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重构与时代启示
2023-09-08左兴娜包红梅
左兴娜 包红梅
摘要: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健康长远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新理论成果,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重构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将增进人民福祉放在突出位置,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发展全局,将法治作为全员参与的刚性约束,能够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互济,并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本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及重构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人民为中心;双向互济
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始终是人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在中国,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到今天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天人合一、天人之分、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谐。人定胜天思想是在一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下所出现的产物。如今,生态文明即天人和谐思想是针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环境问题,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最新理论成果。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渐从 “量”转为 “质”,其中就包括对清洁美丽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分析人定胜天思想的基础上,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对中国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人定胜天: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中,在一定时期一度认为人类能够战胜自然,这种认识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成熟阶段的认识,尽管认识层面有缺陷,但在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对社会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一)人定胜天思想的起源
中国对天人关系的研究起源于西周时期,一直发展到宋明时期暂告一段落,一直到近代中国,天人关系又以人定胜天的认识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人定胜天产生的前提是天人之分,而天人之分的基础是天人合一”,[2]人定胜天是以天人合一为根源发展出来的阶段性思想。1950年前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亟须提升,故而人对自然的征服渴望愈发强烈。“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神话思维和现代政治激情相互作用的产物。”[3]我国古代神话在赞扬人民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致力于改造自然以发展生产力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开始由天人之分转向了以着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和价值的人定胜天。总的来说,人定胜天思想是在中国生产力发展不成熟时期与当时不稳定政治因素相碰撞所擦出的火花。
(二)人定胜天思想的发展
人定胜天思想与西方主流意识即 “主客二分”“人的主体能动性”等思想相结合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观念更广泛地渗透入国人的价值观中,使得人定胜天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盛极一时。人们开始在各个方面以人定胜天的思想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和社会改造,兴办大量工业和手工业,大力发展生产力。一直到1980年前后,当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化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整个社会才逐渐从盲目发展的迷途中清醒过来。人们认识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探索,人定胜天的思想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人定胜天思想的缺陷
伴随着人定胜天思想的发展,忽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破坏自然环境、掠夺自然资源的现象接踵而至。人类愈来愈享受改造自然这个过程带来的获益,但却因太过于重视自身主观能动性而漠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成自然界平衡系统的破坏。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揭示了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4]而在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下人与自然之间的非平衡性也终究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难以延续。经济飞速提升的表象下全球气候逐年变暖,能源短缺从地域性扩展到全球性,动植物被迫迁徙甚至缩小栖息范围。这些破坏无不在警示人类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性。
二、生态文明: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将增进人民福祉放在突出位置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5]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包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人民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之初,人们因急于发展从而普遍认为经济建设搞起来后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但在此次过程中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引发了自然对人类的反噬。“我们不要過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出新发展理念,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进行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和民生观的深刻变革。只有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牢牢把握住,才能稳步实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目标。
(二)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发展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代际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中国成立让人民当家做主成为国家主人,改革开放的推进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虽可以为后代创造积累足够财富,但如若忽视生存环境的问题,其他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绝不能以一时的享乐主义与独享权益而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所居,也绝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消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铺路,这是行不通走不远的绝路。自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提出后,到今天已经成为对 “人类未来何去何从”问题的重要回答。可持续发展是千年大计,故而既要立足于眼前为满足于自身需要对资源的汲取,又要着眼于长远为子孙后代保留可供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能使得人类足以在地球家园长久生活。
(三)将法治作为全员参与的刚性约束
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和制度建设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展开的,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节奏更快、覆盖面更广,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法律制度。2014年,被誉为史上最严格的新 《环境保护法》的修订通过标志着生态环境法治治理迈上新台阶。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与此同时,还有针对性地通过立法对重要流域和特殊区域进行保护,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以法治来约束和规定环保的行为,让全民都参与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轨道上来,其最主要目的不是用强制性手段来制约人类,而是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逐渐从被动变为自觉。
三、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转变的时代价值
理论的进步将推进实践的进程,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创造性转变不仅使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和补救,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合理的环境与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人民生命健康、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及美丽世界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保护屏障
生态文明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有效屏障。“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生命健康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而近年来在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指向中最为突出的就包括生态问题,不少环境问题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是主要建设者,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切实维护人民的健康与安全。从集中力量进行对自然的过度掠夺转向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生态文明思想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只有当人类在生存方面得到满足后,才能进行后续对群体和周身环境的构建,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可以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源出发,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使人民享受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和生活。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双向互济
生态文明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构建了一种新的关系。“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8]人与自然同属于地球的一分子,只有做到和解才能实现共赢。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一次深刻的革命在社会中掀起理论狂潮,进而由点向面地将其运用于实践中去,社会经济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内健康成长。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包括发展的效能、发展的方式、发展的成果以及对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9]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设定一个红线,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限度为界限,不能无视这条线,更不能越过。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双向互济的,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能给人民带来健康体魄,拥有健康体魄才能更好地投入社会的发展中;以绿色低碳为指向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为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全新路径。
(三)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提供全新思路
生态文明为解决世界范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建设清洁美丽新世界。中国的 “绿色奇迹”,本身就是全球 “绿色行动”的重要部分。[10]在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中国作为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4亿人口的大国对其贡献近25%;“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生物多样性”的提出使世界各国以相同的目标更加团结地加入到生态建设的队伍中来;承诺到203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 “双碳”目标,推动全球核心技术创新,使世界经济实现从对能源的资源消耗转向对能源的技术钻研,中国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道路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既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又普惠民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并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将有助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四、结束语
如今,中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新征程上,应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只有把绿色发展作为风向标,才能实现经济稳速健康增长。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为中国提出新的发展指向,对以往不成熟阶段的绿色发展思想进行补充并增添新的内容。要将理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并非易事,要从群众中来,再深入到群众中去,理论向实践过渡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得以将理论深度和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和优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2] 郭玮.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和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02):48-52.
[3] 张涅.“人定胜天”思想的歷史考察和认识[J].东岳论丛, 2000(02):11-13.
[4] 温莲香.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5-9.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 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25-19].http://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10]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EB/OL].[2022-06-05].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2/0605/c223228-32438546.html.
[1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作者简介: 左兴娜,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包红梅,女,蒙古族,辽宁海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