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9-07李可成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融合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1+X”证书制度,阐述工业互联网技术“五位一体,校、企、培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1+X”证书制度下,对照岗位需求标准及职业技能标准,通过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三者深度融合,联合重构跨专业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形成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授课方式,打造校培平台,强化职业技能等级机制,实施“岗、课、赛、证、培”五位一体培养方式,以满足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要求。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 复合型人才 职业技能等级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126-06

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其发布的白皮书《工业互联网: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中首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2014年,制造行业将工业互联网界定为由实物、机器、人与计算机机器网络组成,拥有人工智能制造、过程控制与个体感知等功能并能进行数据整合与数据分析的全球开放式智能工业系统。其本质是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通信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员工、工厂、仓库、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工业互联网是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和必经之路,备受世界瞩目。随着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计划的提出,我国也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等一系列政策,并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业互联网作为既跨学科又跨领域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因此,该技术需要把网络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在一起。它需要较高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虚实连接和传输能力、技术融合和落地能力,以数据链实现价值链的创造,做到企业生产价值的共生和互生。面对当前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业互联网比较紧缺OT(Operation Technology操作技术人员)、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人员)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企业管理、行业领军、专业技术、产业工人等方面的多维度、多层次高技能人才。企业短板从缺市场、缺技术、缺政策转移到缺人才。不管是工业互联网提供者还是使用者,都急需工业互联网研发、服务、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共同編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中指出,至202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需求总量预计达到2 000万人,与2015年约1 050万的人才总量相比,存在950万的缺口。

社会需求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才缺口,高等职业院校不得不加快人才培养建设步伐。一方面,借助工业互联网的跨领域和高价值链等功能优势,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高纬度发展的同时,有效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信息化向复合型创新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更多满足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向新模式方向发展。然而,在工业互联网产业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下,由于人才缺口过大,人才需求条件过高,导致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

由此可见,对接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制造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挑战,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不紧密,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

学校和企业隶属两个不同的组织机构,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融合培养。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的是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企业则是希望通过低成本获取高收益,培养人才的目的是盈利。因为双方价值取向的矛盾,所以二者在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造成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此外,校企双方缺乏权威合作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导致校企合作只流于表面的短期合作而非常态化融合。尤其在“1+X”证书制度下,学校如果不能顺畅地对接企业,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就不能灵活地基于“1+X”证书制度培养出对接行业岗位的高精尖复合型专业人才;如果产业不积极与学校沟通,那么推行“X”证书的道路就不会顺畅。

(二)校培融通不顺畅,人才综合素养难提升

目前,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各自独立进行,各地的职业资格考证培训教材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差别很大,难以通用。在“1+X”证书制度推行后,专业课程设置与培训评价组织的脱节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脱节。同时,学生在岗位实习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节省经营成本,忽略了对学生的培训,要求学生直接进入岗位工作。这一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无法保证学生的权益,而且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专业课程体系单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受制约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衍生了一大批跨领域、跨学科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促成了更为宽泛的专业体系。这个专业体系主要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学等专业,并且还在持续更新、发展中,未形成体系化的知识架构。目前,各高校还是以传统的岗位需求模式设置专业和课程。当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时,这种各自为政的单一课程体系,很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自主完成本专业之外的跨学科学习。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较少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导致课程设置无法紧密对接企业岗位。目前这种单一培养方式很难实现跨专业的交流与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提升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

二、“五位一体,校企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以才为先”的人才培养宗旨,依托工业互联网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行业标准,提出了“五位一体,校、企、培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1+X”证书制度下,建立“岗、课、赛、证、培”五位一体促学体系,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与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鉴定要素深度融合为核心,使学生习得专业知识获取学历证书、对接企业岗位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培养与企业岗位更贴合的职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校企共同创建产学研协同培养交流平台

把学校的理论教育和企业的实践需求融合在一起,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校企共同建立可互操作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互连(物理和虚拟)平台,把虚拟世界和真实的业务进行数字化连接,从而培养既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建模、应用开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又具备传感技术、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自动化技术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比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企业利用某公司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汉云平台)作为产学研交流云平台,学院根据企业的实践需求,在平台的SaaS层开发诸如“人才需求”“人才供给”“校企同盟军”和“教育产品”等App模块,实时为学校和企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精准服务,如图1所示(见下页)。

校企通过产学研交流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将校企间的人才供求关系链接,打通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连接通道,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产学研实时交流,校企协同培养人才。

(二)岗位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推动岗课融合

学校从人才需求出发,将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职业标准,把企业岗位需求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要素融入课程标准,把企业岗位中应用较广泛的典型案例融入教学中,并整合成一体化教学项目,形成创新的课程体系。学校从人才供给出发,分析高校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设置及工业互联网领域教学难点,分析职业与专业的匹配度,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推动岗课融合。比如,学院在开发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过程中,参照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人才白皮书(2020年版)》中的工业互联网典型岗位及职责,如表1所示(见下页)。

学院根据企业调研结果,从企业视角,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从IT方向培养能够从事平台开发、部署、测试、运维、标识解析项目实施、大数据分析、工业互联网APP开发、web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OT方向培养能够从事工控系统集成调试、工控系统数据采集和上云、CNC數据采集和上云、边缘计算、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建模、工业网络规划、标识解析项目规划、交互界面规划、私有云平台运维、产品方案规划、行业解决方案规划、项目管理、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学院为了融合工业互联网典型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制定了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标准,最终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见表2(见下页)。

(三)专业课程对接技能大赛,推动课赛融合

一方面,学校要建议教师将技能大赛所需的内容整合到常规的教学里,进行课赛融合,以赛促教。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在选择赛项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市场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合高职生职业发展,并且对接本校课程教学体系的专业赛事;逐渐将技能大赛的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并细化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再将之融入专业实训课程,强化实践技能,使课程教学无缝对接工作岗位,赛学共进。

比如,学院在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大赛”。该赛项重点围绕工业设备标准化规模接入、工业企业5G商用、边缘智能、生产系统数字孪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基于网络的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智能服务、企业上云等方向征集解决方案。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充分了解工业互联网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难点、痛点和创新问题,在工业互联网网络应用方向、平台应用方向、安全应用方向、工业App应用方向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模式方向,充分对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市场需求,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学院分析工业互联网大赛对应的知识点和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具体内容,分析出下列融通的结合点,并在课程中完善了相应的知识点,推动课赛融合。见表3。

(四)专业课程对接“1+X”证书制度,推动课、证、培融合

课、证、培融合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上。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为了让课程设置更符合“1+X”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X”证书的培训机构。为了强化课程开发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高职院校可请培训评价组织的人员参与,把行业前沿专业技术、信息融入课程,或以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信息加入原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比如,学院在开发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时,邀请首个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方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机构的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信息)参与开发,由该培训机构安排熟悉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人员定期对学院的专业教师进行“‘1+X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的培训,培训出一批符合“1+X”证书制度需求的教师,从而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培训需求。同时,学院还邀请徐工信息参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建设,根据岗、课、证、赛、培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体系,如表4所示。

课、证、培融合还体现在教材开发上。建议选用与“X”证书相对接的教材,实现课、证融合。在课程开发初期,难免会遇到新编教材周期较长的问题,学校可参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邀请参加过工业互联网方向“1+X”等级考证的教师,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结合“1+X”考证内容编写活页式教材。或者直接选取开发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所开发的教材,比如,学院在选取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教材时,直接采用了徐工信息在“‘1+X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技能等级考证培训过程中使用的配套教材。既解决了前期开发教材周期长的问题,又可以直接对接考证培训,实现课、证、培无缝衔接。学院根据岗位需求、职业技能标准和“1+X”证书制度的调整,对教材进行实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实时创新。

(五)积极推进校企协同的双导师授课模式

学校按照工业互联网架构创建好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后,可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多元化升级。学院在开發工业互联网技术课程的过程中,科学配置了同时具备工业互联网相关知识架构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组成课程标准制定团队、课堂教学设计团队和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等专项小组,以融合化策略对应工业互联网实施跨学科、跨领域培养,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发展相契合。教师和企业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按项目分工完成,也可联合完成,即由教师主导授课、企业导师考核讲评的联合方式完成。这样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指导,建立双导师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工业互联网作为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核心经济领域,是国家经济战略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互联网人才供给不足是目前制约产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1+X”制度下,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首要目标,通过“五位一体,校、企、培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要素与教学标准深度融合,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融入技能等级考证和职业技能比赛,以考证促教学,以竞赛促教学,以培训促教学。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实践与创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快速形成完善、稳定且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高等院校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武,陈建安,李燕萍.工业互联网平台:内涵,演化与赋能[J].经济管理,2022(44).

[2]李超,艾炎,彭选荣,翟鸿雁.跨界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21(5).

[3]赵剑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基于智能制造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

[4]吕慧,夏虹,马笑,等.数据驱动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8(23).

[5]韦曙光,钟清.高职机电类专业“岗课证三融合1+X”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22(5).

作者简介:李可成(1980— ),广西南宁人,工程师,现就职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控制、工业互联网技术。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融合发展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的三个重要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