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课程建设“五论”

2023-09-06郭俊奇苏兵张家伟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郭俊奇 苏兵 张家伟

【摘 要】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发展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书池学校“养正”课程体系建设为例,从价值论、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系统论五个方面,探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路径与评价以及课程组织与保障。

【关键词】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 “五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0-06-04

课程是学校的“生命线”,一所优质的学校,需要用优质的课程为自己“代言”,构建科学、系统、深入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书池学校一直致力于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养正”课程建设,制定了学校“2015—2020五年发展规划”,系统思考与梳理“养正”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价值、应遵循的课程理念、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实施与评价、组织与保障等,系统构建“养正”课程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一批成熟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乃至品牌课程。同时,课程建设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课程理解与开发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课程目标——“养正”课程价值论

(一)“养正”的历史探析

“蒙以养正”是我国童蒙教育的优良传统,《易经·蒙》记载:“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蒙童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直无邪的品质。宋代理学家朱熹《童蒙须知》从衣服冠履、言行举止、扫洒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各种杂事五个方面提出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文化高度文明、經济高度繁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蒙以养正”的教育传统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其“养正”的教育目标具有深远价值。

(二)“养正”的价值分析

在课程建设伊始,学校就一直在思考和追问何为“正”这一核心问题,经过多次讨论,明确了“正”即是正道、是合规范、是本、是真、是健康、是美等,“养正”就是培养思想端正、行为规范、好学会学、求真求实、身心健康、崇美尚美的人。这与学校“蒙以养正,正己及人”的校训,“培育现代公民,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及“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习惯良好、学习进步、特长突出、人格健全”的学生成长目标一脉相承,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国家教育目标高度契合。简言之,“养正”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学校化表达。

(三)“养正”的内涵解析

基于对“养正”的价值审视,将“养正”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总目标,从“正”的本质含义出发,分别提出了正德、正行、正学、正体、正艺五个子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正德

分别从立德、立志、立气三个模块出发,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远大志向以及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精气神。

2.正行

分别从合言、合行、合规三个模块出发,培养学生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交往应对等符合现代文明规范的行为。

3.正学

分别从好学、会学、实学三个模块出发,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求真求实、真才实学的品质和能力。

4.正体

分别从健体、健心、勤体三个模块出发,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健康心理以及热爱劳动、热爱实践的品质和能力。

5.正艺

分别从辨美、赏美、达美三个模块出发,培养学生崇尚美、辨别美、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品质和能力。

总之,“养正”课程就是培养以“立德立志立气”的精神追求“顶天”,以“好学会学实学”的真才实学“立地”,以“健体健心勤体”的健康身心为“支柱”,以“合言合行合规”的现代文明参与社会生活,以“辨美赏美达美”的艺术点亮人生的顶天立地、内外兼修、五育融合、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理念——“养正”课程认识论

(一)素养本位——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必须分解为学科素养,才能落地生根,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科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通过课程融为一体,建立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学生主体——从学科逻辑转向学生逻辑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知识与能力都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养正”课程建设,必须遵循学生逻辑,将学生置于课程建设的中心,围绕学生开展课程建设,课程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表述,课程内容要适合学生认知经验,课程实施要便于学生深度参与,课程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使课程主动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被动适应课程。

学生主体还包含着另一个主要课程建设理念,即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小探究者、小天才、小创新者。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跑道”,即课程,通过活动化的课程,去点燃、去激发、去引导。

(三)大课程观——从小课程观转向大课程观

课程具有多元的界定,课程是学科、课程是教材、课程是计划、课程是经验等,不一而足。本文认为课程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切影响因素之和,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无人不课程。这要求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要从传统的“课程即学科”的小课程观中脱离出来,以大课程观的视角进行“养正”课程建设,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类型、拓展课程空间、延伸课程时间等,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以“养”育“正”——从课堂中心转向立体育人

养正,“养”是手段,“正”是目的。“养”包含培养、涵养、修养等多重含义,“养正”课程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显性课程的培养,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隐性课程的涵养,家校合作下的生活修养培育等,以“养”育“正”,立体育人。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以“养”育“正”的另一理解是“慢”,无论培养、涵养、修养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速成,“养正”需要超越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不舍本逐末,不急功近利,不唯分数论,默默耕耘,厚植基础,静待花开。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养正”课程本体论

(一)“养正”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相应内容的学习,离开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养正”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围绕各子目标,从模块出发,思考达成目标的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具有先进性、基础性,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养正”课程横向结构

基于“养正”课程正德、正行、正学、正体、正艺的课程目标,根据主题相近、内容相连、利于综合、便于教研的原则,构建德行教育课程群、语言与人文课程群、数学与科创课程群、体育与健康课程群、艺术与审美课程群五大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1~3门国家课程、2~3门校本课程、1~2门家校课程(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组成。例如德行教育课程群由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班队活动、规则议事以及家校课程家庭言与行组成;数学与科创课程群由国家课程数学、科学、信息技术,校本课程STEAM、小创客、国际数棋,家校课程亲子科创等构成。

(三)“养正”课程纵向结构

在纵向上,遵循“夯实基础—拓展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发展序列,“重基础—促发展—求创新”是“养正”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实国家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完成国家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拓展知识与拓宽视野,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家校课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实践,在生活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知行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养正”课程方法论

(一)课程实施基本路径

1.课程整合视域下的课堂培养,致力“养正”

第一,学科内课程内容的整合。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指导下,以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进一步丰富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校本化课程,遵循“合—减、拓—增、深—减、联—增”的“两减两增”原则,“合—减”即合并相同或相近的学科内容为一个大概念,减少知识点反复出现、重复出现、课程内容过小过细的“原子化”“分割化”倾向;“拓—增”即围绕学科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等进行正德、正行、正学、正体、正艺等全方位的拓展,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深—减”即就某些学科核心能力深挖,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减少对陈述性知识等的反复操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联—增”即就相关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重视知识运用的情境性,以真实问题的解决展开教学,增强课程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根据学科相近原则,以课程群为单位,教师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提炼若干主题,进行集体备课,打破学科壁垒,跨学科整合课程内容,跨学科组建课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与实施项目课程,以课程主题为明线,落实正学;以正德、正行教育为暗线,全程贯穿,全面渗透;以正体和正艺为两翼,五育融合,构建若干内容丰富、全面,兼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的主题项目课程。

第三,学习方式的综合。“养正”课程综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手工制作、实验实践、模拟实践、家庭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养正”课程除了语文、数学等国家课程,还开发和建设了班队活动、规则议事、STEAM、小创客、家庭花园、家庭劳动等以实践为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经历一个个思考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讨论的过程、创作的过程,进而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生成情感体验、涵养素养,全面落实“养正”。

第四,学校、家庭教育的整合。“养正”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还要重视让正德、正行、正学、正体、正艺这五个维度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生根发芽,落实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养正”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的家校课程,让“养正”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如“家庭花园”,把“种花养花”这一家庭行为上升到课程高度,进行系统开发,通过设计目标、任务单,开发相应的“养植手册”、评价表等,让学生在家中种植花卉,切身感受美、体验美,达到正艺的课程目标,同时渗透正体中的劳动教育。

五大课程群相互融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家校课程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养正”课程目标的落实。

2.隐性课程视域下的学校、班级文化涵养,助力“养正”

高度重视学校、班级文化的育人价值,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提升至课程高度,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学校、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四有”——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有评价,使学校、班级文化成为“养正”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挖掘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元勋张培爵和民国初年进步知识分子郭书池的革命、生活事迹,分主题展开,对学生德、行、学、体、艺等方面进行熏陶感染,助力“养正”目标的落实。

3.項目学习视域下的家校修养,合力“养正”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品德、习惯、言行等有着重要影响。“养正”课程将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实践项目,让学生面临真实的生活情境,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在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中拓展、迁移、实践、运用,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现亲子互动,共同提高,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延伸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合力“养正”。

(二)课程评价策略

1.多元评价策略

一是评价方式的综合,综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二是评价过程的综合,综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是评价主体的综合,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

2.对可视化的追求

可视化是指将内隐的学习过程变得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对可视化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任务单,用学习任务单确保学生学习过程的可视化;二是学习成果物化、固化的可视化,用以确保学习不流于形式,同时也有利于评价的准确、客观、具体;三是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形成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三表”,即学习任务单、学习成果、评价标准。

五、课程组织与保障——“养正”课程系统论

学校建立健全了课程领导(指导)小组、课程质量评价小组、家校联合课程小组等组织,明确各小组的职责与分工,形成互动机制,三个小组在“养正”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协力共推。

第一,与高等学校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课程建设与开发是一项专业活动,需要专业知识与能力,一线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课程建设关注较少,课程建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与支持。与高等学校合作,借助专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学校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出谋划策、课程实践问诊把脉,对教师进行培训等,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校本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由课程领导(指导)小组系统规划面向全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内容涉及“养正”课程解读、教师课程观念转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等,以专家讲座、案例研讨、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展开,让“养正”课程理念深入学校每一位教师心中,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第三,集体备课,有力推进课程实施。“养正”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整合”,表现为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学习方式整合以及家校教育整合等。课程内容与实施突破原有的、熟悉的学科界限,这给长期从事学科教学的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来攻坚克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一方面加深对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形成广泛认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方案,有力推进课程实施。

课程建设以来,在“养正”课程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组与建构,使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在德、行、学、体、艺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时,通过“养正”课程建设,使全体教师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习、讨论、交流、实践,进而转变教师课程观念,涵养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