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与活化研究
2023-09-09李伟峰王妍
李伟峰 王妍
摘要: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革命文物的资源重组,探究其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与活化,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把以革命文物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组合,在历史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期促进资源的运用与活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革命文物;运用与活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这项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但夯实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是它的核心,而这项核心工程主要是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去实现的[1]。历史学科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学业要求。
一、利用博物馆线上资源,建设革命文物课程资源库
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的宝藏,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收录者。博物馆里的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革命传统的见证,利用革命文物可以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革命文物的真实感有利于调动青少年的具象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实证的重要性,培养其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就能“身临其境”地参观博物馆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亲身感受革命文物蕴藏的故事与精神。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线上展厅的现有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其中近现代文物藏品多达34万件(套)[2]。教师可以利用博物馆的线上资源,建立八年级的革命文物课程资源库,结合教学内容和历史分期进行归类:八年级上册第12—2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物;八年级下册第1—6)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物;八年级下册第7—11)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物。对教材内容无须按历史分期编排课节,例如八年级上第25、26)课和八年级下册第12—19)课可以按相应的历史主题———经济、教育、文化、民族、统一、国防、外交、科技、生活等方面进行收集。
二、利用革命文物的课程资源,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
利用革命文物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搜集学习资料及任务的完成,既能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又能改造和重组对原有经验的认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学习能更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索的精神,实现对革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1.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创设情境,建立意义构建方式
长征时期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纪念红军长征文物展”的情境,写有“六项注意”的包袱皮、红军穿烂的草鞋、送给向导高树清的手提风雨灯、缝纫工人为红军缝制衣服用的尺子、村民欢迎红军用过的鼓、红军长征途中的木板标语……这些和我们印象中枪林弹雨、前赴后继的场面不大相同,内容十分贴近生活,甚至有一丝“唠家常”的气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装备、行军休息时做什么,学生都能在展览中找到最直观的答案。
2.在情境中重走长征路,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结合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进行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学习,例如①从湘江战役遗址征集来的红军手雷“小甜瓜”;②遵义会议见证伟大转折的木桌;③泸定桥上的铁索;④红军过雪山时穿的薄若风衣的棉袄;⑤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用来充饥的皮鼓;⑥见证军民一家亲的手提风雨灯;⑦张子意写下长征会师历程的日记;⑧写有“六项注意”的包袱皮[3]。
可以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物,通过研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项目任务———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前赴后继?为什么红军被称为“天底下最好的军队”?为什么长征在过去快90年的时间里,不断被人们研究、怀念,我们究竟能够从中汲取到什么样的经验、智慧和力量(主线任务)?
以其中一项革命文物为例的任务设计:
【文物档案】从湘江战役遗址征集来的红军手雷“小甜瓜”
【历史足迹】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正式打响,这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红军战士不畏生死,血色硝烟中,一枚枚简陋的“小甜瓜”向敌人飞去,阻挡了敌人疯狂的进攻。红军战士以坚强的意志、殊死的战斗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三年不饮湘江水,一年不食湘江鱼”是当地人对湘江戰役惨烈战斗的回忆,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留下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4]。
【我的思考】手雷“小甜瓜”结构简单、表面粗糙,用料也“因地制宜”,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尽管“小甜瓜”其貌不扬,却是红军最为稳定的武器来源之一。那么,当年的红军是怎样凭借着像“小甜瓜”这样如此简陋的武器取得伟大胜利的?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信念、精神、传承”的任务
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连连看等闯关任务,并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形成交流成果的共识:其貌不扬的“小甜瓜”之所以能够在红军战士的手中爆发出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掷出它们的红军战士有着坚如磐石的信仰。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就是靠理想信念。
在缺医少药、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红军顽强地克服了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若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是人民群众对红军这种掏心窝的信任与拥护,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这一切,都来源于在漫漫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炼就的长征精神。这场惊心动魄的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行军条件之艰苦,敌我力量之悬殊,战斗之频繁,为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长征路上的硝烟早已散尽,只剩下这些在展柜里的文物,但它们所爆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仍然跨越了时空,深植时代,向人们诉说着漫漫长征路的艰辛,讲述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更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定理想信念,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革命文物资源的运用与活化,创新特色的传承模式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中国的革命传统在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想要永占鳌头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永续却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革命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意义和魅力,需要被看见,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传承中来。
革命传统文化若想走进青少年的心里,就要把握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运用多种技术手法加工提炼,让革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成为学生能看得懂的东西,革命文物正是能够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文化距离的“时光机器”。
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注重从革命文物中挖掘引人入胜的故事,并把各种文物中的固定场景故事扩充为课堂中一个完整的情节,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一个主题全景的过程,减少碎片化知识的呈现,构建“元认知”的思维方式。
以革命文物為媒介阅古识今。聚焦革命文物,提供自主学习的路径,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穿越时空转换角色,体味革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青少年感觉到革命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把革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让革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潮流中不断发生蜕变,并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容。
例如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中,学生在研读文物“红军战士使用的‘六项注意包袱皮”的故事时,可以挖掘很多值得传颂的红军战士遵守纪律的小故事。以此创设任务情境:当年的红军战士们自觉地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纪律严格遵守,获得了人民真诚的拥护和爱戴。而在和平年代我们更是时时处处离不开规则,自觉遵守规则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是对我们自身权益的维护。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给自己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守则吧!
把以革命文物为核心的资源进行重组,在历史课堂上更好地运用与活化,重点不是照搬革命传统文化的原貌,而是传承,传承对党和国家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的精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让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心灵[J].江苏教育,2021(4).[2]练洁,李娉,赵星宇.革命文物元数据标准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3).
[3]董清,马腾飞.“信念·精神·传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展品介绍[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10).
[4]-宾阳.倾听红色文物故事,传承湘江战役精神[N].中国文化报,2016-10-15.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