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2023-09-11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

刘 芹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融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通过系统讲授古代汉字、词汇、语法、修辞、语音等知识理论,旨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培养学生古籍阅读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以此坚定语言自信、文化自信,主动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素质培育方面都有清晰的目标定位,而这些目标的设定与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内容极为合拍。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指明了一条新路径,即我们所谓的“大思政”。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突出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价值。[2]自此,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各级各类各学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纷纷立项,有关课程思政研讨的文章也层出不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就古代汉语课程而言,中国知网输入主题“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检索出文献15 篇左右,主要分布在2020、2021 两年。一方面为响应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改革所需,另一方面是古代汉语课程本身性质决定。总的看来,大家关注的问题在古代汉语思政元素的挖掘、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三大方面。[3-5]这些教育经验与理论研讨十分宝贵,为后来人开展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与经验。我们结合自身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思考,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古代汉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古代汉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面广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文选、通论、常用词。文选是学习文言的感性材料,通论是古代语言文字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天文、姓氏、历法等文化常识,常用词是古今词义异同、词义引申等举例辨析。课程主要学习文选、通论,常用词穿插于文选、通论相关部分学习,同时辅以自学,不专门独立讲解。教学内容面广不只表现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更在于各个部分知识的广博上。文选材料多元,共时层面经史子集皆有所及,历时层面先秦至明清多所涉猎,文选呈现的历史多样性亦丰富多彩。通论知识多面,既有专业的文字词汇训诂音韵等理论知识,又含姓氏、天文等多样的文化常识,再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如音韵、训诂,又都深不可测。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体系庞杂,知识艰深难懂、抽象枯燥,教学充满挑战。但是这也成为古代汉语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内容的广博、知识的深厚,视野眼界都会有所开阔,可以给学生更多机会更多视角感受历史多面性,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化的力量。因此,教学内容面越广泛,用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素材越多越全面。

(二)思政元素丰富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广博,思政元素更显富足。通论部分,文字主要学习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各个时期字体特点、古代汉字的六书结构分析、汉字使用过程中的几种用字现象。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种自源文字,汉字与汉语的适应性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自信、民族自信。通过汉字结构背后的文化解读,叹服汉字作为表意体系文字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担当。音韵主要学习古今语音的演变、古代语音的分期及特点、近体诗诗律词律知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语音的古今变化,古代语音体系介绍辅以同时期韵文材料诵读,让学生感受体悟古代诗歌的韵律之美,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素养同时萌生民族自豪感。文选的思政元素俯拾皆是。受课时限制,文选通常选讲先秦两汉经典篇目,时间允许或可扩展至唐宋名家古文、明清小说。尽管如此,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文言作品中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智慧担当、人文素养、坚持隐忍等优秀品质的品读。丰富的文选材料向我们呈现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山水风景的多样性,从这些多样性中真切地感受古人先贤的高尚思想追求,对于学生正确三观树立、优秀品性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齐晋鞌之战》告诉我们团队的力量、坚持的意义,个人的使命担当、保家卫国一往无前的爱国精神震撼人心。《孙膑》中孙膑的智慧才华、谦虚友善的优秀品质,对比庞涓的嫉贤妒能、刚愎自用、残忍无情,告诉我们应该要去做怎样的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门之谊与功名利益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其实就是在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史记》作者司马迁本人的遭遇及其写作《史记》的经历,作者表现出的隐忍坚强、责任担当、人生价值追求与个人志向等都发人深思。总之,文选语料的多元呈现历史的多元,其中的思政元素自然多元丰赡。

(三)网络视频资源多样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教育带来了便利。古代汉语课程数字化资源如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公开课等多彩纷呈。各大高校纷纷加快专业课程数字化建设,就古代汉语MOOC 而言,就有北大、浙大、武大、复旦、北师大、南大等一批名校的精品课程。这些优秀课程数字资源的引入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促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展开,极大了地充实丰富了课程的教学形式。同时还有古代文化方面的讲解专题亦可被引入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借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更高效地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因古代汉语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繁多,可有效助力课程思政的开展。文化类专题纪录片电视资源也是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传薪者》《立德树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有关古代文化、古代圣贤和当代研究者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电视视频资源,有助于思政育人的实现。优秀历史影视剧也是可以取用的课程视频资源,比如电视剧《孔子》《汉武大帝》《三国演义》等,将电视剧中人物与史书中人物做对比,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与性格品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育人之功。此外网络音频、图片等也为课程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素材。学生可以自主观看多样性的网络教学资源,然后通过写心得笔记、做交流讨论等方式,既完成了知识文化的学习拓展深入,又让学生自主自觉地接受了传统优秀品质的熏陶洗礼。

二、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创新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中,要先从思想上强化认识,以指导具体实践操作。具体的教育工作开展除了一般的课程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教案的重新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改革、课程教学考核模式的修订、教学反思等外,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效果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教育方法的创新。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利用时代可以提供的一切资源,改变思想观念,创新思维方式,探讨教学方法改革路径,助力“课程思政”育人。

(一)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进行线下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中插入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进行相关知识点演示,弥补传统板书不足。板书的知识结构体系书写、知识重点罗列条理清晰,突出强化效果比多媒体课件明显。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有些音频、视频、图片的演示有助于学生具象的感知。比如古代汉字六书结构讲解部分,字形与实物的对照,尤其是一些古今字形差异比较大的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参看古字形,字源一目了然。再如古代语音部分,对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认识,可利用今人所做上古拟音的《诗经》配音音频,了解汉语语音的演变之大。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同时,启发学生对汉字与汉文化、古代韵律语音之美等相关方面进行思考,渗透德育内容。

中国大学慕课网、超星学习通等各大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丰富,选择优质的、与教材匹配的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指导学生线下自主学习。有些与课程相关的文化专题课程也可选择线下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此外,一些专题纪录片、影视剧资源等,也可线下辅助完成课程学习。一切与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可利用的网络资源都应该有所选择,作为课程线下教学的主要资源库。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自己可以组织建设本校的线上课程。就古代汉语课程而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展开,一方面需要根据本身的教学内容、课时、培养目标、思政教育等,对线上网络视频资源进行选择,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内容、学时等方面的无缝对接。这就对我们的课程教案、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充分的备课成为必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是线上、线下教学的简单相加,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流畅高效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但其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还需留意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摸索。

(二)充分开展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面广,单纯依靠每周一至两次的课堂教学显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课内外结合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会选择部分教学内容发布给学生作为课外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下次课中上台报告分享,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这既节省了课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汇报演讲的能力。此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也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视频资源提前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课外学习。课内课外结合教学方式不单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也在德育方面同步进行。视频展示、材料查找、问题思考、汇报交流等环节都会融入德育元素。这样做能让学生自主自觉感知课程内容中的德育情怀,自动接受并能产生敬畏思齐心理,老师只需稍做点拨说明,即可引发学生共鸣,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古代汉语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还可充分借助学校社团活动展开。大学生课外生活丰富,校内校外各种社团旨在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空间,同时我们亦可利用这些社团实现课程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古代汉语学习内容面广,朗诵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历史情景剧比赛、征文比赛、汉字听写大赛、诗词比赛等都与课程内容相关,通过参加这些课外活动,娱乐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与内化,既巩固了知识,强化了技能,还真切地感受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美。

(三)科学合理多元化设计课堂教学形式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中,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开展直接关系教学成效。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课内课外教学实践都离不开教学主阵地课堂,我们主张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多元化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

文选教学部分可以设计学生领学环节,具体人物、事件分析部分可以设计小组交流讨论环节,教师在这些环节当中主要起引导、启发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字词语法现象的认识、领略人物性格特征的差别、感受人物优秀品质等。这些不能靠灌输,而应是水到渠成自我感知的一种习惯养成,对于培育学生优秀品格具有潜移默化之效。此外还可以布置课后论文,如视频观后感、就某一知识相关的德育话题进行论述等,安排课中分享环节,再请同学辩论、提问等。这样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思想常相交流,认识逐步提升,价值观也更加端正。通论知识教学中,可以在课外、线上完成相应视频观看、调查报告、论文写作、项目合作,之后每次一组交流分享心得。比如汉字构造部分,可以安排同学解读《说文》某部字中的文化,小组完成并于课堂汇报;安排同学观看《立德树人》中当代研究者裘锡圭专题访谈视频,完成观后感,在课堂分享心得等。这些课堂环节设计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本领,又使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个人的把握与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视频、资料查找,对汉族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与认知,对古人和当代读书人的责任、使命、担当、勇气等优秀品质有深刻的体会。可见,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让知识教学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皆得良效。

三、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度

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需要认清“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区别。“课程思政”如何把握好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度是课程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课程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程,怎么样分配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课时占比,这需要结合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合理分配,不能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忽略专业课的思政育人作用。度的把握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这就考验专业课教师的能力、水平、涵养与经验了。

(二)把握好知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我们常说“如盐在水”可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这其实就要求我们在做“课程思政”时,要把握好知识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这要求课程教师对课程知识内容非常熟悉,专业知识之外对思政元素理解到位自然。在这一前提下,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地引导启发,让德育话题水到渠成打开,自然而然而不显故意做作,更易让学生接受。当然也可借助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关活动开展的基础,巧妙地过渡到思政话题。总之,可以采取各种可利用的活动方案、视频资源、调研汇报等形式,随意不失自然地过渡到思政育人元素中。这个因课程而定,因教学内容而定,因教学形式而定,没有固定范式。

(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在知识、思政教育中的独立性与适应性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中,每一章节的内容、课时、方法都有差别,每一章节的思政育人目标也自然互有异同。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在课程思政中的独立性与适应性,有助于“课程思政”效果的实现。专业教师应当仔细研读古代汉语课程每一章节的内容,提取其中的思政元素,做好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具体地做好每一学时的课时设计,相信定会事半功倍。

以上三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专业“课程思政”都绕不开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思政涵养、娴熟的教学技艺、灵活的教学方法,还要思维敏捷逻辑清楚,善于启发善于思考,并且能够在“课程思政”方面多多实践、多多学习、多多总结经验。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