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策略探析

2023-09-09薛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藤野特质背影

薛峰

回忆性散文尽管只是散文中的一个小类,可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编入的数量达到了十多篇,这与回忆性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显示其魅力和价值有关。但有些教师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存在文体不分、内容选择失当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回忆性散文特点的认识,结合学情积极探索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切实发挥好回忆性散文的育人功能。

一、在辨体中确定教学方向

在散文大家族中,回忆性散文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人记事,其所写之人、所记之事都归属回忆之中,往往在文本中有“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这应该算是回忆性散文中突出的文本特质。因此阅读、学习回忆性散文时,就需要重视从文本中感知散文所写之人、所记之事都打上了“我”的情感印记,体现“我”的独特感受及变化。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所谓辨体就是辨析文本的体裁特点,这样才能不仅与其他叙事类作品如小说区别开来,而且与其他类散文如写景抒情散文进行有效区分。把握了回忆性散文的本质特征后,就能够有效确定课文的教学方向。如教学《老王》时,有些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上,看上去与教小说差不多了。实际上《老王》属于典型的回忆性散文,作者杨绛以精致的艺术表达体现出独具个性、意味无穷的情感内蕴。在文本阅读中,需要读出“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在对老王情感上的多重意蕴,既有表层和深层的,又有历史和现实的。这样就决定了《老王》的教学方向是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重点,在品读人物、故事情节中都以体会作者的愧怍之情为中心,紧扣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质,才能聚焦文本语言特色开展教学活动。

二、在选点中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往往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同样存在着精准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有些教师在选择上不分主次就会造成重点不突出甚至偏离重点的情形,如在教学《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时,教师让学生先概括课文所讲述的几件事,再具体分析这些事所体现的人物精神与品质,最后谈如何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与品质;这样的教学与普通叙事性文本学习无异,没有从回忆性散文特质出发。实际上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的特征在于文本语言和双重情感,从中选择切入点,达到以点带面、辐射全文的效果。对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课来说,文本中有很多质朴的描写却最能体现出作者那份无比细腻的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以“坐”的描写为切入点,如“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安静的老人一样”“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等,感悟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看似与平凡的人没有区别,但鲁迅先生的伟大正是寓于平凡之中的,所以作者正是在回忆鲁迅先生大量生活细节的基础上,把人物真实又细腻的心灵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在补缺中建构教学桥梁

回忆性散文写的多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当下的学生而言有着明显的距离感。消除这种距离感的有效方法是补充文章的写作缘由和写作背景等方面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但有些教师在这种补缺中不顾文本特质与教学需要,喜欢一股脑儿拿过来,按照在板书解释课题后“介绍作者+讲解写作缘由+说明写作背景”的套路教学,难以有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吴伯箫《灯笼》中,一开始就介绍作品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创作的,在语言上体现了作家个人的表达风格。这样的泛泛而谈实际上对学生理解文本没有多少针对性。因此补缺需要发生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有困难时,如课文中“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一句,学生仅从字面上是难以理解其内蕴的,就需要教师适时补充相关背景资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大片国土沦陷,让吴伯箫忧心如焚又怒火中烧,不吐不快,这种感情体现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作家的家国情怀——随时听从号令去冲锋陷阵、为国立功。这样的补缺就能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构理解的桥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吴伯箫在《灯笼》里表达的为时代鼓与呼的精神。

四、在体会中重视教学方法

回忆性散文教学中,需要摒弃碎片化阅读,应根据文本具有平实如话、平淡自然、简洁流畅等语言风格,感受作家在平静的叙述中表达真挚情感的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泛泛地读读课文,可能容易从文字表面滑过,找不到理解文本情感的抓手;必须聚焦那些极具个性化的以平实叙述面貌出现的具体词句进行品读、揣摩、咀嚼。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课中,回忆藤野先生修改讲义的细节:“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粗略地读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笔记进行了批阅,似乎没有什么亮眼的表达,都是一些平淡的叙述;但正是“从头到末”“都”“红笔”“增加”“一直”等平淡的词语,体现出藤野先生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一个来自“清国”——被周围人认为是“弱国”的留学生,从“用红笔添改”看,藤野先生不仅没有瞧不起连文法都弄不通的“清国”留学生,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用红笔增加出重要的内容以引起重视。尤其是“一直”这个最为平常的词语,说明藤野先生帮“我”修改听课笔记这样的事情,不是偶尔为之体现一下,而是自始至终地认真负责、倾心传授,所以让鲁迅先生铭记在心,不仅影响了当时做学生的“我”,而且还深深地影响到很多年以后的“我”。

五、在问题中设计教学活动

以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教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同样需要以学生为本,抓住主问题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及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开展探究,在解决问题中落实教学任务与目标。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中,感受父子情深是文本理解的核心,据此教师可以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背影在一般人看来是淡的、模糊的,留在儿子心目中的一个背影怎么能够有效承载父子情深呢?”这个主问题直指文本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学生深入文本开展研读、探究学习活动,从中找到“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一番曲折:开始“我”对父亲在处理家事上的不理解并一度对父亲表达出不满甚至冷落,但父亲没有因此迁怒于“我”,反而事事处处为“我”着想,忙前忙后……终于在一个看似很平常的举动——为了赶时间去买橘子竟然费力地爬上车站月台而留下的背影中,“我”瞬间读懂了父亲背影中包含着浓得化不开的爱意和无以言说的用心,还有无尽的艰辛。可见背影正是文本中父子情深的聚焦点所在。

總之,在初中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文本特质,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开展品读与探究,真正领悟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藤野特质背影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