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融合”育人模式探究

2023-09-07汤惠淋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就业导向产教融合

【摘要】本文结合当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趋势,论述以就业为导向的“五融合”育人模式构建思路,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其实现路径,提出高职院校可通过将学院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学院育人资源与社会多元力量相融合、人才培养方式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融合、实践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人才引进相融合的“五融合”模式,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带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快速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工作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导向 “五融合”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8-0131-06

为满足国家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推进扩招专项工作。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教育应承担更多的提升劳动力素质、发展服务产业、提高技术技能等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并要求当年高职院校扩招数量需达到100万人,2020年、2021年两年高职院校扩招数量分别要达到200万人。扩招工作的持续推进,不仅对高职院校的管理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考验着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在高职扩招背景下,为应对客观存在的高职人才结构性过剩问题,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笔者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最终构建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五融合”育人模式,以有效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五融合”育人理念、模式及现实意义

(一)“五融合”育人理念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只有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才能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在政策指导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始探索产教融合的具体方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的“五融合”育人模式,其理念便是基于协同理论,将产业链与教育链作为双元主体,通过融合二者的培养目标、教育主体、培养对象、实践平台与教学人员来实现产教双链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并以此带动人才链与创新链共同发展的一种理念(见图1)。该理念内涵丰富,主要涵盖以下五点。

第一,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培养目标相融合。关注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大目标。而对行业企业而言,职业教育是其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必须融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关注地区产业人才缺口动态变化,以此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地区内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教育主体相融合。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都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主体,共同承担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主阵地,必须积极探索多主体育人机制,思考产教协同育人、协同管理、协同评估等方式,整合社会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使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元主体相融合,切实提升职教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培养对象相融合。高职院校培养的对象是学生,而行业企业培养的对象是员工,在产教双链融合过程中,职业教育培养对象便兼具了“学生”与“员工”的双重身份。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既需要掌握高职教育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又必须拥有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技能,能够适应岗位工作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深化课程改革,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新时代职教课程体系,研究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以满足产教双主体培养要求。

第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实践平台相融合。组织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必要手段,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平台支撑。在建设实践平台的过程中,为提升职业技能培养成效,必须深度融合校园与企业的空间场域,在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活动,引导学生熟悉行业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

第五,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教学人员相融合。为实现产教融合目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院校专业教师开展理论教学工作,而且需要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带领学生切身感受地区产业发展情況,强化实践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使产教双链中的教学人员相融合,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二)“五融合”育人模式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许多学校通常会围绕合作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人才培养计划。但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容易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合作企业上,而容易忽视整个行业及产业的发展情况,最终导致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与社会整体需求之间出现错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五融合”育人模式。该模式以“产业链+教育链”深度融合、“人才链+创新链”共同支撑为总体架构方式,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以融合产业、行业、企业为重点,以输送优质技术人才为目标,形成“三全育人”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其中,“五融合”指学校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学院育人资源与社会多元力量相融合、人才培养方式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融合、实践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人才引进相融合。该模式充分开展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助推学生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三)“五融合”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提高高职院校对产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中,高职院校将以前瞻性视角来开展招生和专业设置工作,通过深入解读地区发展政策,考察产业、行业发展情况,与企业进行深度对话,以此预测地区对人才需求的缺口变化,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契合地区发展需求。

其次,能加强高职院校与地区产业的融合度。产教双链深度融合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中,作为教育链上的高职院校,将与产业链中的各行业、企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链接,促使产教合作从表层走向纵深,最终形成全面融合的产教新格局。

最后,能提升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性。能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力量是影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政府经济战略来设置专业,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让社会各主体加入产教协同育人队伍中,实现“四链”的紧密结合。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融合”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

一是高职院校要对接地区产业链,组建学校专业群。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确保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学院围绕广西的强首府战略,每年定期开展专业设置调研工作,主动对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及南宁市重点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并分析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采用产业链集群“链条式”组群逻辑,对校内现有专业进行重构,形成10大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以此提高专业资源利用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解决群内专业关联程度和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确保专业群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如2022年学院在专业群布局工作中,结合地区发展热点,新增网络新闻与传播等3个专业,撤销了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等4个专业。学院通过进一步优化学院专业布局结构,切实提高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匹配度,促使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始终对接地区产业升级需求。

二是增加校企合作数量,打造学校合作品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而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与提升除依托校内专业理论学习,还需要有相关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充分锻炼自身的职业技能。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努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开始实施“一专三企、一群一色、一院一品”计划。各专业群在教学改革、创新创业、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了个性化的校企合作特色,如创意设计专业对接乡村景观规划、农产品包装设计等项目;九大二级学院初步完成了9个校企合作品牌建设。学院在“五融合”育人模式指导下,完成了教学与生产对接、目标与项目对接、教师与技师对接、学生与师傅对接、实习与岗位对接、毕业与就业对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行业文化、经营管理、岗位技能等知识融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培养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

(二)育人资源与社会多元力量相融合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工作。为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形成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发挥国家重点高职院校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加快学校与重点产业、行业龙头企业、行业指导委员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和人才培养联盟,以实现校企合作的专业全覆盖。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共牵头成立了4个职教集团,并加入了11个职教集团或联盟。对牵头成立的职教集团,学院逐步完善集团内部制度、建设利益共享机制,不断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让集团内成员在技能培训、项目服务、技术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学院牵头成立的广西民族技艺职业教育集团为例,该集团现有成员单位约50家,包含院校、企业、研究所等主要单位,成员间签订共建共享共赢协议,在专业、师资、课程、教材、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合作共赢。

二是加强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标志着我国产教融合改革进入新阶段。为响应国家建设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修订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校企合作目标要求、产业学院建设规程,以规范校企合作管理流程,提高校企合作保障水平,把产业学院建設作为办学平台和市场要素进行规划,推动各专业群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共建特色产业学院,以期达成“一群一院”建设目标。目前,学院共有ICT产业学院、中德双主体行业学院、“一带一路”跨境物流产业学院等建设项目,并致力于将产业学院建设成为多功能人才培养基地。以ICT产业学院为例,该学院基于区域行业人才需求制订个性化ICT人才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联合补充具有时效性的课程资源与先进技术案例,形成“大师引领、校企共育、工作室项目载体”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协助学生获得ICT认证。

(三)人才培养方式与行业实际需求相融合

一是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提出现代学徒制,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这一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兴起有助于地区产业、行业与企业参与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深度融合。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引领,全面推进“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试点专业重点在招生招工一体化、师资互聘共用、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开发、岗位标准制订、教师任用及企业导师任用标准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制订等工作。学院通过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课程标准建设、学徒制试点工作管理制度等,积极探索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目前,学院各试点专业已探索出了独具专业特色和契合专业培养需求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训的无缝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精准对接。

二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又称“人才定做”培养,指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办“订单班”,由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为其量身制订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并引入企业特色的技术和工程规范,根据岗位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而企业则需与订单班内学生提前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确保符合培养标准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极大地缩短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不仅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切实提高专业培养与岗位要求间的契合度,是国家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某零售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培养工作,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来设置相应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共建、师资共建、订单培养、任务式生产实训等方面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以“课堂+实训+生产”为中心的育训结合订单培养模式。为提高订单班学生顶岗实训成效,学院在提高学生岗位专业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基础上,致力于打牢学生的综合能力基础,为学生可能产生的转岗需求留足空间。近年来,学院与合作企业订单培养人数稳定在每年1 000人以上,为合作企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

三是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等部门于2019年联合颁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用以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与此同时,教育部将结合证书制度构建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对相关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果进行认定与核算,以辅助“1+X”证书制度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效。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实行“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主要阵地,必须主动探索将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做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宣传工作、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实训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各类等级证书认证的积极性。比如,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过程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1+X”证书制度实施及国家学分银行要求,将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标准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各试点企业开发课证融通课程,将技能等级标准的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全过程。目前,学院与某集团公司、广西某制造有限公司、某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分批次共同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60个,覆盖学院专业49个。

(四)实践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

一是要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仅凭课堂教学,高职院校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快适应各企业岗位要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将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作为“五融合”育人模式中的重点环节,不断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人力、物力投入,努力建设先进的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实训水平。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重视资源分配的针对性,重点面向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产业能力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为其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并重视基地文化内涵建设,以技术的先进性、项目的综合性、行业的对接性和配置的系统性为标准组织建设。目前,学院通过与区内外一流行业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一批集教学、实训、生产、新技术研发、创新创业等的广西一流、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至今共建设校内实训基地47个,校外实训室189个,拥有富士康南宁科技园实训生产线、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应用实训室、南职金葵酒店、机电产品加工中心等多个特色实训基地,为校内各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实习实训机会。例如,2018年学院与广西北部湾银行共同创建了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暨大学生银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的创建不仅让北部湾银行参与到学院金融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且让学生与专业教师团队参与到北部湾银行南职院社区支行的实际运营中,以此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实际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院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是建立“双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持续培养其“双创”精神、“双创”意识和“双创”能力。比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课程、论坛、竞赛、基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首先,学院深入推进实践“三位三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通识课、专业创业融合课、“双创”实践课三类层次不同的课程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双创”能力。其次,学院搭建了校院两级众创空间孵化体系,为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指导、辅导与咨询服务。目前学院已建成1个校级众创空间和9个各具专业特色的院级众创空间,平均每月举办2—4场创新创业论坛主题活动,并邀请地区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校友等与学生近距离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再有,学院以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创新创业竞赛管理机制,牢牢把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赛创融合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最后,学院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造包括大学生创业基地、残疾人创业园等总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双创”实践基地。目前,学院已联合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企业建立了10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11个校内“双创”基地和5个校外“双创”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院还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积极整合区内外各类资源开展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服务于广西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

(五)师资队伍培养与社会人才引进相融合

一是加强师资培养投入。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成效。为此,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师资建设投入,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中心,努力培养一支有信仰、有能力、有技术的教师队伍,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保驾护航。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首先不断深化教师机制改革,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制订出台《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完善绩效和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健全各类人才培養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分类评价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以此调动教师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其次,学院为教师职业成长提供多渠道支持。如积极开展卓越专业带头人培育计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申报高端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一批高素质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院通过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并遴选资深优秀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发挥资深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最后,学校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加入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组,向企业专家学习行业先进经验,还主动选送教师到校外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或前往企业参与顶岗实训,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已选送教师外出培训达千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除了做好学校教师的内培工作,高职院校还应重视人才的外引工作,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学院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致力于建设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依托国家、自治区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优先引进重点建设专业、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专业和学校优势专业急需的高水平领军人才,以此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升院校教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学院制定了《外聘教师暂行管理办法》《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深挖合作行业、企业高水平专家人才,建立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优质兼职教师团队,加大力度引进行业企业专业理论水平高和专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并帮助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双师型”资格认证。目前,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成为学院育人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校企双元主体,通过优化学院专业布局、协同社会多元主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使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带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不断发展,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的“五融合”育人模式以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为目标,有助于缓解高职院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升级的矛盾,推动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机制改革,是实现高职院校与地区产业发展双赢的有效模式,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四链”逻辑建构:基于经济与教育的论域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9(7).

[2]姚君,唐麒.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供给侧改革:以“五位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为例[J].江苏商论,2019(10).

[3]曹元军,李曙生,朱健.以“五融合”构建高职产业学院“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2(2).

[4]宫斐.高职新商科产教“五重构、五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与路径[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2(3).

[5]邢晖,曹润平,戴启培.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现状调研与思考建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9).

[6]賈文胜,徐坚,石伟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改革动机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21(6).

作者简介:汤惠淋(1994— ),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英语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就业导向产教融合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