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提升我国社科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研究
2023-09-08史小军昌元英
史小军 昌元英
摘要:中国社科英文期刊是体现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平台。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1年资助的社科英文期刊为基础数据,从资助体系、资助效益、期刊发展水平、期刊学术影响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外译项目”的发展情况。研究认为,目前该项目还存在资助体制不完善、资助效益不高、资助领域不平衡、各刊学术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本文建议“外译项目”完善资助体制,提高资助效益,深刻把握输出内容,助力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为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社科英文期刊 国际影响力 国际传播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下简称“外译项目”)是重点支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对外输出的国家级平台,既资助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研究成果,也资助在我国重点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或有发展潜力、具有学科特色的外文社科期刊,有效提升我国社科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发挥了引领作用。
社科期刊作为向世界传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前沿平台,其国际学术影响力关系到我国相应学科发展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外译项目”作为推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十余年来在资助社科期刊国际传播、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上的表现可圈可点。本文根据“外译项目”历年申报公告,分析其资助体制,并以2010—2021年项目资助的社科英文期刊为基础研究数据,以期刊在被资助三年内是否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名单(以下简称“两个名单”)为标准,考察“外译项目”的资助效用;参考期刊CI指数,以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EBSCO、Scopus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影响因子、稿件来源等为评估标准,评析“外译项目”所资助各刊的学术影响力。
一、“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类项目的基本逻辑
作为向世界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专项工程,“外译项目”从启动以来便对我国相关学科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受众群体以国际学者为主。十余年的发展,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机制更加完善,影响力大幅提升,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标志性工程,对我国出版机构布局海外传播具有旗帜性的指导意义。
1.“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类项目概况。“外译项目”于2010年启动,十余年来不断发展,吸引众多出版机构、学者参与其中,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代表性成果。2010—2021年,“外译项目”共资助21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以英文版在全球出版发行,全国共有16家期刊出版机构获得“外译项目”资助,26项学术期刊类项目成功立项,共覆盖15个学科领域(见表1)。
2.“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类项目的意义。根据2010—2021年“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类项目的基本概况,可以发现:从学科分布来看,21种学术期刊,除2种综合类期刊外,其余19种期刊分布于14个学科,经济学立项数目最多,有4项项目立项,哲学、文学等传统学科均有1项项目立项,逐步形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完整系统的国际传播矩阵,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提供了强大助力;从申报主体来看,出版机构与各刊编辑部是申报主力军,高等教育出版社“Frontiers”系列期刊形成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科布局,出版发行了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余各出版社与各刊编辑部也紧跟其后,开始申报学术期刊项目。申报队伍的不断扩大,有助于“外译项目”整体规划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布局,输出更多优质内容。
“外译项目”的稳健运行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关键一环,对社科英文期刊的资助不仅给各出版主体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助力,更是助益各期刊走向国际社会,成功地向国际学术界介绍我国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增强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传播中国正面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类项目的困境
“外译项目”作为目前中国资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学术水平最高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项目,所资助的学术期刊都是在各学科领域内具有独特观点、发表重大成果的代表性期刊,是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学术声音、展现中国学术创新的最佳载体。但考察项目的资助机制、资助效用、资助内容与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认为项目仍有可以完善的空间。
1.项目资助机制有待完善。从“外译项目”资助期刊类项目的整个流程来看,项目组在立项、传播、验收等环节还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一是在立项环节缺乏内容审查,未发挥项目组的引导作用。因期刊选题的特殊性,受资助的期刊在未来三年的刊载内容并不明晰,项目组对期刊未来发表内容并不能进行全面审查。但项目组并未针对这一情况对期刊类项目的资助体系进行完善,对各刊的资助仅停留在提供项目经费这一浅显层面,未对期刊的未来发展起到明确的引导作用。二是在传播环节缺位,对各刊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不大。各刊在走向国际进程初期,需要能見度高、知名度强的传播渠道予以支撑,不少期刊选择直接与国际知名出版商合作,以此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快速进入国际市场,但该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期刊的渠道拓展和盈利创收,不利于期刊走自主发展之路。而根据项目历年的申报公告来看,“外译项目”对期刊类项目的资助并未涉及传播环节,对各刊的国际化进程提供的助力十分有限。三是在验收环节缺乏科学的反馈机制,无法评估项目的传播效果。学术外译作为一种国际传播行为,发起者需要收集大量的项目落地数据从而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以此调整后续的传播、经营活动。但目前的项目评估仅仅能够进行到项目是否在国外出版社正式出版、是否被国外高校或者公共图书馆收藏这一环节,项目的国际引用数据、同行评议等指标并未纳入后续评估环节,项目组并不掌握各刊海外落地效果的客观评价,不利于“外译项目”传播效果的提升优化。
2.项目资助效用有待提高。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申报“外译项目”外文学术期刊类项目必须已经连续出版3期以上,并已进入国际知名检索系统。“外译项目”资助外文刊以3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评估“外译项目”的资助效果,需对各刊在接受资助期间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程度进行考察。笔者以项目立项后3年内该期刊是否入选我国权威性的中国学术期刊TOP期刊名录(“两个名单”)为标准,浅析“外译项目”对各刊影响力提升的资助效用。
在资助年限内,有9种期刊入选“两个名单”,平均CI指数为125.3(见表2),8种一直未进入“两个名单”之列,平均CI指数为12.3,4种在获得“外译项目”资助前便已进入“两个名单”,分别是China & World Economy、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平均CI指数为434.7。由此可知,23.8%的期刊在获得资助的情况下CI指数具有较大的提升,成功入选“两个名单”之列,具备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但38.1%的期刊,在资助年限内CI指数没有明显增长,其国际传播成效与学术影响力也并未有显著提升。该部分期刊多集中在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传统学科领域,项目资助对此类期刊的国际传播所起的作用有限。
3.项目整体国际传播效果有待增强。根据“外译项目”所资助社科英文期刊的项目数据,本文统计了各刊被国际知名人文期刊数据库的收录情况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数据,并进一步统计被WOS数据库收录期刊的JCI(期刊引文指标)所处区域与稿件来源情况,以此考察“外译项目”社科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见表3所示。
根据表3可知,“外译项目”所资助期刊共有15种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被WOS数据库收录的11种期刊近三年共刊载了1122篇稿件,其中共有668篇来源于中国大陆,占总数的59.53%,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可见我国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从JCI所处区域来看,3种期刊处于Q2区域,6种位于Q3区域,2种位于Q4区域,在国际社会上具有比较广泛影响力的期刊仅占总数的14.3%。同时,从国际他引影响因子这一标准来看,“外译项目”所资助期刊的国际引用率普遍不高,平均引用率仅有0.20,且有6本期刊为0引用。整体而言,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社科英文期刊数量逐渐增多,但大多数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4.项目资助学科的平衡性有待加强。尽管“外译项目”十余年来资助了21种期刊,但從各刊的学科分类来看,期刊学科分布并不均衡,经济类项目立项最多,文学等传统优势学科有1项立项,而宗教学、语言学等特色学科并未有期刊项目立项。这一方面说明“外译项目”资助内容存在学科覆盖范围不全、支持力度有待强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资助较少或未获得资助的期刊所覆盖的学科研究水平也有待提高。
通过对各学科的平均CI指数进行统计(见表4),发现理论经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综合类,管理学等4个学科的期刊影响力水平高于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此类期刊在国际上拥有广泛影响力,学术水平也得到了国际同仁的认可。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虽仅有一项项目立项,但其平均CI指数位居第二,可见我国相关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论及其余小众学科,各刊的CI指数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受文化壁垒与传播范围的影响,话题地域性高,期刊受众范围窄;二是新创建期刊,如环境科学、人口学等,创刊时间短,尚未打出知名度;三是小众学科专业性较强,学术外译难度大,通识度不高。在当下各种新媒体传播技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形势下,各刊还是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内容质量,增强内容的专业性与话题的前瞻性,将传统话题与新兴话题相结合,产出更多符合国际趋势的学术内容,提高刊物国际知名度,以带动相应学科发展。
三、“外译项目”提高社科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对策
“外译项目”以资助学术外译的方式助力我国优秀社科英文期刊的国际传播,是助益我国国际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重要举措。但“外译项目”也存在支持效果有待提升、反馈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外译项目”需健全自身资助体系,提高项目支持效用,着眼于国际传播布局,统筹出版资源,鼓励我国优势学科以小语种版本发行,资助更多特色学科,扩大受众范围,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1.建立科学的资助体系,引导期刊高质量发展。目前,“外译项目”对各刊如何使用项目经费来提升刊物学术价值以及最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知之甚少,各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水平也增长缓慢。故此,“外译项目”应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体系,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用。一是在选题立项环节,详细审查期刊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重点考察专栏设置、稿件主题、稿件来源等层面,确保高质量学术内容的输出;二是在传播渠道拓展方面,支持期刊机构丰富内容展现形式,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数字服务能力,深化国际合作;三是在反馈机制方面,细化验收标准,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验收评估体系,囊括国际引用、国际数据库收录、海外高校收藏等硬指标与国际同行评议、阅读效果等软指标,客观评估项目的海外传播效果。同时,因刊施策,建立差异化的资助体系。根据不同期刊的载文量、学科竞争强度、原有办刊条件等差异,设立不同的资助等级,合理分配项目经费。对传统名刊的资助应主要集中在设立特色栏目、提升刊物活力、缩短出版周期等方面,而对新刊、小众学科刊物则需要根据学科特性,对办刊方向、传播范围提供专业业务指导,加大资助力度,切实提高期刊质量,助力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2.统筹规划出版资源,提高项目资助效用。由于西方国家在期刊市场化运营方面的集约优势,政府平台的支持对于我国社科期刊“走出去”“走进去”极为关键。“外译项目”作为国家级平台,不仅要发挥引领作用,更要统筹协调出版资源,联合各主体提高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最大化项目资助效用。一方面,发挥国家级平台优势,指明业界发展方向。首先,调研国际市场,梳理各地区的学术重点、特点与新兴生长点,建立世界学术数据库,根据我国学科发展趋势发掘不同地区与我国学科内容的契合点,针对性地组织国内出版机构开发专题专栏,指导我国出版机构建立“走出去”的学科架构与输出重点。其次,吸引更多国别的优质稿源,最大化利用各国学术资源,以优质内容带动出版,以出版成效吸引更多学者与发行机构,产业链上下联动,共同提升我国社科英文期刊的国际契合度。另一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外译项目”的主动参与建设作为而非仅对行业作出要求至关重要,需考察各刊短板,针对性展开帮扶,确切提高项目资助效用。在输出布局方面,项目组应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将不同国家与地区分层、分类,确立重点推进国家/地区和一般推进国家/地区,有重点地、分批次地逐步完善我国社科英文期刊的国际传播布局。在内容方面,重点资助新颖选题、公共话题与国际研究热点,吸引学术大家供稿,提高期刊学术价值。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期刊国际出版人才,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会,组建国际化编辑委员会,提升编辑团队国际出版能力。
3.发挥内容导向功能,构建中国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外译项目”要实现国际影响力的跨越式发展,大幅提升各刊的学术影响力,必须以项目本身为抓手,在申报过程中紧抓资助内容,在国际传播中把“输出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丰富内涵放在首位,为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作出贡献。故而,“外译项目”在内容审查方面可以有一定偏向。一是以国际话语阐述中国学术内容、打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表述、增强国际感染力的学术内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向国际社会介绍新时代中国的最好载体。但同一概念在不同的价值观语境下有不同的释义,要想让在我国特色语境下的释义得到国际认同,必须用世界各国人民听得懂的方式来进行阐释,以此提升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二是坚持输出具有中国特色、扩展外译主题、丰富传播内涵的学术内容。目前,众多特色学科尚未有相关期刊得到“外译项目”资助,该现象不利于我国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对此,应积极整合资源,鼓励旧刊开设新专栏,并资助更多创新性新刊,助力小众、特色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输出。同时,重点培育、策划一批优势学科领域出版内容,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三是体现中外一体战略的学术内容。围绕国际热点话题、公共话题,“外译项目”应指导各刊针对性地开发选题,根据国家发展理念,用学术话语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最大限度上降低文化折扣,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集聚,引导行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产出更多符合国际研究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性内容。
4.牵头搭建国际传播平台,提高期刊国际能见度。在我国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拥有一个高知名度、强号召力的传播平台是提高我国学术内容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前提。“外译项目”要想可持续、长期性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发挥自身作用,牵头建立一个集编辑、出版与利用于一体的国际期刊传播平台,拓展我国出版机构的国际传播渠道。一方面,组织联合出版机构,牵头搭建学术传播共同体。“外译项目”本身作为我国学术成果输出的标志性窗口,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可集各方之力搭建一个大而全的输出平台,借助头部出版机构的国际传播渠道,让更多的小型出版机构也可根据自身内容特性为特定受众群体定制内容,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自己的传播网络,共建共享平台集约化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让我们有机会与更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拓展学术市场与学术资源。目前,我国学术研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前沿优势,“外译项目”需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重视建立该地区的传播网络,重点关注各地区小语种、优势学科领域,扩大资助文版,带领国内出版机构先一步占领此部分地区的学术高地,“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提高期刊的国际关注度,助力我国小语种社科期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地生根,以此扩大我国学术研究在新兴重点市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四、结语
“外译项目”作为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走出去”的示范工程,其良好的运行效果是其资助项目在海外获得一定影响力的基础。目前,該项目资助的社科英文期刊中,理论经济、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英文期刊获得了较好发展,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但“外译项目”资助不均,一些具有我国特色内容的小众学科并未获得项目立项,相当一部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外译项目”对社科英文期刊“走出去”的贡献还未达到最佳状态。对此,“外译项目”应对资助方向、资助方式加以思考和调整,着重考察期刊资助模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大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与宣传力度,增强国际传播力,引导、联合各刊产出更多高水平内容,提高我国社科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进程中贡献期刊人的独特力量。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EB/OL].(2021-09-18)[2022-05-01].http:// www.nopss.gov.cn/n1/2021/0918/c431031-32231283.html.
[2]郭晓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中国主题图书国际传播为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王壮,郭雪,卢明嘉,等.创新推动我国学术出版高质量“走出去”——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7—2021年)立项结果的统计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2(08).
[4]李冬青.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以我国社科英文期刊“走出去”为例[J].出版广角,2021(05).
[5]胡小洋,马力.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资助政策体系发展研究[J].编辑之友,2020(08).
[6]孟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构跨文化分层传播体系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0(11).
[7]新华社.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 OL].(2016-05-18)[2022-09-01].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8]张伟伟,王磊,赵文义.“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J].科技与出版,2019(06).
[9]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