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文化融入产业路径研究

2023-09-06赵彬洋孙志敏

村委主任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产业

赵彬洋 孙志敏

摘要:加快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文化与产业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民俗文化助推当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民俗文化重视程度低,文化未融入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民俗文化传承缺乏人才,产业意识淡薄等问题。结合定兴县全县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探索推进民俗文化融入产业的具体路径,文化为产业铸魂,突出产业特色;文化为产业塑形,丰富产业结构;文化为产业赋能,补齐产业人才缺口方面。通过扩大定兴民俗文化产品市场,增强地方民俗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以促进定兴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俗文化;文化产业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7-016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124        文章标识码:A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其中重点强调了文化产业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的有力保障,同时该意见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政策導向[1]。民俗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动态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精神记忆里;民俗文化也是一种“潜文化”,它通常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形成的意识形态[2]。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体现产业发展方式的一种经济综合体,是为人们提供文化体验和文化服务、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经营性行业。

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乡村振兴也能促进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时代意义。学界对民俗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等方面,民俗文化与产业融合路径方面的研究多以政府的支持、法律的保障等理论讨论为主,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路径。文章基于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定兴民俗文化进行归纳与总结,在定兴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背景下,为定兴民俗文化与产业融合路径提供落地的思路与举措。

1   定兴民俗文化及其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定兴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定兴县是一个文化大县,也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定兴县名人辈出,既有我国最早的音乐家高渐离,元朝著名戏剧家《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等为代表的古代名人;又有诗人张秀中、乒乓球冠军牛剑峰等近现代杰出英才。定兴的历史文化精神一直广为传颂,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纳士,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形成如今极富风韵和内涵的“黄金台文化”,体现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为世人所学习,成为重视和爱惜人才的代名词[3]。全县的民间节庆也有很多,如六月初六的丰收节,其文化底蕴为麦收已毕,为庆丰收;六月二十四的谭城村庙会,谚有“涝不涝,谭城庙”的传说,取意为庙会前不涝,日后不再暴雨成灾[4]。定兴县以民间手工艺为代表的京绣、抽纱补花技艺、何氏玉雕等,以民间曲艺为代表的贤寓调、河北梆子;还有孙氏太极、李氏形意拳等为代表的民间体育等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民俗文化集生产生活、运动休闲、歌舞手工、健康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极具魅力的地方民俗特色资源。

1.2   定兴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定兴现有的民俗文化产业的数量较少且多以家庭作坊为主。

定兴县贤寓镇南大牛村的龙凤刺绣厂,生产民间手工艺京绣产品,在县城设有京绣展示馆、体验馆以及京绣研究院,产品销售额每年在一千万元到两千万元之间,该厂拥有多样化的销售产品和渠道,销售范围以国内为主。

传承桑叶茶制作技艺的保定桑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年产量约2t,年产值约一百万元。该公司产品不仅有桑叶茶,衍生产品也多种多样,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桑叶茶的精致礼品盒是定兴县政府对外宣传交流的当地特色产品之一。

此外,高里镇的何氏玉雕和小朱庄镇的珐琅手工艺两者都为五人左右的家庭手工作坊经营,销售模式也十分相似,既可以销定产又可以产定销。

2   定兴民俗文化融入产业的问题

定兴县各个乡镇的文化异彩纷呈,开发的潜力巨大,其产业化的前景也十分广阔。但是定兴县在文化助力产业发展方面,特别是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仍然处于起步、摸索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优势产业。

2.1   民俗文化重视程度低,尚未融入产业

定兴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民俗文化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但这些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盘点与评估,大部分的文化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与当地特色资源结合形成产业发展优势。例如天宫寺镇独特的“村名”资源,该镇除天宫寺村外,还有很多与《西游记》有关的特色村名,如老君屯(太上老君)、孙各庄(孙悟空)、界河铺(沙僧)、南北马坊(白马)等。当地流传着许多与《西游记》相关的传说,天宫寺镇拥有很多的“西游”要素,但该镇独特的文化资源尚未被发掘,并融入到经济产业中,没有在产业的发展中凸显文化对产业的促进作用,而该镇的产业发展优势总体上看与国内其他特色小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2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定兴县部分民俗文化资源处于分散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导致民俗文化类的相关产品较少,未形成完整的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定兴县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表现出的特点为:经营单位多,主要以家庭作坊为主;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分散,经济效益较低。

定兴县天宫寺镇陶洼村的桑叶茶制作技艺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访谈传承人得知该项非遗因资金不足和场地规模尚小等原因未能申请到国家级非遗,只能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开展生产经营,致使桑叶茶产业发展规模受限。

贤寓镇南大牛村龙凤刺绣厂的“手工刺绣”属于“京绣”,该厂拥有千余名绣娘,经营范围以手工刺绣服装、刺绣手工艺品的制作与销售为主。在张家庄乡京绣的手工技艺也被发扬光大,创始人卢春梅也是一位传承京绣技艺的老手艺人,目前,京绣工艺已成为张家庄乡的主导产业,是不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定兴县京绣产业在研究、设计、制作以及销售方面已初步形成产业链,但纵观京绣产业整体上地域分布广、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进行规范性的整合,导致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小。

2.3   民俗文化传承缺乏人才,产业意识淡薄

定兴县大部分群众对当地民俗文化仅限于初步了解,多数村民也只是对本村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熟悉,民俗文化所能带来的价值以及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缺乏将地方民俗文化视为产业资源,从而进一步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意识。

民俗文化人才的短缺是制约定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加之一部分民俗文化内容与形式较为陈旧,很难吸引年轻人从事相关产业,使得民俗文化面临着传承主体缺失,后继无人的严峻考验;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机构也十分匮乏,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没有相关机构实施保护,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使得定兴民俗文化人才匮乏,极大地阻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进而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定兴民俗文化融入产业的路径

定兴县乡村振兴规划以种质资源为核心,主要构建“一主四辅”的产业体系,发展劳动教育、康养、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衍生产业。依托“民俗文化+劳动教育基地”“民俗文化+康养业”“民俗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5],通过产业驱动、项目带动以及文化拉动等方式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其创新性、渗透性拓展民俗文化的无限价值。

3.1   文化为产业铸魂,突出产业特色

民俗文化的融入为产业的构建与升级提供支持,为产业的创新发展铸魂,突出产业的发展特色。定兴县乡村振兴规划设想一是打造充分融入当地民俗文化的产业;二是利用现有的产业植入民俗文化内容。规划依托定兴县16个乡镇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开发相应的产业。各产业融合民俗文化,打造独树一帜的产业品牌。天宫寺镇位于定兴县的东北部,依托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产业资源,在天宫寺镇打造“天宫寺西游”旅游小镇。该小镇围绕“田园西游”的主题,结合与《西游记》有关的人物和故事场景,构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和谐的田园神话小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该小镇大力发展以水果萝卜为主的特色美食蟠桃盛宴、以桑叶茶为特色的西游茶文化展示厅等,还可以运用现代媒体传播技术,邀请形意拳名家大师做西游主题的网络直播,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形意拳的健身价值和保健作用,既弘扬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又突出了产业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产业魅力。

3.2   文化为产业塑形,丰富产业结构

产业因文化衍生出千百种业态场景,文化丰富了产业的服务内容和种类[6],定兴县以种质资源为核心打造的各产业里均有民俗文化的融入,文化对产业起到了填充和补短的作用。在定兴全县域的乡村振兴规划中,游客在定兴,吃的是故事,玩的是传说,住的是名人,买的是非遗,定兴无时无处不在彰显着民俗文化。

北南蔡乡有个著名的民间人物传说——“蔡状元丢官”,该乡镇以麻山药的种植特色为名,且已形成一定规模,树立了区域特色品牌。规划依托该乡的产业资源特色,结合当地的民间传说文化,为其打造独具匠心的麻山药“状元宴”,以此来丰富北南蔡乡的产业结构,吸引消费者,带动产业发展。同时,规划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中打造“名人居”,让前来学习和参观的游客居住,不仅可以感悟前辈们的精神魅力,还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名家们的成长环境。

3.3   文化为产业赋能,补给产业人才缺口

定兴民俗文化注入到各产业的发展中,通过推动文化产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扩大市场规模,为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制作行业,改变民俗文化产业后继无人的窘境。同时利用当地的文化人才技术优势来为产业补给人才缺口,既有保护传承利用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又有效地为产业发展节省了人力成本,文化为产业的发展既提供人才技术,又反哺为产业赋能。

贤寓镇民间手工艺京绣,传承已久,有着丰厚的刺绣文化底蕴。京绣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在定兴劳动教育基地的打造中,在贤寓镇建设手工业体验园,通过聘请京绣传承人作专家讲座,补充劳动教育产业的人才缺口。另外,将京绣产业园区里的相关工作人员聘请为中小学生的劳技导师,教授京绣的要领和技巧,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在保定、中国乃至全世界发扬光大。

4   结束语

文章对定兴县民俗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在具体实操环节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在定兴县全县域的乡村振兴规划背景下,以定兴县民俗文化资源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劳动教育、康养、旅游、加工制造等产业中,体现民俗文化为各产业的发展提供铸魂、塑形、赋能的作用,以达到产业凸显特色、丰富结构、补给人才的目的。民俗文化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将地方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资源,促进当地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參考文献:

[1]《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政策解读[N].中国文化报,2022-04-07(1).

[2]赵艳.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资源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21(02):100-104.

[3]中国共产党定兴县委员会办公室.寻燕风古韵 筑黄金新台——定兴县倾力打造“全国文化名县”的探索与实践[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04):14-17.

[4]河北省定兴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定兴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5]王然.产业振兴视域下民俗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7):137-140.

[6]刘定定.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3):138-140+190.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产业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