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
2023-09-08白建华李利娜
白建华 李利娜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高校设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对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教学,是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基地对民族体育进行教学传播,对于加强各族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避免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文化的流失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云南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普及创新、课程建设、运动队建设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成果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时代探索出新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途径,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国家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彰显了国家对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决心[1]。从目前云南高校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情况来看,由各市(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挂牌成立市(州)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高校有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文山学院等;由云南省体育局、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认定的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高校有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等;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挂牌成立的国家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的高校为云南民族大学。另外,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建有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站;曲靖师范学院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一系列市(州)级、省级、国际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研究基地、训练基地的建立,助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施以及探索新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方式方法,在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发展,传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担任了重要角色。然而,相关工作者也需要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地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师资要求等,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需与时俱进,创新探索最适宜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红河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楚雄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云南4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平台,以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改革与创新、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归纳文献内容,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相关情况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不足,为此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调查,对各高校有关学者、专家和相关老师就此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访问,整理记录有关访问内容,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2.3 经验总结法
将各高校开展相关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整合有关检索文献和相关访谈记录,总结有益信息用于此研究。
2 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迭速度相较于此前已经有明显的加快趋势。新的技术以及理念不断涌现,相较之下,落后于时代的一些技术、理念、方式方法等将面临淘汰。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处在独自发展的状态中,造成许多项目已经消亡或正处于消亡边缘,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就是其逐渐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2]。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的视野下,云南高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学校教育基础以及所在区域社会实际,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好改革与创新的工作[3]。就目前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已经融入云南高校体育课堂之中,然而,由于现代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类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积淀相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相对成熟,对其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这就给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4]。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不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不探索新的教学与实践形式、途径和策略,将极易造成上述现象的出现。因此,对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很大的必要性。
2.1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中,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使其用于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云南高校各基地的教学实施是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对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使教学内容适合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如云南师范大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被教育部批准为首门民族体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云南师范大学还积极思考如何对优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开设慕课民族体育 炫彩云南——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选取云南最具代表性的15 个少数民族,体现其特殊性、民族性、文化性特征。到2019年,智慧树网慕课民族民间体育精选开课,以理论课、赏析课和实践课为模式,选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17个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以及舞龙、舞狮、跳竹竿等具有代表性、健身性的项目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学,引领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中来。对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也有利于促进民族精神的凝聚,提高文化认同感。“体育强,则国强”,在强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的同时,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2.2 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质量
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需要高质量的训练来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在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还担负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任。其教学与训练对象也体现出多样性,教学训练质量的要求完全不低于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而且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殊性,部分项目教学与训练的质量要求甚至更高。相对来说,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云南师范大学结合慕课的形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学;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将民族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以及成立民族体育项目运动队进行常年训练;红河学院成立“红河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常年教学及训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独竹漂、蹴球、秋千、吹枪和舞龙舞狮等项目;楚雄师范学院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基地”,依托基地,将抢花炮、蹴球、板鞋竞速、陀螺、高脚竞速、舞龙、珍珠球、踢毽子、花样跳绳、跳竹竿、民族健身操等一批传统体育项目列入课堂教学,供体育专业方向学生选修学习。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升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质量,为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促进了基地高质量发展。
2.3 提高基地教师教学与训练的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通过体育教学传授学生体育知识,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助力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除了掌握现代的体育运动教学能力之外,还需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有着专业的理论与组织训练技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发展,对传统体育基地总体的教学与训练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对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水平的创新与改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云南高校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创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相应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技能及水平,以适应不断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要求。传统体育基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基地教师教学与训练的水平,对解决教师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发现的现实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持续有效地建设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目前来说,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基地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对外交流、教育教学、师资培养、后备人才选拔、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基地发展态势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但是也必须承认仍有诸多不足,如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基地的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足够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和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基地的体育文化发展结构也有待完善,与新时代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结合不紧密,极易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持续有效建设。然而,通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与发现适合基地持续建设的新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助力基地持续有效建设,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3 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训练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
3.1 改革与创新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理念来支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发展也一样,必须对其教学训练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往传统的民族体育教学与训练理念,主要以言传身教、经验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学训练方法。步入现代教学之后,高校通过科学研究整理与实践创新,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和技能技术动作教学与训练方法,尤其是全国、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开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成绩提出了高要求,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理念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在对学生和运动员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教学方面理论教学居多,实践教学较少,基地在开设的公共体育课中,现代体育课居多,相对的民族传统体育课较少;训练方面,更是只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运动队的运动员和基地内体育专业学生,对于其他的学生则几乎不涉及。其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与新时代民族体育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到位。其三,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发展性课程评价指标,评价机制不完善,得不到很好的总结与思考,造成发展受阻[5]。这样的教学理念设置,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3.2 有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意识,但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体育运动发展使得各种现代体育项目融入了高校的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而富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自然也不能缺失。几十年来,云南师范大学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建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协会裁判员培训中心、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云南省武术人才培养基地;红河学院在州民委的批准下成立了红河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2021年,省体育局省民委在红河学院成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楚雄师范学院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训练基地。各高校将秋千、民族健身操、射弩、抢花炮、高脚竞速、陀螺、板鞋竞速、吹枪、武术、蹴球、舞龙、珍珠球、花样跳绳、踢毽子、跳竹竿、独竹漂、龙舟等民族体育项目,创新性地引入基地教学训练之中,面向基地本专业学生和民族体育项目运动队队员开展教学训练,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公共体育课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及通识课和实践课。在这样的改革与创新作用下,可以看出,基地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有积极的创新意识。然而,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比如在基地项目教学训练实施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强调得不够,学生单纯刷学时修学分的情况普遍,没能达到教学目的,对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的长远意义重视不够。
3.3 改革与创新的模式、内容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相对于现代体育而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育课程有其特殊的教学重点,如项目背后蕴含的文化与形体动作技能相关的民间故事和民族知识、民族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还有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反映的项目起源地的民俗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这些都是现代体育所不具备的。因而,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改革与创新的模式也主要集中在了上述所言的各方面。其内容也主要围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基地体育课程来实施,讲授民族体育理论知识、民族项目体育运动技能等。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训练改革与创新模式和内容已经不太能满足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急需进行新的探索与完善。
3.4 注重理论教学和竞赛训练,缺乏社会实践结合
体育项目要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从其理论知识学习开始着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民族传统体育的模式创新应当重视实践教学[6]。目前,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其教学理论已经相对丰富,竞赛训练理论也相对成熟,由此科学地指导了云南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训练,带着训练成果参加云南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较好的运动成绩,对云南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云南高校学子在校期间虽然获得了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知识的熏陶,也受到了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但当他们步入社会,在社会上能够施展其才能的却只有少部分,从侧面显现出高校先进且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运动训练技术存在着脱离社会实践需要的问题。当然,其中有可能受到学生主观和社会实践需要等客观因素相互交织的影响,但这也无疑是现在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应当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4 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训练改革与创新的路径
4.1 顺应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训练理念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7]。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促进体育消费,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赋予时代使命、助力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校民族体育基地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教学理念和转变教学训练方法,科学分配教学工作重心,使基地的教学训练理念在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全民健身的同时,兼顾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职能。
4.2 树立改革与创新意识,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与训练途径
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发展,必须要有改革与创新意识来作为基地创新发展的动力。通过教学与训练来实现民族体育理论传授、技战术掌握、技能和训练水平的提升。因此,对基地教学与训练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学目标定位来看,新时期,基地以培养一批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传播者和少数民族体育应用型人才为主线,用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新型人才的需求。从教学内容设置看,基地应不仅对目前所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还应根据云南地域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经田野调查等途径,积极探索新的、优秀且独特的、富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能够与高校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训练中[8]。教学手段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作为高等院校民族体育教育的重要参与者,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改善基地办学条件、推进基地教学训练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超强的职业专业素养,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有极高的理解能力,且对教学与训练具备改革与创新的意识,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文化内涵,要具备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的能力[9]。云南高校在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时,应有创新的思考,如根据高校基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的特点,可定期选派师资队伍前往相应地域考察学习,第一时间收集优秀传统体育资源,这样不仅能够促成相关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体系,切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10],助力云南高校基地教学训练的改革与创新。
5 结语
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不仅需要考虑基地教学训练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基地的教学训练迎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要求。结合云南高校地域特点和新时代民族体育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应当灵活转化民族体育教学训练的方式,更新民族体育教学训练的内容,构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探索与运用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思维,更好地提升云南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教学能力,促进云南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