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遗产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作用和路径

2023-09-08杜佳怡

国际公关 2023年14期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华文化、维系中国精神。本文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用好“红色遗产”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历史文化遗产服务体系、讲好中国遗产故事等方面提出措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1]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文化遗产是体现中华文明悠久歷史、深厚内涵和丰富内容的载体,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繁荣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的渠道。要最大限度合理保护弘扬历史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助推建设文化强国,为续写中华文明的新辉煌做出更大贡献。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及特征

“遗产”一词在拉丁语中意为从祖辈那里继承其留下的财产或其他事物。“历史文化遗产”解释为与人类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事物。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权威的定义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知是这些文化景观是之前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生产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尊重历史。作为文化遗产的外延,历史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以下特征:一是不可再生性。历史文化遗产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群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它所体现的信息和痕迹是不可能复制的。二是整体性。历史文化遗产受外在环境所限制,它与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相协调,南北方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对调则会使遗产失去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三是稀少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它的稀少,不能用现代工艺批量生产,即使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些遗产仍然具有特殊含义,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作用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华文化和维系中国精神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文化遗产是见证历史发展盛衰的真凭实据。从历史文化遗产中可以找到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记忆,可以找到各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的语言、符号以及共同的情感。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每个人都能从自己所感受到的一物一话中认识到古代的繁盛,体悟到近代的艰难与不屈并存,见证现代的自信挺拔。通过遗产的 “自述”与 “旁白”,人们借助这一载体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能够批驳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错误言论,用历史档案予以有力回击,用历史事实说明中国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能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瞩目成就,描绘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展出的脱贫攻坚史料,有力见证了中华民族谱写人类历史的新纪录。此外,一系列关于 “国之重器”的科技实物资源全面真实有力地记录了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民族复兴之路。

(二)弘扬中华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2]提供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方向。10年来,我国新增15项世界遗产,6个项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6项文献遗产被列入 《世界记忆名录》,15处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5个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舞台中心。拥有悠久历史、丰富内容的中华文化是我国独立自主立足国际舞台并提出见解的根基。古老宽厚的本土文化、奉献进取的革命文化、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遗产是我们铺就强国之路的基石,是我们建设强大国家的砖瓦。基于纷繁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传承,折射出国家记忆和集体记忆。发挥北京 “双奥之城”的文化资源,助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

(三)维系中国精神

历史文化遗产镌刻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担负着国家民族的记忆找寻和情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展出420多幅照片,实物、文献、档案280余件,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展出56个民族的特色,呈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共有精神标识与共享文化符号。中山舰纪念区以中山舰的保护和展示为核心,同时依托金口古镇文化融合江夏区自然资源与抗战历史,匠心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海外侨胞十余万人次,有利于增强海外华侨的身份认同和族群情感。从历史文化遗产中能找到中国精神、体悟民族情感。“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遗留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创立伟业的精神,在群众中起到唤醒情感、凝聚情感、认同情感的作用。

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方面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以此为遵循,提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用好 “红色遗产”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全历史文化遗产服务体系、讲好中国遗产故事五条实现路径,以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文化、历史、规律、经验,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引导思想舆论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同样它也是我国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部分发挥其作用,指引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要发挥意识形态对历史文化遗产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认真学习党的理论,融会贯通结合守正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激发非遗的活力和生命力。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各地积极申请建立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加强对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利用 “总分”原则,将总体的、根本的、最基础的保护利用理论在各文化保护地区进行实践并丰富拓展,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二)用好“红色遗产”资源

红色文化实证了共产党人一马当先、敢干实干的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热血爱国的家国情怀。“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4]基于 “红色遗产”故事真实性,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可以邀请相关人士介绍红色资源背后的故事,从而使受教育者加深对中华文化厚重感的认识。将历史文化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辽宁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将其移植培育到思政课教学中;华东政法大学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洛阳、西安等历史文化气息厚重的城市,借助大中小学进行教育宣传的机会,将文旅部门与学校相连接,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青团团员教育、党性教育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对弘扬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多方面问题,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考虑,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一是坚持保护对象的全面性。将文化路线、文化景观及村落遗产、革命遗迹等纳入保护体系中,践行 “应保尽保”。二是坚持保护格局的完整性。最大限度保存还原古城古镇古街的样貌,保留其真实性、传统性、完整性。三是坚持保护队伍的多元性。各省市设立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健全全民参与机制,通过合理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矩阵。通过 “文物+科研”“文物+文創”“文化+旅游”“非遗+扶贫”多种形式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百姓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让游客体验黄河流域璀璨的文化遗产与秀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遗产浸染烟火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 “小众化”转变为 “大众化”,在 “由小到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人民的素质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得以进步。

(四)健全历史文化遗产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5]历史文化遗产衍生的文化产品应与人民需求相契合,近些年,跨界联合的文艺作品出圈,受到大众欢迎。《唐宫夜宴》 《只此青绿》等多部舞剧就是文化遗产与舞台艺术融合发展的优秀典范,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中汲取灵感创作的 《锦绣》运用舞蹈艺术刻画了古代丝织技术的精湛,真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 “双创发展”。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由 “政府端菜”转变为 “群众点菜”,多地将公共文化供给模式的主动权让位给群众,通过文化超市这一载体,实行定制、订单服务,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另外,运用数字化修复技术将破损的文化遗产采用3D技术进行复原,配合AR、VR技术进行实景模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传承。通过官方与民间的双向合作,建立历史文化遗产创新与保护体系,促进科技在文化领域的深度运用,进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真切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五)讲好中国遗产故事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6]相关部门应尽职尽责、相关人员应走心用情,运用 “好点子”讲好中国遗产故事。第一,精心整理重组优化遗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实现国家记忆、民族历史、党的发展永久记录和流传。第二,用力呈现遗产文化景观。以建国、建党周年纪念为契机,开展相关历史文化遗产展览,进一步筑牢历史文化遗产自信的基础。第三,真情诠释遗产精神内涵。“以小见大”用细微手法,通过对一封家书、一个人物细致的讲解进行精神谱系宣传和红色教育。第四,“动起来”进行数字化宣传遗产文化。依托以5G 为代表的新技术、以短视频App为代表的新平台,展现文化遗产立体景象,抓住跨国跨地区交流的契机,提升国际交流质效。通过数字技术将文化、科技、艺术融为一体,赋予其新的时代元素和价值,展现文化遗产的活力,进而为新业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

四、结束语

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肩负新使命,我们要真切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投入其中,使文化遗产获得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5.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4]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共产党员,2021(22):4-6.

[5] 同[2].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冬奥明星在榜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项目编号:SZKY2022025)。

作者简介: 杜佳怡,女,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