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研究
2023-09-07肖英覃志华
肖英 覃志华
【摘要】本文阐述“岗课赛证”融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向,提出构建“1+N”课程群以提升专业融合度、落实“岗课赛证”以创新育人路径、推进“三教”改革并赋能课程教学改革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路径,反思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内容覆盖广度不足、“岗课赛证”融通统筹设计不足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岗课赛证” 信息技术课程 交通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122-04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的提出从内容、实施方案以及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对照“新课标”,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需要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按照“新课标”的引领性要求,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机制,努力打造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信息技术人才。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渗透性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而以“岗课赛证”融通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群的构建,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既是引导职业教育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必然举措,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改革的新发展方向。鉴于此,本研究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策略。
一、新时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向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建设与数字中国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人才也必然成为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求变,以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重塑课程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供给一批满足人才需求的信息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对接职业标准,改进课程教学内容。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的方针。进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与部分课程标准,其中提到信息素养作为新时期职业人才的基础职业能力之一,需要重视信息素养的培育工作,并建议职业院校将信息技术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建设多元标准,引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职教20条”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将“1+X”证书制度改革列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项目。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根据这一要求主动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结合信息技术相关生产岗位需求设计开发信息技术课程群,促进信息技术理论课与实践课走向融合,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考试,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本领,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与新时期人才需求的对接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补短板,强基础”,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明确提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应坚持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引领作用,以“信息技术+”传统专业课程的融合提升专业课程的时代活力。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全员信息化培训工作,在专业教学上深挖信息技术的应用元素,不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二、“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路径
(一)构建“1+N”课程群,提升专业融合度
推进高职信息技术课程与“岗课赛证”融通发展需要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提升信息技术课程专业的融合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1+N”课程群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共同构成。学院建设的课程群基础模块以一门公共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为主,通过该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电子文档、电子表格、演示文稿与信息检索等基础操作,以此提升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认知,强化信息素养与社会责任。学院的课程群拓展模块包含多门任意选修课程,向学生提供的选修课主要承担辅助性教育功能。学生通过学习可掌握信息安全、项目安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程序设计基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区块链等12个拓展项目模块知识内容。此外,学院在课程群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坚持以学生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作为课程群的建设改革导向,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契合度。同时,学院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需求不断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满足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多元化应用需求和职业创新发展需求,努力通过课程群建设做好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工作。
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学院积极开展关于信息技术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调研工作,以了解专业岗位群对专业人才提出的复合型能力构成要求,并对课程群建设与发展进行准确研判。在课程群建设导向下,学院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可满足“信息+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案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工作紧跟市场动态,实现课程改革与经济市场发展的“同频共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群建设还紧跟学术发展新动态,全面整合最新行业的理论知识、技术工艺与规范要求,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群建设可达到促进行业创新的目标。在专业课程群建设下紧紧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和社会价值观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学习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专业与行业学习意识,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二)落实“岗课赛证”,创新育人路径
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岗课赛证”融通,要坚持以高职信息技术新课标为纲领,以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为基础,将职业技能标准与“岗课赛证”全面融合,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在推进岗课结合方面,学院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性,通过阶段性专业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学院在岗课结合中组织开展了校企联合开发,在企业岗位与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结合下跟进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从而第一时间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规范,帮助学生在岗课结合前提下明确学习目标,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学院开展的校企联合开发模式,有利于以岗位的需要引导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帮助课程教学树立更加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岗位能力与学生技能的培养方向。
其次,在推进课赛结合方面,信息技术赛事活动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与专业教学情况的有效工具,学院的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与相关比赛项目进行合理对接,如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比赛、全国信息素养大赛等多种重大赛事活动,通过赛项选拔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课赛”结合要求建设了对接全国比赛的内部选拔比赛机制。信息技术课程比赛对接校级比赛、校级比赛对接信息技术行业比赛、行业比赛对接全国比赛,从而实现了阶段竞争与选拔竞争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学院将赛项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最后,在推进课证结合方面,学院推行的“课证结合”教学改革模式是在课程群建设基础上的深化发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相关证书考试结合,实现了与课程群基础模块课程和拓展模块课程的有效对接。其中,基础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可以对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内容,拓展模块中的N门选修课程可对接电子信息类“1+X”专业证书考试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
(三)推进“三教”改革,赋能课程教学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加大课程专业教材开发力度,以新的教学方法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岗课赛证”融通信息技術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为引导,帮助学生迅速了解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教”改革中教师队伍建设是首要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根据“岗课赛证”融通改革方向,构建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培训平台,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认知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基础上,教师需要负责引导学生并进行答疑解惑工作,因此需要根据“岗课赛证”的融通改革方向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为教师团队创新课程提供新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岗课赛证”融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开展专业教学人才引进工作,结合企业岗位职业需求与专业知识内容引进专业人才,弥补“岗课赛证”需求背景下的人才空缺。
第二,做好高质量教材开发工作。“新课标”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在教材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并根据职业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设置典型案例内容。学院为开发高质量教材,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构建了立体化教材资源数据库;为保证高质量教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同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了有效沟通,听取了相关建议,建设了服务于线上和线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满足了学院在校师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目标引导下,教材开发工作应进行阶段性更新与优化,及时将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容融入教学中,保证“岗课赛证”融通的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在新的知识内容引导下,发挥教材的真实功能,以最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内容,以新知识与新内容赋能学院的岗课赛证教学活动。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赋能课堂教学。“岗课赛证”融通的发展推进,需要以新的教学方法为支撑,在此方面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丰富了传统信息技术课堂内容,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下实现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学院根据学生的职业化发展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项目化、任务化与情境化发展。此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院在教学方法创新改革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将红色文化、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岗课赛证”融通改革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力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以期学生在未来创业就业活动中以专业的技能和良好的素养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当前,围绕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学院已经明确了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群,通过实地调研,从相关岗位需求出发明确了信息技术人才应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并根据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与创新,进行了“三化设计”,即“基础+拓展”的模块化设计、“项目+任务”的结构化设计与“教材+资源”的立体化设计,同时在教学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元素。这些做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高质量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两个亟待改进的方面。
第一,在“信息技术+”专业的融合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广度不足的问题。虽然学院已经开始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但无论是在课程群建构上,抑或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均未能做到全面覆盖。在专业课程改革上,目前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现代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等特色学科上,没有实现全面的课程体系重构。而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仍然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需要以智慧交通为大背景,进一步探索以“信息技术+交通”的情境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情感代入,提升教学感染力;二是需要解决课程群教学内容纵深发展与横向复合设计问题;三是需要解决以课程群形态支持专业群课程重构的信息技术柔性融合问题。
第二,“岗课赛证”融通仍然存在统筹设计不足的问题。学院在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岗课赛证”融通式改革时,仍然面临着由于统筹设计不足而引发的育人活动断裂性问题,需要职业院校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一体化统筹工作。目前虽然学校在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通,但仅做到了将“岗”“赛”“证”贯穿到学生学习中,形成了一系列以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包括简单的岗前培训、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以及“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但各类活动间未能实现有效融通,无法形成一体化的“岗课赛证”融通机制。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需要以“岗课赛证”融通为手段,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打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特色化、现代化课程体系。目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群构建中,坚持以“岗课赛证”融通为抓手推进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新时期仍然需要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岗课赛证”融通式改革,提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对传统专业课程的渗透广度与深度,为社会发展输送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起瑞颖,张星星.“岗课赛证融通”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
[2]曹元军,李曙生,卢意.高职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7).
[3]何丹,叶杨翔.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协同育人的逻辑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8).
[4]马玉霞,王大帅,冯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1(23).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研究”(GXGZJG2022A016)、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基于项目导向教学法及新课标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JZY2021ZD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肖英(1982— ),湖南湘乡人,工程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覃志华(1981— ),广西南宁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