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演化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优化路径探究

2023-09-08雷元媛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体育

雷元媛

(广西财经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随着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覆盖各行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带来巨大影响,教育方式方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应思考如何运用好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达到身体锻炼与思想政治教育双赢效果[1]。基于此,该研究试图在人工智能演化的背景下,探究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立足实际,采用相对应的措施进行优化完善,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更加科学化展开,保证最终育人实效,为广大体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1.1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

以往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上,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思政素养的培育。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除了可以学习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技能外,还能发展与之相关的品德素质,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

1.2 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综合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开展体育教学,实现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素质的协调培养。积极推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能将体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通过引入相应思政内容加强学生素质培育,使学生获得全面综合发展,最终成长为社会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2]。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更偏向于了解相关体育知识,掌握专业体育技能,体育思政学习目标体现不足;设置思政目标大多以弘扬体育精神和奥运精神为主,在通过体育教学和案例分析培育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较为欠缺,这不利于高校组织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无法达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2.2 思政内容有待丰富

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挖掘利用不够,具体表现为教材思想中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深度不够,存在技能习练和文化内涵失衡现象;教材内容中挖掘相关思政元素的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引入国内运动赛事和明星人物方面;从本土入手对存在的体育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利用的比较少;对网络上存在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资源搜索利用不够,非常不利于构建系统完整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及文化自信的培育[3]。

2.3 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但课堂教学极易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虽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依然存在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不足、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学配合不够等问题,降低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无法得到创新升级。

2.4 思政体验较为欠缺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围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素养。但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少,没有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拓宽实践活动覆盖范围,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无法保障最终的思政教育效果。

2.5 评价体系亟须健全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碎片化,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评价更为关注教学质量,忽略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评价,无法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完成评价工作以后,缺少总结,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分析与解决[4]。

3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运用依据

3.1 人工智能技术便于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

理论学习是所有学科的基石,体育课程学习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接受、消化、理解运动技能,推动运动技能的养成,这是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体育课程理论学习整合是教育优化的发展趋势。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VR 形式体验篮球投篮动作的全过程,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由腿部到腰部再到手部的规律特征,形成大脑运动表象,从而在训练中更好地练习。此外,人工智能的物联网技术、自媒体技术等都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开展体育课程理论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人工智能技术便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师期望通过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状态,是课程教学的结果,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对象会有基础不一、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可运用自媒体的手段实时跟踪学生技能学习情况,并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分析出学生学习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进而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与进度。在教学评价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评价,并统计评价与教学情况,从而推动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正确选择教学方式。智能化生成的数据分析可减轻高校体育教师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新教学方法上,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3 人工智能技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计载体

随着线上教学模式的兴起,各种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人工智能APP等支撑学生在家上课,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提供了巨大帮助,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屏幕互动,体育课程教学也实现了线上教与学的同频交流,教师利用智能教学平台与学生同步运动,实现了同步教学、实时沟通,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提供了网络连屏、自媒体、短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载体,帮助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开展分类分层指导教学,增强高校体育课程的吸引力。

4 人工智能技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优化路径探究

4.1 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首先要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1)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增强体质、身心健康发展。即通过高校组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发展;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协调发展。(2)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高校许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团队合作的,比如篮球、足球等,学生参与这些运动项目可以增进与其他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融入相关思政教育知识,能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社会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体育运动需要耐力和韧性,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相关思政教育,可以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体育运动任务。(4)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有些高校体育项目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如太极拳、武术等,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注意挖掘优秀体育文化,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逐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学习优秀体育人身上体现出的可贵精神及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5]。

4.2 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搜寻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便捷,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高校要细致了解现有体育课程,围绕课程挖掘存在的思政元素,比如现阶段体育学取得的相关理论、政策法规等丰硕成果;教材存在的武术、太极等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内容;教材展现体育项目蕴含的运动精神等,将这些思政元素用于教学,助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更好达成。(2)搜索网络中可用的思政资源。网络中有许多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如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体育运动项目实例分析、大型体育赛事解说、体育明星可贵品质分析等。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挖掘这些体育思政教学资源,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分类管理,为实际课程思政教学选择利用提供方便。(3)有效开发本土体育思政资源。从本土角度入手,挖掘当地存在的可用的体育思政资源,比如当地体育名人、武术馆、传统体育文化等,开发利用这些思政资源中隐含的体育精神、红色基因和民族文化,打造本土特色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为高校开展的体育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4.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构建“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上,积极引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方便学生接受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弥补传统教学的时间、地点限制,提高整体教学的实效性。相应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依托现代多媒体,加大体育课程思政宣传力度。人工智能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自主构建APP 等多媒体,向学生宣传推广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喜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方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接收、转发这些信息,以此创造良好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环境,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参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6]。(2)通过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线上体育学习平台,通过平台向学生发布相关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对学生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线下课堂予以解决。(3)聚焦体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构建不同教学实施模块。从体育教学和思政教学两个层面入手,构建各自教学模块,在厘清思政内容与体育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后,使两个模块内容相互融合,促进高校体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以从知识教授和技能培育两个角度入手,建立教学实施模块,在思政教学方面,可以从价值引领、思想塑造等方面入手,构建相应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将两个模块内容联合起来,比如教授学生武术知识及技能,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思想理念、优秀人物等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武术运动形成系统的认识,使学生的武术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同步培养与提升。

4.4 开展各种体育思政活动

高校可以组织开展与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潜在的思政内容,然后逐渐演变为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助力高校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相应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引入实际案例分析。高校借助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育名人,引导学生学习蕴含其中的思政内容,通过深化学生的感官认识,组织相关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习体育名人身上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比如,在开展田径运动教学时,可以引入刘翔、苏炳添等体育名人,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将这些运动员艰苦的训练过程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形象直观展现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优秀运动员身上体现出的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然后开展实际田径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向榜样运动员靠拢,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思想品质。(2)开展体育运动竞赛。上述已经提到高校开展的许多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以小组、团队等形式参与,高校可以围绕具体运动项目,让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对抗比赛,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勇敢拼搏等能力素质。如组织篮球比赛活动,通过对抗比赛增强学生的团队沟通和互动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公平竞争、责任心[7]。

4.5 优化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优化完善高校现有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后续教学中持续优化改进,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与质量。相应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工作,多是围绕教学质量开展评价工作,鲜少紧密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高校可以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健全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体系可以包含高校教师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和学生体育课程思政学习过程评价,旨在通过这一评价,有效掌握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状况,为后续高校优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2)明确教学评价指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需要明确实际评价指标涵盖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教学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实施、采用方法等内容,学习过程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活动参与情况、布置任务完成度等。只有针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才能更好地反映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际状况。(3)引入多元评价主体。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高校应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比如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专家评价等。学生评价涉及的内容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效、教师形象等;教师自评内容有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学习反馈、教学示范、教学反思等;专家评价内容有教育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师风貌、教学改进等,实现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系统评价,根据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持续优化改进,使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5 结语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愈发重视学生思政教育,而对学生实施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有效培育。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重要性,在有效掌握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后,通过做好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打造本土特色思政课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等工作,优化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