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文化视域下国风趣缘群体的网络文化实践
2023-09-07简凤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国风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产生耦合关系。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青年群体对新国风文化的消费潮流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文章基于粉丝文化的视角,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探寻国风文化与粉丝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传统文化粉丝的国风青年群体在网络中进行媒介文化实践有何深层动因、这类国风趣缘群体如何开展网络文化实践等问题。
研究发现,国风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亚文化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青年群体首先基于个人情感诉求着迷于国风符号,其次在国家及平台政策利益的驱使下锚定国风圈层,最后受根植于心底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等三重因素影响,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多元的网络文化实践。从主动对国风影视进行讨论评价到将国风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展演,再到进行媒介内容的生产与创作,都体现出国风青年对国风文化的熱爱。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社会价值观念的消极导向及粉丝社群频发的圈层对抗,都可能消解国风文化的真正内涵。文章旨在从该亚文化群体的网络文化实践中,窥探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可能和新注脚。
关键词:粉丝文化;国风;趣缘群体;青年;网络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3-0016-03
一、粉丝文化与国风文化的耦合
“国风”二字源于《诗经》,是指周王朝统治时期分封十五国的土风歌谣。如今提及国风,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即中国风,是指一种民族的、原创的文化风潮。尽管目前学界尚未给出具体定义,但是可以发现其蕴含着无所不包的魅力,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纳入新鲜内容和元素,不断完成自我重塑。
从十多年前的《百家讲坛》到现在的汉服、国风仿妆,国风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意象与元素,其散发的魅力也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统地缘、血缘关系纽带的弱化,网络空间中逐渐兴起一类因兴趣爱好而集结的趣缘群体[1]。在粉丝文化盛行的今天,只要某类人群表现出对某一文化、风格等的迷恋与认可,就极易成为粉丝。
当前,国风文化以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强势进入青年群体视野,网络空间中也自发聚集了部分国风文化的粉丝。而囿于网络使用习惯以及对新兴事物接受程度的不同,国风文化爱好者以青年群体尤其以Z世代群体为主,202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2]。
与此同时,国风文化的形成、发展打破了以往研究对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清晰界定[3],国风文化正从亚文化领域不断靠近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进行双向的融合与互动。
二、国风趣缘群体文化实践的多元动因
(一)共同兴趣:以爱为名的情感诉求
共同兴趣构成了趣缘群体的核心与纽带,也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边界,即粉丝文化中的“圈子”。形成或融入“圈子”是成员互动及文化实践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是否与群体成员有相同的兴趣、能否建立情感共鸣。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国风趣缘群体愿意自发传播国风文化、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青年群体对国风文化感兴趣,首先是因为其符合青年的审美心理与精神需求。对国风文化的认识不应该囿于传统文化,需要客观认识到其是融入了现代元素或借助视听技术进行创新性传播的文化产物,具有新旧融合的特点[5]。而且国风文化彰显的东方意蕴与网络中各类低俗、同质化程度很高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清新脱俗的国风符号极符合现代年轻群体的审美趣味和兴趣旨意。
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国风已经成为热门兴趣圈层,青年人通过话题讨论、展示国风舞蹈、创作国风音乐、制作国风手工艺品等方式表达对国风文化的喜爱,展现自身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
(二)现实驱动:政策支持下的利益导向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互联网平台成为个人、群体和机构获取利益的中介之物,资本想方设法将流量变现为资产,国风青年的媒介实践也并非基于纯粹的兴趣爱好,也被贴上了商业利益的标签。从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强调要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大鱼海棠》《梦华录》等国风大IP影视作品爆火,再到B站《二零一九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强势“破圈”,都有意无意地向资本市场发出了国风文化或将成为未来几年流量风口的信号,因此各大平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国风内容创作者。
与此同时,宣扬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平台获取合法性的一种手段。青年群体中风靡的动漫、游戏等亚文化不断靠近主流文化,甚至以主流文化进行自我表达时,通常意味着“越界”[6]。
各大文娱平台纷纷将亚文化和主流文化进行黏合,推出众多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尤其以国风符号为主的亚文化产品,同时给予国风文化更多的支持。如抖音平台“原创国风计划”、今日头条“国风计划”、西瓜视频“国风发现计划”、QQ音乐和王者荣耀发起的国风内容创作活动。青年群体在洞察形势的基础上锚定国风文化这一文化圈层进行内容创作,以获得平台的流量倾斜,提高内容视频曝光度,从而吸引资本的注意,获得经济收益。
(三)价值归属:附着潮流中的文化认同
国风文化从兴起到被接受,再到引领时尚潮流,折射出国民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传统文化力度的不断加大,年轻一代有了更多接触、了解国风文化的场合和机会,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觉逐渐增强,对国风文化也展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文化认同。
群体依靠共同的情感纽带来实现群体的情感稳定和个体的能量聚集[7]。Z世代成长在国家强盛的年代,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也远远高于其他代际群体。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影响力不断增强,这引发了西方社会的恐慌,西方媒体不仅在国际社会通过舆论宣传抹黑中国,还在经济上打压中国。西方引发的热点事件不断撩拨青年群体的底线,如中美贸易摩擦等。这些事件的反向刺激激发了青年群体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其在网络空间中不断聚集,最终形成强大的声势力量及情感共同体,支持传统文化、国潮国风的呼声空前高涨,国风青年顺势而动,在网络空间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
三、国风趣缘群体的多元文化实践
(一)言说:参与言语互动传播
互动仪式能不断产生情感力量,并进一步形成组织信仰、组织思想、组织道德及组织文化基础[8]。在技术赋权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弹幕可以营造“缺席的在场”,无数弹幕在方寸大小的手机界面中瞬时喷涌,弹幕不仅包含对节目的看法,同时凝聚着青年人对国风文化由内而外的喜爱,国风青年们通过弹幕一次次助推传统文化“破圈”。
河南卫视2021年春晚《唐宫夜宴》在B站一经播出就引发网友集体讨论,国风爱好者更是从历史文化、服化道具等角度给出专业评价,与之相关的各类词条数十次登上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扩大了国风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当前,从妆容服饰到音乐舞蹈,以国风文化为内核的众多国风粉丝群体形成。粉丝圈内部、粉丝圈之间相互连接,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一种小众的、另类的文化[9]。
微博平台上,在人民日报发起的大型话题#这就是中国风#的讨论区,国风青年积极发布国风作品,并进行点赞互评,话题阅读量破70亿,讨论次数超250万,其中不乏一线明星和其他“意见领袖”。
种种迹象表明,国风早已不是圈地自萌的文化,而是以越来越主动的姿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青年群体对国风文化的评价实际上在无形中扩大了国风文化的影响力,每一次的点赞、转发、评论都会吸引更多朋辈群体的关注,为国风文化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行为:表象上的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指的是青年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对国风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践行[10]。拉斯韦尔在5W传播模式的传播效果中提到传播活动能够导致传播对象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11]。
国风青年群体不只在认知和态度层面对国风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而且热衷将国风融入日常生活展演和行为举止中。
从服饰来看,对国风青年来说,汉服是不可或缺的,其以日常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方式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此外,以李宁为代表的企业,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结合推出的“国潮”服饰也成了青年群体关注的对象。
从收视热度看,无论是国风短视频、国风纪录片还是电影,近年来的热度都居高不下,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关注。
從消费偏好看,在文创产品不断占据青年消费市场的背景下,青年群体购买国风文创产品的热情高涨,并通过文创产品表达自身个性,从办公用品到家居再到食品等,不同形式的国风文创深受青年喜爱。
总之,国风青年通过一系列行为表达对国风文化的支持与传承,他们不仅是小众文化的支持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三)生产:深化内容创意表达
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中提到了“参与式文化理论”[12]。早在电视媒介时代,粉丝就已不满足于被动地消费电视文本,而是主动地、以参与的姿态融入传播过程[13]。
年轻人对国风的喜爱不仅停留在视觉观赏和精神愉悦的层面,他们还热衷生产国风内容。尤其是当下短视频成为流行的表达方式,被国风文化吸引的年轻人希望通过短视频主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分国风爱好者则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文化追寻,以专研之精神还原历史文物、朝代妆容,将抽象的文化精髓转化为更加具象逼真的传统手艺。数据显示,2020年B站国风新青年达9603万,5年来覆盖人数增长20倍以上,国风视频创作同比增长331%[14]。
作为亚文化和二次元聚集地的B站,成为国风文化面向大众的重要平台[15],B站的年轻用户对国风文化类视频表现出巨大的创作热情,由此吸引了众多国风视频创作者驻足。B站深度国风爱好者“老八捌”致力于在网络平台中传播国风文化,其发布的多条视频多次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香云纱、缠花等手工制作服装饰品,并配合古风妆容,向青年群体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灿烂多姿。
在传统文化不断走向海外的进程中,国风青年用双手将传统文化推上了更大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郎佳子彧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制作面人郎,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凭借手艺将小面人捏进了大会堂,其与摩洛哥亲王的互动也成功“出圈”,让面塑以别样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
四、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国风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审美及价值观起到了正向作用,但是在消费文化占据主导、饭圈文化盛行的今天,也应当警惕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一些对国风文化知之甚少的青年在利益驱使下强行入圈,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大肆传播庸俗、谄媚的低质内容,致使伪国风内容泛滥,进而影响青年对国风文化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另外,国风文化本身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涵盖了广泛的粉丝圈层,各圈层之间有正向交流,但在畸形价值观的引导下,各类饭圈运动也可能导致圈层对抗,消解国风文化的真正内涵。
总之,国风趣缘群体开展的文化实践虽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但也要正视和反思面临的问题,真正在海内外弘扬国风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 蔡骐.网络虚拟社区中的趣缘文化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9):5-23.
[2] bilibili年度国风数据报告[R].哔哩哔哩,2022-02-14.
[3] 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1):115-119.
[4] 李钧鹏,茹文俊.虚拟空间中的共同体:对“JK制服圈”的虚拟民族志研究[J].青年研究,2023(1):69-80.
[5] 李江静,黎晓琳.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22(2):92-96.
[6] 季芳芳,孙萍.游走于边界之间:青少年国风文化的多元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6):96-101,113.
[7] 谷学强.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5):27-39.
[8]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
[9] 毛湛文,李泓江.“融合文化”如何影响和改造新闻业?:基于“新闻游戏”的分析及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7,39(12):53-73.
[10] 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2):175-187.
[1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0-51.
[12]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5-47.
[13] 胡安冉.移动传播背景下文化类视听节目的空间表达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2:36.
[14] 温梦华,毕媛媛,董兴生. Z世代演出消费进入2.0时代国风成年轻人生活方式[N].每日经济新闻,2022-03-15(10).
[15] 夏天一,姜琳琳.深度参与·融合叙事·记忆复现:哔哩哔哩2023年拜年纪评析[J].当代电视,2023(3):44-48.
作者简介 简凤,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