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23-09-10李杰
摘 要:工业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后工业时代,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工业建筑大拆大建式的粗放改造模式被摒弃,转而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置换,实现对其保护性的再利用,进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洛阳涧西工业区为例,分析了该区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认为当前洛阳市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存在规范制度缺位、改造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等现实问题,因而针对所列问题给出了未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产;保护性利用;洛阳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新陈代谢是其基本特征,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不适应发展的地区和出现衰败趋势的地段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是一种常态。在此背景下,对失去原有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也成为必然。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工业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情感价值,应该对其进行保护,但在城镇土地指标日趋紧张的当下,规避大拆大建,必然要善于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只有在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这些工业遗产才能顺利从“锈带”转变为“秀带”,迎来发展的新机遇,进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洛阳涧西工业区概述
(一)洛阳涧西工业区简介
洛阳涧西工业区是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城市工业区。在“一五”“二五”建设期间,洛阳的城市规划部门采用“抛开老城建新城”的规划布局理念,自涧河以西,自东向西依次布置了洛阳铜加工厂、轴承厂、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柴油机厂和最北端的热电厂,同时采用“南宅北厂”的模式,自北向南按照工业区、绿化隔离带、居住区、商业区、科研教育区的排列方式建造工业新城,引来大量工业移民。厂区内部建筑风格统一,带有鲜明的苏联时期建筑特点,又富含中国传统元素,其恢弘的体量与高度计划性的布局具有典型的时代印记。经过近70年的发展,涧西工业区保留了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期的工业建筑与景观,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产。2006年3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来洛阳时指出:“洛阳工业遗产,应该成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
然而,进入21世纪,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研发迭代,涧西工业区中的许多大厂为满足生产需要,拆除和改造了部分老旧建筑,如矿山机器厂和轴承厂的办公楼都进行过拆除和重建,新建办公楼风格较为现代,与原建筑群整体风格相脱离。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原工厂区和居住区的防护绿化带间曾被插建了许多建筑,这些建筑为按需而建,缺乏系统规划,因此整体布局较为杂乱无序,对原建筑群风格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重要的景观结构体系。在厂房内部,因设备的更新升级,大量老旧设备遭淘汰,部分建筑物闲置,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此外,作为工业有机组成部分的工人住宅区老化严重,后期插建、拆除、新建等现象突出,经过各种间断式的修修补补,原有的建筑风格和街坊格局大多已发生改变或消失。总体而言,由于前中期在增建過程中缺乏总体筹划,当下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必然会面临较为复杂的“留拆改建”问题,这也要求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必须树立一种统筹性的全局保护利用观。
(二)洛阳涧西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在政策上,2011年洛阳涧西工业遗产街区被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中信重工、一拖、洛轴、洛铜四大厂前广场以及二号、十号、十一号街坊等苏式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团部分厂区被工信部评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这些评选体现着国家层面对洛阳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2022年,洛阳市政府出台《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对涧西工业区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出了战略部署,旨在将涧西工业区打造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
在实践上,洛阳采用多种途径对闲置厂房进行合理运用。里外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洛阳首个工业旧厂房改造的项目,其原为中铝洛铜的小管车间。东方文创园则在原洛阳一拖建机厂旧址上改造而成,主要引入的为文化创意产业。为了体现工业特色,该园区保留了红砖、钢结构等工业遗迹的鲜明特色,同时给内驻商户留下了自主添加创意元素的空间,是洛阳涧西工业区的新地标。此外,博物馆也是老旧厂房探索改造的路径之一,位于一拖厂前广场西侧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现代农耕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打造以“东方红”为代表的文化IP,该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除了“退二进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外,洛阳市也通过“腾笼换鸟”引入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原洛阳起重机厂的老旧厂房,老城区打造了一个大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古都科创园,通过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产业整合孵化,形成了以高端电子、电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先进制造业为追随,科技专利和知识产权产品交易为衍生,商业服务和人才培训为配套的四个层次产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洛阳涧西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体系有待完善
从提高保护工作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当前洛阳市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由于尚未建立配套的工业遗产分级评估体系,相关文件中未能对工业遗产进行分级,仅是对现存工业遗产进行了梳理、盘点。为了后续具体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以期为保护利用工作确定优先级,避免舍本逐末。另外,工业遗产保护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完整的系统理论和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各地方性法规是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但由于部分工业遗迹年代不够久远,因此无法列入受保护的范围之内。因此,进一步制定或更新相关保护文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二)改造模式同质化现象突出
相比传统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有数量多、类别多、区域差异性大、体量大、空间分布广、周边环境复杂等突出特征,所以该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难题。当前,洛阳市的工业遗产保护主要采取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主题博物馆和其他综合开发等模式,使工业遗产价值得到展示,满足不同群体、社会城市空间的需求。但对工业遗产原状的保护手段过于单一,很多是单纯对厂房建筑的保护,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遗产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很多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模式雷同,更多是将工业遗产开发成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开展工业旅游的实践探索相对较少,缺乏诸如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等较好结合工业遗产特性及城市环境、文旅融合等的多样性经营运作方式,吸引力不够,可能会导致开发后的二次衰败,对促进城市改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偏弱。另外,还存在对一些工业遗产过度开发、改造过大、拆建过多的问题,导致逐步丧失了遗产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记忆传承。
(三)人文关怀缺失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在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时不应忽视对工业遗产社区的改造。工业遗产社区是计划经济语境下集体生活的产物,它因工业生产而生,也因产业工人集聚而兴。在经历几十年沧桑岁月之后,昔日欣欣向荣的住宅区也逐渐老旧,面临着内外环境老化破败及功能性衰退的问题。多数社区整体建筑外立面破旧,墙皮斑驳,线路杂乱无序,线路、管道老化严重,各类地下管网与建筑本体等基础设施早已到了承载的极限,加之社区管理不当,居民公共意识淡薄,违章建筑与违规占道经营现象普遍,楼道空间杂物堆积,存在较大的消防隐患,人居环境远落后于城区其他小区。从建造规划中可以发现,当前的改造侧重于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对厂区进行改造,而由于对工业遗产的改造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倾向于对厂区进行改造,而忽视对社区内部的更新,缺乏对居住在工业遗产社区中居民的人文关怀。
三、城市更新背景下洛阳涧西工业区工业
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一)完善保护体系
首先,建立洛阳市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价值评估是保护工业遗产“文化磁力”的基础,涧西工业遗产大部分是非文物性质的工业建筑,只有全面调研、准确评估、审慎研判,才能进行科学、高效的改造,确保其再利用的成效与价值。因此,应优先通过深入调研,结合上级相关指导文件,制定科学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体系,做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工作。其次,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相关规章制度。当前我国现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都未明确提到工业遗产的概念,且洛阳工业遗产的产权部分属于企业或个人所有,对产权人而言,工业遗产保护和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是矛盾体,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若要拆旧建新,相关部门难以介入。基于此,应加快制定专门的工业遗产保护文件,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内容进行明确。
(二)进行差异化改造
在洛阳,不同的工业遗产曾经承载着不同的功能,进而衍生出不同的工业文化特征,因此改造应合理安排,注重差异化、特色化,要认识到改造模式是分析问题的途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模板,不应盲目照搬一线城市中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模式。
首先,差异化必然要求多方联动、共同发力。因此,政府应统筹协调,在建设方面科学规划,立足于城市发展水平和当地人民需求,注重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节能环保,合理考虑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禀赋,有机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把握全局中规避更新利用的重复和不均,实现差异化建设。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入驻,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引进新型业态,进行多元化创新,通过创新型的保護和再利用,赋予旧工业遗产以生命力,为破解同质化打好物质基础。其次,差异化需要突出自身特色。特色是工业遗产的核心竞争力,应将工业遗产的改造同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注重发掘和利用本土特色工业历史文化资源,选择符合自身定位的更新模式。最后,差异化改造不应忽视民众的需求。经济效益并不是工业遗产改造的唯一追求,在对其进行再利用的过程中,也应注重民众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预留一部分空间用于社区活动、文化体育等,以激发工业遗产的公共空间活力。
(三)强化人文关怀
首先,应尽快推动社区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适度更新建筑主体,通过拆除侵占公共道路、影响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的居民违规构筑物释放公共空间,解除安全隐患,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其次,应注意到在工业遗产社区中居住的主要为老年人,因此在对社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注重对空间的适老化设计,譬如通过道路防滑及障碍提示、休憩设施适老化与老年活动空间增设等措施,满足老年居民的使用需求。最后,在社区改造的过程中,应积极与住户进行交流,积极听取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多数社区居民一生都在此地工作和生活,他们不仅是工业遗产文化的见证者和传承者,更是工业遗产地环境的守护者。只有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需要,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细化改造,实现居住环境的切实改善。
四、结语
历史记忆是城市发展的根和魂,留存城市记忆,凸显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是工业遗迹更新的重要基础。传统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和重振是时代更迭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在《北京宪章》中提到,文化“留存于城市与建筑之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洛阳涧西工业区的工业文化亦可以通过工业遗产建筑的留存而彰显,其所承载的工业记忆和集体记忆会激发年轻人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也应认识到,工业遗产的改造与更新利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一己之力能够实现的,它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但“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通过多方参与建设,群策群力,涧西工业区必然能够顺利实现从“锈带”到“秀带”的转型,洛阳也必然能够为其他城市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工业遗产更新利用方案。
参考文献:
[1]杨茹萍,杨晋毅,钟庆伦,等.“洛阳模式”述评:城市规划与大遗址保护的经验与教训[J].建筑学报,2006(12):30-33.
[2]洛阳市涧西区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涧西区志:1986—2000[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3]单霁翔.我国规划未来5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J].城乡建设,2005(12):46.
[4]王慧卿.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J].工业建筑,2022(3):318-319.
[5]杨志奇,金日学.工业遗产背景下老旧社区微更新研究:以洛阳市洛铜三十六号街坊为例[J].安徽建筑,2022(2):18-19.
[6]闫芳,黄明华,杨辉,等.基于集体记忆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洛阳涧西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12):19-24.
作者简介:
李杰,中国计量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