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现路径*

2023-09-11漆晓玲刘真安

教书育人 2023年15期
关键词:育人精神大学生

漆晓玲 刘真安

(1.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思政部)

一、何为“三线精神”?

“三线精神”源自1964 年我国基于国家战略需要,横跨中西部地区13 个省、自治区开展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又称“三线建设”。它历经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了1100 个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052 亿元,有400 多万建设者参与其中,为建成一个有纵深布局、有持久耐力的不可战胜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筑起了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战略大后方,书写了新中国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时期,由于是在崇山峻岭深山峡谷中开疆拓土,加之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环境极为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建设者们毅然打起背包,远离亲人,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披荆斩棘,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在装备简陋的环境中肩扛人挑,开山、筑路、建厂房;在大漠荒野中风餐露宿,与蚊虫做伴,用艰辛、汗水和生命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奋斗史,也孕育了荡气回肠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传承了民族基因,赓续了革命血脉,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1983 年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结束,但“三线精神”依然历久弥新。1993 年4 月9 日,也就是江泽民同志视察攀枝花等三线建设企业两年后又题词: “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1]1999 年,党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部署,很多三线企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逐渐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三线精神”,认为“三线精神”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 年5 月1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三线企业及“三线精神”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饮水思源,追忆三线,让“三线精神”薪火相传,再创辉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青春华章!

二、“三线精神”和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在逻辑

在2018 年新年贺词和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点燃了亿万中国人的奋斗热情。因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青年大学生生逢盛世,也重任在肩。但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3]到今天,百年筚路蓝缕,百年波澜壮阔,三线建设正是这幅百年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虽时光久远,但仍是无数中华儿女难忘的来时路。因此,弘扬“三线精神”和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有独特的内在逻辑性。

(一)鲜活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思想内涵

奋斗精神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或理想,在实践过程中不懈努力地加油干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曾指出:“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4]同时,人是社会中的人,离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也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一事无成。因此,“奋斗精神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和长期的理论探索,勇于奋斗、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和踏实奋斗构成奋斗精神的主要内容”。[5]这表明,奋斗精神不仅包括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勇往直前、锐意进取等拼搏精神,攻坚克难、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等心理素质,更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奉献担当作为的家国情怀,具有崇尚科学、团结协作、脚踏实地的奋斗作风。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又是对新时代新机遇的现实回应。“三线精神”就是这种奋斗精神具体而鲜活的写照。三线建设不仅条件恶劣、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而且还面临西方国家的封锁打压和战争威胁、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窘困。因此,既要发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乐观自强的精神,又要只争朝夕,敢于超越、敢于突破,否则就会受制于人,被动挨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干扰破坏等因素影响,世界形势更加扑朔迷离。中国虽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但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仍面临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性挑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紧缺。因此,倡导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有助于破解发展难题,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增强发展后劲。前途漫漫唯有奋斗。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逐梦的一代,奋斗的一代,党和人民寄予厚望。但是,据笔者调查,有48% 的大学生对奋斗是什么不完全清楚。还有31.3% 的大学生对为什么奋斗、如何奋斗没有想过。加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侧重宏大叙事般的说教,鲜少结合百年奋斗党史中的典型史料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因此,三线建设所蕴含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正好契合时代之需,为大学生指明了形成奋斗精神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

(二)增强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动力源泉

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繁荣兴盛,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会受到知识结构、理想信念、素质水平等内因的制约和影响,但综合国力、传统文化、榜样力量等外因也是弘扬奋斗精神的重要推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镌刻着奋斗精神的民族。《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不惧强权,顽强抗争,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如果舍弃了奋斗精神,再强大的民族也经不起内忧外患的冲击,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在分崩离析中走向灭亡。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血雨腥风,甚至到了山河破碎任人宰割的危险边缘,但是却渡尽劫波而愈强,历经磨难而不倒,最终柳暗花明独树一帜。在三线建设中,以攀枝花为例,高山峡谷,交通险恶,运输全靠马帮,靠木船摆渡,靠人挑肩扛。我国又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要在这样的深山峡谷里建设一座符合战备需要的大型工业基地,其难度在世界工业建设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但是,所有的困难非但没有吓倒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反而激起了中国人民豪气冲天的斗志。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闯敢拼,一往无前,硬是让机器轰鸣响彻寂静的田野。“不想爹,不想妈,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着攀枝花,不出铁水不回家”等豪言壮语振聋发聩。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中,涌现出 “八闯将”“六金花”“十标兵”等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的激励和感召下,三线建设者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伟大奇迹。例如,1970 年攀枝花相继炼出了第一炉铁、第一炉钢。1972 年12月7 日,攀钢职工又成功进行了热试轧,从此结束了攀钢只出铁块、钢锭的历史,基本解决了工业基地建设水、电、路三通的基础条件问题,大大降低了工业建设难度。这些技术难关攻克的背后,是以江跃华、亓伟、黄明远等为代表的创新团队,战天斗地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在地质复杂、地势险峻的条件下完成了成昆铁路建设的壮举,开发了以普通高炉让“死矿”起死回生的雾化提钒新技术,生动诠释了“三线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在轻轻松松欢歌笑语中自然形成,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困苦,自强奋斗,玉汝于成。当今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的新时代,生活条件优越,面临机遇良多,因此,他们有美好的愿景,有奋斗的渴望和干劲,但“小富即安”的消极观念、“糖衣炮弹”的利益诱惑、“骄奢淫逸”的贪婪欲望、“及时行乐”的放纵短视等问题仍存在于一些大学生身上,网络上散布的佛系观、躺平观等,使得“学习五分钟,自拍两小时,打卡朋友圈”成为一种时尚。把学习视作一种炫耀,把实践看成一场走秀,成功就在弹指一挥间,导致一些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失败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据笔者调查,当大学生遇到奋斗瓶颈时,有43.2% 选择放弃,仅有21.9% 的大学生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三线建设者们远离故土,来到条件恶劣的荒山野岭,设备原始简陋,他们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无私奋斗的高尚情操,用血肉之躯在贫瘠的土地上矗立起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重大工程,圆满完成了共和国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今天我们在实现梦想的伟大征程中也会面临荆棘丛生急流险滩甚至流血牺牲,如何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以“三线精神”为代表的奋斗精神就成了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动力源泉。

(三)涵养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自信豪气

自信是指一个人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达到既定目标的坚定信念、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自信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奋斗的基石,有了自信就有了奋斗的底气、奋斗的动力、奋斗的智慧。三线建设面临着物质条件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围堵、战争阴云笼罩等极端困难,所以三线建设既隐秘艰苦又迫在眉睫,付出巨大,但却没有鲜花掌声,更没有优厚的待遇。但是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下,三线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悬崖绝壁、深沟巨壑、崇山峻岭上书写奋斗传奇,在山雨欲来黑云压阵之时毫不畏惧,咬紧牙关挺身而出,在冲破封锁包围勇攀科技高峰中浇铸希望和光明,终于完成了祖国交给的重大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感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7]今天我们也同样面临西方国家全方位的打压和扼制,在国内也会不期而遇地遭遇各种发展难题,但是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和自信,因为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我们不仅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完整的产业链、突飞猛进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经得起各种考验的中国制度,有5000 年中华灿烂文明的博大精深、熠熠生辉,有包括“三线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厚积薄发,不断夯实我们战胜困难、不惧鼓噪和威胁的自信力量。

(四)厚植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源自中国儒家学说《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强调了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凝练的关于个人修身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胸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担当,为亿万中华儿女指明了祖国、人民是他们前仆后继、赴汤蹈火、拼搏奋斗、舍生忘死、砥砺前行的方向和归属。一般来讲,家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家乡、亲人持久的依恋、依存的独特情感,是人们在天长日久的生活点滴中自然形成和升华的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它可以增进人们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认同、故土的依恋,引导着人们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辩证统一并成为为之奋斗的情感纽带、使命担当和报国之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顽强奋斗浴血重生,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这些无不是家国情怀的巨大感召和强大驱使。在三线建设中,无数人为了国家利益,义无反顾离乡背井,只身来到大漠荒山戈壁险滩,在困难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的三线建设中,和数百万建设者齐心协力、顽强奋斗、书写传奇,保障了国家安全,也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流传的“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三线建设者们豪情万丈执着深沉的价值追求,这是何等博大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守护,哪有万家灯火的幸福和团圆?今天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只有在小我融入大我的不懈奋斗中,把青春年华、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才能在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团结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人生圆满。正如习近平所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8]所以,奋斗精神不仅是一种努力工作的拼搏状态,敢为天下先的奋进姿态,更是一种为国分忧为民奉献的常态。但是,在实际调查中,仅有32% 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奋斗和祖国、民族命运息息相关。34.1% 的大学生认为奋斗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成长,这种思想将使奋斗陷入盲目而空洞的境地,失去了奋斗应有的意义和色彩,个人也很难拥有出彩广阔的人生舞台。

三、“四融”育人路径

(一)“三线精神”融入课程育人,滋养大学生奋斗观

奋斗观是指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意义等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树立奋斗精神的首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否则,就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9]三线建设是荡气回肠、栉风沐雨、凯歌高奏的新中国奋斗史中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是一座不可缺少的知识宝库。把由三线建设者们用生命和汗水凝结的“三线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让学生直观而具体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一步一步奋斗出来的?包括“三线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什么?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等,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大学生为国家、民族和个人事业不懈奋斗的意志品质,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明晰自己的奋斗航向,从而进一步涵养大学生的奋斗观,也有效避免思政课讲空话、讲大话,夸夸其谈,泛泛而谈。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部分,以三线建设为例,诠释“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哲学原理,切实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部分中,以三线建设为案例,掌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从中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韬伟略、高瞻远瞩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品质,从中找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答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结合“三线精神”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放光彩魅力永恒,理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朴素道理。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把三线建设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斗争精神,这也是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引入三线建设的故事和榜样,增强学生在职场和创业中面对困难时的“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低头”的勇气和信心,在艰难与打压中众志成城,千斤重担一肩挑,业绩榜上比赶超的开拓奋进,明确新时代职业素质的内涵和要求。虽然时代不同,奋斗的起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但奋斗品质和奋斗毅力却是永恒不变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中,充分挖掘“三线精神”的奋斗之源,如“悬梁刺股”“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等中国的远古神话与传说,司马迁“含垢忍辱,发奋著书”、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唐人李咸“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从头收拾旧山河”等经典故事等都充满了人与自然顽强搏斗以及与天神、命运的不懈抗争,经过五千年的锤炼,其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逐渐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虽历经沧桑却总能浴火重生的精神密码。“三线精神”正是对这种奋斗精神的一脉相承,成为中华儿女融入血液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动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三线建设者在条件极其恶劣下攻克技术难关的励志故事、创造思维、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激发大学生克服技术壁垒,勇攀科学高峰的骨气、底气和志气。

(二)“三线精神”融入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奋斗力

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有效方式,将奋斗精神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有力践行“不兴伪事,不务虚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奋斗作风,有力回应“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是大学生将奋斗精神具体化、立体化和职业化,继而将奋斗、拼搏、奉献担当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路径。以“三线建设”为题材开展一系列实践育人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艰苦奋斗的丰富内涵,努力做理想信念的坚定者,创新发展的引领者,民族复兴伟业的积极贡献者、不懈奋斗者。

开展研学、竞赛、创作等实践育人。分小组查阅三线建设相关资料,挖掘其中荡气回肠的奋斗故事、可歌可泣的奋斗人物,提炼他们身上的奋斗品质,制作PPT,和同学们分享学习成果,点燃大学生的奋斗激情,书写好新时代的青春奋斗之歌;邀请三线建设者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将大学生带入那个火热的年代,一同感受他们当年青春飞扬的光荣时刻。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可以实现“见贤思齐焉”的效果,最终“形成了人才群马当先,人民万马奔腾的人类进化的动态图景”。[10]举办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微电影大赛、征文比赛、知识抢答等,感悟三线建设的苦与乐,“三线精神”的情与真,在激烈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悟”中让三线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拨动心弦、发人深省。观看三线建设题材的影视资料,如《彭德怀在三线》《三线风云》,让学生穿越时空,近距离纵深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和博大胸怀、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使命感,感悟三线建设者呕心沥血、坚守奉献奏响的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曲,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以及谱写的最壮丽辉煌的史诗。结合所学专业、专长绘制三线部署思维导图、制作三线学习PPT、创作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学习海报和刺绣作品、设计三线模型等体现对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中国人民奋斗品质的敬仰和学习,同时也拓宽了专业视角,彰显了专业特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乐趣和志趣,进一步夯实了“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同甘苦”的信心和决心。

设立“云‘三线’”模块沉浸式育人。2020 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网络育人,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设立“云‘三线’”模块,以短视频、图片、评论、电影作品、知识问答、学生学习作品等多种交互形式,搭建跨时空、多领域、广互动的立体化育人新格局,更好引导学生时刻沉浸在“三线精神”的熏陶中,并且把这种精神品质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淬炼、职业素质锤炼、专业技能训练中,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化为奋斗精神、奋斗智慧和奋斗力量。

(三)“三线精神”融入情景育人,夯实大学生奋斗志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奋斗精神也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的。2018 年6月29 日,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出《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要求“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研修培训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重要载体”。通过体验式、情景式育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奋斗志向。

组织学生参观六盘水、攀枝花等三线建设博物馆,通过三线建设者的现身说法,专业讲解员的娓娓道来,现场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如蒸汽机车、龙门刨床等,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模型,一台台形态传神的三线建设微缩场景,一摞摞真实感人的音像资料和口述历史等形象述说,让学生近距离地触摸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感受不曾经历过的苦难与艰辛,体验三线建设者们用汗水和生命谱写的气吞山河慷慨激昂的华丽乐章、用青春和自信创作的感天动地排山倒海的壮丽史诗以及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三线精神”,夯实大学生的奋斗志向。通过考察日记或调研报告等学思悟践,让“三线精神”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服务理念、强国信念并自觉践行。

(四)“三线精神”融入服务育人,点燃大学生奋斗情

志愿服务是一种大众主导参与的公共事业,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倡导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正能量和新风尚,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同时,志愿服务也能激发社会活力,满足个人的多元化需求,是个体获得社会肯定和认可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身体力行带动社会和谐进步,而且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并且在理想信念、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奋斗作风、家国情怀等方面全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青年有效抒发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忠诚有为、奉献担当的奋斗情怀。因此,高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育人载体,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社会经验的重要育人方式。把“三线精神”融入服务育人,实地感受社会实践与发扬奋斗精神的内在必然性,深刻领悟奋斗精神和幸福生活的因果关系,使大学生的奋斗情更加鲜活真实,有血有肉。

一是服务西部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等不发达地区。三线建设的历史场景已经定格在记忆中,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革命老区虽然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全面小康,但是在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大学生可以发挥专长,为广阔的田野播撒光明与希望的种子,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氛围;用艺术之笔装点美丽乡村,展现乡风文明新风尚;以生花妙手挖掘和塑造乡土文化,记住乡愁;以匠心独运帮助村民打造特色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经典造型等,助力乡村智慧文旅、现代产业兴旺发达,帮助落后地区迎头赶上,奔向共同富裕的新生活。通过扎扎实实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到广袤的中华大地,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人民的纯朴智慧、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在精雕细琢、灵动专注中锤炼本领、磨炼意志,厚植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延续三线情操,赓续精神血脉。二是服务企业、社区、学校、当地福利机构等。传递爱心,发挥专长,服务地方建设,体验艰辛劳动,以身作则学习三线楷模,让三线精神在祖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三是服务于环境保护、应急求助、大型赛事、周年庆典、弘扬传统文化等主题志愿活动。引导大学生以三线建设者为榜样,在为人民服务中练就坚定理想、吃苦耐劳、乐观豁达、踏实肯干的奋斗品质,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磨砺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应急应变等奋斗能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波涛汹涌的新时代。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积极实现伟大复兴战略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引导大学生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苦难辉煌为动力,以坚定的使命担当、高昂的雄心壮志,无论朝阳或是风雨,始终以奋斗作答,以实干求成,用最嘹亮高亢的青春奋斗之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猜你喜欢

育人精神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