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2023-09-07林树森张大林王鹤成杨钰杰李喜春

系统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周径腿部西医

林树森,张大林,王鹤成,杨钰杰,李喜春

1.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血管外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普外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3.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教务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周围血管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包括多种类型,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种类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静脉瓣受损、高凝血液状态、血流变缓等,以下肢肿胀疼痛、皮温上升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数据发现,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手术、骨折、外伤、长时间卧床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更高,该病病因可以是多种,也可以是一种,具备发病迅速特点[2]。临床常采取药物、弹力袜、活动训练等综合方案实施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西医以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片药物疗法为主,抗凝作用显著,利于缓解病情;中医理论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脉痹,病因是血脉瘀阻、壅塞不通、内蕴湿热等,故而,中医采取化瘀活血疗法;仅采取中医疗法或西医疗法时,取得的疗效均不理想[3-4]。鉴于此,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效果,及对该病患者病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顺序将患者分成对比组(35例)、研究组(35例)。对比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0~75岁,平均(50.06±3.19)岁;病程2~65 d,平均(13.02±2.08)d;疾病类型:5例混合型、19例周围型、11例中央型;病灶位置:3例双下肢、17例右下肢、15例左下肢;原发病:10例骨折、16例长期卧床、2例外伤、3例癌症、4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0~76岁,平均(50.12±3.26)岁;病程2~65 d,平均(13.19±2.14)d;疾病类型:6例混合型、17例周围型、12例中央型;病灶位置:2例双下肢、16例右下肢、17例左下肢;原发病:9例骨折、14例长期卧床、3例外伤、4例癌症、5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症状;②神志清醒,交流能力正常;③无认知方面障碍;④病历信息完整;⑤患者、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订协议书。

排除标准:①有抗凝药物过敏病史或者存在禁忌证;②既往有血液病病史;③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活动性出血;④有消化道溃疡等消化系统病;⑤脏器有严重病变;⑥无生活自理能力;⑦研究依从性低下;⑧近期有大型手术、外伤骨折等;⑨研究期间表示退出或转院。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综合疗法,与此同时,对比组采取西医治疗,研究组采取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两组1个疗程均为30 d,观察1个疗程结束时的疗效。

综合疗法。患病14 d内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七叶皂甙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83572;规格:10 mg/支),取20 mg剂量混合于250 mL氯化钠溶液后行静脉滴注,1次/d;棓丙酯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0106;规格:2 mL∶60 mg),取180 mg剂量与250 mL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行静脉滴注,1次/d,以取得降低静脉压、消肿、通脉活血、溶栓等疗效。治疗期间,指导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保持卧床休养,同时将患肢抬高,高度即心脏的15~30°。患病14 d内不可对患肢按摩、不可下床活动、保持腹压良好等,以免出现栓子脱落。治疗过程中,不可进食含丰富维生素K食物,及对细胞色素P450酶、结合血浆蛋白率有影响的药品;同时对患者进行紧密观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瘀点、皮下瘀斑、鼻出血、黑便等情况,以此为依据,对华法林片药物剂量进行合理调整,治疗过程中,不采取手术疗法、有创检查。治疗时间30 d。

西医治疗方案。药物名称:华法林片(国药准字H20103600;规格:2.5 mg)、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84042;规格:0.5 mL∶5 000 IU),首先以皮下注射方式使用5 000 U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以12 h/次频率用药;华法林片于第3天时口服,夜晚睡前服用,1次/d,2.5 mg/次;以3 d服用2次的频率检测国际化标准比值,以此检测指标为依据,调整药物剂量,保证国际标准化比值处于2.0~3.0;国际化标准比值达到正常范围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暂停使用,而后继续观察国际化标准比值,直至华法林片药物停用。治疗时间30 d。

中医治疗方案。药方:中药活血止痛加减,组成:丹参12 g、红花6 g、赤芍9 g、牛膝9 g、益母草12 g、当归12 g、金银花9 g、地龙12 g、白芍9 g、泽泻9 g、薏苡仁30 g、甘草3 g;湿重型患者将车前子15 g、萆薢10 g、猪苓10 g等利湿药材加入组方;热盛型患者将黄柏10 g、紫花地丁15 g、蒲公英15 g等解毒清热药材加入组方;气虚体弱型患者,将白术15 g、黄芪30 g等补气药材加入组方;血瘀重型患者将没药9 g、乳香9 g、水蛭3 g等药材加入组方。以清水熬煮药方至250 mL药液,分2次口服,1剂/d;若患者处于急性期,即患病14 d内,可通过陈醋将黄连、黄芩、大黄等药物制成的三黄粉调成糊状,于患处外敷,取医用绷带行外包扎处理,1次/d。治疗时间30 d。

1.4 观察指标

①评比两组腿部周径差:分别在实施前后对患者膝下15 cm(小腿)、膝上15 cm(大腿)周径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腿部周径差,即患肢周径-健康腿部周径,周径差小,效果良好。

②评比两组血液流变学:分别于实施前后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送至实验室检测,以获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指标。

③评比两组肿胀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测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肿胀疼痛程度实施评价,0分即无肿胀疼痛,1~<4分为轻度肿胀疼痛、4~<7分为中度肿胀疼痛、7~10分为重度肿胀疼痛;评价时间即治疗前、治疗10 d、治疗20 d、治疗30 d。

④评比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康复: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完全消失,肤色正常,保持20~30 min站立、1 500 m步行后未见压痛、疼痛、肿胀疼痛症状;显著: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等症状消失,保持站立20~30 min、1 500 m步行后有轻微肿胀疼痛,但明显好于治疗前,下肢浮肿缓解;好转:皮温升高等症状明显改善,肿胀疼痛缓解,行走后肿胀疼痛加剧;较差:病情无缓解,或者加重。总疗效=(康复例数+显著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腿部周径差比较

治疗前,两组大腿、小腿部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治疗后的大、小腿部周径差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腿部周径差比较[(±s),cm]

表1 两组患者腿部周径差比较[(±s),cm]

组别对比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大腿周径差治疗前5.42±1.09 5.27±1.13 0.565 0.573治疗后1.62±0.53 1.28±0.41 3.001 0.003小腿周径差治疗前3.28±0.56 3.24±0.57 0.296 0.768治疗后1.39±0.41 1.03±0.37 3.856<0.001

2.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比组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指标低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s)

组别对比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凝血酶原时间(s)治疗前12.19±2.43 12.16±2.37 0.052 0.958治疗后15.16±3.42 18.19±3.35 3.744<0.001 D-二聚体(mg/L)治疗前0.71±0.16 0.72±0.14 0.278 0.781治疗后0.53±0.19 0.42±0.09 3.095 0.002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3.86±1.14 3.85±1.19 0.035 0.971治疗后3.08±1.23 2.07±0.74 4.162<0.001

2.3 两组患者肿胀疼痛评估比较

治疗前,两组评估肿胀疼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治疗10、20、30 d的肿胀疼痛得分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肿胀疼痛评估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肿胀疼痛评估比较[(±s),分]

组别对比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治疗前6.85±1.29 6.73±1.34 0.381 0.703治疗10 d 4.65±0.82 4.03±0.51 3.798<0.001治疗20 d 3.18±0.76 2.54±0.83 3.364 0.001治疗30 d 1.46±0.52 1.03±0.41 3.841<0.001

2.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

对比组总疗效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比较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复杂病因,危险性大,以肿胀、疼痛、皮温异常、肤色改变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骨折手术、产后、长期卧床等患者发生率高,能够诱发肺栓塞、静脉功能不全、静脉回流不畅等并发症[5]。通过综合疗法、西医方案联合治疗时,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中医论著内纳入脉痹、股肿等病范围,认为下肢肿胀疼痛和血瘀存在关联,祛除瘀血可消除肿胀疼痛,此外,中医认为,该病早期的病理特征是瘀、湿、热,后期以脾肾阳虚、血瘀气滞、脉络不畅为特点,所以,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时,以化瘀活血、疏经通络、调理气血、利湿清热为治疗方向[6-7]。

活血止痛方内有多种中药材,其中,红花、丹参、当归药材有化瘀活血效果,薏苡仁、益母草、泽泻药材在消肿利湿方面有奇效;地龙、白芍、赤芍、金银花有止痛凉血作用;甘草、牛膝有引药下行、调和药性作用,可使药效直接作用于病灶,效果显著[8]。肖玲等[9]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后,其腿部周径差(1.24±0.45)cm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腿部周径差低于对比组(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以取得理想疗效,分析原因发现,从现代药理学角度而言,活血止痛方内的金银花、丹参在血小板凝聚、解热抗炎方面有作用,薏苡仁、白芍可以抗炎镇痛,益母草在抗血小板聚集、止痛抗炎方面均有功效,泽泻可发挥抗凝、消肿利尿效果,以上药物合用后共奏止痛消肿、化瘀活血之效。研究组疼痛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低于对比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高于对比组(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有可行性,且应用价值高,这是因为中医疗法、西医方案相互配合后可以取得协同作用,继而提高临床有效性。张羡等[10]研究中,研究组采取中西医疗法,对照组采取西医疗法,研究组总治疗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本研究中的研究组总有效率(97.14%)较对比组(77.14%)高(P<0.05)的结果相同,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以实施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对原因展开调查发现,西医治疗中使用的华法林片对羧基化酶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有溶栓疗效;与中医疗法结合运用后,可以起到协同功效,因而可知,中医疗法、西医疗法联合使用之后可以取得协同作用,抗凝效果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11-15]。

综上所述,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血液流变学、腿部周径、肿胀疼痛等均改善,疗效确切,临床推广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周径腿部西医
分体式腿部气动按摩装置设计
止血带个性化压力值在下肢手术中的探讨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
脚下放靠垫睡觉更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