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公信力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2023-09-11葛在波杨靖婵葛鹏程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葛在波 杨靖婵 葛鹏程

摘要: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发布新闻、传播信息等在社会公众中赢得信任、信赖的基本能力,是媒体“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更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就2022年以来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情况来看,一些媒体表现不佳,媒体公信力下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些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伦理失范;渲染恐慌情绪,舆论偏向失焦;媒体失语频发,谣言遏制失效等。文章认为,媒体公信力下滑是内外部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就内部而言,面对生存压力,一些媒体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专业性等原则问题上选择妥协,导致内容质量下降,消解了媒体的公共性权威;就外部而言,面对经济场域和技术场域的多重制约,一些媒体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弱化了其话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梳理分析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重建媒体公信力的具体路径:从根本上看,重建媒体公信力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加强全行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在实践层面,需要从内容、媒介和控制等多重视角出发,多管齐下,多维发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媒体公信力建设走出困境。

关键词:媒体公信力;主流媒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4-002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岭师教务〔2022〕154号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它是媒体“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1]。但从2022年媒体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表现来看,一些媒体的公信力明显下滑。当前,一些媒体的公信力面临多重现实困境,这些困境是由媒体内外部原因共同造成的。深入分析这些内外部原因,找到走出困境、重建媒体公信力的路径,是当前传媒业迫切需要做的一项工作。

一、媒体公信力下滑的种种表现

2022年,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一些媒体表现不佳,导致公信力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人文关怀,新闻伦理失范

灾难本身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在报道突发灾难事件时,媒体应充分把握好报道尺度,以免侵扰受害者,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悲痛,让公众质疑媒体的公信力。2022年“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众多媒体聚焦事故发生原因、事故进展、事故遇难者及其家属等方面,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让公众实时了解现场情况。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媒体在这场坠机事件中表现出缺乏人文关怀的弊端,违背了新闻伦理的要求,对遇难者及遇难者家属造成了二次伤害。

比如某衛视记者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采访遇难者家属时说出了“事情还有转机”等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话语[2],容易给家属带去“虚假希望”,而在事实确凿时造成二次伤害。另一家主流电视媒体在描述遇难者身体状态时采用了医学术语“人体组织碎片”[3],虽专业却显冰冷,引发公众心理不适,后来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报道中将此描述改为“遗体残骸”[4]。《人物》杂志的深度报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发表后,因失衡的报道时机、悲情化的叙事方式及欠佳的采访方式,引发了人们关于其“死亡敲门”“侵扰悲痛”等新闻伦理失范的争论[5]。

(二)渲染恐慌情绪,舆论偏向失焦

2022年上海疫情前期,大部分涉疫消息来自自媒体,主流媒体声量不大。信息不畅催生了负面情绪在网络中扩散。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会个体纷纷举起自己的手机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但在缺乏专业把关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苦难与悲情色彩浓厚,与主流的“人间温暖”倾向产生了巨大割裂感,给大众本就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导致公众质疑媒体公信力的声音愈发强烈。

(三)媒体失语频发,谣言遏制失效

2022年,“丰县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最初由自媒体揭开,随后引起大量网友关注,舆论不断发酵。事态未清前,网络充斥着各类猜测,谣言滋生。主流媒体却未能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和安抚公众情绪,直到官方调查公布后才纷纷转发说明、报道、评论。遗憾的是,前期主流媒体的话语缺位已不可挽回地打击了其公信力。

二、媒体公信力下滑的内外部原因

就媒体内部而言,严格的自律是确保公信力的基础,为此,媒体应建立相应的内在动力机制作为保障。但近年来,迫于生存压力,部分传媒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性等原则性问题上选择了妥协,奉行“流量为王”,盲目追求覆盖率,牺牲了内容质量与内容完整性。报道同质化、娱乐化问题严重,消解了专业传媒的严肃话语,挤压了媒体的公共性权威,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另外,批判主义范式的政治经济学派则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置于传播研究最突出的位置。这种研究范式,按照曾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制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的说法,“它开始于这种观念,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产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标记或者体现,广义地说,传播和社会是相互建构的”[6]。秉持这种“去媒介中心化”的研究取向,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往往将传播系统视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基本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8]。

这一具有结构主义倾向的视角,启示媒介作为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技术变迁存在关联,同时也意味着媒体公信力存在受到外部场域桎梏的风险。

从经济场域看,注意力经济[9]时代,为争夺有限的注意力以实现流量变现,媒体易在处理新闻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时陷入误区,如在抢时效或抢热点时忽略详细谨慎地审核各信息要素的真实性,从而滋生了不少虚假新闻。

此外,平台媒体受技术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双重支配,在涉足新闻业务之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媒体公信力[10]。鉴于此,新闻界指出基于算法的新闻分发可能会损害新闻的公共性,尝试通过各种策略来制约平台媒体,以使其遵循新闻行业规范。平台媒体则采取去新闻属性的话语策略、利用资本置换、开发新平台与转移发展重心等方式进行柔性反抗,埋下了消解媒体公信力的隐忧。

从技术场域来看,新的传播技术与媒体融合对媒体公信力造成的冲击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

一是数据筛选缺失或数据处理不当导致的数据价值偏差,威胁用户隐私安全。

二是算法技术背后的场域弥合与权力冲突带来的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现象导致报道内容缺乏深度而为娱乐化服务,拉低了媒体格调与权威性[11]。

三是媒体出于便捷、快速的考虑,易按照“一切可量化”的技术逻辑进行新闻生产,使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

四是互联网新型传播语态的过度渗透和滥用导致对公共性事件的传播失焦,媒体为迎合大众的娱乐化倾向,无差别“融梗”以及“追热点”“饭圈化”,弱化了其话语应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易于造成受众对报道内容的对抗式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公信力。

三、重建媒体公信力的多重路径

本文认为,重建媒体公信力首先要在全行业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学习,切实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同时,在实践层面需要从内容、媒介和控制等多重视角出发,多管齐下,多维发力,协力推动媒体公信力建设走出困境。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全行业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学习[12]。同时,新闻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必须坚持新闻真实。谈及这一点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14],他还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为此,主流媒体仍需扛起“把关人”的重任,从选题、生产、呈现三个维度深层把关,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客观、全面、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公众的信任。

(二)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内容生产

主流媒体应乘上技术发展的东风,以内容优势、资源优势与品牌优势为基础,致力于发展新的媒体形态,扩大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首先,在内容生产上,可探索打造PGC与UGC相互交融的全新PUGC新闻生产模式,应用好专泛结合的多元化语态,以灵活机动的优势形成表达增量。其次,在内容分发上,采用“全像破茧”的模式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互动模式,深耕圈层传播[15]。最后,在内容呈现上,专业媒体利用UGC资源发挥聚合式效应,统筹图文、动画、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组合,并由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场景化、个性化、可视化新闻。

(三)舆论调和与议程共振并行

当今时代,新闻业需要引进柔性思维,引导与治理并重。主流媒体需要立体全面地认识舆论本质,考虑利益或意义相关的多元主体,变支配宣传为平等对话,基于柔性思维,采用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的互动和调和的方式整合各网络社会阶层和社群[16],升级转向舆论引导与舆论治理双管齐下,建构一个多样共生与利益依存的社会共同体。

一方面,媒体应针对用户的导向需求,健全公众反馈机制,整合准确的信息,运用议程设置突破圈层壁垒,引导用户保持信息认知和谐,从而巩固其对媒体的信任。

另一方面,媒体还应因时而动,根据事件不同阶段的舆情特点,观察受众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或關注的方向,随后以准确客观的事实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反向设置议程,定向反馈,积极回应大众关切,遏制谣言传播。面对重大公共事件,要从引发共鸣的角度设置媒体议程,引发社会性共振,引导民众在公共空间的话语表达朝正向化、理智化方向发展,维护媒体公信力。

四、结语

新形势下,媒体的公信力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多重挑战。于内部而言,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和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内容生产,加强舆论引导能力。于外部而言,需要有机统筹规避经济、技术等场域对媒体公信力建设可能产生的各种束缚,增强针对重大突发事件时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维护公信力的能力。

媒体公信力建设是一个“小火慢炖”的过程,忌讳急功近利,需要稳当妥善推进。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一面加强自身建设,一面针对外部因素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多向发力,就一定能涅槃重生,重建媒体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沈世纬.公信力:传媒的立身之本[J].新闻记者,2005(2):10-12.

[2] 喊写,陈钰.新闻报道伦理规范探究:基于“东航坠机事件”相关报道的分析[J].声屏世界,2022(24):23-25.

[3] 黑匣子为驾驶舱语音记录器!东航失事飞机搜寻有最新发现[EB/ OL].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QzGxs-0gjr2_qzcd4Kn-new,2022-03-23.

[4] 李纵,张云河,祝佳祺,等.现场发现部分飞机残骸和遗体残骸[EB/ OL].人民日报客户端,https://mp.weixin.qq.com/s/Ulnc5rPL6sWhR-7MApSRgDQ,2022-03-23.

[5] 编辑部.争鸣|《MU5735航班上的人们》引争议,该报道是否有问题?[EB/OL].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 qq.com/s/Jwq4UmAm0kei6FjXXWO2aQ,2022-03-23.

[6] 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M].胡春阳,黄红宇,姚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88.

[7]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英文读本: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8-58.

[8] 赫伯特·席勒.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M]. 李晓红,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10,156-157.

[9] 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3.

[10] 李德欣,严艳丽.论普法短剧被“洗稿”过程中的伦理边界[J].新闻研究导刊,2023(3):118-120.

[11] 刘茜,汤清扬,闵勇,等.新闻推荐必然导致“茧房”效应吗?:基于模拟新闻平台的实验研究[J].新闻大学,2023(2):28-43.

[1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4.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156.

[14] 李斌,霍小光.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2016-02-19.

[15] 方艳,李恬蕊,方聪.“慢传播”理念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积极建构[J].新闻与写作,2021(11):97-102.

[16] 李彪.智媒时代的舆论概念演进与舆论治理转向[J].青年记者,2022(18):9-11.

作者简介 葛在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杨靖婵,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葛鹏程,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