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美术创作的作用探析
2023-09-10陈慧慧
摘 要:美术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载体。通过美术教育的引导,学生美术创作在绘画语言、思想内涵、创造性与情感表達方面都能获得更好的提升。结合宋代画学教育与相关绘画理论,探讨美术教育对美术创作的作用,从而促进美术学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体现其社会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宋代画学
一、美术教育概述
(一)美术教育定义
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它产生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文明知识与社会知识、表达内心精神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等的过程中。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美术教育有广义美术教育和狭义美术教育之分,有传统美术教育和现代美术教育之分,有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之分。广义的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进行艺术熏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一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机构的宣传工作等多种形式。狭义的美术教育指专门的美术职业教学,即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和专业训练,培养和造就有相当文化修养和创作能力的美术人才,包括学校教学和个人传授等形式。本文所讲的美术教育主要指现代学校美术教育。
(二)美术教育的初衷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美术人才培养往往是通过理论来进行画品评定以及学习,而且大多属于拜师学艺,并不属于系统美术教育学习。我国近代教育兴起之前,官方创设的比较完善的绘画教育专门机构为北宋的画学。
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背景下,官方美术教育培养出的画家的创作多数都不能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只能是迎合统治者的喜好或者社会主流导向,创作出宣传政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作品。例如宋代设立画院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的爱好,培养出绘画人才,以便更好地教化民众、维护统治。在宋代画学美术教育模式培养下,画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以统治阶级的审美倾向为主流导向,缺乏自身思想情感的抒发。画家美术创作的目的,即通过绘画一技之长,创作出符合统治阶级喜好的画作,以便打开自己通往仕途、跨越阶级的大门,谋求锦绣前程。
现代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专业美术知识与技能、出色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美术专业人才。进入学校学习美术的学生,一部分是出于热爱,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升学。后者往往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希望通过学习美术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以便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
二、美术教育对于美术创作的作用
(一)从绘画学习延展至绘画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正如诗歌用文字表达,音乐以乐器或歌声为语言,美术则用绘画语言表现思想情感。绘画语言的形成受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画家的个性特征、作品的题材,以及创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主客观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主观上,绘画语言的形成正如汪晓曙在著作《绘画语言论》中所写的,画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都各有特色,由此形成了各自的绘画语言。如宋代院体画中占主导地位的“黄家富贵”的画风,画法精准细腻,端庄富丽,逼真生动。这一派画家多为宫廷画家,耳濡目染,迎合皇家趣味而创作。这就与多为平民布衣、喜爱畅游自然的徐派画家色彩极少、颇有神韵的“野逸”画风截然不同。
客观上,绘画语言的形成也受画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阶级等社会条件所影响。这正如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知觉不是先感知到个别的成分然后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对象,才会注意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部分相加的综合又不等于整体本身。就宋代美术而言,无论是主流皇家院体风格,还是民间画家的个人独特风格,都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形成的。如宋代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宋都城汴京清明节时的繁忙场景,是经济繁荣的写照,更是宋代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宋代统治阶级对于美术教育的鼓励和推崇,以及“理学”思想的影响,促使院体绘画语言形成独特面貌。
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的绘画与表达起到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使用绘画语言与创造语言表达思想,解读绘画创作者心理活动过程。这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绘画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励。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绘画语言学习与培养,进入一个不受拘束的自我之境,开展一种展现自我认知的创作,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研究探索学生作品中的所思所想,并且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吸收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二)美术教育课程安排与综合素质
在当下,学校美术教育中课程分为两部分:一种是针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美术专业课程。在美术专业课中,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的美术创作,引导学生将美术理论知识转化为美术创作实践,对学生开展美术创作而言至关重要。另一种则是美术公共课。与美术专业课相比,在美术公共课中美术教师以讲授形式为主,向学生教授美术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发展,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水平。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需要创作者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对于艺术和对于美的热爱。如果学生对美缺乏理解,没有深度的感知能力,于创作而言是不利的,将难以用绘画语言进行创作表达。美术公共课在培养审美情趣、健全人格、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宋代画学教育中就注重学生多个方面的培养,不仅按照画种的性质将绘画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科,还会安排文化类课程,通过《说文》《尔雅》《方言》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理论知识。这种课程安排方式就与现在高等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专业课和公共课非常类似。同时,除了专业课之外,宋代画学对文化类的公共课要求同样很高。比如:学生学习《说文》需要写篆书,分析字形以及渊源;学习《方言》《尔雅》需要采用思辨式问答,以训练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否可以运用到绘画中来。
当今的美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创作方面的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开设的美术课程不仅要侧重于学科本身,强调美术技法的学习,还要思考到美术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三)美术教育模式与美术创作的逻辑连贯性
1.学生绘画形式:照猫画虎或随心所欲
学生绘画与美术教师的教学行为构成了一种传授形式。对于幼童而言,关于美的理解与认知通常是从美术课堂开始的,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了美的认识以及关于美的基本训练,例如造型、色彩。然而在幼童时期,人的创作就比较具有代表性,象征性很强,如用圆圈代表人、动物的头和脸,以两条直线代表两条腿。美术教师是美术课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鉴赏家,其评价与指导方向对学生而言都非常具有导向性。那么在美术课堂上如何设立标准或者制定什么样的评判模板,需要美术教育者持续深入思考。
教师需要言传身教地传授美术教育中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引导学生形成美术知识体系,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通过审美认识产生关于美学的思考,创作富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学生的绘画在初期阶段以打基础为首要任务,以教师示范例画为主,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创作时就能形成一定的创作自发性。如果教学方式不妥当,学生会对绘画产生消极的“抗拒行为”,因此美术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教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美术教育的良好体验。
2.学生绘画的创造性:从模仿到自我发挥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一般会在前15到20分钟讲解课程关联内容,剩余课堂时间是学生自由创作时间。其中,教师的示范与教学起到很大作用。学生虽有绘画创作潜力,但往往缺少构建最终成品的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常常会出现心、手、脑不一致的情况,导致陷入迷茫状态中难以进行绘画创作,因而绘画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可以吸收的知识、输出成果取决于学生的理解,教师的理想预期效果与学生完成效果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美术教师示范,通过传授学生知识技法,增强学生创作意识,发散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创作活动。从美术课程的实施现状看来,部分美术教育以教师范例为主,学生参照临摹。教條化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且画面效果与范例落差较大,学生有较大的压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构思能力。
宋代画学中对“形似”的重视就符合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也与艺术学、哲学、美学中“艺术起源于模仿”的思想观点相吻合。宋代画学根据宋代统治阶级的审美喜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提炼画面组织关系等能力,并且通过写生训练让学生为创作收集素材,提高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如宋代画家赵昌,擅长花卉蔬果、草木,常常外出观察花木草虫形态,其作品《竹虫图》以墨笔勾勒花朵竹虫,昆虫爬行于竹竿之上,形象准确生动,风格清秀雅致,设色淡雅柔润,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花木草虫的自然色彩,给人以明媚轻柔的美感。
宋代画学在美术教育上既重视形似,在训练写生的同时,又强调表现画面的意境。在筛选绘画人才之时,宋代画学以诗句命题作画考察学生的文化涵养,看学生能否把诗意融合到画面中,以营造意境,使得诗画相得益彰。不仅追求形似,对事物进行精准生动的刻画,还需要刻画出内在精神品格,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同样也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典观念的继承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内外兼修,懂得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品格,要求学生在对创作写生的主体有深刻的分析、调查和认识的基础上,研究对象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当下的美术写生训练,不能一味强调形似,导致画面陷入僵化,呆板地遵循客观情形,而忽略个性发挥与情感表达。
3.学生绘画创作的情感表达
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因为我们相信意象游伏在人类心理深处,所以借助心理学、人类行为学手段来唤醒它们成为美术教育的初心任务。有创作思想的创作者,都是善于以自己获得过的教育认识去发展和挖掘自己更多的直观感受,同时又善于在已获得的直观感受中深化理性认识。如果仅仅获取绘画技术,只能获得一些有限的感受和浅显的认知,难以从深度和广度上认识绘画的意义,无法真正理解美术。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行远登高,悉起肤寸。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其明确提出绘画的创作受画家思想情感的支配,并且要表现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创作者的心境、阅历以及对生活的认知感悟,其中还包含了画家艺术心理活动体验的经验。根据教育学理论来看,不管是哪种表面上的现象,都来自现实生活的具体事物或者是具体体验的某一部分,都是具有感性情感的直观的特点。而美术创作不仅需要现实生活的素材作为艺术作品的来源,也需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若想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就需要深入体验生活,方可“打通任督二脉”,在美术创作中得心应手。
正如石涛所说,“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除自己本身生活感悟之外,山川、人物、花卉、草木、鱼虫、鸟兽等事物的生机,在画上所体现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心深处情感,都是创作者自然、生动和真实的表达,并不违背创作者的表达语言。
三、结语
美术教育对美术创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美术教育者需要加强对美术教育的相关探索,为学生美术创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更好地推动未来美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刁秀航.论现代中国画教学面临的困境[J].美术大观,2017(5):138-139.
[2]赵德聪.浅谈中国画的教育问题[J].大众文艺,2013(5):245.
[3]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5]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6]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7]潘运告.宋人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8]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9]汪晓曙.绘画语言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10]丁宁.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11]厉鹗.南宋院画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2]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陈慧慧,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