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柱侧弯矫形器联合有氧体能训练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2023-09-08徐辉沈阳刘巍

河北医药 2023年16期
关键词:矫形器特发性有氧

徐辉 沈阳 刘巍

特发性脊柱侧弯为脊柱侧弯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青少年,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逐渐加剧,患儿的呼吸及心脏功能在病情逐渐发展中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出现脊髓压迫及瘫痪现象[1]。临床针对脊柱侧弯的治疗以矫正畸形、稳定脊柱,减缓或阻止侧弯进展为原则[2]。针对年龄较小、弯度在20°~40°患儿,常采用矫形器进行治疗,其中脊柱侧弯矫形器较为常见,可通过增加侧凸骨骺的压力,减少凹侧骨骺的压力,长期逐步地矫正脊柱侧凸,达到促进椎体结构重建的目的[3,4]。但研究表明,由于长时间佩戴矫形器,部分矫形器不够贴合,会引起局部压迫疼痛,给患儿身心及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影响治疗效果[5]。相关研究发现,为患儿提供高效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但由于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年龄普遍较小,对简单的传统口头宣教难以正确理解,很难提高患儿对疾病的正确认知[6]。有氧体能训练为改善脊柱功能常用辅助治疗手段,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增强脊柱及腰椎的稳定性,且在训练期间需脱下矫形器,减少患儿不适感[7]。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与应用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的患儿进行对比,探讨脊柱侧弯矫形器联合有氧体能训练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象均选自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9例)。观察组男15例,女55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74±1.32)岁;发病部位:胸椎21例,下腰椎12例,胸腰椎结合处37例。对照组男18例,女51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39±1.49)岁;发病部位:胸椎18例,下腰椎16例,胸腰椎结合处3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参照《早发性脊柱侧凸循证临床诊疗指南》[8]中特发性脊柱侧弯诊断标准:①身高不及同龄人;②双肩不等高;③双肩胛骨不等高;④胸廓不对称;⑤脊柱偏离中线;⑥一侧腰部皱褶皮纹多;⑦前弯时两侧背部不对称,临床表现至少有一项症状,行X线检查,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像显示Cobb角≥10°;(2)年龄<16岁;(3)Cobb角<40°;(4)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言语沟通障碍者;(2)合并先天性脊柱异常者;(3)合并骨骼遗传疾病者;(4)合并肝肾功能异常、重要脏器疾病者;(5)已接受其他相关治疗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儿采用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在矫正开始前对矫形器进行详细检查,以矫形器内面光滑、外表平整度良好为检查规范,避免使用设备时造成压痛。首次佩戴在医护人员帮助下进行,将矫形器穿戴在较紧身的棉质内衣上,将矫形器稍拉开,患儿侧身穿进,尽量将内衣拉平,避免压垫部位发生褶皱;先将搭扣轻轻合上,患儿躺下后再将搭扣拉紧,拉紧后使用双手于患儿腰间将矫形器适度下压,使脊柱得以伸展。于穿戴完毕后,检查患儿呼吸情况,避免对患儿站立、行走、坐卧等状态造成限制。第1~2天,每天白天分3~4次穿戴,0.5~1 h/次,夜间入睡前穿戴0.5~1 h;第3~4天,每天白天分3~4次穿戴,2~3 h/次,夜间入睡穿戴1~2 h;第5~6天,每天白天持续穿戴,每4小时脱下检查皮肤,夜间入睡穿戴,若入睡困难可脱下。此后尽量延长穿戴时间,观察患儿治疗9个月后治疗效果。

1.3.2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有氧体能训练。具体方法:①脊柱牵伸:引导患儿进行弯腰手触地训练、压腿训练、猫式拉伸、上下肢交叉平举训练、跪位躯干充分拉伸运动,并进行坐位手抱膝后仰动作;②平衡训练:遵循支撑面积由大变小、稳定极限由大变小、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训练原则,逐步增加训练的复杂程度;③康复体操:为矫正骨盆位置,患儿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取仰卧、俯卧和侧卧体位进行矫正;④呼吸训练:为指导患儿正确呼吸,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引导患儿深吸气,随后呼气,并引导其呼气时像吹口哨般较细较慢,气流逐渐呼出,在呼气末时引导患儿使用凸侧用力呼气,凹侧用力吸气;⑤核心稳定功能训练:在开始训练前需指导患儿激活核心肌群,再采用4点支撑腹桥等姿势开始训练。随后指导患儿转移至坐、站立位进行腹横肌激活训练。激活训练完成后,叮嘱并指导保持腹式呼吸,即患儿脐部内收向脊柱方向靠近,于吸气时指导患儿将脐部向脊柱侧收缩约3 cm;最后指导患儿将多裂肌激活:引导患儿取侧卧或俯卧位,通过触诊明确多裂肌激活状况,引导患儿收缩目标肌肉。每次训练60 min,1次/d,5次/周,持续训练9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2组患者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9]对患儿治疗前及治疗9个月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分值为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疼痛剧烈,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2)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与治疗9个月后Cobb角变化情况,在上述时间点对每个患儿进行脊柱站立位X线片检查,测量Cobb角。

1.5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10]对2组患者治疗9个月后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将全脊柱X线Cobb角<10°,临床不适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判定为治愈;将全脊柱X线Cobb角下降≥5°,临床不适症状和阳性体征好转判定为好转;将全脊柱X线Cobb角下降<5°,治疗前后临床不适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脊柱无法平衡判定为无效。将治愈与好转纳入总有效范畴。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VAS评分比较 分,

2.3 Cobb角比较 治疗前Cobb角对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9个月观察组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Cobb角比较

3 讨论

特发性脊柱侧弯为病因未明、复杂的脊柱畸形,随着病情进展,患儿的正常的心肺、呼吸功能发育也受到严重影响,肌力和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也因此减弱,降低患儿生活质量[11]。因此,为避免病情不断进展,尽早给予患儿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凸包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为规避手术风险,非手术治疗为大部分患儿选择的治疗手段,其中以矫形器治疗为主要方案,是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12]。但单独佩戴矫形器治疗,由于矫形器直接加压在皮肤、肋骨、脊柱等最凸点,长期佩戴可能会导致皮肤压疮、疼痛,且影响患儿活动[13]。同时,不正确佩戴也可能导致患儿心肺发育异常、胸廓发育受限,降低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应积极探索,寻求更加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有氧体能训练为一种康复运动训练方法,无需借助器械进行,在训练的同时还可减轻佩戴矫形器的不适感。研究表明,有氧体能训练可增强脊柱肌群稳定性及机体柔韧度,提高核心力量、机体协调性及平衡能力[14]。由此,推测二者联合应用在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上可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通过与单用脊柱侧弯矫形器治疗进行对比,分析脊柱侧弯矫形器联合有氧体能训练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

特发性脊柱侧弯会导致脊柱小关节增生和紊乱,造成局部增生、局部神经水肿从而表现出腰痛,影响日常生活。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应用脊柱侧弯矫形器及有氧体能训练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可显著改善患儿腰背疼痛情况。分析其原因,在脊柱侧弯矫形器的治疗下,可通过三点力作用原理进行系统的固定和矫正,使侧弯的顶椎区椎体、凹侧生长终板的负载减小,从而减轻局部增生的情况,改善疼痛症状。而有氧体能训练可加强患儿核心肌力的锻炼,放松脊柱侧弯凸侧肌肉,增强脊柱侧弯凹侧慢肌纤维,从而延缓脊柱退变,减缓局部增生及水肿情况,增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情况。同时,在进行有氧体能训练时,患儿需将矫形器脱下,减少了矫形器的压迫时间,也可缓解患儿疼痛情况。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显著改善患儿疼痛情况。

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应用脊柱侧弯矫形器及有氧体能训练治疗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可显著抑制脊柱侧弯进展,纠正脊柱结构,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脊柱侧弯矫形器可将侧方作用力通过向下倾斜的肋骨传导至脊柱,能够充分发挥矫形作用。有氧体能训练可通过运动控制躯干及骨盆等相关位置的肌肉稳定性,使得维持脊柱姿势正常的肌肉增强,调整脊柱两侧相关肌肉力量平衡,能有效矫正和维持脊柱正常生理曲线,强化患儿腰背肌力和脊柱稳定性,从而有效改善侧弯程度,提高治疗效果[15]。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进一增强矫形效果,改善患儿病情。

综上所述,脊柱侧弯矫形器联合有氧体能训练治疗可显著提高小儿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临床效果、改善患儿腰背疼痛情况,侧弯程度也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矫形器特发性有氧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防崴脚,佩戴踝矫形器管用吗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矫形器技术及发展展望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治疗探赜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
自制矫形器纠正乳头内陷的临床研究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