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河北民歌的生存现状和活态传承思考
2023-09-08许颖慧
许颖慧
摘 要:河北民歌是河北的活页历史,本文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总结了河北民歌的价值,分析其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其在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突破思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北民歌;数字化;生存现状;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3-0-03
数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魅力历久弥新,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科技赋魂,文化与科技融合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前景。国家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为了让河北民歌发扬光大,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让河北民歌“活”起来,“火”起来!
一、河北民歌的特点及价值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又被称为燕赵之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本省丰富、独特的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而河北民歌就孕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一)河北民歌的特点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河北民歌以其活态的形式,书写着河北的发展历程,传播影响深远,艺术享誉省内外,在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富饶珍贵的文化宝藏之一。
1.唱腔:婉转自然,朗朗上口
河北民歌节奏清晰,旋律鲜明,通俗上口,娱乐性强,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如民间小调《小放牛》,旋律流畅,音调自然平实,常由两人演唱,歌词与史实、传说结合紧密,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略带俏皮的性格特点。河北民歌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它从人民大众中产生,又在人民大众中流行,由人民大众哺育长大,质朴淳厚有之,机智幽默有之,慷慨激昂有之,悲壮凄凉有之,婉转动听有之,直白爽快有之,其丰富的音乐形式和象形听觉,独具个性特色。
2.类别:曲目丰富,体裁多样
河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此。从艺术形式上分为劳动号子、小调、歌舞曲、新民歌等;从民族上进行划分,可分为汉族民歌、满族民歌、回族民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民歌三大类;从听众年龄可划分为成人民歌和儿童民歌;从地理位置上划分,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冀中平原区,该地域为河北的核心地带,所形成的民歌以小调为主,歌颂的是田园文化、农耕记忆,流传下来的有《画扇面》《绣鸳鸯》等;二为冀西北山区,地理环境上位于太行山区,其民歌多为山歌;三是冀东地区,该地域以渔歌为主,如《渔鼓》《拉网号》等,这些地区的民歌在音调、体裁、风格、演唱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迥异的外在环境为河北民歌融入了多种元素,形成了多种民歌分支的内在驱动力,绚烂多彩的河北民歌是本区域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3.内容:注重当下,现实性强
河北历史悠久,常为兵家相争之地,战乱频仍、政权更迭、自然灾害严重、人口资源占有量低等原因,给河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以至于他们更加看重现实,很少空灵玄想,尚武之风在此间盛行,与此相对河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为雄浑刚烈、朴实内敛、勤劳慷慨,他们密切关注“天下兴亡”,担负着“匹夫有责”的沉重社会责任感,居安思危,与时政相通,具有鲜明的现实倾向,有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民歌,如《孟姜女哭长城》《四辈上工》等,哀怨悲愤的音调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爱憎观和对当时社会的控诉[1]。
(二)河北民歌的价值
1.历史价值:文献珍贵,源远流长
河北民歌源远流长,尽管在封建社会,民歌难登大雅之堂,文人墨客很少涉足,以至于所留资料甚少,但仍可从历代史籍及文人著述中发现一鳞片爪,在只言片语中勾勒出河北民歌脉络,在浩瀚如烟的典籍中寻找河北民歌真相,发现民间歌曲在燕赵大地上从没有断唱过。据学者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河北民歌的流传痕迹,如《诗经·邶风》的十九首民歌民谣,就是保定历史民歌民谣的最初渊源。燕太子丹命荆轲刺秦王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的千古绝唱;西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关于中山国(今冀中定州一带)民间音乐活动的记载:“中山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无论男女,都热衷于音乐活动;桓宽《盐铁论·通有》记录中山“男女矜饰,家无斗筲,鸣琴在室”,崇尚乐舞。从先秦到明清,关于河北民歌的记载从未中断过,河北民间音乐之盛可见一斑。然而,很多民歌还未来得及采录记载,已消散在浩瀚时空,难以重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梳理、挖掘河北民歌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寻访燕赵历史的心路历程。对河北民歌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深入研究,有利于传承珍稀的地方文献资料,促进民间音乐的传播利用,发挥地方音乐在中国礼乐精神的重要作用,拓宽地方音乐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
2.语言价值:承载乡音,独具魅力
语言是材料,音乐是载体,各地民间音乐由不同的方言赋予了不同的韵味,河北民歌采用的是河北方言。河北方言主要属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晋语,整体上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呈现出语调平直、不尚藻饰、自然质朴、多儿化韵的特点,河北民歌继承了这一特质,如保定民歌《牛儿》:“牛兒牛儿,先出来犄角后出来头儿,牛儿牛儿,先盖瓦房后盖楼儿。”语言通俗易懂,朴素俏皮。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多语言的发音已经与古音不同,但在河北民歌里,依然保留了大量古音、俗语,如“其他”的“他”普通话中读tha,邯郸方言读th?,“西北角”中的“角”普通话t?iɑu,邯郸方言读t?y?等;邢台、保定方言称太阳为“老爷儿”,保定、邯郸称毛巾为“手巾”等。河北民歌对河北方言广泛吸纳,用原汁原味的乡音来演唱,不仅传递了祖先声音,更承载了地域文化,凝聚了故土情结[2]。
3.民俗价值:精神财富,文化记忆
古往今来,浩浩燕赵之歌赓续绵延,河北民歌记载了斯地的人、情、事、物,是研究河北民俗民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河北民歌创作者以劳动人民为主(有农民、渔民、猎民、手工劳动者等),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风光景物、农耕劳作、节庆社祭、婚姻爱情、家庭琐事等,如冀东民歌《逛庙会》描绘了唐山人民逛庙会的热闹场景,讴歌了唐山人民的喜悦心情,舞龙灯、踩高跷、小车会、耍大刀各种娱乐活动如在眼前,小商小贩的叫卖调此起彼伏,对当时的唐山庙会风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野史轶闻、民间故事等,如邯郸民歌《放风筝》:“头一阵放的是单雄义,二一阵放的是小罗成,夜打登州城。三一阵放的是老罗义,四一阵放的是姜秀英,夜打瓦岗城。”穿插了许多隋唐演义的人物。河北民歌由河北人民世代心血凝结而成[3],浅吟低唱中诉说着河北人民辛酸苦辣的故事,是河北人民情感的真实写照,是河北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河北的民间文化增添了浓妆重抹的一笔。
二、河北民歌现状及发展趋势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北民歌的生存状况在现有环境的强烈冲击下每况愈下,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意识逐步增强,对河北民歌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正在逐步重视,但仍有大量民歌作品和民歌艺术家宝珠蒙尘,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湮没无闻。河北民歌现实中的尴尬困境在于,它所依附的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古老传统的记忆在逐渐淡化,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日渐变得困难起来。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河北民歌的艺术生存空间急剧萎缩,民歌主要传唱在田间地头、耕织场景,农民空闲时候聚在一起的娱乐方式,然而现在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村落里人烟稀少,农民自己不再传唱,听众减少;民歌剧团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无人欣赏,赚不到钱的情况下,剧团也很少上演民歌曲目,歌唱者也在减少;二是河北民歌艺术后继乏人,传承人呈现老龄化特征,如河北省级非遗项目冀东民歌传承人刘荣德已经年近九十,口耳相传的技艺找不到适当的继承人,年轻人不了解、不愿意加入这个行业,断层现象明显;三是缺乏对河北民歌民间艺术的保护管理,对民间音乐的保护意识有待增强,管理机制有待革新,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同时也受到经费有限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河北民歌进行有效长久保护;四是技术投入不够,在数字化传播方面亟待更新,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都需要联动整合,将河北民歌导入虚拟世界,与高科技深度融合,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激活其生命力[4]。
目前正是新媒体传播发展十分迅猛的时段,许多民间音乐都借此获得了新生,河北民歌要厚积薄发,跟紧形势,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真情演绎千年积淀的灿烂文明,生动讴歌时代发展的铿锵音韵,以葆其艺术生命力长青不衰!
三、数字化与活态传承的结合点
(一)文化资源数字化简介
所谓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指“以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信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文化遗产及相关的图、文、音、像为对象,通过采集、记录、整理、筛选,将其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最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输展示,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和感官体验,以达到有效整理、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目的。这一过程就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见,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活态传承”简介
“活态传承”理论的核心为:“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在其生成和产生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依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保护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河北民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它的口耳相传、载歌载舞,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与体验,活态传承,让河北民歌增加了人间烟火气,而非埋在历史深处的故纸堆。
(三)数字化与“活态传承”的结合点
如果说演唱者、传播者、管理者的数字化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那么培养数字化思维是塑造智能时代转型的灵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厚古薄今。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河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要转变固有观念,激发创新活力,形式也应随之改变。数字化技术与“活态传承”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其现实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够增强了河北民歌的表现力,优化河北民歌艺术服务能力,河北民歌数字化的建设和运行,可以弥补实体民歌在动态展示方面的不足之处,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检索功能,供听众自主查询相关信息,提高信息接收效率;借助现代数字影像功能,真实再现河北民歌的舞台形象与表演过程,给参观者带来实景体验,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河北民歌的魅力,繁荣基层文化生活。二是扩大了河北民歌的传播力,在技术支撑下,通过技术复原、场景再現等方式,实现时空交互、联动互创、代际融合。利用公众号、短视频网站等融媒体、新媒体,满足观众不限时、不限地、可重复、碎片化观赏的需求。利用网络,线上开课教学,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河北民歌的传承。三是能够实现民歌良性传承的突破,可以建立河北民歌传承人的数据库,录入其容貌、声音、民歌类别、艺术特征、演唱风格、同行评价等信息,科学分类,进行展示和传授。四是能够提升了河北民歌的影响力,新媒体技术可以精准推送,增加听众黏性,借助多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网络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对于进一步宣传河北民歌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5]。
综上所述,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决策部署。要重视数字化技术对河北民歌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河北民歌数字化系统,打破时空隔离,完善沉浸体验,更好地实现河北民歌艺术的现代活化传承。
四、结束语
河北民歌的活态传承除了借助新技术外,还需多方联动合力共治、一体多元共同推动,既要保护与坚守原生民歌,也要推动河北民歌的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让新时代的活力在音符上律动,让传统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与布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05):11-18.
[2]刘西欧,宋永全.信息化视域下学校推动河北民歌传承发展策略研究[J].黄河之声,2021(23):157-159.
[3]张跃进,主编.河北地方音乐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陈志强.民间音乐作品保护模式的选择[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26(02):66-69.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上、下册)[M].深圳:中国ISBN中心出版,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