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3-09-08王琳琳
王琳琳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关键字: 小学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1 转变学生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填鸭式”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创新。而新课改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协助者,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再创造、去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 巧设疑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2.1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质疑对于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在传统课堂中,老师害怕耽误教学进度,不想让学生有脑洞大开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或不会质疑。而素质教育要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想问、会问问题的习惯,促进学生会学习、会创新。
2.2 逆向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考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答过程中,习惯按部就班的正面思考,根据已知条件去求结果,可是有一部分题正面思考,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突破口,而换个方向,也许就会找到思路。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
2.3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般数理化题都有多种解法,但在一些学生的眼里,只要做出来就可以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地去发现更简洁更新颖的方法,而不是只停留在做出来就可以,只有不断地去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出现错误或回答不上来,受到大家的嘲笑和讽刺,可能导致学生不会再主动发言,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学生出现疑问,老师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充分发挥老师的教育机智,就疑问展开小组讨论,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学们在以后的提问时会更愿意积极回答。
4 定期开展社团及校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在的家庭一般对于孩子过于娇惯,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所以学校定期开展社团及校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每周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采摘,亲身体验“粒粒皆辛苦”;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鼓励自学 培养学生独立性
小学阶段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学习,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微课预习课本内容,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当老师上课时,带着疑问去听课,提高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时遇到疑问,可以借助手机、电脑查询,使疑问得到快速解决。自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6 小组合作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1 课堂中,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置活动任务,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小组集思广益、分工合作,高效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6.2 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庭,我们的小家庭也需要日常管理,如做值日、画板报,若安排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不仅效率低,且达不到要求的质量,但如果小组分工合作,不仅完成速度快,而且质量也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