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竞赛语境下艺术介入型乡建设计研究

2023-09-10华予曾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乡村振兴

华予 曾莉

摘 要:学科竞赛由于倡导设计概念与方法的创新,在提升学界师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成为现实项目的思路来源与有效参考。将艺术乡建课题置于学科竞赛语境下进行探讨,能够拓展出更多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可行之策。以江苏省淮安市幸福街艺术乡建的参赛作品为例,探讨了其选题切入与深化、概念生成与拓展、内容塑造及表现,初步构筑了在学科竞赛语境下该设计类型理论与方法的逻辑框架。

关键词: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学科竞赛;乡建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国家文化和旅游宏观决策课题一般项目“艺术介入路径下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2023HGJCG11)、202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旅融合下江苏传统村落景观符号演化与认同建构研究”(22YSB016)、2023年淮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江苏淮安乡村振兴的逻辑与案例研究”(2023SK65)研究成果。

学科竞赛是指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项目创新及团队协作的能力[1]。其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建设与专业理论研究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师生在自身专业领域实践探索的重要平台。建筑、规划、设计以及艺术类学科竞赛,由于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倡导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对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专业理论及技能水平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从中演化出针对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思路。目前高校学界对艺术乡建的诸多探索催生了不少堪用的理论与方法,多地成功的乡建案例也与高校学界的研究与实践有着密切关联。此种情势下,学科竞赛也成为推动研究艺术乡建理论实践的重要加持与推手。因规划与建设主体大多为建筑、设计或艺术类学科人员,故这里主要站在艺术设计与建筑规划学科的角度,探讨学科竞赛语境下的艺术乡建问题。对该问题的研探,一方面可以从特异的学术视角来切入艺术介入式乡建的研究,发掘以往未被觉察到的可行之策;另一方面可以为高校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新的选题范畴、研究框架与创作语料,助力相关学科专业的多元化良性发展。

基于此,从学科竞赛角度审视艺术介入手段的文旅融合式乡建类课题,其具备的政策导向性、前沿探索性、学科交叉性、社会价值性等诸要素都是值得深入探索挖掘的范畴与语料。各个乡村的环境风貌、村民构成、经济水平、制度风俗、农业基础、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乡村类型,提供了多种可挖掘的发展条件,概念与方法的创意源泉颇为丰富。而艺术手段也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介入其中。乡建课题的选择符合学科竞赛选题的主旨需要,在这种倡导创意优先的学科竞赛语境下,竞赛实践将是艺术设计手段充分展开的实验平台,在这里探索推进营建和谐式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动态活力式乡村经济、弘扬与再生产乡村文化遗产,还可以进一步加持文旅融合式的乡建策略,如此便能拓展出更多创意新颖、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乡建设计主题和概念,給予当下乡村振兴实践更加丰富的可行策略。

一、乡建选题切入与深化

我国艺术家承接了近代乡村建设运动思潮以及古代儒、道共融的文人隐逸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便开始以不同的形式介入城市、乡村发展建设,至今已有不少社会实践探索[2]。现拟列举一实际案例,探讨学科竞赛背景下的艺术乡建的过程、方法与理论。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南镇由于常驻年轻人口流失,村民结构趋于老龄化,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原有文化资源开发不力,乡村产业经济也缺乏活力。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于2018年动工建设金南镇幸福街社区,规划新建农民住房430套,2020年社区一期完工,社区内规划了供村民使用的公共绿地,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助力经济产业发展。但在实地考察后,发现该新建乡村社区存在着公共空间功能布局不均、审美形象单一、绿化空间植物覆盖率低下、种植种类单调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手段陈旧,游客承载力弱,难以实现社区规划营建之初的目标。

基于上述问题,从视觉观感和审美需要方面打开突破口,使用艺术介入的设计手段对该乡村社区空间进行优化,进而尝试解决其人居环境、社区文化、乡村经济等诸方面的问题,同时试图发展或构建类型式的艺术乡建策略。概而言之,艺术乡建的初级目标是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基础之上,发挥乡民的主观能动性,其旨归则是协同各方,建构新时期的乡村文化生态模式[3]。该思路下选题所具备的政策热点性、实践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都恰好迎合了竞赛背景下的题材要求。挖掘这个课题也必将为类似基础条件下的乡建项目提供助力参考。因此,设计团队初步拟定了结合艺术介入手段的乡村环境空间优化计划。

二、核心概念生成与拓展

一般认为,视觉方式是艺术要素的直接叙事载体与媒介,艺术介入实现的最直接方式是对当前对象的物质形象进行加工与要素附着,凸显审美层面的装饰感。但在设计方案中强调单纯美化或装饰空间环境,则显得手段过于直白,内涵也较为浅薄。对于“艺术介入”这一概念的拓展是竞赛语境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这里试图借乡村振兴这一契机,将艺术表达和承载的路径开拓衍生至多元范畴,并试图提炼上升至抽象概念层面。因此,设计团队拟将“介入”这一强调由外而内的概念表述在设计过程中延伸为“附着”,将艺术手段全方位地与幸福村乡建方案进行绑定,同时强调深入性与持续性。

设计从功能层面入手,幸福村社区当下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本地村民与外来游客。村民主体则由留守老人与儿童组成,建成一期的居民住宅已能满足其居住需求,但公共空间的功能还不够完善。邻里交流空间、休憩运动空间以及儿童安全活动空间都是场地所不具备的。针对外来游客,当前乡村社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不足,缺乏足够的停车空间,没有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区域内的人民兵工展示馆门可罗雀,无法形成持续吸引力。此外,一期社区内本设计规划有大面积绿地与滨水区域,但由于营建不力,植物覆盖率与植被种类都不尽如人意,滨水驳岸也是较为僵硬的硬质渠化设计,生态性与亲水性都不足。在学科竞赛模式强调概念创新的思路引导下,设计团队试图利用一种概括性的艺术化策略来统摄全局,尝试解决以上种种问题。

这里团队尝试将“附着”这一特性赋予方案策略,作为其运作机制,描绘幸福街社区整体优化工作的愿景。“附着”这一概念主要强调的是艺术介入策略与设计对象的紧密绑定与持续运作过程,并非单纯用艺术介入策略来帮助幸福街乡建,而是在运作过程中使幸福街在艺术策略的正向作用下,不断反馈信息,以修正和完善策略,给予策略某种程度上的扶持,形成二者互助的良性局面,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团队基于此联想到当下广泛运用于工业科技或军事领域的机械外骨骼系统,在人体外设置可穿戴的机械骨骼构件,用以提升人體运作效能,在AI系统的加持下,人类做出动作指令的同时反馈给外骨骼软件系统,帮助形成系统对特定操作者运动习惯的解析与记忆,进而优化骨骼运行,使得人机功效更为顺畅。在竞赛语境下,将设计概念类比为现实物象的做法十分普遍,据此团队梳理并概括设计核心概念为“乡村空间外骨骼系统”的构建。对此概念的图式表达也需做到画面简单而形象,逻辑明了而清晰,如图1所示。

三、竞赛案例的设计内容

在“外骨骼系统”这一概念的统摄之下,方案在当前社区空间中选取了展馆、广场、驳岸、道路、住宅、停车场等待优化区域,设计团队依据每种空间的主要特征属性将休憩、交流、运动、玩耍、生态、餐饮、售卖、停车等多项功能进行有机置入,在空间形态层面推演设计出数个关键模块化构筑物,皆采用圆弧形阶梯状作为其主要造型,依据不同空间可能的人群承载量确定构筑物的尺寸及层级,同时有选择地将多处构筑物用天桥进行连接,构筑立体化的景观功能廊道,使得各个主要场地能够便捷相通。这也在视觉观感上形成了幸福街社区建筑之间的不规则框架,整体来看如同生长在社区原本界面上的骨骼状附着物。这样就将设计主题有效地艺术物象化了,同时该物象兼备了多种功能效用,形式与内容达成了和谐统一。

如图2,初步解决空间功能性构筑物的设计后,设计团队又为幸福街社区后续的持续性艺术介入式发展策划了方案,强调发挥艺术家主体的持续创造力,结合政策导向进行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景观再生产。在此过程中,应该要摆脱简单化的先进论思维去实行设计实践。实现乡村文化意义和价值回归则必须重构新时代的乡土家园,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传统乡村复制,更不是照搬城市的模板造成乡土社会的固态化、同质化[4]。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重建和更新[5]。因此,团队后续的策划方案重点以文旅融合为主要路径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乡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构建村民们基于幸福街乡村地域本身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

方案的图纸表现力求内容明朗、技法独特,整体采用了结合插画绘制技法的插画拼贴风格,在配色上选取纯度低、明度高的粉色系颜色搭配,将版面的整体调子统一在低纯度的黄绿色之下,与插画拼贴风交融,形成了一种较为和谐的审美效果。方案分析图与概念图的表现力求思路明朗、逻辑清晰,能够清楚展现场地的条件与问题,演示概念的引入、推演与拓展。排版环节略微调整了设计图的逻辑顺序,将改造优化后的整体场景鸟瞰图置于版面前列,周围拼贴第三人称视角的配景素材,形成了画中画效果。其余板块布局严整,充分考虑方案的生成顺序,给人以良好的阅读感受。在此种整体图面表现下,方案所呈现出的幸福街的乡建新面貌真实而亲切、宁静且祥和,艺术气息也从画面中透出纸外。

四、结语

在学科竞赛语境下研究艺术乡建,是一种切换视域和转换视角的探索。本文分析了幸福街乡村社区的乡村振兴项目竞赛案例,探讨了该类型设计的选题切入与深化、概念生成与拓展、内容塑造及表现,初步构筑了在学科竞赛语境下艺术乡建理论与方法的逻辑框架,为同类型设计提供了类型化的参考,同时也拓宽了学界参赛师生的竞赛选题之路,使其对竞赛环境下设计策略与图面表现的评判标准更加明了。但由于大多竞赛方案强调突出设计的概念性与创新性,虽能够为真实乡建项目提供思路的拓展,可在某些情况下新概念、新策略的真实效用能否完全如其所述,还有待进一步合理斟酌与科学评估。

参考文献:

[1]邢苗条,李政界.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融合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J].高教学刊,2022(33):47-50.

[2]曾莉,吕光耀,安宁.艺术介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再生产研究[J].人文地理,2022(4):53-64.

[3]张犇.论艺术乡建的本质与要义[J].民族艺术研究,2023(1):118-123.

[4]方晓风.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J].装饰,2018(4):12-15.

[5]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9-127.

作者简介:

华予,硕士,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

曾莉(通讯作者),博士,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乡建、传统村落。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