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体融合的报社记者转型思考
2023-09-07谢超平
摘要:文章旨在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社记者转型的策略,期望报社记者能在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优化工作效率,并助力报社高质量发展、增强报社核心竞争力。报社记者可参照从传统记者转型为全媒型记者、从发布者转型为核实者、从舆论“主导者”转型为“引导者”的路径,明确自身轉型方向,具体可从提升业务素养,提高采编水准;变更工作模式,提升分享时效;更新工作思维,强化同事交流;优化创新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变革工作方法,获取群众信任;普及多元化发展态势,聚焦全媒型记者发展方向等方面着手,积极践行转型发展理念,熟练掌握文字编辑技术、新媒体技术、录像技术和镜头语言,为受众提供有效、真实的新闻资讯,做好舆论引导,帮助广大受众准确看待新闻信息。希望通过文章研究,能为报社记者转型发展指明方向,帮助报社记者形成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掌握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撰稿的核心技巧,有利于增强报纸新闻核心竞争力,增加报纸新闻媒体的受众数量,为报社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撑。
关键词:媒体融合;报社记者转型;挑战;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3-0115-04
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关键媒介,能为广大受众便捷传递层面不一的诸多信息,或为受众搭建高效互动的桥梁,充分体现信息的时效性,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目前部分传统媒体重新构建工作构架过程中,通常仅将新媒体相关技术看成传播工具,未能融入新媒体环境。传统媒体有必要做好自身优势与不足的总结,而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积极探索与时代相契合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其中,记者作为报社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需要重视自身价值,革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
一、基于媒体融合的报社记者转型要求
一是多平台报道能力。报社记者需要适应多平台报道的需求,包括电子版、移动端、社交媒体等。要学会使用各种数字工具和软件,掌握不同平台的写作风格和技巧。二是数据驱动新闻报道[1]。报社记者需要学习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数据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新闻报道形式。三是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报社记者需要学会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与读者互动,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四是跨界报道与深度调查。报社记者需要拓宽自己的报道领域,深入研究并报道多个领域的新闻事件。同时,也需要具备深度调查和采访技能,能够挖掘独特的新闻故事[2]。五是自媒体运营与个人品牌建设。报社记者可借助自媒体平台,发表个人观点、开展深度报道,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并与读者进行更直接的互动,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六是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报社记者需要保持持续学习,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应该积极参加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活动,以保持自身竞争力。
二、基于媒体融合的报社记者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报业急剧萎缩
以报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从受众角度而言,报纸读者流失严重,诸多报刊订阅量大幅削减;从市场角度而言,报纸广告收入不断降低[3]。根据CTR媒介智讯报道数据,2021年报纸刊例花费降低22%,期刊刊例花费降低7.8%。报业2011年处于巅峰状态,而2021年广告收入不足2011年的1/15。
(二)稿件撰写变化万千
媒体融合背景下,拥有一双能够发现新闻的慧眼至关重要。微信、微博及短视频平台上拥有海量信息,但此类信息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且缺乏深度[4]。倘若报社记者无法拓展采访内容深度,读者在阅读新闻时也很难发现相关价值,长此以往,通过纸媒获取新闻信息的热情也会逐渐消散。
(三)新闻传播方式多样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在数字出版物及书报刊等媒介方面达到81.6%的综合阅读率,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79.6%,图书阅读率达到59.7%,相比2020年有所提升。但是,报纸阅读率和期刊阅读率分别为24.6%和18.4%,与2020年相比有一定下降[5]。以往受众获取新闻主要依赖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现阶段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能带给受众更丰富的新闻信息,报社记者采编的新闻要想更顺利地进入受众视野,同样离不开此类平台的支撑。
(四)行业信心大幅下降
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社遭到极大冲击。诸多报社记者在校期间都渴望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为广大受众传递生活热点、时政要闻等信息。但是,当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并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后,却因纸质媒体企业经济效益降低、报纸或杂志发行量下降或停刊等问题,逐渐丧失对本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工作也不再充满激情和热情。
(五)自媒体时代的挑战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都可扮演记者和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传媒生态相比以往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普及,诸多亲历或目击突发新闻的人员都能够随手发布新闻,对传统媒体记者的地位产生巨大冲击,原本为职业记者独有权利的新闻采写也逐步扩散至广大群众[6]。快速发展的自媒体虽然能帮助传统记者及时收集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传媒市场份额。尤其是自媒体竞争具有无序性,会对报社等传统媒体新闻理念带来一定挑战,记者也会产生诸多困扰。
三、基于媒体融合的报社记者转型路径
(一)从传统记者转型为全媒体新闻记者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报社记者在适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切忌局限于单篇新闻报道。谨记从“多面生”向“多面手”转变,致力于提升自身新闻敏锐性。要具备专业的语言表达和新闻报道技能,重视新闻报道与评价技巧的形成与优化,掌握方案策划、拍摄与剪辑视频等技能,保证能够流畅自然地报道新闻内容,与新媒体环境实现更好融合[7]。同时,记者也需要熟练掌握文字编辑技术、新媒体技术、录像技术和镜头语言,确保与新媒体发展需求相符合。
(二)从发布者转型为核实者
立足传统媒体角度,记者扮演着传播媒体的角色,然而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及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除了记者能够传播新闻资讯以外,大众也拥有了同样的机会。
新媒体时代,发布新闻资讯的方式并不复杂,非专业人士同样能够快速传播消息,因此大众成为传播新闻资讯的新主体。然而,该背景下很难保证新闻的规范性和真实性,部分人由于个人偏好或主观意愿在所发表的报道中掺杂了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有职业操守的新闻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核查、验证每一条新闻,坚决抵制虚假报道[8]。同时,由于信息发布平台数量的增加及发布流程的简化,会催生大量新闻资讯,这就对新闻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保障信息真实性,为受众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资讯。
(三)从舆论“主导者”转型为“引导者”
新媒体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大众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及论坛等社交平台传播相关信息,不仅人人享有发言权,而且享有评论权,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立场。而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对新闻舆论导向的影响相当深刻,部分报纸媒体过于夸大新闻事件,也会影响广大受众[9],而人们对此往往无能为力。因此,要想在新媒体时代在舆论引导中发挥更多作用,报纸等媒体有必要认清现实,从舆论“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
四、基于媒体融合的报社记者转型策略
(一)提升业务素养,提高采编水准
新媒体与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相比,在时效性、针对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新媒体能更聚焦群众关注的内容,所以收获的关注更多,可有效满足人们对热点信息的需求。报社记者应从这一点出发,深入分析和理解新媒体特征并积累相关经验,在自身采编工作中融入此类优势,促使受众群体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为报社建设与发展提供动力,并带动采编效率的提升。以2019年1月18日16版人民日报《自拍当远离“灾难”》为例,该篇报道以备受时下青年一代关注的自拍为主题,从自拍基本限度的表达着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内容迎合广大受众喜好,一经发布便迅速获得海量关注[10]。同时,报社记者也应当保证自身筛选信息的基本功扎实,从大量信息数据中顺利筛选特定的能够吸引群众关注的内容,拓展受众范围。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社记者要善于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新闻信息采编流程,整合分析信息内容,增强新闻信息时效性,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
(二)强化政治意识,提升思想高度
传统媒体时代,报纸新闻是业界权威的代表,受众广泛且普遍认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受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从市场萎缩,新媒体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面对媒体融合发展需求,报社也相继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吸引了大量受众关注与认可。而报社记者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高度,夯实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
(三)变更工作模式,提升分享时效
基于媒体融合的报社记者转型发展中,记者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变更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分享传播效率。变更工作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迅速筛选有采访价值的事件,一旦发现事件值得分享或讨论立刻瞄准。现阶段,第一时间联系纸媒工作人员寻求帮助的群众相当少,而报社记者可利用新媒体工具赋予自身更强的“眼力”,结合多种资源发掘有关受众兴趣和群众生活的话题,促使自身形成更强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明晰事件有无深入探究的价值。其次,夯实前期准备工作。结合微博话题或短视频平台,提升前期准备工作的效率。采访中,保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避免无意义交流,确保互动有效性[11]。同时,在采访中需要对被访群众话语有无主观臆断、是否过于片面等问题展开高效判断。再次,妥善处理采访与发布信息的关系。报社记者转型过程中,可在纸媒数字化业务平台及时发布已掌握的信息,并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继续完善发布的信息,突出全面性。如此一来,就能确保信息分享的深刻性和时效性。最后,重视工作总结活动的开展。每次采访活动结束后应深刻总结是否及时获取信息、前期准备工作是否有效、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是否得到體现等。
(四)更新工作思维,强化同事交流
报社记者可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而要想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工作思维的更新至关重要。要从“单打独斗”向“合作共赢”转化,通过与同事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降低处理信息的难度。而在加强同事交流合作方面,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首先,实时共享信息。报社记者在确定采访话题后,可在微信或单位内部平台分享自己获取的信息,方便同事尽快掌握最新消息,共同参与撰稿。其次,重视良好团队氛围的形成。个体处于良好的团队氛围中,往往更乐于发表自身个性见解。因此,报社领导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通过定期开展团建活动,对为同事提供帮助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同时,记者应虚心采纳他人的合理建议[12]。最后,突出观点真实性。记者在对事件发展全程跟踪的同时,与受访群众或事件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事件过程,保证观点与事实更贴近,突出新闻信息准确性。
(五)优化创新意识,增强学习能力
首先,注重现有思想意识的完善与优化,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思考问题。报社记者在采访活动开展中,应擅长切换视角,深层次分析讨论新闻事件,突出新闻报道的水准和深意,以便获取更多群众的关注,促使群众阅览新闻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其次,注重栏目专题的优化与创新。报纸的栏目、版式切忌一成不变,记者可从新闻报道具体内容出发,调整报纸栏目,引入立意精准、主题新颖的新栏目,赋予报纸栏目形态新的活力,促进报纸可读性的提升[13]。最后,积极参与学习。创新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推进力,对于报社而言亦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报社记者在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理应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积极学习应用各类新媒体软件,凭借深度与价值兼具的新闻推动报纸影响力的提升,引领报社与媒体融合发展需求进一步契合。
(六)变革工作方法,获取群众信任
报社记者需要变革工作方法,降低采访难度,获取群众广泛信任,使受访者能够更加热情、主动地发表观点,同时敢于说出实情。具体而言,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平台发展迅猛,更多群众倾向使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视频[14]。此类发展趋势虽然带给报社记者一定的挑战,但毋庸置疑地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报社记者可申请新媒体平台账号,并结合趣味性表现形式展现自身专业素养;或是采取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唤醒人们以往通过纸媒了解信息的回忆;或是从记者个人优秀事迹的分享着手,通过短视频帮助受众进一步了解纸媒行业与其他媒体形态的异同,使受众能够更信任纸媒工作人员。其次,采访时提前表明自身身份。记者表明身份后,有利于提升本次采访专业性,也能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最后,记者在采访中要保持亲和、严谨的态度,体现自身专业素养。在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动作与表情适宜的前提下,让群众感知专业记者的职业素养,调动群众信息分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普及多元化发展态势,聚焦全媒型记者发展方向
媒体融合背景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传播手段趋于多元化,尤其是各类媒体与社交平台中微视频内容占比不断提升,报社记者采取单一传播手段发表新闻稿件的方法已经落后,难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求[15]。2021年8月2日,长治日报头版头条《半个多世纪的入党新路》,讲述山西省平顺县岳家寨村一位老供销员的故事。16岁参加工作的他,在山村供销社一人一店坚守60年,为山庄窝铺老百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该通讯记者按照提前拟定的方案,用手机围绕老人生活与工作拍了一段微视频。该记者在稿件刊发后,向长治新闻网投稿微视频,视频一经播出,新华网、人民网、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第一时间转发,关注该山村供销员故事的受众范围迅速扩大。根据这一实例不难发现,多元呈现一稿,能够取得更可观的宣传效果。纸媒记者向全媒型记者的转型道路必然艰难,因此记者在积极学习新型传播手段的同时,也要参与短视频策划、拍摄及后期制作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在一人多能、一稿多元的支撑下,转型为全媒型记者,从而为报社发展注入活力。
(八)灵活运用新媒体,增强服务意识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传统报纸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记者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并善于利用新媒体手段来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便捷的信息服务。首先,记者要能够熟练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文章、传播信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或要学习使用视频制作技术,在报道中加入多媒体元素,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以提升信息的传达效果和吸引力。其次,记者要主动拓展报道渠道。除了传统纸质报纸之外,在数字化时代,记者还可以通过网站、APP等在线平台发布新闻内容。将报道通过多渠道推送给读者,不仅可以扩大报道影响力,还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互动和评论,进一步提升报道的质量和可信度。记者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在微博发起公益募捐活动、组织线上志愿者行动等,通过报道和推广这些活动来传递正能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记者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也能够增强报社与读者之间的黏性。最后,记者应当关注读者需求,增强服务意识。通过与读者深入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关注点、疑问和需求,并根据这些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报道策略。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专门的问答栏目,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或是定期举办线上讲座、访谈等活动,以满足读者对于特定领域知识的需求。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属于必然趋势,这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对报社工作而言,记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亦是报社得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报社记者通过转型发展,认清时代发展态势,努力适应媒体融合下的各类新要求、新变化,重视自身思维的变革、工作模式的创新、工作方法的改进,深刻认识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价值并灵活运用,保证自身拥有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综合素养及专业能力,不仅能够稳定并扩充更多的受众,同时能够增强报纸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舆论的引导者,并为报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李峰.媒体融合背景下纸媒记者转型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24):161-163,206.
[2] 舒畅.新媒体融合下纸媒记者转型探究[J].记者观察,2020(23):75-76.
[3] 李俐.淺析媒体融合改革中传统报业记者的转型道路[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1):122-123.
[4] 张泽红.传统纸媒全员向新媒体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以澎湃新闻为例[J].青年记者,2022(21):13-15.
[5] 周健伟,毛一竹.南方报业以融合撬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启示[J].中国记者,2022(6):90-93.
[6] 刘英娜.媒体融合背景下纸媒记者转型探讨[J].中国报业,2020(19):122-123.
[7] 窦锋昌,傅中行.报业转型:“破圈”之年[J].青年记者,2021(24):13-15.
[8] 高鸿.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纸媒记者的转型路径[J].活力,2019(22):185.
[9] 李鹏飞.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转型与路径优化[J].中国报业,2022(3):116-117.
[10] 刘楠.媒体深度融合之下纸媒记者转型途径探索[J].传播力研究,2021,5(6):84-85,87.
[11] 于汶平.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突围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9(29):50-51.
[12] 冯杨婕.新媒体时代纸媒记者的角色转型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4):147-149.
[13] 许宁池.新媒体时代纸媒记者的角色转型研究[J].传媒论坛,2020,3(17):176.
[14] 姜美蓉.融媒体时代纸媒记者转型思考及对策[J].中国报业,2022(14):100-101.
[15] 范骁.试论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纸媒的转型[J].记者摇篮,2021(6):31-32.
作者简介 谢超平,记者,惠州日报社全媒体品牌运营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