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文学作品有效教学研究

2023-09-09钱美娟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赤壁赋文学作品苏轼

钱美娟

苏轼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仍旧充满了无尽的精神力量。苏轼的一生几经沉浮,其留下的无数诗词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占比较大,如何充分理解苏轼精神内核,带动学生独立赏析苏轼作品呢?

一、高中课本苏轼文学作品解析

1.新课改与选题依据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高中课本中采用了整编与传统单编模式,凸显了新课改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对比之中全面理解苏轼的文学特色,感知苏轼的精神力量,继而化作学生自身成长的动力。高中语文苏轼文学专题教材以苏轼为主要考察对象,正是为了充分培植学生诗词鉴赏素养,带动学生形成语文思考能力。

2.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少年时期名动天下,文章令人惊叹,在儒家思想引导下的入仕而安天下是其人生规划。苏轼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对于高中学生充满了正向的激励作用。

后来苏轼逐渐了解老庄思想,其内篇之言和苏轼天性颇合,在思维上很快便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局面。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虽备受政治冲击,但在闲居幽思中,仍努力探求生命的真正价值,并终于从佛家观念里找到依托。毫无疑问,三教圆融对苏轼的思想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苏轼诗词在创作时,儒释道的哲学思想相互影响,加之每首诗词创作历史背景与心境不同,因此诗词中的哲学思想内容往往纷繁复杂,并不能一概而论。苏轼虽是豪放派大作家的典范,但其辞章风格多变,不拘于任何一个固定的流派。所以教师在教学苏轼诗词的过程中,必须将其词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加以内化,以熏陶品德情操,从而提高美学意趣与人文素质。这也是中学课堂教学苏轼诗词的第一种价值所在。

二、苏轼文学作品教学初探

1.由人到文,把握诗词诗文重点

在苏轼专题作品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音视频,让学生逐步贴近苏轼,形成从人物到作品的一种联动。例如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首先播放导读视频:公元1082年,7月16日,苏轼和几个朋友,乘着一叶扁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生发感慨。那一晚,人世间的一切喧闹都离他远去,他们满眼看到的只是灿然月色与波光粼粼的湖水。今天让我们回到那晚的赤壁,去看看经历了世事变迁之后的苏轼,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苏轼的赋有什么特点?

②课文景、情、理交织的创作特色,具体表现在哪里?

③苏轼为何要写赤壁赋?说说你的想法。

此时让学生结合问题,在小组内结合教材进行讨论,通过课后注释辅助学习。在这过程中,需要学生从通假词、一句多重含义、单词使用、古今异义词、特定句型等方面剖析。教师则需要标示辞藻、对偶和相应的押韵,并对全文加以解析。

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较为趣味性的诗文重点,例如苏轼在宽慰客人的时候自己心情怎么样?在诗文中找到那个词。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一中心词,并且由问题思考讨论,文章哪个部分是读者首先想起或很想表现的,原因何在?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论述,并交流发言。例如:东方既白不光是指天亮了,也是作者的心明了,苏轼至此醒悟过来,走出了困顿。以此扩展,使学生体会苏轼即使面对被贬的境况,仍乐观旷达地面对人生的精神。当然教师在人物主题诗文教学时,可以联动《后赤壁赋》进行对比教学。在黄州的每个日夜,都是苏轼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在寫下了《赤壁赋》几个月后,又一次夜游赤壁,并写出了《后赤壁赋》。苏轼历经荣华和风雨后,最终在创作中重获新生,对他而言,黄州已经不再是一个苦难的流放之地,那里凝聚着苏轼的创作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两篇文章,以图表的方式比较两次所见之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涵养学生文化底蕴。

2.由象及意,提升诗词鉴赏水平

林语堂先生对苏轼十分有研究,在他的著作《苏东坡传》中有如此评价:“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于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林语堂先生的话有些许朦胧的夸赞,因为对于苏轼来说,一切夸赞都像他人生中的云烟一般虚无。

意象作为诗词的一大缩影,是贴近诗词的重要见证,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也应当着重挖掘体悟。例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中,教师可以着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选取、创作方法的运用等角度解析:本首词中苏轼是怎样表现情感的。分组合作讨论,各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点评与补充;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探究:除了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这首诗词中还蕴含着什么情感,学生可以尽情讨论。此时我们可以发现诗歌之中所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这三个词来形容月亮的运动,挂在天上的一轮圆月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下降,月色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个意义,月色照到了人头上,而人仍处于无眠的阶段;或许是月光照在床边时,才发觉并无人在此入睡,此时月亮似乎是一种思念,寄托着作者对于悲欢离合的一种思考,而月亮的圆缺正是一种写照,体现出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仕途失意的乐观精神。

由此可见“月”这一意象十分重要,那么同时期在苏轼的作品中,是否还有相关的意象,传递了不同的精神呢,此时教师可以以此为苏轼诗词群文探究点,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回忆苏轼作品中含有月和梦两种意境的词句,学生在这一过程之中可以深度思考同一意象的不同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留意苏轼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意象并分析其含义,真正实现挖掘深度的同时,提高苏轼作品的阅读量。

3.由此赴彼,形成文学理解思维

苏轼经历了人世间的辛酸与苦楚,心怀志气却万般无奈,最后郁郁寡欢。但从他留下的诗文词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潇洒活泼的苏轼。苏轼真正要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真正万古不朽的。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中重要的一篇宋词,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苏词设计以下教学方向: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音韵美感,形成语言积淀;以崩和穿、裂和拍、强虏和樯橹、人间和人生等比较分析名词的特殊含义。

而另一首怀古诗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被同时收录其后。想要真正了解苏轼的精神,可以在不同作者的对比阅读之中进行思考感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和升华,对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辨析、判断苏轼、辛弃疾这两首怀古诗词的立意、情感取向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当然审美评价和创作的理解必不可少,通过对比体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特征;通过散文性改写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再创作,运用语言描写表现对诗词的认识。基于此学生方有深刻的历史感受:可以体会诗词中所代表的人物情感——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还有对生命如梦的感叹,并体会里面所蕴含的中国古老的儒道结合的文化思想。当然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要发挥好统筹作用,布置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不读诗,无以立”,每一位诗人都如同一颗璀璨明珠,捧起诗篇便意味着一种精神力量的交流。高中学生学习压力陡然剧增,苏轼豪放洒脱的精神更能给予学生一种慰藉。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应该是刻板的,而应当随着成长与心性不断精进,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未来方向。

猜你喜欢

赤壁赋文学作品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