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儿怀疑精神的内涵逻辑与实践意蕴
2023-09-07张丽珣
张丽珣
笛卡儿作为法国理性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思想在世界哲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七世纪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步,为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时代背景,也推动了笛卡儿哲学思想的出现。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中,普遍怀疑是一种方法论原则,怀疑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笛卡儿将怀疑作为手段而寻找到确定性的知识,他的怀疑方法具有反封建、反神学的社会意义。但笛卡儿怀疑论辨别真假的标准,即“心里的清楚明白”具有主观主义的性质,不完全正确。认识把握笛卡儿怀疑精神的内涵逻辑与实践意蕴,以培育积极怀疑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明晰近代理性主义创新发展之路。
1 笛卡儿“怀疑方法”的三个阶段
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构成了17世纪的时代精神。近代知识论也是从怀疑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唯理论与经验论并没有什么区别——经验论的创始人培根是从对“四假象”的怀疑开始的,作为唯理论的创始人,笛卡儿也是从对一切陈旧知识的普遍怀疑开始的。在《沉思集》中,笛卡儿的“怀疑方法”由三个阶段组成,认为怀疑不仅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怀疑还是有根据的。“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这绝不是由于考虑不周或轻率的缘故,而是由于强有力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
第一阶段中笛卡儿首先提到,他的许多信念来自知觉,由于感性知觉过去欺骗过他,特别是对于微小的以及远距离的客体。笛卡儿认为,已经知道某种东西欺骗了我们,可我们仍然相信它,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由此他得出结论,我们不应该相信那些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信念。“直到现在,凡是我当作最真实、最可靠而接受过来的东西,我都是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来的。不过,我有时觉得这些感官是骗人的。为了小心慎重起见,对于一经骗过我们的东西就绝不加以完全地相信。”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确定性提出质疑,笛卡儿由此创立了天赋观念的学说。他认为,与生倶来的清楚明白的观念,包括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以及关于上帝的观念等,是思维进行演绎推理的原則和前提,人类正是以这些天赋观念作为出发点和基本规范,通过逻辑推理不断地获得更多清楚明白的观念,最终构建起整个知识论的理论大厦。
第二阶段里笛卡儿问道:“我怎样确定自己并不是在做梦?”在清醒时所有的感觉和思想可以同时发生在梦中,我们都认为睡梦中的思想和感觉是不可靠的,若清醒时进入我们意识的感觉和思想,恰好也是在梦中进入我们意识中的感觉和思想,那么它们的存在就是不可靠的。他分别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对自己的身体,对逻辑学、数学等公理或定理进行了怀疑。首先,他表示这个客观世界完全可能是虚假的。他说:“此时我明明感觉自己坐在壁炉边,但是猛然一醒,才发现自己是在做梦。”他回忆过去曾经做过的清晰的梦,“有多少次我夜里梦见我在这个地方,穿着衣服,在炉火旁,虽然我是一丝不挂地躺在我的被窝里!仔细想想,我就想起来我时常在睡梦中受到过这样的一些假象的欺骗。想到这里,我就明显地看到没有什么确定不移的标记,也没有什么相当可靠的迹象使人能够从这上面清清楚楚地分辨出清醒和睡梦来。这样一来,我无法根据感觉经验来断定我是真的坐在壁炉边,还是梦见自己坐在壁炉边。”笛卡儿的这个思想类似于中国的“不知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其次,他举例说道,有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到了天阴寒冷的时候,他还是可以感觉到腿疼,这不就证明了身体可能也是虚幻的吗?最后,像逻辑学、数学这一类的东西,比如“一加一等于二”等公理或定理,也同样可能是假的。因此,笛卡儿将普遍怀疑当作了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经过第一和第二阶段,笛卡儿运用普遍怀疑方法怀疑了感觉带给人的以及睡梦中人得到的认识的正确性。在第三阶段,笛卡儿引出了对外部客体的普遍怀疑。笛卡儿假定,可能存在着一个恶魔,他的存在使人在思考自身感觉经验与外部客体的联系时产生出误解,从而使我们怀疑物质客体是否存在。“为了使我的判断今后不至于为坏习惯所左右,不至于舍弃可以导向认识真理的正路反而误入歧途,因此我要假定有一个妖怪,这个妖怪的狡诈和欺骗手段不亚于他本领的强大,他用尽他的机智来骗我。我要认为天、空气、地、颜色、形状、声音以及一切外界事物不过是他用来欺骗我轻信的一些假象和骗局。”
2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哲学命题的内涵实质
在进行了普遍怀疑之后,到达怀疑的第三阶段,笛卡儿表示,当我们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了怀疑之后,却发现有一个东西是不能怀疑的,那就是怀疑本身,也就是说,“我正在进行怀疑”这个事实本身是不能怀疑的,即“唯一不能怀疑的东西就是怀疑本身”。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这种思想活动必定要有一个承担者,也就是一个进行着怀疑或思想活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于是,笛卡儿就得出了他的哲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由此,笛卡儿引出了导致头脑产生错误的恶魔的存在。“假如真的存在一个恶魔,他使我相信了那些他制造的骗局中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那么恶魔对我的欺骗能使我怀疑自己的存在吗?”笛卡儿认为不能。因为假定一个恶魔正试图欺骗“我”,即使如此,“我”仍然不能怀疑“我”的存在,因为“我”的存在是恶魔得以成功欺骗“我”的前提。
2.1 命题内涵
笛卡儿说,思想可以怀疑外在的对象,也可以怀疑思想之内的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我”可以怀疑这、怀疑那,但“我”不能怀疑“我”在怀疑,因为只要“我”一怀疑“我”在怀疑,就恰好证明了“我”在怀疑。“我非常清楚地见到,必须存在才能思想,于是我就断定:凡是我们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我思故我在”意即人的本质或本性就是人的头脑中先天地存在着的某些思维规定性。“我存在着先天的认识形式,才决定了我的本质存在。”通过这一命题的提出,笛卡儿把哲学研究的中心成功转向了人自身的理性之中,他将思维规定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将“我思”确定为人的本质,使哲学研究从本体论阶段转向了认识论阶段。从这种意义上说,笛卡儿的怀疑与古代怀疑论者的怀疑是不一样的——对于古代怀疑论者来说,怀疑本身就是目的;而笛卡儿的怀疑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找出那个不可怀疑的东西。笛卡儿“之所以要进行怀疑,就是要把那些浮尘去掉,从而找出坚实的磐石”,而他从狭隘的“我”走向广阔的世界,从普遍怀疑走向心物二元论。
笛卡儿第一原理建立在一种因果假定之上:凡思想必有一个思想者,因此从作为结果的“思”就推出了作为原因的“我”。这种推论后来遭到了休谟和康德,再往后是胡塞尔、萨特等人的批判。他们都指出,怀疑活动是一种内心的反省,属于内在经验,这个内在的经验事实是不可怀疑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个“我”从哪里来。在休谟看来,所谓的“我”或精神实体,是一系列心理活动的集合,并不存在一个实体性的“我”;康德指出“笛卡儿的‘我充其量只是一个逻辑的主体,但是笛卡儿却把这个逻辑主体偷换成了一个实在的主体”。萨特认为“笛卡儿的这个命题应该更加精确地表述为‘思故(思)在,而不应该表述为‘我思故我在,因为这个‘我是非法的,缺乏根据的”。但是对于笛卡儿来说,思与“我”是没有区别的,它们就是一回事。他明确地表示,“我”就是思想,思想一停止,“我”也就不存在了。
2.2 命题意义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儿哲学的第一原理。笛卡儿曾经说过第一原理的特点:第一,这些原理是很明白的;第二,我们可以由它推演出别的一些真理来。笛卡儿哲学就建立在他的第一原理基础之上。笛卡儿哲学的第一原理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人的理性能力抬高到真理本源的位置。对理性的强调和重视将笛卡儿哲学与传统哲学区别开来,让哲学有了新的出发点。
(1)西方哲学研究旨趣的嬗变
自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始,哲学家对世界本源问题始终保有虔诚的热情,直到中世纪宗教哲学的出现,宇宙起源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中心。“我能认识什么”是哲学思想产生的起点,哲学围绕着这一中心发展。在西方近代哲学产生之前,由于时代不同,人类认识水平不同,出现众多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经历了自然本体、本质本体和神本体三个阶段。
纵观西方哲学,自古代哲学至近代哲学,横跨古希腊至黑格尔时期。此间的哲学家始终相信事物背后有一个独立的、永恒存在的本质、本体,因此被称為本质主义哲学(实体论)。我们通常理解的唯物和唯心主义都是本质主义,而从20世纪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家则认为所谓本质是人主观虚构的结果,公然主张人类没有必要追问本质,只需关注现象就够了,因此将本质抛弃,认为复杂的现象才是世界的本质,转而走向了存在主义(现象学)阶段。哲学必须要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能仅仅拘泥于现象,这是哲学的气质所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是哲学的低谷、哲学的没落。所以,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西方哲学史,只讲到19世纪结束,不涉及20世纪的现代哲学。另一方面,本体论上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导致认识论上真理和意见的对立,关于现象的知识被看作是肤浅的意见,而关于本质的知识才是真理。
(2)理性主义的价值探寻
自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以来,西方哲学研究的视野由“我能够认识什么”扩大到“我为什么能够认识”。笛卡儿认为,只有从清楚明白的公理出发,通过推理才能达到真理性知识。因此,笛卡儿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完整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正确理解“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含义,对我们掌握笛卡儿式的怀疑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清楚明白地知道“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后,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自《指导心智的原则》《方法谈》和《第一哲学沉思集》等著作出版后,笛卡儿的哲学思想受到同时代人的热烈追捧。笛卡儿哲学的第一原理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人的理性能力抬高到真理本源的位置。对理性的强调和重视使得笛卡儿哲学与传统哲学区别开来,也使西方哲学的研究旨趣发生了改变。然而,笛卡儿的哲学思想也受到了同时代人的批判,原因在于其中包含着的循环推理,后来的哲学家指出了他体系中的许多缺陷。但是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体系的正确性,更重要的在于我们从哲学家的著作中吸取到的思想精华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基于这一点,笛卡儿的确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天才人物。在学习、了解了笛卡儿哲学思想和怀疑精神之后,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不可失去好奇心,而是应当静下心来,执着地去发现和寻找。
(3)哲学禀赋的时代回应
“哲学”(φιλοσοφ?α)一词源于古希腊,作为一个复合词,philos(φ?λο?)是“爱”,sophy(σοφ?α)就是“智慧”,philosophy即对智慧的热爱,明确了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时候才起飞”,即智慧往往是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以及一个个人的黄昏时候才会高高地翱翔起来。对智慧的追求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哲学就是热爱智慧,它不是执迷于常识,沉溺于技能,而是一种更高的眼界和见识。
作为对智慧的热爱,“自由”是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作为人类追寻的最高的价值,学习和研究哲学意味着自由地思考。面对复杂的世界,面对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追问,体现为思想的解放。黑格尔“思想的自由是哲学和哲学史起始的条件”。作为当时希腊的民主制发祥地,古希腊城邦雅典自由、民主、开放的社会氛围,让爱智者们自由表达思想,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最终也是在雅典实现。笛卡儿怀疑精神是对哲学“自由”禀赋的时代回应,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哲学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跨越18个世纪的两位哲学大家,分别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们对于哲学与自由问题的关涉及探讨。
3 笛卡儿怀疑精神的价值彰显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为“玄”是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与“道”相同,它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本体,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从怀疑方法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可理解为“疑之又疑,众妙之门”。怀疑包括积极的怀疑和消极的怀疑两个内容,积极的怀疑即科学的怀疑方法,消极的怀疑即不可知论。只有通过积极的怀疑去寻找到无可怀疑的东西,才能为人们的信念和信仰寻找、建立和提供理性的支撑。分析笛卡儿哲学活动的特点、时代背景,以及笛卡儿的著作可以看出,怀疑的精神始终是他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指明灯,笛卡儿曾说过:“怀疑是将心灵从感觉的影响下解放出来的策略和工具。”那什么才是笛卡儿的怀疑精神呢?
其一,“敢为天下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笛卡儿的怀疑精神就是一种不迷信于书本和权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不人云亦云,而是敢于推翻旧的理论和传统,做出新发明的精神。笛卡儿的怀疑精神不同于怀疑派,他不是单纯地为了否定而怀疑,而是为了确信究竟什么是“我”清楚明白可以把握的真理而怀疑。笛卡儿哲学被人称赞,正是因为他的怀疑不仅具有破坏性更具有建设性,他明确地建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不再是被动的自然的接受物。“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要在我有生之年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这就是笛卡儿式怀疑方法的本质,怀疑的目的在于找到无可怀疑之事物。
其二,获得真理性知识的方法论原则。笛卡儿将普遍怀疑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他的怀疑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是一种方法上的怀疑。笛卡儿试图通过怀疑找出确实可靠的东西,将怀疑作为手段而寻找到确定性的知识,“我并不是模仿那些为怀疑而怀疑并且装作永远犹豫不决的怀疑派,因为正好相反,我的整个计划只是要为自己寻求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泥土来”。正是在怀疑精神的指引下,笛卡儿由对一般观念的否定出发,怀疑一切,包括怀疑老师教授的知识,自身的所有最崇高的信仰,所有的常识观念,甚至外部世界的存在,连同笛卡儿自己的存在……最终笛卡儿从怀疑走向确定,得出“我思故我在”命题,找到了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心灵的清楚明白,由此开启了欧洲哲学理性主义的新时代。
4 笛卡儿怀疑精神的实践意蕴
在了解了笛卡儿怀疑思想的实质后,最重要的问题就转变成为如何理解怀疑精神在当今生活中的意义,以及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笛卡儿的怀疑精神。本文接下来将通过对人的三种存在状态的分析,从中总结出怀疑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人存在的状态分为三种,即心灵清楚明白的状态、昏昏噩噩的状态和心灵不清不楚的状态。心灵的清楚明白,就是认真地想、想得对;昏昏噩噩的状态即根本不去想也不去思考;心灵不清不楚的状态则是想得错。一个人只有在心灵清楚明白的状态下,发挥理性的自觉性,才能形成确定无误的判断,从一个迷惑的人发展成一个极清楚、极明白的人。
尽管笛卡儿哲学随着时代的步伐逐渐远去,但是他的怀疑精神却没有过时,在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生活的时代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而对于科学的怀疑权利已经被物质的愉悦所剥夺。我们比笛卡儿那个时代失去的更多,因为我们所得到的享受显而易见比他们多得多,因此我们需要付出比笛卡儿他们更多的怀疑。问题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怀疑精神?胡适先生曾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怀疑”体现着一种责任,它要求我们在提出任何怀疑时都应当有根据、有分析。古人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当提倡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
当今中国正处于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期,社会事业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耀眼的成就背后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现象背后所暗藏着的真相,需要我们运用怀疑的精神去质疑、去假设、去发问、去评价,这时保有一颗清楚明白的心灵就是再重要不过的。面对多变的时代背景,需要我们对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加以判断和求证,成为一个自觉的、明白的人。当我们在面对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情之时,持有一份积极的怀疑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看出,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创造都源于疑问,一个自觉自为的人应当培养一种问问题的习惯。生活和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人活着会被越来越多的迷茫和梦所困扰,我们只有在自我存在的漆黑中堅持怀疑的精神,才能在黑暗中无所畏惧。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