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23-09-07易水发邓树生
易水发 邓树生
【摘要】本文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及现实困境,建议从开展精益化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建设“教学+竞赛+创业”三元融合教育生态链、搭建“体悟实训+第二课堂+创业孵化”一体化实践平台、打造“双师双能”实践师资队伍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关键词】广西高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竞赛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025-04
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中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这一寄语,勉励着大学生走进“老、少、边、穷”地区用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各高校以创新创业竞赛为依托,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成为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在新时代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高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业实践研究,对缓解广西乡村振兴人才“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广西农村自然生产条件落后,农村青壮年向发达地区外溢现象突出。广西全区第七次人口普查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较,乡村人口明显减少,目前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和低学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凝聚了一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外部力量。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汇集了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他们在开发农村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和新型服务的过程中,带来大批科技、建筑、农业、医疗等领域的新型技术,对指导农业生产、农业项目开发、乡村党团建设、农民技能提升等具有重大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乡村振兴人才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人才资源。
(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大学生是返乡创业就业“四支队伍”的领头羊,他们具备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特征,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的新生驱动力。总的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科创文化服务赋能。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依托组织、宣传、策划、技术等优势将智力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送到农村,能有效弥补乡村振兴在党建扶贫、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不足。二是为创新项目驱动引领。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一般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技术性、前沿性。这些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先进技术与农村、农业相结合,可以发挥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作用。三是推动创新创业比赛项目成果转化。高校创新创业团队在开展各类“双创”研究的过程中,把创新思维从论文移植到田间地头,通过研发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开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有利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激活各类城乡生产资源要素,促进农民就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融入乡村振兴,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增大了农村产业体量。农村产业升级是资本市场的一块新洼地,必然吸引大量创客团队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厚资本下乡。高校创新创业团队在农村大量开发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可以发挥“领头雁”效应,引领当地群众返乡就业,提升了农村产业基数和规模。二是引领乡村现代产业升级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聚焦“三农”,涉及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种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品牌文创等领域,通过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可以形成大批乡村新产业。比如,以网红直播带货、民宿餐饮、乡村淘宝、体验式农业为代表的乡村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催生了新的乡村产业业态和产业发展模式。
二、当前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现实困境
广西现有高校共82所,据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广西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2022届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数38.30万人,截至2022年9月,广西2022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65%,自主创业的人数为0.22万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0.70%。以高职院校为例,近三年来广西高职院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计划大赛中获得自治区级项目金奖数量统计情况为:2020年13项、2021年55项、2022年57项,与全国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还存在较大差距。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和成功率呈现双低。为进一步了解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现状,笔者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安全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填写调查问卷248人,包括37名教师和211名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出当前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存在如下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素养不足
从图1中可以看出,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素养不足。一是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不足。调查中,72.30%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花费时间多,会影响学业;66.80%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工作量大,比较艰苦。二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竞赛具有畏难情绪。创新创业竞赛涉及财务、管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容易给学生造成困难的错觉。调查中,63.50%的学生有参赛意愿,但认为参赛难度大,撰写不出商业计划书和路演PPT等,要依赖教师主导才能出作品。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调查中,76.70%的学生选择缺乏专业化竞赛培训指导。这是因为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多是年轻教师或者行政兼课教师,缺乏具有企业经验、竞赛经验的行家里手。一些高校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基本采用网课形式,学生选修的目的多为添学分。调查中,73.90%的教师指导农村创业比赛经验少,这直接导致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团队或者有前景的农村创业项目想进一步迭代,却找不到竞赛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缺乏有效孵化空間。总体而言,广西大学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创新创业竞赛素养不足,从而难以开展农村创业实践。
(二)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西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一是学校未开展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查中,84.80%的学生没有参与过农村创业项目,他们在校期间多是接受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而创新创业实践多依赖于模拟创业、创业训练等“沙盘作业”,缺少实际创新创业项目体验。二是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少。调查中,74.40%的学生没有去过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部分学生干部或社团负责人参与过学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67.20%的学生对农村文化认识和了解不多,难以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三是农村创业项目风险系数大。农村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调查中,61.10%的学生对农村创业理性认识不足,他们觉得农村创业就是开网店、做直播带货等。但现实中,农村创业面临着政策变化、资金不足、能力缺失、环境不确定等风险,这些因素大多是不可控的,加之農村创业项目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容易导致创业项目前功尽弃。如果大学生对农村创业缺乏理性认知,那么可能会导致其把握不好创新创业机会。
(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产、教、赛”融合不充分
从图3中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产、教、赛”融合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产教分离。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产业兴旺的需求,关键的落脚点在专业建设。调查中,67.50%的教师认为课程与乡村产业需求不吻合。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创业结构脱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农村需求侧适配性低等问题,使培养的毕业生“不向农、不会农”,导致人才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产赛不融通。调查中,62.10%的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与农村产业契合度低,主要面向工业、智能、信息等领域,而侧重于农业、农村的竞赛项目不多。调查中,62.20%的学生认为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创业赛事少。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涉农项目,没有能真正吃透“三农”问题,由于不了解农村的政策、资源、市场和人文,难以掌握需求、对接资源、开拓市场。三是赛教脱钩。调查中,75.60%的教师表示难以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赛事内容。由于课程教学进度紧,高校难以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竞赛资源与教学资源,也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将创新能力培养与比赛标准、竞赛过程、竞赛环节相互融合,造成比赛和教学“两张皮”,未能构建“产业—竞赛—教学”链式人才培养体系。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根据上述对广西6所高校师生调查总结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建设“三元”融合教育生态链、搭建一体化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师资等方面着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助力乡村振兴取得理想成效。
(一)开展精益化创新创业竞赛培训指导
一是开展“精益创业”培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采用“授课+路演+实践”模式,推动构建以课程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同时涵盖创新思维与企业家精神、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商业计划书写作、团队组建与激励等内容的专业化培训内容,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增强就业创业的实力和底气。二是创建创新创业“尖子”训练营。高校要以“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赛为平台,创办“火种行动”“直通中关村大讲堂”“导师面对面”“创业特训营”等特色“双创”活动,建立项目海选、项目初级培育、项目重点培育的三级遴选培育机制,挖掘涉农类优质创新项目,拓展创新创业“尖子”训练营训练内容。三是构建“校、企、地”三方合作培训矩阵。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为导向,整合地方龙头企业骨干、农村致富带头人、学生创新创业团体一体化培训矩阵。通过凝聚地方龙头企业先进技术、乡村特色品牌、高校优质资源构建三方共创、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合作教育,破解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不好用、用不上”的供需脱节困境。
(二)建设“教学+竞赛+创业”三元融合教育生态链
积极发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赛在推动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中的平台作用。一是建立需求导向,集聚产创融合。抓住广西农村地域性自然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地方特色产业创新项目,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如利用宾阳炮龙节、瑶族盘王节、百色芒果节、灵山荔枝节等较具地方特色的文创资源,为大学生开展乡村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源头活水。二是赛教结合,将创新创业竞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历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广西区赛、全国总决赛优质项目、优秀团队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融入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特训课程和孵化课程,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把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的识别、团队建设、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等设计成专题,打造注重学生体验和教学实效的创新创业“金课”。三是以赛促教。利用大学生创客空间、大学生专业科技创新中心平台积极开办乡村振兴类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在校学生参赛覆盖率,将参赛获奖情况计入专业课程成绩分和实践学分,用赛事引领学生以深入乡村调研、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师生共创课题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项目设计、项目驱动、创新训练中熟悉、把握比赛节奏。
(三)搭建“体悟实训+第二课堂+创业孵化”一体化实践平台
一是搭建乡村创新创业体悟实训基地。以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为依托,与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村集体产业合作社建立实训教学点、教学师资资源库,建设农业产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沉浸体验等实训专区,打造“学校+农村”“实训室+田园”等创新教学模式,让农村致富带头人担任实训教师、让农村实地场景成为教材,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新创业体验感。二是打造特色“双创”第二课堂。打造以项目为载体的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第二课堂。通过成立学校创新创业协会、专业技能创新中心等学生创新团体,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拓展专业技术为宗旨,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服务、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特色活动,让丰富的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可靠平台。三是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依托北京中关村南宁软件园、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内知名“双创”企业,共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优质“双创”实践资源,让学生利用乡村的民宿、工艺、文旅、农产等特有资源开展“以训代建”活动,畅通校、企“双创”实践渠道,满足学生开展“双创”课程实践、“双创”竞赛训练、“双创”项目孵化的需求。
(四)打造“双师双能”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
一是打造“校企共培,双轨融通”新型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队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以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为主体的校内三级创新创业师资库,与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聘请了成功企业家、行业协会能手、知名创客担任导师,组建了“懂理论、會创新、能创业、懂教学”的校企共享导师库。二是建构“校本培训+企业实践”双线师资培训模式。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业带头人、创新协会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开展精益化创新创业专题师资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北京中关村南宁软件园见习和挂职锻炼;建立了校企共享工作坊,聘请区内专家、知名校友、创客导师、国家级大赛评委担任导师库成员,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提供师资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创新实践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树立结果导向,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将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业绩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提拔晋升、荣誉申报中给予优先考虑,用制度的力量激发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干事创业活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平台,而且能让学生更早、更真实地感知社会需求,尽快获取适应社会并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软实力”和“硬指标”。乡村振兴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空间,使学生尽展才华,更有“用武之地”,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双向统一。
参考文献
[1]周晓霞,王梅雪,庄均强.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策略:基于广西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5).
[2]罗玉龙.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构建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3]陶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提升对策[J].乡村科技,2019(20).
[4]吴昌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创业实施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2022ZJY15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易水发(1983— ),广西灌阳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邓树生(1972— ),广西灌阳人,高级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部副书记、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