28和42;华南理工大学从第一阶段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二阶段的第三位,节点度分别为2和7,第三阶段不在前五行列;广东工业大学第一和第二阶段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节点度分别为2和9。第一階段,毕舒、广东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并列排在第一位,节点度均为2;广东保千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药科大学、陈曲波等其他56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二位,节点度均为1。第二阶段,中山大学、张建华、黄绍中和广州门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节点度均为3。第三阶段,占据第二和第三位的个体分别为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市恒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两者节点度分别为22和13;广州梵智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和深圳达森特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节点度均为9。由此可见,科技中介机构、高校和个人均在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广度拓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节点强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和杨松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节点强度分别为117和59;广州鹤一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和恒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三位,节点强度均为53;广州TCL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五位,节点强度均为49。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均排在第一位,节点强度分别为37和80;深圳德润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在第一、第二阶段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节点强度分别为28和15。第一阶段,广州德润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德润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一位,节点强度均为28;谢光照和天维纺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三位,节点强度均为5;广东保千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广州雅刚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宝珀实业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五位,节点强度均为3。第二阶段,朱斌和广东工业大学并列排在第三位,节点强度均为14;许锦标和杨松并列排在第五位,节点强度均为12。第三阶段,广州鹤一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和恒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二位,节点强度均为53;广州TCL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节点强度均为49。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均在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深度挖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度数中心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占据第一位,度数中心度为0.227;杨松占据第二位,度数中心度为0.020;排在第三位的是广州鹤一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和恒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两者度数中心度均为0.103;广州TCL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五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095。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占据第一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0.803和0.230;深圳德润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在第一、第二阶段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1.695和0.326。第一阶段,广州德润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深圳德润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并列占据第一位;谢光照和天维纺织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并列占据第三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303;广东保千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广州雅刚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宝珀实业有限公司并列占据第五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182。第二阶段,朱斌和广东工业大学并列占据第三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018;许锦标和杨松并列占据第五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015。第三阶段,广州鹤一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和恒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并列占据第二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153;广州TCL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并列占据第四位,度数中心度均为0.141。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中均具有核心地位,它们在网络中居于重要位置,对于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间中心度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恒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梵智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524、0.054、0.039、0.036和0.03。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工业大学从第一阶段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二阶段的第二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058和0.111;华南理工大学从第一阶段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二阶段的第四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058和0.039;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占据第一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701和0.459。第一阶段,毕舒、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药学院并列排在第一位,中间中心度均为0.058;广东保千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德润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剩下56个个体中间中心度均为0。第二阶段,深圳明阳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二位,中间中心度为0.05;广州门德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并列排在第四位,中间中心度均为0.039。第三阶段,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恒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广州梵智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和深圳木江木贸易有限公司分别排在第二至第五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108、0.087、0.065和0.055。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技中介机构均处在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关键路径上,它们通过中介作用将不同创新个体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网络中创新技术转移的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效率。

接近中心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电高科电气有限公司、黄伟、深圳市颖发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英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派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71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0.111。在第一阶段,毕舒、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王婕如、深圳安琪食品有限公司、欣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12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1.724;在第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黄少伟、深圳米视生物医疗有限公司、深圳市古方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融财富贸易有限公司、旭宇光电(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圣马歌科技有限公司等28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0.331;在第三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电高科电气有限公司、黄伟、深圳汇生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湖大谷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派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35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0.164。由于网络比较稀疏,接近中心性比较突出的节点不多,接近中心性相对较大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的网络距离较小,距离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中心位置更近,它们占据各个体节点间连接路径的重要位置,受其他节点的控制较少,在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中更具有优势地位。

(二)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演化

1. 整体网络演化特征

图2为以广州和深圳各创新个体为节点,以专利技术转移关系为边、专利项数为边权重生成的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整体网络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个体参与到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的网络中去,有些节点在不同阶段均处于网络中心位置,使网络呈现一定“小世界”特征,即网络结构呈较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趋势,核心节点向网络中心聚集的趋势增强[4]。

表7反映了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三个阶段和总体网络整体层面特征。从网络节点数来看,总体节点数为801,即有801个个体参与到了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不同阶段的节点数逐渐增加,从第一阶段的62个增长至第二、第三阶段的321个和498个,增幅分别为417.74%和55.14%,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了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从网络边数来看,总体边数为2059,不同阶段边数有所波动,从第一阶段的138条,增长至第二阶段的1228条,增幅为789.86%,说明在前两个阶段有越来越多的个体间建立了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的关系。第三阶段节点数为693,相较于第二阶段1228有所下降。从网络密度来看,总体网络密度为0.006,说明网络较为稀疏;第一阶段网络密度为0.073,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下降至0.024和0.006,说明随着参与个体的逐渐增多,转移创新技术网络越来越稀疏。从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来看,网络距离从第一阶段2.788增加至第二阶段3.424和第三阶段5.463,说明个体间在网络中的距离不断增加,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传递性和资源可达性有所减弱;总体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为4.407,说明两个个体间至少需要5个个体的中间作用,才可建立创新技术转移关系。

2. 个体网络演化特征

表8至表11反映了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总体网络(1995—2019年)节点层面特征及分阶段特征,仅列出指标值排名前五(含并列)的情况。

节点度方面,排在第一位的创新个体是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节点度为39;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二位,节点度均为34;深圳金阳海网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迈辽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节点度均为9。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第一阶段排在第一位,节点度为5,第二和第三阶段均排在第二位,节点度分别为22和15;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第一阶段排在第二位,第二阶段排在第一位,节点度分别为3和32;广东华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五位,节点度分别为3和7。第一阶段,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华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二位,节点度为3;毕舒、华南理工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五位,节点度均为2。第二阶段,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三位,节点度为11;深圳金阳海网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四位,节点度为9;广东华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五位,节点度为7。第三阶段,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一位,节点度为36;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三位,节点度均为6;深圳迈辽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贝优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和田艺儿并列排在第五位,节点度均为5。由此可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广度拓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节点强度方面,排在前三位的是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的节点强度为91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节点强度分别为624和141;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和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排在第四和第五位,节点强度分别为112和106。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均占据第一位,节点强度分别为88、736和89;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第一阶段排在第三位,节点强度为43,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均排在第二位,节点强度分别为513和68;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分别排在第二和第四位,节点强度分别为47和94。第一阶段,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华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节点强度分别为9和8。第二阶段,深圳金阳海网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三位,节点强度为103;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五位,节点强度为71。第三阶段,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三位,节点强度为61;广州博鰲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四位,节点强度为58;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排在第五位,节点强度为56。由此可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深度挖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度数中心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0.19、0.13、0.029和0.023;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和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五位,度数中心度为0.022。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第一、第二、第三阶段均占据第一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4.59、9.138和0.26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第一阶段占据第三位,度数中心度为1.678,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占据第二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0.323和0.201;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分别占据第二和第四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2.951和0.059。第一阶段,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华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分别占据第四和第五位,度数中心度分别为0.351和0.312。第二阶段,深圳金阳海网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占据第三位,度数中心度为0.065;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占据第五位,度数中心度为0.045。第三阶段,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占据第三位,度数中心度为0.18;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占据第四位,度数中心度为0.172;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占据第五位,度数中心度为0.166。由此可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中更具有核心地位,它们在网络中居于重要位置,对于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中间中心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排在前三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6.556、5.167和4.129;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2.285和0.761。在三个不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均排在第一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4.59和9.138,第三阶段排在第四位,中间中心度为2.414;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均排在第四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1.475和1.734;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均排在第二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2.951和5.406;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一阶段排在第四位,第二阶段排在第三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0.765和1.842。第一阶段,广东华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排在第三位,中间中心度为2.077;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中间中心度均为0.765。第二阶段,深圳金阳海网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排在第五位,中间中心度为1.575。第三阶段,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贝优通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分别排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位,中间中心度分别为4.549、2.679、2.605和2.34。由此可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处在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关键路径上,它们通过中介作用将不同创新个体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网络中创新技术转移的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效率。

接近中心度方面,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234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0.176。在第一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排在前三位,接近中心度分别为2.117、2.114和2.11,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列排在第四位,接近中心度均为2.109。在第二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22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0.462。在第三阶段,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奈士迪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深圳市雷凌广通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等114个个体并列排在第一位,接近中心度均为0.261。在第一阶段,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其他节点的网络距离较小,距离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中心位置更近。但整体来看,由于网络比较松散,接近中心性比较突出的节点不多,接近中心性相对较大的节点占据各个体节点间连接路径的重要位置,受其他节点的控制较少,在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中更具有优势地位。

三、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1995—2019年广州和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专利计量信息及其空间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广州—深圳、深圳—广州两个维度和整体、个体两个层面,对广州和深圳技术创新流动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广度不断提升,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更为突出。从网络整体层面特征来看,参与网络的创新个体数量呈逐渐增加态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参与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个体数量在总体和三个阶段均多于参与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个体数量。两个创新个体间要建立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的关系,至少需要5个个体在中间牵线搭桥才能实现,而两个创新个体间建立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关系,仅需要3个个体的中间作用,说明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信息传递性和资源可达性更强。

2.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中,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和个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和科技中介机构在广州向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广度扩展、深度挖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们居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和关键路径上,对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深圳向广州转移创新技术网络的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具有明显的创新组织间内部流动现象,主要表现为集团企业子母公司之间以及集团公司与控股公司之间的技术创新流动。如同为恒大集团子公司的广州鹤一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共向深圳恒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轉移专利53项。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流动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成分,纯市场关系的技术创新流动联系不够活跃。而这些同一组织系统内的创新主体具有机构隶属性和结构相似性,更容易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更加高效地流动,进而刺激创新的产生。另外,过度的组织邻近也会带来技术创新流动的路径依赖,甚至路径锁定,因此要增强创新主体间技术创新流动的广泛性、灵活性和主动性。

(二)相关建议

1.正确把握国家对广州和深圳的发展战略定位,拓展创新网络宽度,打造技术创新“双城”互动的典范。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要“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2023年6月2日,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成立揭牌,标志着广州新型研发机构从“单兵作战”迈向“联动共赢”,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迈上新台阶。联盟依托秘书长单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库,汇聚成员单位的产业化方向、科技成果等信息,通过“进阶式”要素市场配置,实现成果线上展示、对接,打造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加速器”,未来会形成更高效、精准、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流动,实现良性循环。广深两地应以此为指引,努力形成技术创新良性互动,不断拓展技术创新流动网络宽度,发挥“1+1>2”的协同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前,北上广深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分别为136家、47家、21家和6家。广州、深圳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不相匹配。因此,广深两地要紧紧把握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契机,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联手打造前沿科技领域的“国之重器”与创新高地[5]。广深两地还可以发挥已建成的12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引进来”的方式培育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技术创新流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研究动力源泉。

2.提升技术创新势能,发挥各自技术创新优势,取长补短,形成错位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流动格局。广州和深圳要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积累。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是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的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①。但从年授权专利数量来看,北上广深分别为20.3万件②、17.8万件③、14.7万件④和27.5万件⑤。从中可以发现,广州的创新势能仍在积蓄,而广深两地在集群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因此,广深两地更应该增强技术创新互动,形成强强联合、双轮驱动的轴辐式协同创新态势,为高效的“双城”互动提供强劲的技术创新势能。

广州和深圳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广深两地在创新领域拥有差异化的禀赋优势,但两地错位竞合的条件尚未完全齐备[6]。广州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于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创新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广州有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达141.26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广州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19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1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1家(含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④。深圳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于高新技术和创新创业。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9%,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7.2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4.0%;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量2.3万家,深圳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二;有12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和17家市级双创示范基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⑥。因此,广州应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深圳应进一步激发高新技术和创新创业潜力,促进创新资源有效整合、错位流动,形成同频共振的合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3.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以显性知识流动带动隐性知识流动,形成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显隐性知识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从广深两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来看,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同有异。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等8个。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与时尚产业和海洋产业等7个。因此,广深两地可以根据相类似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技术创新互动交流,带动技术创新在相类似的产业间快速流动,提升创新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的效率。

广州和深圳应注重技术创新中隐性知识的高效流动。专利技术转移主要是技术创新流动中的显性部分。巴特尔特(Harald Bathelt)等提出的“蜂鸣—管道”(Buzz-and-Pipeline Dynamics)理论认为,知识在区域尺度的“蜂鸣”流动中,应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流动。但在通信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更具复杂性和多元性。在此过程中,区域本地“蜂鸣”所带来的近距离本地互动,仍然是激发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因此,广深两地应深化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流动路径的挖掘,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孵化转化平台,构建“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高广州和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和资源的网络可达性。同时,广州和深圳应该积极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在对方城市成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为广深两地隐性技术创新流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4.发挥民营企业、科技中介和科技金融机构在技术创新流动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广州和深圳应重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流动中“多点开花”的作用。根据2022年的数据,广州共有企业近200万家,民营企业数量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6%④;深圳有民营企业237.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0%,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5.9%⑦。因此,广深两地要发挥民营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市场机制灵活、捕捉信息敏锐和紧跟需求导向等优势,增强其在技术创新流动网络中的快速联动效能,形成“多点开花”的效果。

广州和深圳应注重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市场化水平。2022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645.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占GDP比重为9.17%⑧;深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也在稳步增长。另外,在“双区”建设和“双循环”格局推动下,两地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需求持续高涨。因此,广州和深圳应加快培育技术创新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从业人员、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技术转移市场化增值服务,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创新技术精准流动、高效流动。

广州和深圳应注重创业投资基金的引领作用。针对广州在推动三地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创投不够活跃等短板⑨,广州于2023年初发起设立了總规模达2000亿元的两支母基金,分别为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⑩。截至2023年初,深圳私募基金已登记管理人3871家,在管基金21555只,在管规模2.2万亿元,均稳居全国前三?。创业投资既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因此,广深两地应更好激活创业投资基金的扶植作用,链接更广的创新创投资源,聚集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流动,让科技金融更好助力两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页。

[2] 李文辉、李青霞、丘芷君:《基于专利计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9年第8期,第74-86页。

[3] 丁焕峰、周锐波、刘小勇:《广深“双城”联动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战略》[J],《城市观察》2021年第1期,第7-22页。

[4] 同[3]。

[5] 同[3]。

[6] 史欣向、李善民、李胜兰:《广深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研究》[J],《城市观察》2021年第3期,第60-74页。

注释:

①刘曲:《专访:政策、投入和转化能力助中国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访〈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联合作者萨哈·文施-文森特》[DB/OL],2021年9月2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4/content_5639064.htm,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②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年3月21日,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03/t20230321_2941262.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③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年3月22日,https://tjj.sh.gov.cn/tjgb/20230317/6bb2cf0811ab4

1eb8ae397c8f8577e00.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④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2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年5月12日,http://tjj.gz.gov.cn/stats_newtjyw/tjsj/tjgb/qstjgb/content/post_8972753.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14日。

⑤《深圳特区报》:《深圳市2022年知识产权白皮书》[DB/OL],2023年4月28日,http://amr.sz.gov.cn/xxgk/xwzx/mtbd/content/post_10567137.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10日。

⑥覃伟中:《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DB/OL],2023年3月15日,http://www.sz.gov.cn/zfgb/2023/gb1278/content/post_10484054.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⑦周元春:《王勇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深就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调研》[DB/OL],2023年4月29日,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3-04/29/content_30200559.htm,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⑧李钢:《广州2022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2645.54亿元,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DB/OL],2023年4月26日,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131593523/7f0d893302001ao19,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⑨央视新闻:《大湾区,大机遇、大文章》[DB/OL],2023年5月29日,http://news.china.com.cn/2023-05/29/content_85802367.s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29日。

⑩老盈盈:《创投之城”广州:这股新势力在崛起》[DB/OL],2023年2月25日,http://www.eeo.com.cn/2023/0225/579502.shtml,訪问日期:2023年5月16日。

?谢惠茜:《深圳创投日:累计实现超816亿元重大基金签约落地》[DB/OL],2023年5月29日,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5-29/doc-imyvkyri5489513.shtml,访问日期:2023年5月29日。

猜你喜欢

双区深圳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双区”引领,广东全面深化改革
广东省让“双区”建设成为跨越的支点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双高计划”视域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研究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服务“双区”背景下清远市物流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