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等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路径研究

2023-09-07智元超孔雅楠

现代盐化工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校

智元超 孔雅楠

摘 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等政策文件,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的碳达峰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迈向低碳的重要门户期。公共机构是我国环保减碳的重点区域研究对象,而大学是我国公共机构中最典型的社会活动场所之一,有着重要的科研应用价值。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深入探析在高校等公共机构进行双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公共机构转型提供理论与决策依据。

关键词:公共机构;高校;绿色低碳转型

1 研究的必要性

1.1  影响因素

1.1.1  政策因素

截至2021年中期,我国公共机构约有167万家,涵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场馆等财政拨款单位[1]。2020年,全国公共机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64亿t标准煤,约占全国总量的3.3%。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2022年,全国各类各级学校数量为51.85万所,其中,普通高校为3 013所,学历教育在校生为2.93亿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为4 183万人。据调查研究,2020年,全国高校总能耗为2 000万t煤,约占全国生活消费总能耗的8.5%,明显高于全国居民人均能耗指标[2]。

1.1.2  经济因素

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再走传统的高污染工业发展、城镇化路线,应该选择一种低能耗、低环境污染、高效益、高增长的新兴工业发展、城镇化路线,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共赢”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头戏。一个低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排放和有效率、高经济效益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发展前景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低碳经济政策不但贯彻于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行业改革的始终,还将在未来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1.1.3  环境因素

气候变暖导致大量自然资源丧失、农业粮食作物减产,对人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一次评估报告表明: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气候变暖大多归因于人工活动,尤其与活动中二氧化碳污染的程度有关,对公众组织进行绿色与低碳改造刻不容缓。

1.2  研究价值

1.2.1  学术价值

学术界对“双碳”的研究日益成熟,但对双碳转型实施路径的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基于具体对象分析的精细化研究。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深入探析高校公共机构在双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建立模型,以期为公共机构转型提供理论与决策依据,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并为全国公共机构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优化路径提供思路借鉴。

1.2.2  社会价值

通过扎实深入的实地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归纳,充分掌握云南师范大学实施绿色双碳转型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深入挖掘云南师范大学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路径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全国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路径提供战略思路。

2 高校绿色低碳转型实施路径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基于《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高校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等文件,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期望通过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学生生活耗能特点及规律,为校园的教学管理、学生生活提出低碳优化设计策略,最终促进全社会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和借鉴大量文献资料数据,提炼其基本理论及实施途径和方案,为研究奠定扎实的资料基础。

2.2.2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实地调查等途径,深入调查“双碳”背景下高校等公共机构的低碳转型实施路径,为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礎。

2.2.3  案例分析法

通过访谈云南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和一些部门,了解学校目前针对国家双碳政策作出的改善,收集他们对初步研究成果的反馈,可适当参考并用于对所提建议的调整和修正。

2.3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4  研究重难点

2.4.1  研究重点

(1)基于教学管理的碳排放特征。在教学管理碳排放中,教学、会议、文案准备、信息沟通等活动,教职工的公务交通,各类办公用品生产和运输,废旧办公用品、设备处置等都是主要来源;建材主要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楼等,耗能以电力为主。

(2)基于学生生活的碳排放特征。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碳排放以学生宿舍、食堂、生活娱乐设施区域为主要来源,学生用餐产生的碳排放最多,其次是衣物购买与洗涤,最后是一次性用品消费[3]。

2.4.2  研究难点

(1)学校碳排放数据监测。云南师范大学有呈贡校区、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为3 300亩(约2.2 km2);有教职工2 400余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2 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16 000余人。因此,课题调研和数据采集的数量较多、难度较高、周期相对较长。

(2)构建高校碳排放计算模型。碳排放的检测对人员专业性、设备准确性和范围选择有较高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将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的碳排放研究结论应用至云南省各高校,提出有针对性且切合实际的计算模型有一定的难度。

(3)实施路径和建议的落实。理论上的实施路径和建议落实到校园中有一定的偏差,且各高校实际情况不同,提出全面且易落实的实施路径和建议有一定的难度。

3 高校机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建议

3.1  基于教学管理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3.1.1  空间功能布局及规划策略

校园空间布局分为单核式布局和多核式布局,如表1所示。

(1)单核式布局。单核式布局主要是指学校整体建筑布局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主要表现为聚集性较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且在立体空间上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单核式布局主要突出立体性,适用于面积比较小或者后期发展空间不足又无法外扩的校区,例如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

(2)多核式布局。多核式布局面积相对较大,具有两个及以上集中交流空间,相对分散但是相互服务,没有单核式布局的紧凑,学生生活会有更大的空间,能满足多样化需求,适用于地势较为复杂与用地面积较大或特大的校园,但各个核心区域特色鲜明、布局分散,交通距离也过长。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适合多核式布局。

3.1.2  教学办公节能建议

高校办公管理中的碳排放清单如表2所示,基于此,提出以下低碳建议。

(1)建立低碳办公用品采购制度。高校应在统一的低碳采购平台上建立低碳办公品采购标准,从标准入手,从细节入手,加快推进高校低碳办公,逐步减少高消耗物品的采购,用相对环保的物品替代,同时要淘汰一些高耗能的教学设施设备,选用耗能少的设备,大力提倡修旧利废的方式方法,延长文印设备的使用寿命。

(2)培养高校办公人员的低碳办公意识。要强化高校行政人员的低碳环保意识,定期开展课程学习,使其在工作中充分贯彻低碳环保理念,比如双面打印纸张、尽量存电子档文件、下班关电脑等[4]。

(3)完善高校低碳办公管理协调机制。学校要充分协调各业务部门、二级学院、管理和监督等部门的关系。首先,建立低碳监督管理部门,对高校所有行政部门进行规划和检查,对各部门的碳排放进行监督和总量控制,同时加强对食堂的监督,避免浪费。其次,实施碳预算制度,开展碳排放年初预算、年底决算,并予以相应的奖惩。最后,完善低碳办公监督机制,对一些公务活动要建立统一消耗标准,防止超标。

3.2  基于学生生活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3.2.1  建筑布局及规划策略

(1)扩大建筑内自然采光范围。云南师范大学所处地日照充足,自然采光条件优越,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校园建筑内自然采光严重不足,首先是宿舍楼,白天宿舍需开灯;其次是宿舍阳台光照不足,晾晒区域较少,导致烘干机使用频率过高,造成不必要的电力资源浪费。因此,低碳校园的建筑建设应考虑采光条件、气候环境,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可以极大地降低碳排放量。现有宿舍楼可以增加晾晒区域或阳光房,为学生提供自然晾晒条件,降低烘干机的使用频率。

(2)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光是最原始的资源,世界上的任何其他资源都直接或间接源于太阳光,具有取之不尽、安全、清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的特性。云南干旱少雨且雨旱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 ℃,无霜期超过240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00 h,太阳能年辐射总量为3 615.7~6 667.1 MJ/m2,属太阳能丰富区。其中,云南师范学院能源与环保科技工程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是中国省内首批进行太阳能利用研发的单位之一,集成了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利用和地热开发再利用等新能源应用的示范技术。因此,建立太阳能发电系统具有可行性,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力发电造成的碳排放污染问题。

3.2.2  学生生活节能策略

(1)创建校园低碳文化。确立低碳绿色观念,培育学生“主人翁”的能力,使其自觉实施低碳活动,是学校低碳文明体系构建的第一目标。首先,邀请社会环保组织的建立者等在环保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进行宣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其次,举办低碳文化节,组织特色专题画展、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低碳能力。最后,加强学校监督,重点针对校园内任何区域乱丢垃圾、垃圾未分类、学校超市采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不安全问题实施监控,一经发现,予以一定惩罚,打造学校低碳文明。

(2)营造低碳生活氛围,打造校园低碳环境。首先,中小学校应加强对低碳建设活动的引导,在公共场合限时开放灯光,间隔开灯,并关掉作用较小的夜间灯。其次,禁止校内餐厅、超市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包括纸袋、纸盒装塑料袋,增加可循环使用的可降解包装袋的投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低碳生活。最后,提高校园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低碳活动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加对低碳活动的好感,进而树立低碳生活态度。

(3)提高低碳生活自觉性。为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的意识并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首先,加强相关基础理论教学,可以设置生态课、专家讲座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可以联合高校和社会公益组织举办课外低碳公益活动,将高校的“理论教育”与社会的“实践教育”融合,增强低碳教育能力,强化公众和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关后勤》综合编辑.一图读懂 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J].中国机關后勤,2021(12):16-17.

[2]崔鹏,周思妤.中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与碳中和路径研究—基于2008—2021年数据库的文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2(10):33-39.

[3]邓钰鲸.基于学生用能行为分析的低碳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1.

[4]彭淼,陈晓春.高等学校低碳化办公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8-93.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