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冥思,笛卡儿何在?

2009-07-28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梅森参军安宁

1628年,32岁的勒内·笛卡儿从战场上胜利归来。毫发无损的年轻人,决定改变一下自己,抛弃以往那种无益的生活,然后静心出版著作。

他隐居到荷兰的一个小镇,“只要求安宁和平静”。在笛卡儿看来,那里寒冷的气候,与巴黎相比,更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

12年前,正是为了得到安宁,这个一度毫无节制纵情放荡的年轻人,选择了参军。在参军前,笛卡儿甚至曾在郊区租下房间,潜心进行了两年的数学研究。只是他始终无法摆脱当年一众狐朋狗友的纠缠。于是,他决心彻底告别身边那些已经令他生厌的伙伴。只是在参军之后,士兵笛卡儿失望地发现,军营的生活并非他想象的那么平静,恰恰相反,那里正变得像巴黎的生活一样喧闹纷繁。

这令笛卡儿难以忍受。童年时,那些在冥思中度过的漫长而寂静的清晨,对他来说,又是如此令人怀念。

1621年春天,参军5年的笛卡儿,不仅已经厌倦了战争,对军营也不再留恋。这年年底,他回到了巴黎。令笛卡儿无奈的是,因自己的沉默寡言,再加上自己的容颜在外人看来多少有些神秘兮兮,他很快便被人怀疑是秘密社团的成员。这个一门心思寻求清静的年轻人,随即被流言蜚语包围。

这个苦闷的人,没能找到他想要的那分清静,便前去罗马进行一次自由自在的远游。归来之后,他重新把目光投向战场,并与萨瓦公爵一起,参加了一场血腥的战斗。只是在论功行赏之时,战场上表现出色的笛卡儿,拒绝受封中将称号。

他决定到巴黎安顿下来,沉思3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3年的沉思,最终还是以他重返战场而结束。在他跟随法国国王攻城拔寨后,再次重返巴黎之时,时间已经到了1628年。这个“只要求安宁和平静”的人,似乎也一夜之间在法国消失。

不过,在荷兰的无名小镇、乡村旅店,或者是大城市的偏僻角落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沉默的隐士。这个叫笛卡儿的外来人,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埋头著述,偶尔只与欧洲的主要学者保持信件来往。在信里,他们谈论科学和哲学。

笛卡儿的隐居生活,大部分时间也足够平静,但这种平静的时光,也很容易被新教徒极端分子打破。在他们眼里,这个隐居者持有危险的异端思想。他们对笛卡儿的攻击此起彼伏。

为了保持生活的清静,在荷兰隐居的20年里,据说笛卡儿搬了24次家。他与欧洲学者之间的通信,则由他在中学时最可靠的朋友梅森神父代转。无论何时,也只有梅森知道笛卡儿的具体地址。

值得庆幸的是,正是这漂泊而宁静的生活,让笛卡儿有了时间,对数学、哲学、物理学、解剖学、医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的《几何学》,更是标志了解析几何学的诞生。只可惜,这种一边侍弄着小花园,一边沉思的隐居生活,随着一个人的到来而戛然而止,并且在几个月后彻底结束。

1649年春天,瑞典海军上将弗莱明奉克里斯蒂娜女王之命,率领着船和人马来到荷兰的埃格蒙德,邀请笛卡儿前往斯德哥尔摩,担任女王的私人教师。在坚持抗命了几个月后,笛卡儿最终妥协。

这年10月,笛卡儿最后一次环视了自己的小花园,然后依依不舍地锁上门,与埃格蒙德告别,也永别了人生里最为平静的一段时光。

进入首都时,欢迎笛卡儿的仪式盛大庄重,但接下来的日子很快要了他的命。在年轻而强壮的女王看来,早上5点是适合学习的时间。于是,这个从小“在床上能躺多晚就躺多晚”的人,不得不在天色还黑漆漆的时候,从床上爬起来,钻进马车、穿过冷风刺骨的广场,准时在5点赶到王宫,为女王授课。

一场肺炎最终让女王的教师躺了下来,每天清晨的奔波就此结束。笛卡儿的眼睛,在一次次的睁开又闭上之后,再也不曾睁开,惊慌的女王虽然派来医生但于事无补。在弥留之时,心灵慰藉者则为笛卡儿做了临终祝福。至少,这对笛卡儿来说,终归还算一个平静而温暖的归宿。更何况,在他活着时,教会采纳了一位红衣主教的建议,笛卡儿的书得以获准出版。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他尸骨未寒时,这些书已被教会列入禁书目录。而他的骨灰,则在17年之后,才被运回故土法国。重新安葬之时,在不少人看来,笛卡儿的学说仍然太激进,不宜在公开场合散布。原定举行的公开演讲,被国王匆匆下令禁止。

这个仅仅要求“安宁和平静”的人,自己怎么也不会料到,他创立的解析几何学,拉开了高等数学这个大舞台的序幕,而他倾其一生所孜孜以求的那分“清静”,即便在其身后,也如此难求。

(摘自《合肥晚报》)

猜你喜欢

梅森参军安宁
巧联得安宁
港口上的笑脸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巧联得安宁
采蜜忙
英将领批年轻人不愿参军
“小”的英译
梅森素数
网上色狼显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